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作用 被引量:29
1
作者 盖祥云 林鹏程 +1 位作者 何彦峰 才让南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772,共5页
高海拔低氧环境下,持续发生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能够诱导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发生和发展。HPV是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射机制,是肺组织特有的生理现... 高海拔低氧环境下,持续发生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能够诱导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发生和发展。HPV是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射机制,是肺组织特有的生理现象。但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HPV的持续发生会促进肺血管重构,导致右心室肥厚,从而加重肺泡缺氧的程度,造成缺氧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肺水肿、肺心病等重度高原病的发生。HPH早期出现HPV,慢性期形成难以逆转的低氧性肺血管重塑。因此,明确HPV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HPH中的作用,能够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靶点和思路;HPV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够为重度高原病的预防奠定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对HPV的发生机制和其在HPH中扮演的角色做一个清晰、全面的阐明。该文将对近年HPH中HPV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及HPH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低氧 高原病 机制 内皮细胞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罗勇军 马四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3-728,共6页
地理学上把海拔高于1 000 m,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称为高原;医学上将海拔高于3 000 m的地方称为高原。未经习服的人员,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会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失眠,胃肠胀气、腹泻等症状。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医学地理 高原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动脉血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阳 黄岚 《医学综述》 2014年第6期963-966,共4页
经医学研究确认,海拔超过3000 m的地区称为高原,且低氧和低温是威胁进入高原人群健康最大的"天敌",易诱发高原病。动脉血压为反映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且检测方便。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原环境下人体动脉血压变化研究较多... 经医学研究确认,海拔超过3000 m的地区称为高原,且低氧和低温是威胁进入高原人群健康最大的"天敌",易诱发高原病。动脉血压为反映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且检测方便。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原环境下人体动脉血压变化研究较多,无论急进还是久居高原人群,动脉血压均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严重者会导致高原高血压发生。该文将平原人暴露于高原后动脉血压变化进行综述,为今后高原病发生、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理论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动脉血压 高原病
下载PDF
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基文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和氧分压均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如未能习服,可引起高原病。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高原低氧血能导致脑和肺微循环的过分充盈,而发生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治疗主要是尽速转移至...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和氧分压均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如未能习服,可引起高原病。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高原低氧血能导致脑和肺微循环的过分充盈,而发生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治疗主要是尽速转移至低地或用轻便加压舱以及采用药物(乙酰唑胺和地塞米松),充分给氧。预防采用逐渐登高习服、锻炼、多食碳水化合物,给予高量抗氧化营养素或食用中等量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E、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脑水肿 肺水肿 抗氧化营养素
下载PDF
高原低氧习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史喜德 周世强 +1 位作者 刘峰舟 李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0-49,共10页
高原低氧习服是指进入高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以确保能在低氧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其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快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减少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至今仍不清楚。了解高原低氧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精准预... 高原低氧习服是指进入高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以确保能在低氧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其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快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减少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至今仍不清楚。了解高原低氧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精准预测高原低氧损伤发生的靶点,研发高效预防和治疗高原低氧损伤的措施迫在眉睫。该文就高原低氧损伤发生机制、高原低氧损伤易感性靶点、促进高原低氧习服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高原医学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对高原低氧损伤的充分认识、早期预警、有效预防和快速治疗于一体的诊防治新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高原反应 习服 线粒体DNA 预防
下载PDF
环境危害因素对高原旅行者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叶如陵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309-310,共2页
影响高原旅行者健康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①高寒;②低气压、低氧分压;③太阳辐射;④大风、干燥和寒冷;⑤“低原反应”和“脱适应”
关键词 高原旅游 环境危害因素 高原病
下载PDF
高原病药物预防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7
作者 扎西曲宗 格桑罗布 +1 位作者 次白 黄菊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9-1692,共4页
高原病是人体急性或慢性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所致的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和代偿性适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其中,急性高原病发病急,如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发展成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慢性高原病若不引起重视,会造... 高原病是人体急性或慢性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所致的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和代偿性适应变化所导致的疾病。其中,急性高原病发病急,如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发展成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慢性高原病若不引起重视,会造成患者各个系统的损伤。本文对近期HAPE、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和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这3种高原病的药物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为急进高原人群的快速适应和高海拔居民的保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高海拔 缺氧
原文传递
高海拔视网膜病变及中药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黄海香 张文芳 律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999-2002,共4页
高海拔视网膜病变(high altitude retinopathy,HAR)是指机体暴露高原地区不能适应其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和棉絮斑。随着高原医学的发展,HAR成为近年眼科研究的热点。最新研究亦显示HAR的发病率... 高海拔视网膜病变(high altitude retinopathy,HAR)是指机体暴露高原地区不能适应其低压低氧环境导致的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和棉絮斑。随着高原医学的发展,HAR成为近年眼科研究的热点。最新研究亦显示HAR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与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及肺水肿的关系密切,探讨HAR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有利于促进高原病的防治进展。祖国中药在防治高原病的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疗效,而中药对HAR的作用机制及防治效果鲜见报道。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报道,综述HAR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应用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视网膜病变 高原病 缺氧 中药
下载PDF
藏药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安平 李怡 +2 位作者 许海艳 付家晨 陈俞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549,共5页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种,也是肺心病、高原肺水肿等多种高原病的始动环节,其主要特征是血管持续性收缩和不可逆重构,对高原地区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藏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部分,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以来与...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慢性高原病的一种,也是肺心病、高原肺水肿等多种高原病的始动环节,其主要特征是血管持续性收缩和不可逆重构,对高原地区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藏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部分,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斗争的智慧,因地制宜,对HPH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该文就HPH的发病机制及单味藏药和藏药复方治疗HPH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以期为HPH的生理、病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藏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高原病
下载PDF
高原低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相关防治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俊伟 陈建 +3 位作者 刘志茂 夏劲松 龙安 李翔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1期59-62,86,共5页
高原环境有低压、低氧等特点,这种特定的环境在引起人体急慢性高原病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认知能力。这些损伤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学习能力、知觉等方面。应激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进入高原后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文化... 高原环境有低压、低氧等特点,这种特定的环境在引起人体急慢性高原病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认知能力。这些损伤主要体现在记忆力、学习能力、知觉等方面。应激是造成损伤的原因之一,进入高原后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应激反应。此外,高原的低压低氧引起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钙稳态失衡也会损伤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另一方面,表观遗传学在高原环境的适应及氧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也逐渐受到关注,可能在高原居民的环境适应与遗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面对高原损伤,阶梯式习服和吸氧是目前常见的应对措施,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也对高原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新型的高原宜居方案也在逐步研发,为高原反应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高原环境对认知功能的主要影响,高原反应应对方法现状,并介绍了最新的高原宜居方案研发进展,为高原环境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认知功能 表观遗传 疾病防治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联合分析高原病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及其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mRNA
11
作者 伊力亚斯·艾萨 阿米娜·苏建和 付瑾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联合分析高原病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及其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mRNA,从而基于分子层面探讨高原病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1)在GEO数据库获取与高原病相关的miRNA表达谱芯片(GSE90500数据集)和mRNA表达谱芯片(GSE29977...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联合分析高原病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及其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mRNA,从而基于分子层面探讨高原病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1)在GEO数据库获取与高原病相关的miRNA表达谱芯片(GSE90500数据集)和mRNA表达谱芯片(GSE29977数据集),再采用R语言3.6软件limma程序包筛选差异表达miRNA和差异表达mRNA。(2)利用FunRich软件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下游靶基因(mRNA)和上游转录因子,并对上游转录因子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使用R语言3.6软件、DAVID数据库对下游靶基因分别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3)对GSE29977数据集的差异表达mRNA与差异表达miRNA下游靶基因取交集,并根据miRN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关系,筛选miRNA-mRNA调控轴。结果(1)共筛选出14个差异表达miRNA及其385个下游靶基因、123个上游转录因子。差异表达miRNA主要富集的转录因子包括EGR1、RREB1、MYF5和MEF2A。(2)上游转录因子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信号转导、核酸代谢的调节、脂肪酸代谢、糖代谢、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等。下游靶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转录调控、心肌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染色质重塑等,富集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D-L1表达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细胞衰老、MTO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3)共筛选得到443个差异表达mRNA,与差异表达miRNA的下游靶基因取交集后获得与高原病相关的5个核心mRNA,并构建出hsa-miR-155-5p-MYO1D调控轴。结论高原病中存在多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上游转录因子EGR1、RREB1、MYF5、MEF2A可能是参与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的核心因子;差异表达miRNA的上游转录因子和下游靶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转录、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共同参与高原病的发生、发展。hsa-miR-155-5p与下游靶基因MYO1D之间的调控关系可能在高原病的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微小RNA 信使RNA 转录因子 调控轴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荷斯坦奶牛高山病的发生情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书祥 李红丽 +4 位作者 戴东文 崔凯 扎琼 益西多吉 蔡军 《现代畜牧兽医》 2021年第4期71-73,共3页
由于高海拔低氧的特殊环境,导致引进到拉萨的荷斯坦奶牛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研究调查拉萨地区引进荷斯坦奶牛的高原病发病情况,并对发病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高原病主要表现为静脉怒张、下颌积液、胸前积液... 由于高海拔低氧的特殊环境,导致引进到拉萨的荷斯坦奶牛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研究调查拉萨地区引进荷斯坦奶牛的高原病发病情况,并对发病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结果表明,荷斯坦奶牛高原病主要表现为静脉怒张、下颌积液、胸前积液等症状,最终导致奶牛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奶牛 高海拔 低氧 高原病 积液
下载PDF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分子机制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诗璇 卢习伟 +5 位作者 德央 央拉 多吉卓玛 宋佳颖 梁贞 巴桑卓玛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149-1154,1158,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汇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分子机制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证据。方法通过严格文献筛选及文章质量评价,文章合并森林图制作,进行亚组分析、EGGER检测、敏感性分析。结果(1)3434篇中英文文献中,经严格文献筛选... 目的通过Meta分析汇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分子机制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证据。方法通过严格文献筛选及文章质量评价,文章合并森林图制作,进行亚组分析、EGGER检测、敏感性分析。结果(1)3434篇中英文文献中,经严格文献筛选及文章质量评价最终确定10项研究(包括19个位点的研究)。(2)研究合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存在明显异质性(I2=86.9%)。(3)敏感性分析排除其中2篇文献后合并不存在异质性(I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汉族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远远高于藏族(I2=88.3%,I2=2.4%)。(5)3600 m以下的相关性研究合并异质性很小(I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当加大HAPC分子机制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力度与广度,传统Meta文章的评价系统并不完全适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文章评价,有待完善。应扩大不同民族、不同海拔人群的研究样本以排除HAPC相关研究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藏族 META分析 高原病 慢性病
下载PDF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脑体-心理生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广全 崔建华 +5 位作者 马月梅 王伟 李彬 马勇 哈振德 高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脑体-心理生理能力的影响,为促进高原习服提供新的措施,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方法将3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沙美特罗组(n=18)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5200m,从进入海拔52...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脑体-心理生理能力的影响,为促进高原习服提供新的措施,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方法将3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沙美特罗组(n=18)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5200m,从进入海拔5200m当天开始,沙美特罗组每天早晚各1次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1个剂量(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连续5d;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于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第5天采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测试仪,进行脑体-心理生理能力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左右手交叉敲击和缺失记忆的简单测验。结果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比较,左右手交叉敲击依次为:总时间均为(10±0)s;总次数:89.96±19.04:75.21±17.12(次);正确次数:87.19±17.24:73.56±16.93(次);错误次数:1.38±0.62:2.81±2.21(次)。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比较,缺失记忆的简单测验结果:总次数均为(17±0)次;错误次数:1.45±0.93:2.56±1.48(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高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显著提高移居者的脑体-心理生理功能,可以促进高原习服、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脑体-心理生理功能 高原病
下载PDF
关于对高原病命名及临床分型的意见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祯吾 牟信兵 《高原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2期11-15,共5页
作者通过对西藏地区8所驻不同海拔高度医院收治的22334例高原病病例的调查分析和对3000余名(1990~1991年)乘机进藏人员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系统观察,提出高原病的命名是:指进入或居住在高原(≥3000m)的人群因受低压缺氧为主要致病因... 作者通过对西藏地区8所驻不同海拔高度医院收治的22334例高原病病例的调查分析和对3000余名(1990~1991年)乘机进藏人员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系统观察,提出高原病的命名是:指进入或居住在高原(≥3000m)的人群因受低压缺氧为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疾病;并建议将其分为八型,即:①急性高原反应;②高原肺水肿;③高原性脑病;④高原高血压;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⑥高原性心脏病;⑦高原适应衰退;⑧慢性高原病混合型(即Monge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高原病 命名 分型
原文传递
Wilderness medicine 被引量:1
16
作者 Douglas G.Sward Brad L.Bennett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4年第1期5-15,共11页
BACKGROUND: Human activity in wilderness areas has increased globally in recent decades, leading to increased risk of injury and illness. Wilderness medicine has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both need and interest.METHODS... BACKGROUND: Human activity in wilderness areas has increased globally in recent decades, leading to increased risk of injury and illness. Wilderness medicine has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both need and interest.METHODS: The field of wilderness medicine encompasses many areas of interest. Some focus on special circumstances(such as avalanches) while others have a broader scope(such as trauma care). Several core areas of key interest within wilderness medicine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RESULTS: Wilderness medicine is characterized by remote and improvised care of patients with routine or exotic illnesses or trauma, limited resources and manpower, and delayed evacuation to definitive care. Wilderness medicine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draws from the breadth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subspecialties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fields of mountaineering, climbing, and diving. Research, 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re evolving. A hallmark of this field is injury prevention and risk mitigation. The range of topics encompasses 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decompression sickness, snake envenomation, lightning injury, extremity trauma, and gastroenteritis. Several professional societies, academic fellowships, and training organizations offer education and resources for laypeople an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CONCLUSIONS: The future of wilderness medicine is unfolding on multiple fronts: education, research, training,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 and environment. Although wilderness medicine research is technically difficult to perform, it is essential to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pecific techniques in achieving improvements in clinic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erness medicine high-altitude sickness Dive medicine ENVENOMATION Trauma Hyperthermia HYPOTHERMIA FROSTBITE Avalanche Combat injuries Search and rescue Travel medicine Disaster medicine
下载PDF
海拔4680 m西藏自治区安多县空气加压氧舱氧疗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管亚东 郑海宁 +1 位作者 丁静 苏义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7期78-80,共3页
阐述了海拔4680 m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大气环境低氧的特点,介绍了安多县人民医院3种常规氧疗方法及其氧分压p(O2)极值,分析了安多县空气加压氧舱内不同氧疗方案及其优势。指出了空气加压氧舱是安多县提升氧疗效果的重要医疗装备,具有重要... 阐述了海拔4680 m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大气环境低氧的特点,介绍了安多县人民医院3种常规氧疗方法及其氧分压p(O2)极值,分析了安多县空气加压氧舱内不同氧疗方案及其优势。指出了空气加压氧舱是安多县提升氧疗效果的重要医疗装备,具有重要的临床医疗和军事卫勤保障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加压氧舱 高压氧治疗 低氧 高原病 安多县
下载PDF
SNPs and TFBS Associated with High Altitude Sickness
18
作者 Norman E. Buroker Xuehan Ning +6 位作者 Zhaonian Zhou Kui Li Weijun Cen Xiufeng Wu Weizhong Zhu C. Ronald Scott Shihan Chen 《Open Journal of Blood Diseases》 2013年第3期85-93,共9页
The rSNPs for the genes AKT3 (rs4590656), EGLN1 (rs480902), eNOS3 (rs1007311), and VEGFA (rs699947, rs13207311, rs1570360, rs2010963)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high altitu... The rSNPs for the genes AKT3 (rs4590656), EGLN1 (rs480902), eNOS3 (rs1007311), and VEGFA (rs699947, rs13207311, rs1570360, rs2010963)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high altitude sickness Han or Tibetan Chinese patients at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alleles of each rSNP have been found to create unique transcriptional factor binding sites for transcrip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of hypoxia gene expression in this high 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altitude sickness rSNPs TFBS
下载PDF
高原性窦房结功能低下症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木成 王劲武 +5 位作者 刘斌 王鹿朝 陈聃 毕玉田 宁华 屠艳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09-411,共3页
对24例高原地区的窦性心动过缓进行了观察。入院时心率为47.4±5.8次/min,心电图均示心肌缺血,16例动脉血氧分压为3.87±0.75kPa,动脉血氧饱和度为(49.5±13.3)%。阿托品治疗无效。经供氧与冠参片治疗15d后,19例痊愈;3例... 对24例高原地区的窦性心动过缓进行了观察。入院时心率为47.4±5.8次/min,心电图均示心肌缺血,16例动脉血氧分压为3.87±0.75kPa,动脉血氧饱和度为(49.5±13.3)%。阿托品治疗无效。经供氧与冠参片治疗15d后,19例痊愈;3例无效者改用高压氧舱治愈;另2例无效者返回平原1周后自然痊愈。治愈后心电图心肌缺血征消失,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与氧饱和度提高,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病 心动过缓 缺氧性疾病
下载PDF
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必科 张丽杰 +4 位作者 曹秋野 朱保平 窦丰满 田疆 李群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后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及引起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为日后高原地区开展大规模医疗应急救援时有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参加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25支救援队伍中随...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后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及引起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为日后高原地区开展大规模医疗应急救援时有效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参加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25支救援队伍中随机选取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4支队伍,共67名队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67名被调查者中有54名(81%)作出应答,其中93%为男性,中位年龄36岁(24~55岁),有34人(63%)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海拔<100 m者高原反应评分高于居住在海拔>1000 m者(分别为10分和5.2分,P=0.005);未到过高海拔地区者的高原反应评分高于曾到过高海拔地区者(分别为10分和6.4分,P=0.039);事先在海拔>2000 m地区停留不同天数者的高原反应评分不同(停留≥3天者为5.7分,停留≤1天者为9.4分,P=0.011);随身行李重量不同者的高原反应评分不同(≥25 kg者为9.8分,≤25 kg者为5.5分,P=0.0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居住地海拔低和进入高原前的适应时间短是高原反应程度的影响因素[y=2.89–0.187×原居住地高度(每100 m)–2.43×进入玉树前在海拔超过2000 m地区的停留时间(d)]。结论既往经历和到达高原地区前的准备情况是影响急性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入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地震医疗救援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