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经》《难经》合穴理论刍议 被引量:13
1
作者 颜纯淳 孟丹 +3 位作者 张学成 毛逸斐 贾红玲 张永臣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8-932,共5页
梳理《内经》《难经》中合穴的释义、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禁忌等内容,发现其中已形成特指五输穴之合穴的概念义项;记载了十一经合穴的穴名、定位及其取穴方法;其中有诸多合穴主治的总结性概括未纳入教材,且有待解析;合穴刺灸方... 梳理《内经》《难经》中合穴的释义、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禁忌等内容,发现其中已形成特指五输穴之合穴的概念义项;记载了十一经合穴的穴名、定位及其取穴方法;其中有诸多合穴主治的总结性概括未纳入教材,且有待解析;合穴刺灸方法灵活多变,且需注意"秋刺合"与"冬刺合"之别;针刺合穴需注意大动脉出血引发的昏厥及针刺过深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难经 合穴 理论
原文传递
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对经穴血流灌注量影响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朋娜 王燕平 +4 位作者 古菲菲 李朝政 魏玉龙 王广军 张维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干预合穴对同经原穴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影响,探索精确测量和调节经络气血平衡的"精准针灸学"途径。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线扫描仪(LDLS)对31名健康受试者的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及肝经...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干预合穴对同经原穴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影响,探索精确测量和调节经络气血平衡的"精准针灸学"途径。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线扫描仪(LDLS)对31名健康受试者的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及肝经的(厥阴–少阳小循环)左右原穴的BP进行测量,计算其偏离标准值的血流偏离率(bias ratio of blood perfusion,BPBR)。使用电热砭石和抽气罐对BPBR较大原穴所属经脉的合穴进行干预,BPBR低于–30%使用电热砭石,高于30%使用抽气罐,干预前重复测量两次血流量,干预后即刻及干预后20 min各测1次,计算干预前后的BP均值及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的血流量变化率(change ratio of blood perfusion,BPCR)。结果:(1)使用电热砭石后,BP均值由(103.51±41.21)PU升高至(121.97±56.22)PU(P<0.05);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0.58±16.18)%、(23.58±48.85)%、(25.62±65.89)%,干预后即刻比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维持较高的变化率。(2)使用抽气罐后,BP均值由(194.83±81.14)PU降至(173.88±88.26)PU(P<0.01);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20 min的BPCR分别为(7.62±30.49)%、(–12.12±18.20)%、(–14.35±21.25)%,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20 min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电热砭石作用于合穴可使本经原穴的血流量升高,而抽气罐有相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砭石 抽气罐 血流量 原穴 合穴
原文传递
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耿丹 胡幼平 +2 位作者 李晓亮 李金华 马婷婷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8期731-733,共3页
目的采用电针胃的合募穴,观察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协同作用。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募穴组、合募配穴组,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连续观察治疗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和总... 目的采用电针胃的合募穴,观察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协同作用。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募穴组、合募配穴组,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连续观察治疗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合募配穴组总有效率为100.0%,募穴组为90.0%,下合穴组为90.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合募配穴组总有效率为100.0%,募穴组总有效率为90.0%,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85.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症状指数(NDSI)、生活质量指数(NDL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NDSI、NDLQ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募配穴、下合穴、募穴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但合募配穴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消化不良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合穴敏化特征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芷涵 任玉兰 +1 位作者 王瑞 梁繁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合穴敏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检索及筛选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合穴敏化所涉及的疾病、敏化类型、敏... 目的:探讨合穴敏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检索及筛选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合穴敏化所涉及的疾病、敏化类型、敏化现象、检测指标、治疗措施。结果:纳入的89篇文献中,足三里的文献量最多,涉及疾病以脾系病为主;在疾病方面,胃痛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红外辐射值改变,胃炎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电学指标及痛阈的改变;治疗措施方面,热敏以艾灸为主。结论:合穴敏化具有其自身特征;同一合穴的不同敏化现象可反映不同的疾病;合穴的敏化类型不同,其治疗措施也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穴 敏化特征 临床诊断 治疗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阴经的荥(火)穴与合(水)穴配伍应用临床举隅 被引量:3
5
作者 傅云其 陈姗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2-414,共3页
荥穴与合穴是十二经脉在五输穴中两个特定腧穴,所谓的"所溜为荥","所入为合";其中手足六阴经的荥穴在五行属火,手足六阴经的合穴在五行属水;笔者根据五输穴荥(火)、合(水)穴的主病,"荥输治外经,合治内火"... 荥穴与合穴是十二经脉在五输穴中两个特定腧穴,所谓的"所溜为荥","所入为合";其中手足六阴经的荥穴在五行属火,手足六阴经的合穴在五行属水;笔者根据五输穴荥(火)、合(水)穴的主病,"荥输治外经,合治内火","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荥主身热,合主逆气而泄"这些经典理论,科学合理的辨证,巧妙而灵活地将阴经的荥(火)穴与合(水)穴配合应用,治疗一些内、妇科杂症,并列举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经的荥(火)穴 合(水)穴 配伍应用
原文传递
Survey of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波 高洋 +1 位作者 严兴科 黄国琪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In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study on the clinical selection of the acupoints for peptic ulcer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t was found out that peptic ulcer was mostly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acupoints clin... In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study on the clinical selection of the acupoints for peptic ulcer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t was found out that peptic ulcer was mostly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acupoints clinically, by the combination of Front-mu point and Back-shu poi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ront-mu point and Back-shu poi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ith Lower He-sea point, indicating that Front-mu point and Back-shu poi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Lower He-sea point have the important ftm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eptic Ulcer Back-shu and Front-mu points Lower he-sea point Spleen Meridian Stomach Meridian
原文传递
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40
7
作者 姚民武 徐兰 黄光鸿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和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69例。对照组予以四联根除H.pylori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变化,评价2组临床疗效,计算H.pylori根除率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胃痛、喜暖喜按、便溏、手足不温、乏力积分和血清IL-6、TNF-α、hs-CRP、PGⅡ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2.75%(64/69)、H.pylori根除率为95.65%(66/69),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3.53%(38/68)、H.pylori根除率为80.88%(55/68),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H.pylori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合募配穴灸法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H.pylori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效果更好,H.pylori根除率更高,且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胃蛋白酶原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合募配穴灸法 脾胃虚寒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性因子 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关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的下合顺序与主治特异性思考 被引量:27
8
作者 程凯 秦卓 +1 位作者 王婧 翟丽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67-1170,共4页
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均归属于下合穴,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于足阳明胃经下肢循行线上,按其在下合穴对应的脏腑来看,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为胃、大肠、小肠。这与现代医学胃、小肠、大肠的消化道生理功能顺序存在明显差异,但却符合三者在解... 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均归属于下合穴,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于足阳明胃经下肢循行线上,按其在下合穴对应的脏腑来看,自上而下的分布顺序为胃、大肠、小肠。这与现代医学胃、小肠、大肠的消化道生理功能顺序存在明显差异,但却符合三者在解剖位置中由上而下的排列顺序。为了进一步证实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的穴位主治特异性与解剖位置有紧密的联系,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发现,这3个下合穴的功能主治分别与胃、大肠、小肠确实存在明显相关性,进而提示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排列顺序与所通之腑的解剖位置的排列顺序相关,而这一研究的发现,可有助于探讨解剖定位在认识穴位主治特异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合穴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主治特异性
原文传递
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心理症状及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赛赛 杨云涛 +1 位作者 潘冉 岳岩岩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目的观察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心理症状及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 mg,每日2次;... 目的观察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心理症状及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 mg,每日2次;观察组给予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治疗,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予迎随补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心理症状、生活质量、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反流症状严重程度、频率以及RDQ总分降低,SAS评分、SDS评分降低,SF-36躯体健康总评分以及SF-36精神健康总评分升高,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反流症状严重程度、频率以及RDQ总分较低,SAS评分、SDS评分较低,SF-36躯体健康总评分以及SF-36精神健康总评分较高,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迎随补泻法针刺下合穴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反流症状、心理症状,调节血浆胃动素含量,从而促进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恢复,是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随补泻法 针刺疗法 下合穴 胃食管反流 心理疗法 胃动素
下载PDF
针刺荥输合穴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舒文 冉津川 +3 位作者 陈炳力 李超楠 阮铄荃 侯文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6-870,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荥输合穴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内庭、陷谷、大都、太白、足三里等荥... 目的:观察针刺荥输合穴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内庭、陷谷、大都、太白、足三里等荥输穴及下合穴为主,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多伦多临床评分表(TC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TNF-α水平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高于对照组的33.3%(10/30,P<0.05)。结论:针刺荥输合穴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针刺 荥穴 输穴 下合穴 背俞穴
原文传递
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疗效对照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岩 马慧卿 +3 位作者 杨振杰 邵慧婷 岳公雷 杜广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5-927,932,共4页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量表总评分、胃半排空时间(T1/2)、180 min胃残留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I量表总评分、180 min胃残留率均较治疗前降低,T1/2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下合穴组180 min胃残留率低于合募配伍组,T1/2短于合募配伍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合募配伍组的70.0%(21/30,P<0.05)。结论: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均可治疗胃轻瘫,但电针足三里疗效更佳,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可能具有相互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轻瘫 电针 下合穴 合募配伍 足三里 中脘
原文传递
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霞 孙瑜 潘传芬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7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将98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给予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沙比利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道敏感...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肠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将98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给予合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沙比利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道敏感度症状评分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道敏感性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肠道敏感性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募配穴法针刺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便秘 肠敏感度 合募配穴 电针 配穴法 中风后遗症
下载PDF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高允海 王军龙 许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5-1347,I0006,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 目的:比较慢性胆囊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探究特定穴是否能够反映脏腑病症。方法:收集慢性胆囊炎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受试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自带系统对受试者左右双侧胆的募穴(日月)、背俞穴(胆俞)、下合穴(阳陵泉)进行测温,分别进行组内自身左右两侧温度及组间温度的比较。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自身左右温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的日月穴自身左右温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左右两侧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温度与胆囊疾病相关,其特定穴具有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胆囊炎 经穴特异性 背俞穴 募穴 下合穴
下载PDF
电针下合穴阳陵泉等对急性胆囊炎模型豚鼠血清TNF-α及胆囊组织nAchR α7 mRNA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邓石峰 过灵香 +3 位作者 凌希 易细芹 祁芳 张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243-124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穴对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胆囊组织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信使核糖核酸(nAchRα7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胆之下合穴阳陵泉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穴对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胆囊组织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信使核糖核酸(nAchRα7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胆之下合穴阳陵泉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 7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组六组,12只/组,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于胆囊注射大肠杆菌建立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成模后予电针治疗5 d,取胆囊组织行HE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RT-PCR检测胆囊nAchRα7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HE染色镜下观察可见其他组胆囊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且nAChRα7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TNF-α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胆囊nAChRα7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阳陵泉组比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组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而胆囊nAChRα7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针刺与消化系相关的内腑下合穴对AC模型豚鼠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NF-α及nAchRα7 mRNA表达而抑制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对比可知,阳陵泉组的干预效应较其它治疗组突出,说明阳陵泉穴与对应胆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电针 下合穴 肿瘤坏死因子-α 乙酰胆碱量体α7信使核糖核酸 合治内府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肠黏膜保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明哲 杨光正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48-49,共2页
为探讨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及其机理 ,将 9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 2 0只 ) ,模型组( 19只 ) ,足三里组 ( 19只 ) ,上巨虚组 ( 19只 ) ,下巨虚组 ( 2 0只 ) ,除正常组外 ,其余各组大鼠以盐酸半胱胺诱发十二指肠溃... 为探讨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及其机理 ,将 9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 2 0只 ) ,模型组( 19只 ) ,足三里组 ( 19只 ) ,上巨虚组 ( 19只 ) ,下巨虚组 ( 2 0只 ) ,除正常组外 ,其余各组大鼠以盐酸半胱胺诱发十二指肠溃疡 ,并分别针刺相应穴位 ,10日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十二指肠溃疡面积、溃疡指数、以及十二指肠黏液厚度。结果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均可不同程度缩小溃疡面积、降低溃疡指数及促进肠道黏液的分泌。其中以足三里穴的效果最好 ,上巨虚与下巨虚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针刺治疗 消化性溃疡
下载PDF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β及nAchRα7mRNA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易细芹 张泓 +3 位作者 凌希 吴金峰 艾坤 邓石峰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10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结肠组织白介素-1β(IL-1β)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信使核糖核酸(nchRa7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阳陵泉组及承筋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 d后,肉眼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溃疡及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b含量,RT-PCR检测nAchRa7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组织IL-1β含量明显偏低而n ACh Ra7m RNA表达均较高(P<0.05,P<0.01),且上巨虚组、足三里组结肠溃疡评分亦较低(P<0.05,P<0.01);与上巨虚组比,其他4个穴位组结肠n AChRa7mRNA表达均较低(P<0.01),而下巨虚组、阳陵泉组、承筋组结肠溃疡及炎症损伤较严重,结肠溃疡评分及IL-1b含量均偏高(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IL-1β、n Ach Ra7m RNA等调节异常的免疫功能,改善结肠黏膜损伤等来实现的;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效应优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穴,说明上巨虚穴与对应大肠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下合 结肠炎 溃疡性 大鼠 IL-1B nAchRa7mRNA 合治内府
下载PDF
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允海 王军龙 许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外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左右温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胆俞、阳陵泉穴双侧温度对比无差异,而日月穴双侧温度对比有差异(P<0.05),且均呈现右侧高于左侧的规律;3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红外热成像 募穴 背俞穴 下合穴 经穴特异性
原文传递
电针下合穴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HMGB1及nAchR α7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泓 吴金峰 +5 位作者 祁芳 尹秀婷 艾坤 易细芹 凌希 邓石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腑下合穴后对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α7)的影响,探讨干预足三里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60只健...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腑下合穴后对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α7)的影响,探讨干预足三里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足三里组、上巨虚组、下巨虚组及阳陵泉组共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WRS法诱导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空白组常规饲养,模型组束缚于鼠板上30min/次,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及阳陵泉组分别针刺与组名相应的双侧穴位并接电子针疗仪(疏密波10Hz/50Hz,左侧接正极,右侧接负极,强度以大鼠后肢末端轻微抖动为宜)治疗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d后,取胃组织,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及组织HMGB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AchRα7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余组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血清IL-1β及胃组织HMGB1含量均较低,且胃组织nAchRα7表达均较高(P<0.05,P<0.01);(2)与足三里组比较,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组胃组织UI及血清IL-1β和胃HMGB1水平均较高(P<0.05,P<0.01),且阳陵泉组nAchRα7表达明显偏低(P<0.01)。结论:(1)电针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内腑下合穴均可通过IL-1β、HMGB1及nAchRα7等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实现对AGML模型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2)对比可知:足三里组对AGML模型大鼠的总体干预效应优于其他组,部分说明足三里穴与对应胃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下合穴 AGML模型大鼠 IL-1β HMGB1 nAchRα7 合治内腑
原文传递
电针上巨虚等下合穴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NF-α及NF-κB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艾坤 易细芹 +3 位作者 张泓 凌希 吴金峰 邓石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4-547,I0003,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结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并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结肠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并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及炎症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NF-κB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NF-α、NF-κB表达(除承筋组外)均较低(P<0.05或P<0.01),且上巨虚、足三里组溃疡评分明显偏低(P<0.05或P<0.01);(2)与上巨虚组比较,其他4个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偏高(P<0.05或P<0.01),且下巨虚、阳陵泉、承筋组结肠的溃疡评分及NF-κB表达亦较高(P<0.05或P<0.01);(3)各组大鼠TNF-α含量与NF-κB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2,P=0.000)。结论:(1)电针治疗U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NF-α、NF-κB等调控炎症反应、改善结肠组织损伤来实现的;(2)电针上巨虚治疗UC模型大鼠的效应优于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其部分效应优于足三里,提示上巨虚治疗UC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下合穴 UC模型大鼠 TNF-α NF-ΚB 合治内府
下载PDF
电针阳陵泉等下合穴对急性胆囊炎豚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祁芳 张泓 +3 位作者 易细芹 邓石峰 周予婧 许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后对胆囊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1β(IL-1β)及核因子-κB信使核糖核酸(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探究胆囊下合穴——阳陵泉是否在治疗对应腑病方面... 目的观察电针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后对胆囊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1β(IL-1β)及核因子-κB信使核糖核酸(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探究胆囊下合穴——阳陵泉是否在治疗对应腑病方面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 7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足三里组、上巨虚组、下巨虚组共6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除正常组外,其余豚鼠均手术于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建立急性胆囊炎豚鼠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5 d后,取胆囊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胆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RT-PCR检测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各穴位组NF-κB mRNA表达均较低(P<0.01),阳陵泉组HMGB1、IL-1β含量均较低(P<0.01);(2)与阳陵泉组比:其他各穴位组HMGB1、IL-1β含量及NF-κB mRNA表达均较高(P<0.01或P<0.05)。结论 (1)电针胃、肠、胆腑下合穴干预AC其可能的机制是:经电针治疗的AC豚鼠其胆囊组织内HMGB1、IL-1β等炎性因子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达到缓解胆囊组织炎症的目的;(2)阳陵泉组对AC模型豚鼠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组,提示电针阳陵泉对AC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电针 下合穴 豚鼠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白介素-1Β 梭因子-κB信使核糖核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