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化静脉皮瓣内血管壁组织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夏玉军 李晓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①目的 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变化趋势。②方法 选用 2 0只中国大白兔 4 0只耳朵 ,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 ,观察不同时间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学变化。③结果 早期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可见细胞轻度肿胀 ,细胞核染... ①目的 探讨动脉化静脉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变化趋势。②方法 选用 2 0只中国大白兔 4 0只耳朵 ,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 ,观察不同时间皮瓣血管壁的组织形态学变化。③结果 早期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可见细胞轻度肿胀 ,细胞核染色浅、疏松 ;7d时肿胀最明显 ,并有内膜撕裂及大量血细胞漏出 ;10周时主要表现为管壁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 ,中膜胶原纤维增生、肥厚。④结论 皮瓣动脉化的静脉在 10周时已初具部分动脉样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化静脉皮瓣 组织细胞
下载PDF
乳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代强 伍海南 +2 位作者 黄锦 曹亦洪 蔡季重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09-211,共3页
对40例乳腺癌与癌旁组织铁蛋白作放免定量测定。同时,对22例乳腺癌标本和3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多种抗体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铁蛋白含量均比癌旁组织、良性增生组织明显增高;含铁蛋白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 对40例乳腺癌与癌旁组织铁蛋白作放免定量测定。同时,对22例乳腺癌标本和3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多种抗体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铁蛋白含量均比癌旁组织、良性增生组织明显增高;含铁蛋白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提示检测乳腺癌组织铁蛋白对明确诊断和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疾病 放射免疫测定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以双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的Erdheim-Chester病一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芳 常春康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9-174,共6页
Erdheim-Chester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可以累及多系统,以骨骼受累最常见。本文报道一例39岁男性,因双下肢疼痛就诊,并发尿崩症、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prolactin,PRL)412.9 mU/L]、雄激素减少[睾酮(testosterone,T)7.... Erdheim-Chester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可以累及多系统,以骨骼受累最常见。本文报道一例39岁男性,因双下肢疼痛就诊,并发尿崩症、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prolactin,PRL)412.9 mU/L]、雄激素减少[睾酮(testosterone,T)7.76 nmol/L]、亚临床甲减[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5.17 mU/L]及肺部受累,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Erdheim-Chester病。右胫骨活检病理检查发现组织细胞,且存在BRAF V600E突变而确诊。本文在进行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该病展开讨论,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DHEIM-CHESTER病 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骨痛 BRAF基因突变
下载PDF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对深Ⅱ度烧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 被引量:19
4
作者 肖摩 赵俊祥 +3 位作者 李俊 汪世友 王洪生 陈永翀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1年第1期27-52,共26页
目的论证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对深Ⅱ度烧伤治疗中的临床机理,总结"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情况和物理检查体征进行描... 目的论证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对深Ⅱ度烧伤治疗中的临床机理,总结"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原位再生皮肤组织器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情况和物理检查体征进行描述,并对规范治疗后的全身治疗和创面各期组织学变化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规范应用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对深Ⅱ度烧伤局部创面和全身器官都有明显的原位再生复原的治疗作用。结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为深Ⅱ度烧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临床结果显示其具有显著的疗效,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 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 PRCs 组织细胞 干细胞 皮肤器官 临床治疗
下载PDF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不同类型干眼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希 张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干眼发病机制复杂,各种病因最终都会导致角结膜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眼部不适症状,了解干眼患者眼表病理改变对疾病诊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干眼的微观世界。IVCM是... 干眼发病机制复杂,各种病因最终都会导致角结膜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眼部不适症状,了解干眼患者眼表病理改变对疾病诊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干眼的微观世界。IVCM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工具,可无创实时检查角膜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化、评估睑板腺等各种结构,为了解干眼的发病机制和细胞组织层面变化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干眼在IVCM下的眼表改变,以期进一步了解各类型干眼的病理改变,辅助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眼表 组织细胞
下载PDF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学辉 万仁强 +1 位作者 肖平 刘华盛 《罕少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并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以细胞凋亡为病理特...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并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以细胞凋亡为病理特征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淋巴系疾病。以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为主,易误诊。结论病理学诊断是唯一可靠依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见显著效果并缩短病程,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数周或数月,多数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炎 组织细胞 坏死
下载PDF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裴敏飞 朱筱 +5 位作者 张广森 徐运孝 申建凯 戴崇文 郑文莉 杨俊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临床诊断体会。结果:10例患者临床特点包括:发病以青年女性为主,以淋巴结...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临床诊断体会。结果:10例患者临床特点包括:发病以青年女性为主,以淋巴结肿大和发热最常见;少数病例与结缔组织病伴发;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被膜及皮质浅层多灶性坏死,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较典型的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临床上易与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相混淆,并有与其他疾病伴存现象,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炎 坏死 组织细胞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瘤黑粉菌侵染对抗感玉米自交系苗期叶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洁 王洋 +5 位作者 李阳 杨悦 李昕洋 马育庭 吕香玲 杜万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1-659,共9页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明确抗、感瘤黑粉病玉米自交系苗期感染瘤黑粉菌后的组织细胞、可溶性糖及保护性酶差异,是深入解析瘤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以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为材料,播种后25d... 玉米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明确抗、感瘤黑粉病玉米自交系苗期感染瘤黑粉菌后的组织细胞、可溶性糖及保护性酶差异,是深入解析瘤黑粉病发生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以感病玉米自交系掖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为材料,播种后25d对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瘤黑粉菌FB1×FB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接菌0,2,4,8,12d的叶片组织细胞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掖478接菌后,菌丝快速增殖,通过叶肉细胞逐渐向维管束鞘细胞侵染,致使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肿胀,淀粉粒增多,花环结构被破坏,最终形成瘤状物;齐319接菌后,菌丝增殖受抑制,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清晰,线粒体数量显著增加。通过分析接菌后不同时间节点抗、感玉米自交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差异,发现掖478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接菌后12d含量最高,齐319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抗、感玉米自交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持续上升;且不同时间节点齐319保护性酶活性显著高于掖478。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瘤黑粉病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瘤黑粉病 组织细胞 可溶性糖 保护性酶
下载PDF
联用依托泊苷成功治疗儿童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合并EB病毒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莎 欧榕琼 檀卫平 《新医学》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CH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诊治经过,并以"儿童""CHP""EB病毒"为检索词,在PubMed、万方数据... 目的探讨儿童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HP)合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报道1例婴儿期起病的CH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诊治经过,并以"儿童""CHP""EB病毒"为检索词,在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结合国内外报道的相关资料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为2岁10月龄女童,反复皮下结节伴发热2年4个月,伴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浆EB病毒DNA增多,骨髓细胞学检查见噬血细胞,皮肤活组织检查见"豆袋样细胞"。患儿在外院被拟诊为"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并给予泼尼松、环孢素及甲氨蝶呤治疗,病情进展。收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断为CHP合并EB病毒感染。确诊后予联用依托泊苷,患儿逐渐获得临床及病理学缓解,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检索文献后收集到已被详细报道的CHP 13例,患儿年龄6个月~19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既往有EB病毒感染4例,患儿多以发热、皮下结节起病,可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治疗上多数予糖皮质激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国外3例中有2例联用依托泊苷治疗,病情缓解;国内尚无应用依托泊苷的报道。结论儿童CHP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脂膜炎,进展快,病死率高;合并EB病毒感染者更为罕见,误诊率及治疗难度增加,病死率上升,传统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尽早联用依托泊苷有助于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膜炎 组织细胞 儿童 依托泊苷 EB病毒
下载PDF
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生物学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金康 王臻 +6 位作者 黄耀添 梁戈 雷伟 晏培松 马福成 王剑波 杜晓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6期344-346,共3页
讨论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6例8岁以下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部分为单灶性,发生于长骨骨干,研究其临床、X 线、组织学表现和组织培养及各种治疗方法。经6个月~12年(6.2年)随访,治愈13例,复发率70%。骨纤维结构... 讨论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6例8岁以下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大部分为单灶性,发生于长骨骨干,研究其临床、X 线、组织学表现和组织培养及各种治疗方法。经6个月~12年(6.2年)随访,治愈13例,复发率70%。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变组织增生活跃、复发率高,浸润性生长,具有真性肿瘤特征。同时还根据病变纤维组织增生和化生骨化等病理过程的差别,将该病分为静止型和进展型。幼儿期骨纤维结构不良更具增生活性,多为进展型,应积极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组织细胞 纤维结构不良 生物学 儿童
原文传递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11
作者 王丹 王上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603-604,共2页
患者,女,32岁。全身反复皮疹伴多饮、多尿、闭经18年。皮肤科检查:两侧大阴唇见黄豆至蚕豆大溃疡,左侧为主,表面少许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圆形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S100(+),CD1α(+)。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组织细胞
下载PDF
脑震荡鼠细胞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于建云 李树华 +3 位作者 韩晓华 许冰莹 林海英 赵旭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 :作为轻型颅脑损伤的脑震荡 ,一向认为是脑功能的一过性功能障碍 ,而无形态变化 ,近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为深入探讨脑震荡发病机理特设计本研究 .方法 :用清醒Wister大鼠 ,在自制单摆式脑损伤复制仪上制备脑震荡模... 目的 :作为轻型颅脑损伤的脑震荡 ,一向认为是脑功能的一过性功能障碍 ,而无形态变化 ,近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为深入探讨脑震荡发病机理特设计本研究 .方法 :用清醒Wister大鼠 ,在自制单摆式脑损伤复制仪上制备脑震荡模型 .符合诊断者随机分为 10组 (n≥ 5 ) .于伤后 64d内定时乙醚麻醉 ,心腔灌注 10 %甲醛液处杀固定 ,恒定在大脑、脑干与小脑取材 4块 ,常规HE ,Nissl染色 .结果 :( 1)皮质第二、三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和不完全性坏死 ,并呈现早期与延迟性损伤两个高峰性变化 ,伴淤血水肿与胶质细胞增生 ,病变以纵裂旁、脑底与近脑底区为著 ,左右半球不对称 .海马损伤以CA1~CA2 区与皮质明显病变相对应的部位为重 ;( 2 )皮质下核团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 ,并以中线区、下丘脑、脑室旁和脉络裂旁为重 ;( 3 )脑干、小脑少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 ,并以浦氏细胞、第四脑室旁网状核团及延颈髓交界区为著 .结论 :本模型所致脑震荡存在有弥漫性的早期与延迟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等形态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震荡 细胞组织病理学 研究 大鼠 发病机理 脑功能 一过性功能障碍
下载PDF
EB病毒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晓红 姜伟 纪祥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0-51,共2页
①目的 探讨EB病毒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4 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和 1 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 1 )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③结果 LMP 1在... ①目的 探讨EB病毒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4 0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和 1 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 (LMP 1 )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③结果 LMP 1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坏死区周围的淋巴组织 ,阳性表达率为 4 0 % ;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1 88,P <0 .0 5 )。④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能是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潜伏膜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组织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岳振营 吕丽 +3 位作者 董艳光 徐滨 王慧 李文雪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原发性肝H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影像学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HS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者均表现为右上腹部...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原发性肝H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影像学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HS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者均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影像学示肝右叶占位。镜下肿瘤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区域瘤细胞黏附性差;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部分呈泡沫状或充满微空泡;亦可见多核瘤巨细胞,部分瘤巨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背景中常见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反应性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68、CD163和lysozyme(+);CK、Her Par-1、AFP、HMB45、CD3、CD20、CD1a、CD21、CD35和MPO均(-)。结论肝H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仅从组织形态学上难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等相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还依赖于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结果。目前对组织细胞肉瘤尚无统一的确切的治疗方案,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肉瘤 免疫组化 肝肿瘤
下载PDF
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管瑜 吴春 +7 位作者 王璇 时姗姗 叶胜兵 马恒辉 石群立 周晓军 饶秋 谭洋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12—2016年2例原发性HS患者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38岁,反复低热3月余。检查发现双侧颈前及锁骨上区... 目的探讨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12—2016年2例原发性HS患者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38岁,反复低热3月余。检查发现双侧颈前及锁骨上区多枚淋巴结肿大。入院后行淋巴结活检。例2,女,21岁,因右上肢疼痛1月余伴病理性骨折入院。入院后行"右肱骨近端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镜下大量单核组织样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嗜酸或空泡状,核呈圆形、卵圆形,异型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68、CD163、lysozyme均(+),SMA、desmin、CD3、S-100、CD30、CD20、CD43、EMA、HMB45、CD21/35、Clusterin、Langerin、CD1a均(-)。例2,BRAF V600E(+)。病理诊断:2例均确诊为组织细胞肉瘤,其中1例存在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论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与淋巴造血系统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针对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威罗菲尼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肉瘤 免疫组化 基因突变 BRAF V600E 治疗
下载PDF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和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中涛 熊勇 +2 位作者 邓莉平 田素芳 陈飞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提高对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HPS以及HNL(疑诊)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 目的提高对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HPS以及HNL(疑诊)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例43岁男性AIDS合并播散性PSM、HPS以及HNL(疑诊)患者,给予综合抗感染、抗炎(小剂量地塞米松)、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出院。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PSM、HPS、HNL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原文传递
正常人眼外肌组织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新平 麦光焕 +3 位作者 余焕云 陈静嫦 邓大明 林小铭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条正常人眼外肌,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正常人眼外肌在肌腹部可分为眶层和球层;赤道部无明显分层,肌肉周边部有斜行或横行肌纤维伴较多结缔组织穿插,肌肉外周包绕增厚胶原结缔组织环。近肌腱部为球层肌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可将眼外肌纤维分为5类,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各类肌纤维比例不同。结论人眼外肌结构独特,分为不同肌纤维特点的眶层和球层,球层通过肌腱附着于巩膜,眶层终止于眼球赤道部的Pulley结构。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将眼外肌纤维分类,不同位置的肌纤维构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眼外肌 组织细胞学结构 组织病理学 组织化学
下载PDF
骨原发性组织细胞肉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畅 许春伟 +2 位作者 刘光 朱兵 廖玉珍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3例组织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病变分别位于胸椎、上颌骨及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影像学...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3例组织细胞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病变分别位于胸椎、上颌骨及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影像学表现均为溶骨性改变伴周围软组织肿块。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体积大、圆形或隋圆形,局灶可见梭形细胞,大部分区域瘤细胞黏附性差;瘤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部分呈泡沫状或充满微空泡,部分瘤巨细胞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可见偏位,部分可见增大的核仁,核分裂易见;亦可见多核瘤巨细胞;背景中常见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等反应性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68(KP-1及PGM1)、lysozyme和CD163(+),CK、HMB45、CD3、CD20、CD1a及MPO(-)。结论组织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单从组织形态学上难与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相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还依赖于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结果。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不统一,预后多数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肉瘤 病理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与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红春 王宝玺 +4 位作者 马东来 方凯 刘跃华 刘芳 王家璧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60-462,共3页
报告1例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和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例患者发病年龄13~38岁,病程8.5~22个月,初发症状多为多发皮下结节或红斑,伴局部压痛及不规则发热。例1、例2死于消化道大出血或脑出血,例3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关键词 T细胞淋巴瘤 皮下脂膜炎样 脂膜炎 组织细胞吞噬性 诊断
下载PDF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4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川 牛挺 +3 位作者 尹耕 向兵 刘霆 邓承祺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12-114,共3页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 ,回顾性分析 1995~ 1999年收住我院内科的 14例本病患者。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粒细胞减少最常见 ,淋巴结组织病...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 ,回顾性分析 1995~ 1999年收住我院内科的 14例本病患者。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粒细胞减少最常见 ,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副皮质区的多处坏死 ,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 ,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易引起误诊 ,尤其易误诊为颈淋巴结结核。结论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应注意防止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火 组织细胞性 坏死性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