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建构——以民生和治理为两翼 被引量:12
1
作者 童星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3-15,F0002,共14页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 西方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多视角的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如结构视角、政策视角、价值视角等。由于它们缺少对中国国情复杂性的体验、对中西话语内涵差异性的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连续性观察,并不能为中国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指引。将中国历史传统资源和当今社会建设实践相比对,可以发现“民生”和“治理”如同两条红线贯穿始终。它们作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两翼”,分别揭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工具。在“温饱-小康-富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和治理演化、互动,先后形成温饱目标下经济民生工具为主导、小康社会目标下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导、共同富裕目标下现代国家治理为主导等三个组合形态,从而形塑出中国社会建设话语体系的结构。民生价值指向共同富裕,治理工具指向共同体建设,二者殊途同归,都通往“大同”社会。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话语体系 民生 治理 小康 大同
下载PDF
论儒家大同思想对毛泽东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明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41,共6页
儒家大同思想在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影响深远。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尤其巨大。这种影响渗透在其政治思维中,成为他日后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重要文化基因。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 儒家大同思想在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影响深远。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其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尤其巨大。这种影响渗透在其政治思维中,成为他日后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重要文化基因。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由于严重脱离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同思想 社会模式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7
3
作者 操申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3,共5页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近代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途中,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方案。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近代以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人士,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途中,设计了三种各具特色的大同理想方案。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三人大同思想的演进更替过程,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体现了近代中国乐观主义的时代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民生主义 进化论 乐观主义
下载PDF
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 被引量:7
4
作者 郑万耕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21,共6页
太极动静观是宋明易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周敦颐、张载、朱颐、王夫之等人辩论,逐步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太极自身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现象世界又何以流转不已,也即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生生不息的重大理沦问题。
关键词 太极 动静 阴阳 太和 鲴媪
下载PDF
“大同小康”之论非关孔子辨 被引量:5
5
作者 裴传永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21,共10页
“大同小康”之论是否出于孔子之口 ,古往今来经历了一个始信终疑的曲折过程。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包括朱熹在内的宋代学者 ,元代的陈更是斩钉截铁地指出 :“大同小康之说 ,则非夫子之言也。”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围绕孔子与“大同小康... “大同小康”之论是否出于孔子之口 ,古往今来经历了一个始信终疑的曲折过程。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包括朱熹在内的宋代学者 ,元代的陈更是斩钉截铁地指出 :“大同小康之说 ,则非夫子之言也。”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围绕孔子与“大同小康”之论的关系问题 ,学界爆发了一场非常激烈的学术论战 ,但是最终未能形成一致的意见。“大同小康”之论不是出于孔子之口 ,因为孔子仕鲁期间 ,他不可能向童稚之年的子游讲论“大同小康”之义 ;周游列国返鲁之后 ,他不可能“与于蜡宾” ,从而也不可能在蜡祭事毕讲论“大同小康”之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大同小康”之论明显带有杂糅众家思想的特征 ,存在着历史知识的错误 ,表露的是一种历史倒退论的观点 ,它不可能出自孔子之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小康 礼运 孔子
原文传递
天下为公 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被引量:7
6
作者 于建福 宫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41,共6页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成为古老中国世代传承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梦",而且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成为古老中国世代传承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梦",而且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世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道洽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小康 大同 中国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于洪波 宓有睿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17,共9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与大同思想,是百年来党对于探寻解放全体人类伟大实践的理念集成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使命,全方位彰显人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与大同思想,是百年来党对于探寻解放全体人类伟大实践的理念集成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使命,全方位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现实表现,更是人类未来规划的新蓝图。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构建国家命运共同体、优化全球治理体系、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正向释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具体实践中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同思想 新型国际关系
下载PDF
毛泽东人民公社思想探源 被引量:5
8
作者 韩曦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5-67,共3页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人民公社思想的来源:一是关于"人民公社"名称的来源;二是毛泽东毕生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三是他对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认同;四是毛泽东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
关键词 毛泽东 人民公社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 “大同”思想
下载PDF
仁、虚拟影像、共通感:近代中国的宇宙媒介与政治哲学
9
作者 唐宏峰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近代中国存在着一种融合传统儒家佛学、西方科学技术、现代视觉媒介的独特世界观-见——宇宙媒介。仁、气、以太、图像、电影、虚拟影像等,构成了一种齐物、通人、统合世界的媒介力,支撑着大同、平等的政治想象,成为康有为、谭嗣同等维... 近代中国存在着一种融合传统儒家佛学、西方科学技术、现代视觉媒介的独特世界观-见——宇宙媒介。仁、气、以太、图像、电影、虚拟影像等,构成了一种齐物、通人、统合世界的媒介力,支撑着大同、平等的政治想象,成为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变革思想家的政治哲学基础。这种宇宙媒介是一种有机的媒介思想,能产生道德情感,进而产生道德义务,不忍之心的传统信念在虚拟影像带来的“消失了的距离”面前,证实了共通感的存在,进而使大同世界和全球白话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媒介 虚拟影像 全景画 以太 大同
原文传递
“大同”“小康”在近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默闻 丁俊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37-44,共8页
"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康"则是比较贴近现实的社会政治理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 "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康"则是比较贴近现实的社会政治理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同时也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概念,并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使之成为阐述其奋斗目标的中国话语,并因此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进而成为激励和引导人们团结奋斗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小康 近现代 中国 转化
下载PDF
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外国文学教育与国家意识培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昀 周娉娣 《当代外语研究》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外国文学教育如何加强国家意识培养?会不会危及文学自治性、学术自主性和外语学科发展?这些怀疑大概是外国文学界在相关问题上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需要理解西方自治论的产生是因为其有限的国家意识限制了文学致广大的理想,而... 外国文学教育如何加强国家意识培养?会不会危及文学自治性、学术自主性和外语学科发展?这些怀疑大概是外国文学界在相关问题上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需要理解西方自治论的产生是因为其有限的国家意识限制了文学致广大的理想,而中国国家意识本身包含人类共同体意识,有着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目标,与文学理想的无限性是一致的。所以,外国文学教育天然地包含着中国国家意识培养,在激发审美“共通感”的同时,推动美学和伦理理想的对话,寻找未来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大同 外国文学 国家意识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四代 杜鸿林 贾乾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8,共8页
传统大同、小康曾是炎黄子孙世代希冀向往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合理因素 ,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予以科学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圆中国人民的“大同、小康”之梦 ,... 传统大同、小康曾是炎黄子孙世代希冀向往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蕴含着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合理因素 ,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予以科学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圆中国人民的“大同、小康”之梦 ,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开创了惊世的伟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 ,实现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揭示了小康社会在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小康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理想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国政治哲学的贡献、经验和当代任务
13
作者 江畅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42,M0007,共13页
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模式,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基本架构和理论参照,为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念和原则。中国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体... 中国政治哲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模式,为世界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基本架构和理论参照,为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念和原则。中国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体探求政治的应然本质,视天下即世界为其对象范围,将个人人格完善与社会整体和谐紧密关联起来研究,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政治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经验。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政治哲学体系面临着着眼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性揭示政治的真实本性、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深化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人类社会应有的政治模式等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哲学 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 人民至上 德法兼治
原文传递
桃源意象之原始及其文化内涵
14
作者 李红霞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7-70,共4页
桃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包蕴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意象 ,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历时性角度 ,追溯了桃源意象产生的哲学理论依据 ,考察和阐释了这一意象的基本内涵 ,力图深入。
关键词 大同思想 道家 儒家 桃源意象 文化内涵 历时性 原型批评 古代文学
下载PDF
全面小康社会与“三农”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治国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年第2期10-18,共9页
文章从"大同"、"小康"的原始涵义出发,介绍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差别,指出实现全面小康是未来十多年我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计划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为&... 文章从"大同"、"小康"的原始涵义出发,介绍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差别,指出实现全面小康是未来十多年我国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计划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为"三农"问题已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障碍和瓶颈,最后给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按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阐述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全面实现农村的大踏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小康”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三农”问题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措施 建议
下载PDF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泽鸿 周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5-120,共6页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书》 五育并举 素质教育 人本主义 新伦理主义
下载PDF
“大同”、“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思想探源及其当代意蕴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7-51,共5页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康”的误解和轻视,文章力图回到“小康”思想的源头———《礼记·礼运》,考察古代“小康”思想的横向结构与纵向逻辑,并以此为鉴,阐明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康”的误解和轻视,文章力图回到“小康”思想的源头———《礼记·礼运》,考察古代“小康”思想的横向结构与纵向逻辑,并以此为鉴,阐明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而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从而展现“小康”思想的当代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思想 意蕴 当代 大同 横向结构 发展过程 经济
下载PDF
“神之子”与和睦帝国理想:从亚历山大到奥古斯都
18
作者 熊宸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8,共10页
本文从亚历山大开始,追溯了“神子传说”的来源,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和睦”观念从希腊世界到罗马统治时期的演变。尽管亚历山大的传说提供了原型,但奥古斯都“神灵之子”(神圣的尤里乌斯之子与阿波罗之子身份的叠加)身份及其对“和睦... 本文从亚历山大开始,追溯了“神子传说”的来源,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和睦”观念从希腊世界到罗马统治时期的演变。尽管亚历山大的传说提供了原型,但奥古斯都“神灵之子”(神圣的尤里乌斯之子与阿波罗之子身份的叠加)身份及其对“和睦”秩序的宣扬,更直接地关系着公元前1世纪罗马与希腊化世界的碰撞。奥古斯都依其与凯撒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凯撒称神的事实,为自己“神之子”身份确立了基础。在与安东尼的对峙以及胜利结束内战的过程中,他作为太阳神阿波罗之子的身份也被统合进“神子”的身份之中。作为神圣的父和保护神,太阳神的形象被认为与黄金时代的“和睦”秩序关系密切,这得益于希腊化时代关于太阳的传说,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神灵与人世秩序的宇宙论思考。因此,正如神灵在宇宙中施行公义、调和纷争,奥古斯都作为神灵之子,引领人民建立和睦的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子传说 奥古斯都 亚历山大 和睦 帝国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震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7-217,232,共12页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与此同时,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为人类作出新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qu...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与此同时,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为人类作出新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形势新发展趋势最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回应,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之中;这一理念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指引下形成的,并且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实践中得到不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文精神 思想基础 大同
原文传递
大同“公理”论与知识范式的转变
20
作者 张翔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1,共12页
《大同书》吸纳了近代社会科学的新知识体系,不再依托阐释孔子学说来展开。去苦求乐的人道论与“公理”意识,是康有为《大同书》论证大同的两条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进路。这两条脉络的交汇处,是对“界”与“去界”的分析。“界”是对... 《大同书》吸纳了近代社会科学的新知识体系,不再依托阐释孔子学说来展开。去苦求乐的人道论与“公理”意识,是康有为《大同书》论证大同的两条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进路。这两条脉络的交汇处,是对“界”与“去界”的分析。“界”是对世界诸苦的原因的分析,“去界”则是去苦求乐的关键环节,是大同公理显现的时刻。九界分别“去界”的分析,通过中西比较分析展开,构成了《大同书》全书的骨架。《大同书》在晚清民初学术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这一分析结构带有初步的、较为系统的社会科学架构的特点,堪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化论战的前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大同 公理 社会科学 知识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