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供应、人口增长与城镇化道路选择--谈小城镇在国家城镇化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4
1
作者 侯丽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7,共4页
本文从国际比较和历史的角度试图解释小城镇之所以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原因,并希望从新中国城市发展政策方针转变的背后,探寻其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文章提出在我国城镇化道路上的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关系之争,其本质上反... 本文从国际比较和历史的角度试图解释小城镇之所以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原因,并希望从新中国城市发展政策方针转变的背后,探寻其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文章提出在我国城镇化道路上的大城市与小城镇发展关系之争,其本质上反映出一个带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迅速转型的现实需求,体现的是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工业与农业之间艰难的平衡关系。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曾经具有试图化解粮食供应危机、缓解工农紧张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理性,并且仍旧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与工业化历史 城镇化道路 人口增长 粮食供应 小城镇
下载PDF
清末至民国时期京、津的粮食供应 被引量:12
2
作者 樊如森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4,共7页
清末至民国时期 ,京、津的粮食供应 ,发生了由以国家控制为主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重大变革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京、津两市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转变 ,对于保障这一地区的粮食供应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也暴露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 清末至民国时期 ,京、津的粮食供应 ,发生了由以国家控制为主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重大变革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京、津两市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转变 ,对于保障这一地区的粮食供应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也暴露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重大缺陷和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至民国时期 天津 北京 粮食供应 国家控制 市场调节 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
下载PDF
明清时期潮州粮食供给地区及路线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元林 刘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7,共7页
明清时期, 潮州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日益不能自给, 不得不到本地区之外购买粮食。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大, 江西赣州, 广东雷州、琼州、高州, 福建厦门、台湾, 东南亚暹罗、越南等国先后成为潮州粮食的供给地。粮食供给地的变... 明清时期, 潮州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日益不能自给, 不得不到本地区之外购买粮食。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大, 江西赣州, 广东雷州、琼州、高州, 福建厦门、台湾, 东南亚暹罗、越南等国先后成为潮州粮食的供给地。粮食供给地的变化, 引起贸易路线的变迁。潮州粮食贸易亦与潮州华侨出国有很大关系, 潮州的粮食贸易形成自己独特的原因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州 粮食供给 商品经济 明清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安全的应对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征 彭青秀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8-90,共3页
运用指标评估分析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占一补一,等价交换,等量开发”和“以贷换储,先贷后储,交储扣贷,财政贴息,并补粮食储备费”等举措,以保证我国粮食长远供给能力。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 粮食生产
下载PDF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粮食进口的影响——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被引量:8
5
作者 蒋乃华 谢科进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2,共5页
粮食贸易是市场参与各方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我国粮食生产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一般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粮食进口将快速增加。但迄今为止,国内粮食市场并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影响,这一事实产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 粮食贸易是市场参与各方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我国粮食生产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一般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粮食进口将快速增加。但迄今为止,国内粮食市场并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影响,这一事实产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税改革,但农村劳动力、灌溉、播种面积等准固定投入的粘滞性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分四个部分从这一角度解释我国粮食市场供给稳定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贸贸易组织 粮食贸易 粮食供给 中国
原文传递
紧约束条件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侯为民 孙咏梅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1,共6页
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约束与供求平衡问题,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粮食供求面临静态"紧平衡"和供求动态波动的双重挑战。可耕地面积、人口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因素是导致粮食生产紧平衡... 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约束与供求平衡问题,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中国粮食供求面临静态"紧平衡"和供求动态波动的双重挑战。可耕地面积、人口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等因素是导致粮食生产紧平衡的内在原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占地、打工潮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产品生产比较利益、粮食进口等因素是加剧中国粮食供求动态失衡的市场性原因。缓解粮食动态失衡带来的压力,既需要坚持耕地红线,也要积极调整强农惠农政策,构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粮食安全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自给能力 紧平衡 紧约束 粮食供求 粮食政策 耕地保护 价格效应
下载PDF
效益多元、地区差异与愿景诉求:3400个种粮户证据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丹 陈洁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6,共22页
基于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表明,如果不将家庭用工计入成本,种粮的相对效益并不低。问题在于,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经营主体绝对效益低下并制约了种粮主体积极性。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种粮效益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和... 基于3400个种粮户的调查表明,如果不将家庭用工计入成本,种粮的相对效益并不低。问题在于,分散小规模生产使得经营主体绝对效益低下并制约了种粮主体积极性。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种粮效益存在着明显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和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种粮效益相对较高,具备较好的粮食生产发展条件。影响粮食生产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水平和结构,劳动力的素质、年龄,是否雇工,水利、机械化、金融支持等粮食生产条件,获得社会化服务的便捷性,粮食生产与非粮食生产之间、农业生产与非农经济活动之间的比较效益,农业税改和种粮补贴等。提高种粮效益,应合理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多层次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加快培养新型粮食生产主体,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供给 种粮效益 种粮补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下载PDF
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秋平 郝晋珉 白玮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260-265,274,共7页
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中国农业中心政策之一,由此引起的耕地转用是当前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导致的饲料粮需求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定量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国家及区域尺度的... 农业结构调整是现阶段中国农业中心政策之一,由此引起的耕地转用是当前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导致的饲料粮需求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定量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国家及区域尺度的粮食供应的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预测2010年全国和各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转用空间。结果表明:1998-2004年,全国由此造成的粮食供应减少量为10781.46万t,其中,显性减少和隐性减少分别占约28.8%和71.2%。在国家尺度上,截至2010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仅有2.9%左右的转用空间,不同省份的耕地转用空间相差很大,因此各省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图1,表4,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供应 显性减少 隐性减少
下载PDF
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4
9
作者 叶凌萱 王杰森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年第3期15-18,共4页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文章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分析与思考,从中国粮食供应的“紧平衡”的状态出发,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粮食供应出现的价格及部分农作物供需波动所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文章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分析与思考,从中国粮食供应的“紧平衡”的状态出发,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粮食供应出现的价格及部分农作物供需波动所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以及与之并行而来的粮食供应链调整、粮食市场控制力增强和中国对国际粮食安全治理话语权提升的种种机遇,并提出面对挑战与机遇要从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价格和社会预期三个方面发力为疫情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助力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粮食安全 粮食保障 粮食市场
下载PDF
我国财政支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代彦 赵海 《技术经济》 2009年第7期51-56,共6页
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学者呼吁、三农代表呼声和财政总支出增加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均粮食产量的提升和农村-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则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能够解释财政支农支出变化... 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学者呼吁、三农代表呼声和财政总支出增加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均粮食产量的提升和农村-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则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能够解释财政支农支出变化率的83%。与1988年相比,2006年学者对增加财政支农支出的呼吁强度和三农代表的呼声都在降低,这影响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农 三农问题 粮食供给 城乡收入差距
下载PDF
豫西抗日根据地军队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11
作者 王志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0-24,共5页
河南战役国民党守军全线溃败,豫中、豫西沦陷。中共中央及时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从1944年9月~1945年4月,八路军六支部队先后南渡黄河进入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形成了在艰苦环境下军粮... 河南战役国民党守军全线溃败,豫中、豫西沦陷。中共中央及时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从1944年9月~1945年4月,八路军六支部队先后南渡黄河进入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形成了在艰苦环境下军粮筹集、储存、运输、配给等的军队粮食供给体系,解决了根据地军队在残酷战争环境中的军粮供应问题,不仅使部队在贫穷的豫西站稳了脚,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完成了党中央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抗日根据地 军队 粮食供应
下载PDF
河北省“十三五”粮食安全状况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新仕 侯亮 +3 位作者 蒲娜娜 李英杰 胡玲 王桂荣 《农业展望》 2016年第12期31-37,共7页
对"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河北省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粮食供求基本平稳,粮食安全状态向好,粮食总产量能够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粮食需求。但长期来看,河北省粮食安全状况仍存隐忧,主要为:耕... 对"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河北省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粮食供求基本平稳,粮食安全状态向好,粮食总产量能够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粮食需求。但长期来看,河北省粮食安全状况仍存隐忧,主要为: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农业资源偏紧,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价格受到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封顶的双重挤压;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等。最后,从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商品粮基地、改造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回归分析 趋势外推法 粮食供给 粮食需求 河北省
下载PDF
沦陷时期南京的粮食供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春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5,共9页
南京沦陷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粮食供应紧张为其基本特征。1938年,由于日军没有收紧对南京的粮食控制,粮食供应尚显平稳。从1939年开始,日军限制粮食自由流动,实行许可证制度,1942年开始又实行计口售粮制度,南京市民的... 南京沦陷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粮食供应紧张为其基本特征。1938年,由于日军没有收紧对南京的粮食控制,粮食供应尚显平稳。从1939年开始,日军限制粮食自由流动,实行许可证制度,1942年开始又实行计口售粮制度,南京市民的粮食供应被极度压低,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南京 粮食供应
原文传递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供应与配给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6,共6页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粮食供应 配给
下载PDF
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谷物短缺问题论析
15
作者 贾永勇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4期64-79,M0004,M0005,共18页
都铎时期,英格兰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谷物价格的不断攀升。学界素以人口增长,需求扩大作为这一时期谷物匮乏频现的根源。经梳理亨利八世时代有关谷物生产与流通的不同文献,可以发现继中世纪晚期以来市场经济... 都铎时期,英格兰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谷物价格的不断攀升。学界素以人口增长,需求扩大作为这一时期谷物匮乏频现的根源。经梳理亨利八世时代有关谷物生产与流通的不同文献,可以发现继中世纪晚期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拓展,英格兰的谷物种植业日渐萎缩。同时期的西北欧国际市场中,谷物需求竞争不断加剧。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境内外经济情势的变迁造成了境内谷物供给不足,并以部分社会群体无粮,谷物盛产区缺粮,军粮难以充足供应的形式显现。常态化的谷物短缺是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谷物问题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谷物种植业 谷物流通 谷物供给
下载PDF
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光辉 向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86,共4页
元代前中期,大都城市粮食供应稳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14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大都的粮食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对此,元朝政府采取了"兴京畿水利、行畿内屯田","籴粟催漕、济屯粮不足","资遣流民、汰减冗官&qu... 元代前中期,大都城市粮食供应稳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14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大都的粮食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对此,元朝政府采取了"兴京畿水利、行畿内屯田","籴粟催漕、济屯粮不足","资遣流民、汰减冗官"三方面的措施,以缓解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元朝末年的统治危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城市 粮食供应 元末
下载PDF
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新空间格局 被引量:83
17
作者 殷培红 方修琦 +1 位作者 马玉玲 田青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5-631,共7页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21世纪初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以东西分异规律为主,其次是南北分异。地势第二级阶梯以东,主要余粮区分布最广,北方明显多于南方;胡焕庸线以西,常年缺粮区为主;两线之间,潜在缺粮区居多。东北地区、华北平原生产全国近70%的余粮。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既是我国温饱水平缺粮总数最多的地区,也是第三大余粮生产区。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农牧交错带,温饱水平缺粮总量列第二位,是我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上述地区主要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带,粮食安全自然风险最大。因此,加强环境变化对粮食供需平衡的影响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粮食供需平衡 中国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被引量:57
18
作者 王钢 钱龙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29,共15页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方式和路径以及保障...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方式和路径以及保障主体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演变路径。而正是“不变”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变”的粮食供求形势及生产约束性条件之间的矛盾性,持续推动着中国70年粮食安全战略的步步演变。基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和预期的粮食供需形势,只有极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全民节粮爱粮,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才能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战略 中央1号文件 粮食产能 粮食供需
原文传递
城镇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高延雷 张正岩 +1 位作者 魏素豪 王志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62-1474,共13页
尽管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一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 尽管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一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水平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分别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负向和正向中介效应,并且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最大;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来看,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远远大于农地和农业劳动力的负向中介效应;而在粮食主销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机制表现为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3种中介作用,并且农地的负向中介效应最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应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安全 要素配置 中介效应 粮食生产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供需的区域格局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胡甜 鞠正山 周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72-1383,共12页
粮食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以中国333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在粮食供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GIS和Geoda空间分析工具,从区域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变化两个角度,建立粮食供需模型,研究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特征和空... 粮食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以中国333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在粮食供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助GIS和Geoda空间分析工具,从区域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变化两个角度,建立粮食供需模型,研究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结构为净余粮,仅有约52%的地级市能通过粮食生产保障基本粮食需求。(2)粮食供需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基本呈现西缺粮东余粮,南缺粮北余粮的特点;(3)在省域和地级市两种空间单元尺度上,粮食供需有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明显相关性,呈集聚状态。(4)2008-2012年,中国的净余粮量增加,高余粮和高缺粮是主要的变化类型,其中高余粮区对余粮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供需 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空间自相关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