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1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高铁的现状及发展展望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伟皓 张夏夏 《山西建筑》 2016年第32期172-173,共2页
简述了我国高铁的产生背景,基于我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对我国高铁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分析了我国高铁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指出高铁交通具有经济、快速、舒适、环保等优点,将成为中长远距离主要的交通方式。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发展前景 交通方式 运行速率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 被引量:211
2
作者 罗鹏飞 徐逸伦 张楠楠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7-411,共5页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宁高速铁路 区域可达性 评价指标体系 铁路运输企业 沿线经济 快速交通设施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8
3
作者 张楠楠 徐逸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6,共5页
高速铁路诞生至今已40余年,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建设给国家和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在高速铁路对于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系统,多集中于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及交通方式之间竞争的研究,对于它怎样导致区域空间的演... 高速铁路诞生至今已40余年,世界各国高速铁路建设给国家和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在高速铁路对于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系统,多集中于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及交通方式之间竞争的研究,对于它怎样导致区域空间的演变则相对不足。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通方式 区域经济 区域空间结构
下载PDF
高铁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来自微观土地交易的证据 被引量:115
4
作者 周玉龙 杨继东 +1 位作者 黄阳华 Geoffrey J.D.Hewings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36,共19页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运用结合特征价格模型的双重和三重差分法,考察了中国高铁建设对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多重影响。研究发现:(1)设有高铁车站的城市比未设站城市的地价平均提高约7.0%,且每多开设一个高铁车...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土地出让的微观数据,运用结合特征价格模型的双重和三重差分法,考察了中国高铁建设对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多重影响。研究发现:(1)设有高铁车站的城市比未设站城市的地价平均提高约7.0%,且每多开设一个高铁车站,城市地价还会提高约1.3%;(2)高铁建设导致设站城市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价格上涨22%和11%,但是工业用地价格下降约17%;(3)用地行业的平均收入越高,或离市中心越近的地块,土地价格受高铁建设的正面影响越大;(4)在城市层面,高铁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数量和出让金总额,为地方间的"高铁争夺战"提供了经验支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促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铁的"引流"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在出让工业用地和非工业用地时采取"横向补贴"的策略。本文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视角,为高铁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同时,在未来的高铁建设中,要谨防高铁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扩大、商住用地过度开发、强化土地财政而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基础设施 土地价格 三重差分法 横向补贴 商住用地
原文传递
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113
5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2 位作者 李博 彭飞 王丹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9,共9页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大大强化了东北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整个通勤圈时空压缩2 h左右,提升幅度均呈现距离高铁增加而衰减现象,且省际城市间的变化大于省内城市间的变化,东三省的变化大于内蒙东部区域的变化。沿线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将获得更大的旅游发展动能,并加快哈大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沿线城市"一日游"和"两日游"受益明显,偏远城市则在"七日游"方面受益较多;东北旅游应以高铁为契机,精心开发沿线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一体化合作,打造东北旅游新形象。高铁使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上出现"极化效应",提升旅游产业供求效率的同时,拉大了城市间旅游差距,不利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今后应以高铁为核心完善快速交通干线布局,将更多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纳入高铁通勤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可达性 城市旅游经济联系 高铁旅游带 旅游通勤圈 旅游极化效应
下载PDF
高铁开通改善了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吗? 被引量:91
6
作者 李建明 罗能生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5-1354,共20页
本文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与连续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及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如何影响雾霾污染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开通高铁可以显著降低城市雾霾污染水平,且表现出随开通线路、开... 本文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与连续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及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如何影响雾霾污染水平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开通高铁可以显著降低城市雾霾污染水平,且表现出随开通线路、开通年份和城市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的雾霾减缓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客运量进行替代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高铁对城市雾霾区域传输影响基于网络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雾霾污染 双重差分
原文传递
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被引量:65
7
作者 汪德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7-805,共9页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游客出游空间产生明显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以京沪高铁线的济南和泰山以及武广高铁线的武汉和衡山为例,从旅游地吸引空间范围、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旅游地对客源地空间吸引力等3方面,实证研...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游客出游空间产生明显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以京沪高铁线的济南和泰山以及武广高铁线的武汉和衡山为例,从旅游地吸引空间范围、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旅游地对客源地空间吸引力等3方面,实证研究高铁对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铁开通提高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半径,辐射范围更广;②高铁开通使近程客源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但750~1 000 km空间范围的客源市场增长明显,旅游地60%的客源市场空间范围有显著向外拓展的趋势;③高铁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吸引力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距旅游地空间距离越大,客源市场空间吸引力变化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客源市场 时空压缩
下载PDF
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被引量:62
8
作者 汪德根 钱佳 牛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84-1800,共17页
交通是旅游系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是中国"交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高铁网络化对中国城市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极大地改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 交通是旅游系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是中国"交通革命"的重要里程碑,高铁网络化对中国城市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极大地改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高铁对全国338个城市可达性影响,进而分析高铁网络化全国城市旅游吸引力空间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可达性整体得到优化,可达性空间格局呈现明显交通指向性,形成"高铁廊道"效应;2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呈现出"多中心"环状发散和"枝状"扩散的双重特征,尤其是沿高铁线"枝状"扩散更为明显;城市旅游场强变化率在高铁线形成高值走廊,并呈现以高铁轴线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3高铁对高旅游场强区和较高旅游场强区影响最为显著,分布城市数量大幅增加,面积拓展超过100%;且高铁提升了区域中心城市旅游场强值,旅游吸引力辐射范围沿高铁线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化 旅游场强 空间格局 演化 中国
原文传递
重载铁路高强钢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张银花 周清跃 +1 位作者 陈朝阳 刘丰收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6,共7页
为延长大秦重载铁路钢轨的使用寿命,研制适应重载铁路的高强钢轨。通过对高强钢轨的性能、热处理和焊接以及选用的新钢轨服役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钢种中加入合金元素Cr,可以提高轨钢的强度,推迟珠光体转变时间,使钢轨既易于热处理... 为延长大秦重载铁路钢轨的使用寿命,研制适应重载铁路的高强钢轨。通过对高强钢轨的性能、热处理和焊接以及选用的新钢轨服役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钢种中加入合金元素Cr,可以提高轨钢的强度,推迟珠光体转变时间,使钢轨既易于热处理,又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而且钢轨强度的提高还增加了曲线钢轨的耐磨性能和耐伤损能力;提高轨钢的纯净度,可增加钢轨的抗疲劳性能,延长钢轨的使用寿命;重载铁路曲线下股应铺设热处理钢轨;铺设新钢种PG4和U77MnCr的线路,钢轨打磨时间可延长至通过总重4亿t,而铺设U75V钢轨的线路在通过总重6000万t后就需打磨1次,才能有效抑制轨面剥离的产生和发展。新钢轨的综合使用性能良好,适合在重载铁路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高强钢轨 性能 热处理 焊接 钢轨打磨
下载PDF
高铁开通与城市创新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杨思莹 李政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9,共13页
本文基于我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升科教... 本文基于我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升科教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和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而对科教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创新水平影响不显著。同时,高铁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即高铁开通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当重视高铁建设对城市创新的重要意义,发挥高铁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以高铁为载体带动知识与技术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助推城市创新踏上"高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城市创新 双重差分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蒋华雄 蔡宏钰 孟晓晨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38,共7页
交通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必将对城市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修正市场潜力模型分析高铁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高铁提升了城市服务业的比重,降低了城市制造业的比重;制造业型城市... 交通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必将对城市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修正市场潜力模型分析高铁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高铁提升了城市服务业的比重,降低了城市制造业的比重;制造业型城市和服务业型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得到提升,制造业比重都下降;从单个城市来看,高铁提升了大多数制造业型城市和大多数服务业型城市服务业的比重。(2)对于制造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高铁主要促进该类城市一般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对于服务业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强化,高铁主要促进这些城市高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3)高铁的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市场潜力 城市产业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高铁开通与企业创新——基于高铁开通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39
12
作者 谭建华 丁红燕 谭志东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70,共11页
基于2009—2017年的中国高速铁路开通站点匹配上市公司数据,以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开通高铁城市的上市公司,地处开通高铁城市上市公司的各类专利申... 基于2009—2017年的中国高速铁路开通站点匹配上市公司数据,以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开通高铁城市的上市公司,地处开通高铁城市上市公司的各类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说明高铁开通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创新 要素流动 准自然实验 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方案研究综述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晨 李长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24-26,34,共4页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传统公共移动通信系统在系统要求和应用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给出了该系统建设所需完成的特殊要求和任务,并介绍了目前正在实施和作为研究热点的...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与传统公共移动通信系统在系统要求和应用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给出了该系统建设所需完成的特殊要求和任务,并介绍了目前正在实施和作为研究热点的系统方案和体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 综述
下载PDF
高铁开通与地区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辛大楞 李建萍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66,共10页
首先阐述了高铁开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机制,进而采用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基于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 首先阐述了高铁开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机制,进而采用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基于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只开通城际高铁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只开通非城际高铁和同时开通城际和非城际高铁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则较为显著。相比东部地区,高铁开通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要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旅游业发展 双重差分法 城际高铁 非城际高铁
原文传递
高铁网络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罗能生 田梦迪 +2 位作者 杨钧 李建明 王玉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共10页
高铁开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高铁对这两种效应即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检验我国高铁网络发... 高铁开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高铁对这两种效应即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277个地级市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检验我国高铁网络发展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高铁网络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和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的优化对城市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效应,但是受城市异质性作用产生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性,具体表现为高铁网络中心度优化对中心区域产生正效应,对非中心区域产生负效应,即高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生态效率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城市服务业集聚在高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效率中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采用人口地理矩阵和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重新测算的城市生态效率分别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旧保持不变。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各级政府仍应大力发展高铁建设,推动高铁网络不断优化,带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的提升,但是在进行高铁线路规划时,要注意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区域不平衡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补救和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生态效率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国外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动态 被引量:29
16
作者 贾善铭 覃成林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12,共6页
高铁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关于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发展的动因、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呈现出以经济学为主体,融合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 高铁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关于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发展的动因、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呈现出以经济学为主体,融合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明显不足,在高铁外部性、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区域经济 可达性
下载PDF
中国城际高铁与商业信用供给——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陈胜蓝 刘晓玲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7-134,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国城际高铁开通对公司产品质量保证动机产生的外生变化来考察其如何影响公司的商业信用供给决策。高铁开通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交易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以促使公司提高产品质... 本文利用中国城际高铁开通对公司产品质量保证动机产生的外生变化来考察其如何影响公司的商业信用供给决策。高铁开通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交易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以促使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削弱了公司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提供商业信用的动机。借助高铁开通在时间和空间上错列发生的特征,构建准自然实验情境,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使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减少约3.51%。研究发现,交易量提高是高铁开通减少公司商业信用供给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事前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关系专用性投资水平较高和产品质量保证需求较低的公司,高铁开通导致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减少更多。本文研究为商业信用供给的产品质量保证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以及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商业信用供给 产品质量保证 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现状综述 被引量:29
18
作者 孙利 钟红 林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6,共8页
地震是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目前地震预报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是当前减轻或避免地震对高速铁路危害的重要措施。文中阐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铁路方面的应用。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速铁路... 地震是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目前地震预报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是当前减轻或避免地震对高速铁路危害的重要措施。文中阐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铁路方面的应用。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介绍。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京沪高速铁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需求,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高速铁路预警系统的报警阈值,监测点的布置,列车控制方式和预警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报警阈值 监测点 列车控制方式
下载PDF
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圳高铁枢纽规划研究--以深圳北站和福田站为例 被引量:27
19
作者 宗传苓 谭国威 张晓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3-29,共7页
由于需求与供应特征的不同,高铁车站的选址理念会不同,依托高速铁路车站建设的高铁枢纽在规划设计理念上也各有鲜明的特色。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境内车站—深圳北站和福田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模式,... 由于需求与供应特征的不同,高铁车站的选址理念会不同,依托高速铁路车站建设的高铁枢纽在规划设计理念上也各有鲜明的特色。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境内车站—深圳北站和福田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模式,前者选址于城市副中心,采用的是一般综合交通枢纽的选址、建设方式,属于典型的功能定位高、基础条件好、配套设施全、服务水平高的"大而全"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后者选址于城市最核心区,建设条件受城市制约较大,采用了全地下建设的模式,依托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慢行系统,有效解决了车站进入城市核心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综合交通枢纽 选址 规划方案
下载PDF
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 被引量:27
20
作者 蒋茂荣 范英 +2 位作者 夏炎 陈全润 姚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83,共9页
近年来,传统铁路发展远不能满足各行业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中国政府正加大对高铁行业的规划与投资。现有高铁网络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推动了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区域间劳动力、资... 近年来,传统铁路发展远不能满足各行业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中国政府正加大对高铁行业的规划与投资。现有高铁网络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推动了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区域间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政府大力建设高铁网络的当下,综合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给国民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重新刻画投入产出模型中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部门"收入-消费"内生关系,区分高铁与传统铁路在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差异,构建基于居民消费局部内生化的高铁投资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经济、就业和能源环境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12012年中国高铁投资每亿元拉动总产出增加3.72亿元,GDP增长1.21亿元,投资总量给国民经济共带来总产出增长19 373.44亿元、GDP增长6 296.04亿元;2在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高铁建设投资对就业拉动显著,每亿元高铁投资创造1 084个就业岗位,2012年因高铁投资新增就业岗位高达565.23万人。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中国高铁建设投资会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居民就业等方面注入强大的动力;3在环境层面,2012年高铁前期基础建设共带来83.42 Mt CO2排放,略大于传统铁路投资,但考虑到建成运营后,高铁具有清洁、稳定、高速等特点,高铁建设投资在环境层面优势会慢慢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技术 局部闭模型 高铁建设投资 短期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