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关联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婷 李红娟 +2 位作者 李超 张柳 张曌华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97,共7页
目的:基于成分数据分析方法,解决24 h活动行为“定和限制”所带来的共线性问题,探究青少年不同强度身体活动、静坐行为与睡眠对体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方法:以24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日常活动行为,并进行... 目的:基于成分数据分析方法,解决24 h活动行为“定和限制”所带来的共线性问题,探究青少年不同强度身体活动、静坐行为与睡眠对体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方法:以24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日常活动行为,并进行体质测试。通过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的关联,并采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进行行为之间的10 min等时替代分析,以将不同行为对体质的影响效应定量化。结果: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与体质总分、50 m跑表现、长跑表现和跳远成绩呈正相关;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则与这些指标呈负相关,但其与肺活量呈正相关。静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与多数体质指标呈负相关,睡眠时间与体质总分、坐位体前屈、跳远、仰卧起坐和长跑表现呈正相关。成分等时替代分析显示:10 min SB或LPA替代同等时间的MVPA产生的不利效应均远大于10 min MVPA替代相应行为所产生的有益效应(体质总分:SB,-0.92分vs 0.73分;LPA,-1.1分vs 0.91分)。结论:MVPA是学生群体体质发展的主要影响成分,而睡眠可能是体质健康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向。相比单纯性地减少SB时间,保持MVPA水平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体质 成分(数据)分析 青少年
下载PDF
幼儿24 h活动行为对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效益 被引量:6
2
作者 尹龙 李芳 孙明云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100,共11页
目的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 目的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3~6岁幼儿(男童181名,女童142名)的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数据,采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工具(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3)测量FMS,睡眠时间由父母报告,成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线性模型和等时替代均采用R软件完成。结果①幼儿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动作发展关联紧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在成分之间分布相对稳定,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转换的可能性更大;②幼儿MVPA对移动技能和总动作技能(Total Motor Skill,Total MS)的影响最大,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均具有积极效益,其中替换LPA效果最为明显,其他行为等时替代MVPA预示着更低的动作能力,而且预测具有不对称性。结论虽然MVPA对幼儿动作发展影响最大,但更需要从整体视角平衡24 h活动行为对动作发展的影响;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强调将幼儿的LPA转换为MVPA,以更好地促进其FMS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24 h活动行为 基本动作技能 成分数据 等时替代效益
下载PDF
基于活动-平衡模型的儿童少年时间使用与体质关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红娟 张婷 +2 位作者 张柳 武宝爱 郜艳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目的:基于活动-平衡模型,探讨儿童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状况及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结合问卷形式测得518名中小学生24 h各种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睡眠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 目的:基于活动-平衡模型,探讨儿童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体质状况及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结合问卷形式测得518名中小学生24 h各种强度身体活动、久坐行为与睡眠时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相关细则与仪器要求,分别测得中小学生相应的体质单项指标并进行体质综合评分评级,根据BMI进行超重肥胖的划分。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稳健多元线性回归与稳健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4 h活动行为符合指南推荐量情况与体质综合评分、超重肥胖及体质分级的关联。结果:按照儿童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及睡眠时间推荐,样本人群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的达标率为11.6%,MVPA与睡眠时间同时达标的比例为8.9%。与MVPA和睡眠均不达标组相比,两者均达标与体质综合评分的提高相关(β=4.141,P=0.014);而MVPA、睡眠的独立或联合达标均与体质优良率无统计学关联;两者均达标(OR=2.451,95%CI=[1.249,4.81])以及睡眠达标(OR=1.781,95%CI=[1.11,2.857])与超重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儿童少年24 h活动行为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较低,其中保证足够的MVPA是关键;儿童少年充足的睡眠联合规律运动有利于体质总分的改善,但其与超重肥胖的因果关联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 24 h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睡眠 肥胖 儿童少年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与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亮 董玮仲 徐珊珊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5,共16页
背景:24 h活动指南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从事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理控制屏幕时间,确保合理的睡眠时长,遵循该指南可带来显著的身心健康效益,其认知收益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目的:汇总现有证据,综述遵循24 h活动行为指南与儿童青少年... 背景:24 h活动指南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从事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理控制屏幕时间,确保合理的睡眠时长,遵循该指南可带来显著的身心健康效益,其认知收益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目的:汇总现有证据,综述遵循24 h活动行为指南与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的关系。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纳入25篇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文献归纳法进行分析与提炼主要结果。结论:1)24 h活动行为指南达标率在不同研究之间异质性较高,总体达标情况不理想。超过1/3的儿童青少年(34.03%)不满足指南的任何一项建议,23.20%满足身体活动指南建议,33.65%满足屏幕时间指南建议,41.81%满足睡眠指南建议,仅有4.89%同时满足3项指南建议。2)遵循24 h活动行为指南与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学业表现存在积极相关,部分研究显示剂量效应可能存在。3)将久坐行为替代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睡眠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认知收益。建议:1)未来研究需加强行为测量的准确性;考虑行为改变与认知收益之间的双向关系;推动人口学层面的队列研究和干预研究。2)教育和卫生管理部门应向大众宣传3种活动行为综合管理的健康理念,并组织论证面向我国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指南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案,推动儿童青少年实现体脑双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认知功能 学业表现
原文传递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的大学生24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云峰 李凯欣 +1 位作者 谭思洁 齐玉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6,I0008,共8页
[目的]运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索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某高校223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学生每天24 h活动行为,... [目的]运用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索在校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天津某高校223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三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学生每天24 h活动行为,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时间(SB)和睡眠(SLP)时间.使用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各成分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并以15 min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仅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替代与反替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VPA和SB相互替代时变化幅度最大;LPA替代SB时,BMI指数、握力和坐位体前屈均显著升高,反之仅握力显著下降;LPA替代SLP时,BMI指数显著上升,反之显著下降;SLP替代SB时,BMI指数和腰围显著下降,反之均显著升高,并且升高的幅度更明显.[结论]MVPA是影响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适度睡眠的同时,将SB转化为MVPA可能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成分分析 等时替代 健康体适能
下载PDF
24小时活动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成分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胥祉涵 王世强 +3 位作者 余澳林 陈昱欣 肖顺英 马梓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执行功能的预期变化。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β_(1)^((4))=-5.45,P=0.03),L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也呈显著负相关(β_(1)^((4))=-10.67,P<0.001),睡眠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β_(1)^((4))=15.30,P<0.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无相关性。(2)15 min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变化显示,MVPA替换其他活动行为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则上升,且MVPA与其他3种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对执行功能的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LPA对降低执行功能总分的效应最佳。研究认为:幼儿园、家长应重视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时间的综合效应,以及MVPA不足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负面效应。不仅要长期坚持“多动少坐”的理念,更应促进久坐与MVPA之间的转换,同时可以通过提高PA强度促使LPA向MVPA转换,以促进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学龄前儿童 执行功能 等时替代
下载PDF
基于体质健康的多指标联合ROC曲线法建立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行为推荐量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毅 刘媛 +7 位作者 尹小俭 吴慧攀 李明 张婷 张凤 郭亚茹 孙鹏伟 洪俊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28,共10页
目的:采用多指标联合ROC曲线方法对24 h活动行为的推荐量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与其他方法的推荐量进行比较。方法:在全国7个地区选取435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问卷调查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睡眠(sleep,SL... 目的:采用多指标联合ROC曲线方法对24 h活动行为的推荐量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与其他方法的推荐量进行比较。方法:在全国7个地区选取435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问卷调查视屏时间(screen time,ST)和睡眠(sleep,SLP),从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力量、速度和协调灵敏性等方面评价体质健康水平。使用成分数据的分析方法对24 h活动行为进行描述和变换。采用线性回归、二元逻辑回归和ROC曲线法探索24 h活动行为推荐量。采用准确率和Kappa值检验准确性和一致性,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满足不同项目推荐量的体质健康水平差异。结果:1)控制年龄、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后,非视屏静坐(non-screen-time sedentary behavior,Non-ST SB)与体质健康呈负相关,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intensityphysicalactivity,LPA)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与体质健康呈正相关;2)多指标联合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高于所有单项指标且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指标预测值最佳切点值为0.38,对应的SLP为568.49 min/d,ST为130.00 min/d,Non-ST SB为584.92 min/d,LPA为99.92 min/d,MVPA为56.67 min/d;3)多指标联合预测的效果最好,准确率为88.72%,精确率为78.43%,召回率为90.91%,Kappa一致性系数为0.76。满足多指标联合推荐量的被试体质健康评分最高,且呈现随着满足项目数的增多,体质健康评分逐渐上升的趋势(Ptrend<0.001)。结论:研究采用的成分数据结合多指标联合ROC曲线法准确性和一致性较高,满足该方法的推荐量与较高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标联合 儿童青少年 24 h活动行为 推荐量
下载PDF
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和心肺适能关系的成分数据分析
8
作者 刘佳佳 周傥 +1 位作者 李易燕 全明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6,共9页
目的: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探究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的关系,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CRF的预测变化。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体育大学校友健康队列研究”。共纳入1039名大学生[男生517人,女生522... 目的: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探究大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的关系,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CRF的预测变化。方法:数据来源于“上海体育大学校友健康队列研究”。共纳入1039名大学生[男生517人,女生522人,平均年龄(21.46±0.9)岁]作为研究对象。使用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轻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及自主报告的方式采集睡眠数据。通过功率自行车进行有氧代谢测试以评估CRF,利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评估受试者的身体成分。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探究24 h活动行为与CRF的关系,并以成分等时替代模型探究各项活动行为时间相互替代后,CRF的预测变化情况。结果:1)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表明24 h活动行为与CRF有显著关联。相对其他活动行为,MVPA和CRF成正相关,SB与CRF成负相关,未发现睡眠和LPA与CRF的关联。2)亚组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高体脂率组和非体育生组与上述结果一致;低体脂率组和体育生组未发现各分量与CRF相关。3)在等时替代结果中,MVPA等时替代其他活动行为,CRF增加的幅度要远小于其他活动行为等时替代MVPA时CRF下降时的幅度。结论:MVPA和SB行为是影响大学生CRF的主要因素,相对于简单地控制SB行为,更应鼓励将更多SB行为转成MVPA行为,尤其是高体脂率的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体力活动 久坐行为 睡眠 心肺适能 成分数据分析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9
作者 王成龙 宋慧琦 +2 位作者 李明哲 刘永松 王晶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0-726,共7页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以珠海市555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客观测量法,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水平,采用计算机化行为测试评估执行功能。对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进行描述,使用SPSS 26.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以珠海市555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客观测量法,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水平,采用计算机化行为测试评估执行功能。对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进行描述,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24 h活动行为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达标情况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依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对儿童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坐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长的推荐量,研究对象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60 min/d)率为33.9%(188/555)、静坐屏幕时间达标(≤1 h/d)率为43.4%(241/555)、睡眠时长达标(10~13 h/d)率为83.4%(463/555),仅13.3%(74/555)儿童三项均达标。工作记忆测验正确得分为(60.6±20.3)分,抑制控制测验反应时间为(695.1±135.8)ms。学龄前男性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60 min/d)正向预测工作记忆(β=0.121,P=0.037),静坐屏幕时间(≤1 h/d)负向预测抑制控制(β=-0.122,P=0.036)。结论学龄前儿童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静坐屏幕时间达标率较低,且前者与学龄前男性儿童工作记忆呈正相关,后者与学龄前男性儿童抑制控制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24 h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执行功能 推荐量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24h活动行为与4~6岁儿童执行功能:基于具身认知的成分等时替代分析
10
作者 尹龙 李芳 +3 位作者 杨宗宇 孙明云 刘攀 刘小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0,共8页
目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综合探究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儿童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成分在等时替代后对EF的影响。方法:103名4~6岁儿童(女童50名,男童5... 目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综合探究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儿童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成分在等时替代后对EF的影响。方法:103名4~6岁儿童(女童50名,男童53名)通过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和主观睡眠报告测量24 h活动行为,利用E-prime3编制的执行功能任务范式评估其EF,统计分析过程均由RStudio软件完成。结果:(1)儿童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而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时间偏长,MVPA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有转换可能性,但MVPA时间整体较为稳定;(2)24 h活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相关,MVPA、睡眠(Sleep Period,SP)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静态行为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LPA与执行功能无显著关系;(3)当MVPA等时替代静态行为、LPA可显著提升执行功能,替代LPA效益最高,反之,若MVPA被静态行为、LPA替代,执行功能快速下降。结论: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明确指出,24 h活动行为,特别是MVPA和睡眠,在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议在儿童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全面和系统地考虑活动行为,特别是优化MVPA和确保充足的睡眠,以有效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还进一步强化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24 h活动行为 成分数据 等时替代 执行功能
下载PDF
外国学者关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研究:起源、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飞 陈思同 +1 位作者 洪金涛 刘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8-549,共12页
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PubMed”等数据库,对关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论文进行分析。将所有文献导入EndNote X9,经过筛选,最终选择了27篇。结果:1)在近10年的研究中,有关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建立。2)... 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PubMed”等数据库,对关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论文进行分析。将所有文献导入EndNote X9,经过筛选,最终选择了27篇。结果:1)在近10年的研究中,有关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的建立。2)一些国家的“幼儿24身体活动行为指南”发布后,外国学者关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多。3)近年来,外国学者关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论文数量呈现增长趋势。4)受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学者研制的“幼儿24 h活动行为指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幼儿的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和睡眠行为。5)大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与之相关的干预性研究较少。6)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测试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方法,二是分析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数据的方法。7)从本研究的分析来看,当前大部分的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研究在探索样本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与其身心健康评价指标的相关性。8)有少数学者对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9)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干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的干预还未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启示:1)加强中国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监测系统的研制;2)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研究;3)研制中国的《幼儿24h身体活动行为指南》;4)完善幼儿24 h身体活动行为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活动行为 身体活动 静态行为 睡眠 指南
下载PDF
基于等时替代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与心肺耐力的关联
12
作者 唐毅 宋云峰 +1 位作者 杜以民 曹立全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6-831,855,共7页
目的运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24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CRF)的综合影响及成分等时替代的实际效应,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5—6月招募天津市一所初中1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 目的运用成分分析方法探讨24h活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CRF)的综合影响及成分等时替代的实际效应,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5—6月招募天津市一所初中1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试受试者24h活动行为,采用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功率车二级负荷实验测试心肺耐力。使用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各成分与心肺耐力的关系,并以15min建立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各活动行为替代后对结局变量产生的影响。结果12~15岁儿童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和睡眠(SLP)时间分别为49.91、146.31、643.19和600.59min。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时间相对分布与心肺耐力关联紧密,MVPA的时间相对比较稳定,与其他活动行为发生转换的概率最低。成分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后,MVPA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正相关(β=5.28,P<0.01),SB的时间占比与CRF呈显著负相关(β=-4.02,P<0.01)。在15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SB和SLP,以及用SLP替代SB,CRF均显著增加;用LPA、SB和SLP替代MVPA会使CRF显著减少。剂量-效应关系发现,等时替代效应具有不对称性,伴随MVPA等时替代其他行为时间的增加,儿童青少年CRF水平会缓慢提升,反之则会迅速下降;MVPA替代其他行为,平均每天替代10min效果最为突出。结论减少SB的同时增加MVPA是改善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的最佳途径,建议学生在10min的课间活动内,尽量将原本的SB转化为MVPA,以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心肺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h活动行为 成分分析 等时替代 心肺耐力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24小时活动行为的演化路径与热点解析
13
作者 赵晗华 王地 高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3-1348,共6页
目的探索国际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2年1月—2022年12月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纳入1616... 目的探索国际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2年1月—2022年12月儿童青少年24h活动行为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纳入1616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线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国际儿童青少年24h活动的演化路径可以划分为“变革期”、“形成期”、“发展期”3个阶段,对应“不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24h活动行为流行病学调查”、“24h活动行为指南发布”3个阶段特征。前沿热点聚焦于24h活动行为与肥胖、24h活动行为与建成环境、24h活动行为的测量。结论对比国际经验,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存在流行病学证据支撑不足、客观测量工具标准尚未统一、身体活动指南证据缺乏等局限性问题。建议后续研究重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测量工具标准化,并完善身体活动指南,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h活动行为 儿童青少年 前沿热点 演化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