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建构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87,共6页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德目标 成德工夫 未发 尊德性 道问学 圣贤气象 朱熹 道德伦理学说
下载PDF
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及其意义
2
作者 吴丹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8年第3期14-16,20,共4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即理"的命题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他的心学对我...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即理"的命题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他的心学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即理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下载PDF
陆九渊哲学中的“本心”概念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新营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8-60,共3页
陆九渊哲学由"同心"推导出"本心"概念,并在继承孟子哲学的基础上,赋予"本心"先验的道德理性内涵。通过"本心"现成、证成、发用三个层面,构建起心体、心性、心境哲学,克服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 陆九渊哲学由"同心"推导出"本心"概念,并在继承孟子哲学的基础上,赋予"本心"先验的道德理性内涵。通过"本心"现成、证成、发用三个层面,构建起心体、心性、心境哲学,克服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分离,肯定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心 道德理性 道德境界
下载PDF
戴震论心与理、欲、情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慧子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20-27,共8页
在戴震思想中,心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达理、体情、遂欲的枢纽。心所以能通于理义、辨别是非、好善憎恶,乃在于它以二气五行为基础,在形质上与天地相通。又由于心知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它也会为欲、情所扰。理、欲并非正邪关系... 在戴震思想中,心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达理、体情、遂欲的枢纽。心所以能通于理义、辨别是非、好善憎恶,乃在于它以二气五行为基础,在形质上与天地相通。又由于心知以血气为物质基础,它也会为欲、情所扰。理、欲并非正邪关系,欲望是人生存发展的动力,但私欲会遮蔽心知使人作恶。理是情之不爽失,"人之常情"中体现着"常理",而情之感通能力藏于心。人若要达情遂欲又合于理义,不仅要保持心之辨理义、节情欲的理性能力,也要以心所同然的大共之理与感通能力去"以情絜情";不仅要去除私欲、偏见对心知的遮蔽,还要用学问辅助道德,以修为弥补成性之不齐;社会更要建构合情合理的礼法制度呵护人性、提升心知之能,促进仁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下载PDF
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5
作者 刘晓静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3年第S0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衰患者100例,发生下肢DVT(1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的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并予以干预。结果引起心衰者发生下肢DVT...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衰患者100例,发生下肢DVT(1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的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下肢DVT发生影响因素并予以干预。结果引起心衰者发生下肢DVT的原因主要有年龄60岁及以上、长期卧床、静脉采血次数>20次、机械通气时间≥72h、血容量不足、营养状态差、心功能Ⅲ级-Ⅳ级等,且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心衰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心衰 原因 护理
原文传递
王阳明哲学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6
作者 廖春阳 《江科学术研究》 2019年第1期87-91,共5页
王阳明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天下一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升华,使阳明的“天下一家”思想变得更具时代性与现实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与宗旨则是“求同存异”方... 王阳明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天下一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升华,使阳明的“天下一家”思想变得更具时代性与现实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与宗旨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进一步发展,这与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相贯通。此外,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道德修养角度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王阳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下载PDF
思想政治课应关注中学生心灵的成长
7
作者 李泽建 《科教文汇》 2011年第23期44-45,共2页
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阵地。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原因,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成长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这就要求教... 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阵地。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原因,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灵成长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并及时觉察学生的思想动向,实现教育与课程的有效统一。对学生的心灵我们可以从教会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接近理性,培养他们感受爱、给予爱的能力三个角度来予以关注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政治课 心灵 生命 理性
下载PDF
CRT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无反应原因分析
8
作者 杨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3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老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无反应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1月的31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根据CRT治疗结果分为反应组(24例)和无反应组(7例),分析心功能状况及临床指标。结果治疗有效率为77.4%。CRT...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老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无反应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1月的31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根据CRT治疗结果分为反应组(24例)和无反应组(7例),分析心功能状况及临床指标。结果治疗有效率为77.4%。CRT后,反应组QRS波时限变窄,无反应组QRS波时限变宽。反应组的心功能分级改善,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增加,瘢痕面积积分、透壁程度积分、体积减小,N末端脑钠肽前体降低(P<0.05)。术前左室瘢痕负荷、左室电极位置、QRS波时限是CRT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论CRT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可改善心功能状况,CRT治疗无反应可能与左室电极位置、合并症、心脏收缩不同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老年 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原因
下载PDF
8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吕宏 王俊 叶娟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7期855-857,共3页
目的分析8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死亡原因,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内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死因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急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结论合理使... 目的分析8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死亡原因,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内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死因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急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处理各种合并症、并发症,准确掌握呼吸支持治疗指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妥善使用相关药物是降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死亡 原因
下载PDF
肺心病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家昌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3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6例肺心病死亡病例进行研究,按照1∶1配对方法,随机选择同科室、同时期住院的肺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选择12个可能对肺心病死亡率产生影响的特征...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26例肺心病死亡病例进行研究,按照1∶1配对方法,随机选择同科室、同时期住院的肺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选择12个可能对肺心病死亡率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通过计算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17例(65.4%),呼吸衰竭5例(19.2%)(其中肺性脑病4例),痰阻窒息2例(7.7%),猝死2例(7.7%)。影响肺心病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伴随症数(OR17.093)、电解质紊乱(OR16.577)、合并症数(OR15.881)、住院天数(OR15.587)和合理使用抗菌药(OR9.651)等5个指标(P<0.05)。结论降低肺心病死亡率,应重视早期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积极处理各种合并症及伴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死亡原因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黎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0期109-110,共2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拟进行介入诊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常见类型及原因。结果112例患者中有9例(8.04%...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拟进行介入诊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常见类型及原因。结果112例患者中有9例(8.04%)出现血管并发症,其中有5例(4.46%)为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2例(1.79%)拔管综合征,另2例(1.79%)假性动脉瘤。结论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原因较为复杂,临床上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诊疗 术后血管并发症 临床原因
下载PDF
3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杨志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5期587-588,共2页
目的分析3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因有:肺性脑病致中枢性呼衰、右心衰竭、心律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酸碱失衡、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多器官衰竭等。结论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可降... 目的分析3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原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死因有:肺性脑病致中枢性呼衰、右心衰竭、心律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酸碱失衡、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多器官衰竭等。结论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可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死亡原因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上消化道出血 多器官衰竭 临床经验 肺性脑病 右心衰竭 心律紊乱 酸碱失衡 及时处理 中枢性 电解质 并发症 病死率
下载PDF
朱熹“理欲之辩”述论
13
作者 马金易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9-13,共5页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理的体现。理欲之辩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私欲,而是要求人欲要在儒家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在于"学"与"敬",也就是"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改变当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因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的理欲观为私欲萌芽提供了生长空间和理论支撑,被历代的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反人性"的利器,需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理欲观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心理压力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树权 《中国病案》 2014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合并心理压力的情况和形成压力的原因.方法 至2013年2月~2013年9月,用匿名问卷的形式调查我科355名CHD患者合并压力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患者形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结果 CHD患者合并压力的占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合并心理压力的情况和形成压力的原因.方法 至2013年2月~2013年9月,用匿名问卷的形式调查我科355名CHD患者合并压力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患者形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结果 CHD患者合并压力的占91.8%(326/355),其中压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占60.5%(215/355).其中因长期病痛折磨的23.0%(75/326),医师告知病情会进行性加重的19.0%(62/326),医师告知该病无法治愈,需要终生服药的16.9%(55/326),医师告知随时可能死亡的12.9%(42/326),经济困难的9.2%(30/326),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措施,担心预后的7.1% (23/326),长期吃药的4.3%(14/326),其他7.7%(25/326).其中因医师告诉患者病情会进行性加重、该病无法治愈且需要终生服药及随时可能死亡和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措施产生的压力均与医患沟通有关,占55.9%(182/326).结论 医务人员应加强与CHD患者的有效沟通,减少其心理压力,促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压力 原因
原文传递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
15
作者 刘兴邦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4,共4页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无内外 理无内外 心理和谐
下载PDF
唐君毅的朱子学——以“心”概念的理解为核心
16
作者 王雪卿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10-17,共8页
牟宗三将朱子的"心"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形下之气",非"道德本心",然而朱子曾说:"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此一"气之灵"的&q... 牟宗三将朱子的"心"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形下之气",非"道德本心",然而朱子曾说:"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此一"气之灵"的"本心"和"理"关系,虽不像陆王"心即理"那样近,但也可能不像牟宗三所说的那样远。唐君毅对此提供了不同看法,他对朱子"心"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认为心属气,后期更重视心具理,从而提出朱子亦有"本心"涵义,并对"心为气之灵"说再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朱子 气之灵 心具理 心体
下载PDF
明代文艺美学思想与自然审美意识深化的学理渊源
17
作者 李天道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5,13,共6页
明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思想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与明朝的阳明心学。明初,程朱理学地位特殊,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致君泽民"的儒家传统思想,仍然支配着明朝的文人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决定着他们的审... 明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史,有其自身的特色。它的思想来源于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与明朝的阳明心学。明初,程朱理学地位特殊,主导着当时的经世思潮,"致君泽民"的儒家传统思想,仍然支配着明朝的文人审美价值取向,并且决定着他们的审美创作的旨趣,影响其文艺美学思想,强调"文以载道"。而此时的自然审美意识则受朱熹"大其心"与"合内外之心"说的影响,追求情理相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艺美学思想 自然审美意识 “大其心” 情理相融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力衰竭38例临床观察
18
作者 林善群 卢运萍 夏金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846-847,共2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 2010~2011年间产科收治患者692例,其中发生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患者38例(5.49%),回顾性的观察患者发病的情况,总结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措施...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原因。方法 2010~2011年间产科收治患者692例,其中发生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患者38例(5.49%),回顾性的观察患者发病的情况,总结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措施。结果 38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的产妇经积极的治疗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患者(0%);娩出新生儿方面,1例因新生儿窒息而死亡(2.63%)。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左心衰发病隐匿、急骤,治疗困难,对此应积极进行产前检查,及早发现、治疗原发病,并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及时的治疗,防止病情继续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 左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原因
下载PDF
对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治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江晓玲 王立军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10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4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这些患者的显效率为54.69%(35/64),有效率为40.63%(26/64),无效率为4.69%(3/64)...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4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这些患者的显效率为54.69%(35/64),有效率为40.63%(26/64),无效率为4.69%(3/64),总有效率为95.31%(45/48)。出院12个月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共有9例出现再次心衰而二次入院治疗,52例E/A比值增大,3例无效;结论:舒张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制定,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患者本身的具体病情,掌握具体病情有助于治疗目的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 发病原因 临床诊治
下载PDF
元杂剧“负心汉”形象成因分析
20
作者 张弛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87-88,共2页
元杂剧中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民族压迫的政治原因,包括当时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元代文人仕途路断的残酷现实;二是传统观念衰落的文化原因。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元代遭受高压,普通市民常常陷入金钱物欲的诱惑中,人... 元杂剧中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民族压迫的政治原因,包括当时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元代文人仕途路断的残酷现实;二是传统观念衰落的文化原因。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元代遭受高压,普通市民常常陷入金钱物欲的诱惑中,人们已不看重恪守伦常。在以上两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当时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追权逐势,负心易妻现象十分普遍。元杂剧中的负心汉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负心汉形象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