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石果 张顺祥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我国孕妇2002-2012年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情况。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PubMed中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有关中国孕妇HBsAg阳性率...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我国孕妇2002-2012年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情况。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PubMed中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有关中国孕妇HBsAg阳性率的研究报道,分别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及MetaAnalyst3.13软件提供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孕妇HBsAg合并阳性率。结果共纳入文献35篇,总样本量224 029例,经广义倒方差模型加权合并后的阳性率为7.91%(95%CI:7.78%~8.03%),MetaAn-alyst合并后的阳性率7.6%(95%CI:6.5%~8.7%),因纳入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采用MetaAnalyst提供的随机效应模型获得的结果更为合适,即我国孕妇HBsAg阳性率加权合并值为7.60%,95%置信区间为6.50%~8.70%。结论孕妇HBsAg阳性率的Meta分析结果与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近,可以为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阳性结果进行确认试验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文武 曹树正 +1 位作者 杨杰 张真路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评估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中的应用。方法将由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MEIA)检测的HBsAg结果(S/CO)在1.0-10.0之间的111份弱阳性血清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酶... 目的评估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中的应用。方法将由微粒子酶免疫发光法(MEIA)检测的HBsAg结果(S/CO)在1.0-10.0之间的111份弱阳性血清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比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结果抗体中和确认试验阳性92例(82.9%),ELISA检测阳性47例(42.3%),2项试验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对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ELISA检测漏检率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佳;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可做为HBsAg弱阳性标本进一步确认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抗体中和确认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HBsAg阳性供肝和HBcAb阳性供肝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姜涛 卢实春 +9 位作者 赖威 王孟龙 刘源 曾道炳 李传云 武聚山 段斌炜 王璐 代传宙 李宁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对肝移植受者近期乙型肝炎复发率和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单中心长期随访的387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HBsA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对肝移植受者近期乙型肝炎复发率和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单中心长期随访的387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HBsAg阳性供肝9例,HBcAb阳性供肝5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阴性供肝328例。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抗病毒药物的联合方案预防复发。比较3组受者术后近期HBV再感染(或移植肝HBV感染)及受者和移植肝存活情况。结果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术后HBsAg持续为阳性。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中,1例乙型肝炎再感染。接受HBV阴性供肝者中,5例出现HBsAg阳性(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复发2例,非乙型肝炎相关性疾病术后移植肝HBV感染3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100%、86%和43%,接受HBcAb阳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87%、79%和57%,接受HBV阴性供肝者的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为87%、80%和79%(Log-rank=1.287,P=0.525)。接受HBsAg阳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100%、86%和43%,接受H13cAb阳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85%、77%和56%,接受HBV阴性供肝者的1、3、5年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86%、79%和77%(Log-rank=1.288,P=0.525)。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因乙型肝炎复发或HBV感染所致的移植肝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结论在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的情况下,HBcAb阳性供肝对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时间无明显影响。对于危重患者,可以考虑采用HBsAg阳性供肝的肝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组织供者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核心抗体 乙型
原文传递
凯里市2007年-2009年卫生从业人员体检结果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苏娅玲 卫芳 +2 位作者 狄静 杨斌 肖泽颖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1744-1746,共3页
目的:为了解凯里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为公共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取受检者静脉血,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2007年-2009年到黔东南州疾控中心进行健康... 目的:为了解凯里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为公共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取受检者静脉血,HBs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2007年-2009年到黔东南州疾控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共9883人,HBsAg阳性率为4.46%。从性别、民族、年龄、行业及学历分布来看HBsAg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对HBsAg阳性者116人进行HBeAg检测,HBeAg阳性率26.30%。单纯ALT异常总检出率为1.55%,不同年份、性别和行业ALT异常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阻断HBV传播,必须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加强餐饮娱乐场所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和监测;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业人员 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分析
原文传递
34080例患者4项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燕 曾旭云 +2 位作者 李毅 方堃 曾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调查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4传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阳性情况。方法该院检验科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完成34080例患者的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标本HIV抗体(抗-HIV1/2)初筛阳性率为0.32%、... 目的调查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4传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阳性情况。方法该院检验科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完成34080例患者的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标本HIV抗体(抗-HIV1/2)初筛阳性率为0.3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1.34%、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为0.4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率为3.08%,其中男性抗HIV1/2、HBsAg、抗-TP阳性率均高于女性(P<0.01);四项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中,抗HIV1/2、HBsAg、抗-HCV以30~59岁组阳性率最高,而抗-TP以≥60岁组阳性率最高。结论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四项感染性疾病血清标志物阳性检出率较高,且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抗体 梅毒抗体 阳性率
原文传递
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孙琴 张雄 +1 位作者 董明国 程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52-2153,共2页
目的探讨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弱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HBsAg结果在0.875~2.857的血清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并进行微粒子酶免疫发光(MEIA)试验,对比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 目的探讨确认试验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弱阳性标本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HBsAg结果在0.875~2.857的血清标本进行抗体中和确认试验,并进行微粒子酶免疫发光(MEIA)试验,对比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结果 ELISA检测阳性75份阳性率83.3%,抗体中和试验确认试验阳性76份阳性率84.4%,两项试验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LISA试验检测HBsAg结果为弱阳性的标本,应进行确认试验,排除假阳性,保证样本结果的真实性,对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中和确认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原文传递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HBsAg最适稀释度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平安 申群喜 +1 位作者 祝玲玲 李晓玲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定量测定HBsAg的最适稀释度。方法 :采用正常混合血清倍比稀释HBsAg(+) /HBeAg(+) /HBcAb(+)、HBsAg(+) /HBeAb(+) /HBcAb(+)和HBsAg(+) /HBcAb(+)三种模式血清 ,应用ECLIA夹心法定量测定其HBsA... 目的 :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定量测定HBsAg的最适稀释度。方法 :采用正常混合血清倍比稀释HBsAg(+) /HBeAg(+) /HBcAb(+)、HBsAg(+) /HBeAb(+) /HBcAb(+)和HBsAg(+) /HBcAb(+)三种模式血清 ,应用ECLIA夹心法定量测定其HBsAg的含量。结果 :ECLIA法定量测定HB sAg阳性的三种血清学模式血清稀释度不同 ,HBsAg(+) /HBeAg(+) /HBcAb(+)模式存在HD HOOK效应 ,其最适稀释度为 1 :32 ;HBsAg(+) /HBeAb(+) /HBcAb(+)和HBsAg(+) /HBcAb(+)模式不需进行稀释 ,原倍血清HBsAg测定值最高。结论 :利用ECLIA法定量测定HBsAg(+) /HBeAg(+) /HBcAb(+)模式血清中HBsAg时 ,应对其血清进行预稀释 ,同时测定原倍和 1 :32稀释血清HBsAg含量 ,根据测定情况计算其结果 ,而HBsAg(+) /HBeAb(+) /HBcAb(+)和HBsAg(+) /HBcAb(+)模式 ,其血清HBsAg测定一般不需进行预稀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定量测定 HbSAG 最适稀释度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弱反应结果的确认方法及其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楼滨 周志东 +2 位作者 范剑 藤敏 陈瑜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弱反应结果确认方法.方法 34例HBsAg弱反应结果血清标本,用双份复检、中和试验和随访检测,对HBsAg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34例HBsAg平均水平(S/N)为4.28(2.12~8.07);双份复检HBsAg全部阳性;中...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弱反应结果确认方法.方法 34例HBsAg弱反应结果血清标本,用双份复检、中和试验和随访检测,对HBsAg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34例HBsAg平均水平(S/N)为4.28(2.12~8.07);双份复检HBsAg全部阳性;中和试验阳性31例(91.2%),阴性3例(8.80%);2次随访HBsAg均阳性30例(88.2%),均阴性4例(11.8%);中和试验和随访结果均阳性28例(82.4%),均阴性1例(2.94%),另5例中和试验和随访结果不符.结论 HBsAg弱反应结果大部分可确认HBsAg阳性,几类确认方法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免疫酶技术 假阳性
下载PDF
98129例术前四项检测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徐如梅 黄毅 +1 位作者 沈菁 张建钫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467-468,509,共3页
目的通过对98129例样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2010年至2012年福建省立医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探讨进行术前四项检... 目的通过对98129例样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2010年至2012年福建省立医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探讨进行术前四项检测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98129例样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6.43%、1.68%、0.15%、2.82%。2010-2012年期间,HBsAg、抗-HCV的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感染人群以>30岁患者为主;抗-HIV、抗-TP的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HIV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而TP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结论进行术前四项检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制定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艾滋病病毒抗体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 检测 阳性率
下载PDF
广州市花地街道55岁及以上健康体检居民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分析
10
作者 何思 袁柱培 +1 位作者 杜志成 郝元涛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1期78-83,95,共7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地街道55岁及以上中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及疫苗接种情况。方法:对940名55岁及以上中老年体检居民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检测,描述其阳性率及分布特征。结果:共调查940人...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地街道55岁及以上中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及疫苗接种情况。方法:对940名55岁及以上中老年体检居民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检测,描述其阳性率及分布特征。结果:共调查940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分别为8.30%,60.74%,30.11%。不同年龄、乙肝既往史比较,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乙肝既往史、乙肝疫苗接种史比较,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乙肝既往史的户籍、已婚人群为高危人群,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女性、高中/中专、户籍、已婚人群为高危人群;不同乙肝既往史比较,HBc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易感率为27.26%。不同户籍类型比较,乙肝病毒易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花地街道55岁及以上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水平较高,应对易感人群补种、加强或重新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乙肝病毒易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岁及以上 中老年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率
下载PDF
广州地区乙肝表面抗原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复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晓晓 许颖莹 +2 位作者 柯蓉蓉 黎世杰 陈锦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89-792,共4页
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复检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时血液筛查呈核酸检测(NAT)阴性、HBsAg ELISA检测单试剂反应性,且在献血6个月后回本中心进行复查的267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复检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时血液筛查呈核酸检测(NAT)阴性、HBsAg ELISA检测单试剂反应性,且在献血6个月后回本中心进行复查的267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复查的ELISA和NAT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析献血者年龄、性别、献血次数、职业以及教育程度与复查结果的关系。结果参加复检的267名献血者中,55名复检不合格(20.6%),其中HBsAg双试剂反应性15名,单试剂反应性33名,双试剂阴性7名(NAT阳性5名,ALT双试剂阳性2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复检结果的因素有年龄和献血次数:年龄越大,复检不合格率越高(Exp(B)=1.050,P=0.032);初次献血者的复检不合格率显著高于献血210次(Exp(B)=0.274,P<0.001)以及超过10次的献血者(Exp(B)=0.198,P=0.038)。结论 HBsAg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复检不合格率较低,与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有关。本研究为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建设以及HBsAg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单试剂阳性 献血者归队
原文传递
分析147份输血前检查HBsAg呈弱阳性反应样本的复检结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单明华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4期658-661,共4页
目的:通过对147份输血前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弱阳性反应样本的复检结果分析,总结用手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sAg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因素,为减小实验误差提供参考。方法:对147份HBsAg初次试验呈弱阳性... 目的:通过对147份输血前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弱阳性反应样本的复检结果分析,总结用手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sAg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因素,为减小实验误差提供参考。方法:对147份HBsAg初次试验呈弱阳性反应的血清样本,由另一操作人员使用同一生产厂家的检测试剂进行双孔复检,复检结果S/CO值双孔均≥1者为阳性、S/CO值一孔≥1而另一孔<1者为可疑、S/CO值双孔均<1者为阴性。结果:147份HBsAg初次试验呈弱阳性的血清样本,双孔复检结果仍呈阳性反应者76份(51.7%)、可疑者5份(3.4%)、阴性者66份(44.9%),吸收度A值对比初次试验时下降者84份(57.1%)、升高者63份(42.9%),其中升高幅度最大者达16倍。结论: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是造成初次检测结果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对初次检测结果呈弱阳性反应的样本有必要进行双孔复检。对备血、输血和血液透析前的患者血样本,若能同检测供血者的血样本一样,采用由2位操作人员、2种检测试剂进行二次检测的模式,则更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误差 复检 输血前检查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耐药突变位点分析
13
作者 王卫杰 张效本 +1 位作者 刘保弟 卢大雷 《实验室检测》 2024年第7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方法选取开封地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集2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方法选取开封地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集2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患者血清中HBV-DNA进行核苷类似物(NAs)耐药基因位点分析。结果开封地区2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基因型C型179例,占比97.8%,B型4例,占比2.2%,未检测出B+C型及其他型;200例患者测序结果中26例检测出NAs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基因C型患者耐药突变位点检出率高于基因B型患者。结论开封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B型较少,未检测到其它基因型;基因C型患者NAs耐药位点检出率高于B型。NAs耐药突变位点中共检出9种不同耐药突变位点组合模式,以单位点突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基因型 耐药突变位点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标本定性与定量及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博鑫 梁永明 +3 位作者 刘迪 周剑锁 王天成 崔丽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354-1356,1382,共4页
目的评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样本半定量结果与定量、核酸(HBV-DNA)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正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电化学发光法(ECLIA)半定量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COI值1~10)88例和阴性样本(COI值0... 目的评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样本半定量结果与定量、核酸(HBV-DNA)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正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电化学发光法(ECLIA)半定量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COI值1~10)88例和阴性样本(COI值0.8~1.0)2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样本中HBsAg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HBV-DNA。同时将收集的阳性标本分为"小三阳"和"携带者"两组,分别统计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在两组中的阳性率。结果"小三阳"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82.5%,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49.2%;"携带者"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20.0%,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0.0%;"小三阳"组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均远高于"携带者"组。定量法诊断阳性率为76.1%(67/88),荧光定量PCR法DNA检出率为40.9%(36/88),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与荧光定量PCR法DNA片段检出率与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COI值成正相关。结论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法两种方法应用广泛并且均不可被替代,对于监测HBsAg弱阳性(COI=1~10)的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电化学发光定量法 荧光定量PCR法
原文传递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磊 王春燕 +5 位作者 谭获 黄振倩 郑润辉 李海明 刘丹 汪涯雅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4年第A02期203-205,208,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17例NHL患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分为表面抗原阳性组及表面抗原阴性组。比较2组在病理类型、化疗反应率、Ki-67、乳酸脱氢酶等方面的差异...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17例NHL患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分为表面抗原阳性组及表面抗原阴性组。比较2组在病理类型、化疗反应率、Ki-67、乳酸脱氢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17例患者中,乙肝阳性率为31.6%(37/117);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6.0%(27/75),女性阳性率为23.8%(10/42),均较正常人(7.2%)高(均P<0.01)。B细胞与NK/T细胞乙肝阳性率分别为33.7%和24.0%(P<0.01)。2个疗程化疗后表面抗原阳性组与表面抗原阴性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5%和18.8%(P=0.02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0.5%和52.5%(P=0.000)。根据患者Ki-67表达情况分为>80%,50%~80%,<50%三个层次,表面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三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25.0%和29.5%,25.0%和34.1%,50.0%和36.4%(P值分别为0.029、0.012、0.102);阳性组与阴性组乳酸脱氢酶升高的比例分别为43.2%和40.0%(P=0.021)。结论:NHL患者HBV感染率比正常人明显要高,表面抗原阴性者疗效较好。B细胞淋巴瘤比T细胞淋巴瘤HBV阳性率高,HBV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的概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型肝炎病毒 表面抗原阳性
原文传递
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励赛琴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931-934,共4页
目的分析与探讨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并研究其对临床孕前检查的影响及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5-2017年度在我院进行孕前检查的夫妇2 440对(4 8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度将待孕夫妇分为两组,每组2 440例,两组均加... 目的分析与探讨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并研究其对临床孕前检查的影响及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5-2017年度在我院进行孕前检查的夫妇2 440对(4 8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度将待孕夫妇分为两组,每组2 440例,两组均加强孕前检查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检测。A组为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查的待孕夫妇;B组为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查的待孕夫妇。比较两组待孕夫妇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阳性结果。结果 B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A组(6.43%vs 4.63%;62.99%vs 5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组男性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同组女性(59.87%vs 40.13%;60.18%vs 39.82%),HBsAb阳性率低于同组女性(46.52%vs 53.48%;47.41%vs 5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组高中及以上学历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同组高中以下学历(38.85%vs 61.95%;38.05%vs 61.15%),高中及以上学历HBsAb阳性率高于同组高中以下学历(53.15%vs 46.84%;51.75%vs 4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夫妇乙肝感染仍处于增高趋势,对于进行孕前检查的待孕夫妇加强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干预及治疗,能够减少乙肝传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乙肝发病率,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待孕夫妇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阳性
原文传递
四川省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成 马小珍 +1 位作者 陈娜 童文彬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912-915,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为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四川省辖区内9个县区、不同年龄段的1901名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为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四川省辖区内9个县区、不同年龄段的1901名健康人群的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HBsAg携带率情况。结果1901名受检对象HBsAg的阳性率为1.37%;其中,9个监测地区阳性率为0.00%~4.67%;不同年龄组阳性率为0.00%~5.58%;汉族与少数名族阳性率分别为0.82%和3.25%,不同地区、年龄组、民族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8.036,P<0.001;χ^(2)=46.461,P<0.001;χ^(2)=12.865,P<0.001)。调查人群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率为67.28%,接种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HepB接种史是影响成人HBsAg阳性率的主要因素。9个县区调查人群中,HepB接种者HBsAg阳性率为0.31%,低于无或不详HepB接种者HBsAg(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40,P<0.001)。结论四川省健康人群HBsAg的携带率较低,加强乙肝监测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HepB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从而预防和控制乙肝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健康人群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率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荣强 张英才 +7 位作者 姚嘉 邓宜南 朱曙光 杨卿 唐晖 汪国营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50-454,471,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8例接受HBs Ag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受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受者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血清HB...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8例接受HBs Ag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受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受者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血清HBs 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变化特点。结果 28例受者术后单药口服恩替卡韦预防乙肝复发。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脓毒症和急性心力衰竭,2例随访期内因肝细胞癌(肝癌)复发死亡。另24例受者随访12~26个月,随访期间血清HBs Ag持续阳性,经治疗HBV DNA滴度逐月下降,至术后12个月受者HBV DNA<1×102 copies/m L。24例存活受者均未发生因乙肝复发导致的移植物失功。结论作为边缘供肝,HBs Ag阳性供肝可安全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受者,术后需加强抗HBV治疗并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阳性 边缘供肝 终末期肝病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类似物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莘县地区应征青年谷丙转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英军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9年第6期9-11,共3页
目的:了解莘县地区应征青年谷丙转氨酶(ALT)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析影响应征青年转氨酶异常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2018年适龄应征青年共4 683人,年龄18~24岁,空腹采血,检查ALT和HBsAg,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统... 目的:了解莘县地区应征青年谷丙转氨酶(ALT)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析影响应征青年转氨酶异常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2018年适龄应征青年共4 683人,年龄18~24岁,空腹采血,检查ALT和HBsAg,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683例应征青年ALT升高(结果≥50U/L)检出率为9.10% (426/4 683), HBsAg阳性率为1.39% (65/4 683). 2014~2018年应征青年ALT升高检出率分别为9.57%、8.47%、 10.00%、 8.84%、 8.62%,各年比例无明显变化;HBsAg阳性率分别为2.13%、 2.07%、 1.03%、 0.97%、 0.57%, 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应征青年ALT结果≥50U/L原因调查,其中脂肪肝所占比例最大(29.58%);其次是熬夜、喝饮料等原因(13.62%);甲、乙、丙肝炎抗原或抗体阳性者,所占比例最低(5.16%).结论:应征青年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 ALT升高检出率无明显变化,引起ALT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征青年 谷丙转氨酶 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率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治疗介入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寿春 王建 +2 位作者 孙晓飞 王猛 张耐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治疗介入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方法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乙肝阳性中晚期肝癌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肝动脉栓塞化...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治疗介入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方法选取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乙肝阳性中晚期肝癌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肝动脉栓塞化疗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的监测相关指标及免疫功能;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40/50)高于对照组50%(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观察组HBV-DNA表达量、ALT、AST和CD8+均低于对照组;CD4+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年生存率是78%,对照组1年生存率是60%;观察组2年生存率是58%,对照组2年生存率是46%;观察组3年生存率是26%,对照组3年生存率是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法新在乙肝阳性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有效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药物的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胸腺法新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中晚期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