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花”菌与茯砖茶品质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作易 秦京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79-82,共4页
在复杂营养成分或简单营养成分培养基上培养的“金花”菌——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的菌丝体均富含各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该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分泌褐色色素和散发浓郁香气,对增进茯砖茶品质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品质 茶叶 氨基酸
下载PDF
茯砖茶“金花”菌对营养成分的利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作易 秦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1期36-40,共5页
茯砖茶“金花”菌—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能利用多种氮源,无机态氮利于孢子萌发,其次为酰胺态和氨基态,尿素最差。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利用单糖能力比利用双糖或多糖能力强,在双糖和多糖中只能利用麦芽糖和蔗糖。在10种维生素中,维生素C(... 茯砖茶“金花”菌—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能利用多种氮源,无机态氮利于孢子萌发,其次为酰胺态和氨基态,尿素最差。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利用单糖能力比利用双糖或多糖能力强,在双糖和多糖中只能利用麦芽糖和蔗糖。在10种维生素中,维生素C(VC)和肌醇对该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用作。Mn和Zn两种微量元素在5μg/ml和10μg/ml两种浓度下的菌丝干重极显著地大于对照,Ag和Cd则完全抑制该菌萌发生长,其他微量元素无明显作用。五种激素和四种碱基在0.1ppm,1ppm,10ppm和20ppm(30ppm)四种浓度下对菌丝干重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在M40Y培养基菌丝生长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金花”菌培养基配方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国庆 谭玉梅 +4 位作者 王亚萍 黄永会 任锡毅 刘永翔 刘作易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2期27-32,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冠突曲霉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子囊孢子浓度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含水量、氯化钠浓度、接种量分别是10 ml、5%、240μl。使用Design expert 8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响...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冠突曲霉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子囊孢子浓度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含水量、氯化钠浓度、接种量分别是10 ml、5%、240μl。使用Design expert 8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液体培养基最佳配方是在10 g麸皮的基础上,添加Na Cl 6.13%(0.613 g),9.79 m L无菌水,接种246.48μl浓度为108个/ml"金花"菌孢子悬液,28℃条件下,培养7 d,发酵物浸泡过滤处理得孢子含量达3.51×10~7个/m L。优化后仅用简单、经济的麸皮培养基就能快速培养得到高浓度的金花菌孢子,这些孢子按需求洗脱稀释后即可用于人工接种,这促进了金花菌人工接种发花的普及,同时为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冠突曲霉 响应面法 发酵剂
下载PDF
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的降血脂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刚 杨妍 +3 位作者 胡婷婷 邓钱江 张晓喻 黎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研究青刺尖茶经"金花菌"发酵后,其降血脂效果的变化。以普通饲料饲养小鼠作空白对照,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小鼠,再随机分成模型组、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三个剂量处理组(2、6、9 g/kg)、青刺尖干茶组和血... 研究青刺尖茶经"金花菌"发酵后,其降血脂效果的变化。以普通饲料饲养小鼠作空白对照,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小鼠,再随机分成模型组、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三个剂量处理组(2、6、9 g/kg)、青刺尖干茶组和血脂康组(3 g/kg)。各组分别连续灌胃处理28 d,心脏取血分离血清,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计算肝脏指数,并制作肝脏病理切片。与模型组比较,发酵茶三个剂量处理组的TC、TG、LDL-C及中剂量组的Apo-B/Apo-AI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发酵茶三个剂量组的HDL-C和肝脏指数,高剂量组的TC、中高剂量组的TG和LDL-C,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同时抑制了各处理组HDL-C的过度增加。与未发酵的青刺尖茶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较小,而低剂量组降低显著(p<0.05)。青刺尖茶经"金花菌"发酵后,能有效控制高血脂症小鼠体重的增加,更显著地降低或抑制高血脂症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显现更优的降脂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刺尖茶 金花菌 发酵 降血脂
下载PDF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过程关键步骤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宏梁 辛乐 +1 位作者 舒静 孙宝国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31-335,共5页
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菌",其活菌数是评价茯砖茶优劣的特征指标之一,现检测方法为GB 4789.15即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因缺乏针对性,造成检测数据重现性较差。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茯砖茶中优势菌群形态,并与冠突散... 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菌",其活菌数是评价茯砖茶优劣的特征指标之一,现检测方法为GB 4789.15即霉菌和酵母的计数方法,因缺乏针对性,造成检测数据重现性较差。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茯砖茶中优势菌群形态,并与冠突散囊菌标准菌种进行形态对比,明确检测菌种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的取样方法、取样量和均质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取样方法为全部粉碎,取样量为不小于10 g,均质机拍打时间为1 min,培养时间为5 d时,可使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下降一个数量级。研究结果使前处理更加明确简便,有利于进行大批量检测,为其实际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金花菌 茯砖茶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重现性
原文传递
福鼎白茶中“金花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勇强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6年第4期46-50,共5页
对茶叶中金花菌(冠突散囊菌)的研究报道几乎都围绕于茯砖茶,尚未见福鼎白茶中有关金花菌的研究报道,因为近来福鼎紧压白茶中出现了带"金花菌"的产品,所以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市售"金花"福鼎紧压白茶中分离得到&q... 对茶叶中金花菌(冠突散囊菌)的研究报道几乎都围绕于茯砖茶,尚未见福鼎白茶中有关金花菌的研究报道,因为近来福鼎紧压白茶中出现了带"金花菌"的产品,所以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从市售"金花"福鼎紧压白茶中分离得到"金花"典型菌株,通过形态学和ITS r DNA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与茯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一样,说明冠突散囊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可在不同茶类中发花,对茶叶品种开发、工艺创新、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金花菌 福鼎白茶 茯砖茶
下载PDF
“金花菌”发酵牡丹花瓣茶工艺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学震 马艳蕊 +5 位作者 孟园 姚旖旎 赵岩 初乐 和法涛 刘光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6-71,共6页
以多酚得率和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设计确定“金花菌”发酵牡丹花瓣的最优工艺并评价了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血糖活性。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7 d、“金花菌”种子液3... 以多酚得率和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设计确定“金花菌”发酵牡丹花瓣的最优工艺并评价了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降血糖活性。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7 d、“金花菌”种子液3 mL、花瓣含水量30%,在此条件下多酚和黄酮得率分别为(42.62±0.51)mg/g和(5.83±0.11)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96.32±0.45)%,其IC_(50)=0.69 mg/mL,α-淀粉酶抑制能力达到(60.86±0.01)%,其IC_(50)=5.1 mg/mL;发酵牡丹花瓣提取物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一定的α-淀粉酶抑制能力。经过小试生产的发酵牡丹花瓣茶砖,色泽金黄,有“金花菌”清香,检测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菌” 牡丹花瓣 多酚 黄酮 抗氧化活性 降血糖活性
原文传递
白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8
作者 吴凤 邓有展 +4 位作者 秦玉燕 蒋越华 张莉娟 罗义灿 李冬桂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6期1-6,共6页
金花白茶是白茶中的一种新兴产品。研究金花白茶中金花菌的类型有利于为白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产自2018年的湖南湘丰牌桑植白茶作为材料,通过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分离纯化金花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并联合分子... 金花白茶是白茶中的一种新兴产品。研究金花白茶中金花菌的类型有利于为白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产自2018年的湖南湘丰牌桑植白茶作为材料,通过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分离纯化金花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并联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所获得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BC-1,经菌落特征、显微形态观察、ITS测序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将该菌鉴定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m)。从白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BC-1为冠突曲霉(A.cristatum),丰富了白茶中金花菌的分类鉴定研究,对金花白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金花菌 冠突曲霉 冠突散囊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茯砖茶产品质量市场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秦俊哲 王亚丽 刘凯利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125,共5页
以市售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茯砖茶为原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对茶多酚、EGCG、茶多糖、咖啡碱及游离氨基酸等功效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茯砖茶企业茶样中功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茶样中,随着储藏时间... 以市售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茯砖茶为原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对茶多酚、EGCG、茶多糖、咖啡碱及游离氨基酸等功效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茯砖茶企业茶样中功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茶样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EGCG、茶多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出现下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稀释平板培养发现:不同茶样中金花菌数量差异不大,其中10号茶样中金花菌数量最多,达到8.0×10~5 cfu/g,5号茶样中金花菌数量最少,为1.0×10~5 cfu/g。研究从金花菌数量、功效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的角度揭示了市售茯砖茶品质之间的差异,为茯砖茶的质量考证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理化成分 金花菌数量 质量
原文传递
湖南地区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5
10
作者 彭晓赟 章卫民 +4 位作者 刘淑云 雷存喜 周小梅 刘石泉 赵运林 《菌物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对湖南地区茯砖茶上"金花菌"的菌落特征、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发育过程,鉴定其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冠突散囊菌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湖南地区
下载PDF
茯砖茶“金花”菌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作易 秦京 王迺亮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0年第1期69-74,共6页
对不同来源茯砖茶上的“金花”菌的生长发育过程、形态特征、菌落特征、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亚显微结构等进行了研究,鉴定为灰绿曲霉组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A.Chevalieri var.intermedius Thom and Raper)。
关键词 灰绿曲霉组 分生孢子 子囊饱子 茯砖茶 “金花”菌
下载PDF
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侯爱香 李宗军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第7期63-67,共5页
综述了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特性,展望了茯砖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 茶多酚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数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嘉枥 孟雁南 +1 位作者 史朝烨 罗潇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0-226,156,共8页
"金花菌"的数量是评价茯砖茶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的数量,本研究利用茯砖茶中的"金花菌"颗粒较大,颜色为金黄色,清晰可辨,与其它杂菌和茶基质差异较大的特性,设计出了... "金花菌"的数量是评价茯砖茶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的数量,本研究利用茯砖茶中的"金花菌"颗粒较大,颜色为金黄色,清晰可辨,与其它杂菌和茶基质差异较大的特性,设计出了一种自动、快速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数量的方法,首先对茯砖茶进行任意面切割,并利用高分辨率拍照设备获取茶切割面图像,然后利用Image Pro Plus软件中的图像处理系统对茶切割面图像进行处理,之后采用自动计数系统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以人工直接计数结果为参考,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与人工直接计数法无显著差异,检测结果可靠。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茯砖茶中的"金花菌"数量,从而达到在线快速准确地评价茯砖茶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数量检测 图像处理 自动计数
下载PDF
茯砖茶微生物及其品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爱香 李宗军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6年第2期45-54,共10页
本文对茯砖茶微生物及其品质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文章重点分析了与茯砖茶制怍工艺中“渥堆”和“发花”相关的微生物,总结了经“渥堆”和“发花”后茯砖茶品质的变化情况,同时指出茯砖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茯砖茶 渥堆 发花 金花 冠突散囊菌
下载PDF
茯砖茶中的金花菌对羊乳酪蛋白的影响
15
作者 吕嘉枥 马师君 +1 位作者 康婕 伍金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60,66,共8页
金花菌大量存在于茯砖茶中,它在茯砖茶和羊乳复合制备奶茶的过程中对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亟待研究.本文以陕西特色的茯砖茶和羊乳为原料,研究了茯砖茶中的金花菌对羊乳酪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金花菌添加量的增大,羊乳酪蛋白发生了荧... 金花菌大量存在于茯砖茶中,它在茯砖茶和羊乳复合制备奶茶的过程中对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亟待研究.本文以陕西特色的茯砖茶和羊乳为原料,研究了茯砖茶中的金花菌对羊乳酪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金花菌添加量的增大,羊乳酪蛋白发生了荧光猝灭,酪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了82.12%,总巯基含量降低了27.42%,α-螺旋含量减少了11.35%,β-折叠含量增加了11.17%,β-转角含量增加了3.93%,无规卷曲含量增加了7.05%,平均粒径增大了105.56%.另外,随着金花菌添加量的增大,羊乳酪蛋白终粘度降低了56.25%,持油性降低了28.87%,但持水性和乳化活性先增大后减小,乳化稳定性无显著性变化.说明金花菌能够跟羊乳酪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羊乳酪蛋白的结构特性,进而改变其粘度、持水性、持油性、乳化特性等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羊乳酪蛋白 稳定性
下载PDF
六堡茶真菌分布浅析及金花菌筛选鉴定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然 郝彬秀 +3 位作者 田海霞 李颂 马跃 王春玲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3,共5页
选取多家梧州六堡茶龙头企业生产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真菌分析,并对其中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进行分离选育和鉴定。结果显示: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真菌总数在(10~2~10~3)cfu/g干茶数量级之间,但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各厂家生产... 选取多家梧州六堡茶龙头企业生产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真菌分析,并对其中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进行分离选育和鉴定。结果显示: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真菌总数在(10~2~10~3)cfu/g干茶数量级之间,但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产品中都有不同含量的金花菌,通过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六堡茶产品冠突散囊菌与安化黑茶冠突散囊菌亲缘性相近。进一步通过耐热性和生长速度试验筛选出2株适宜六堡茶发酵,表现优良的冠突散囊菌菌株,为六堡茶工艺升级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金花菌) 六堡茶 茯砖茶 耐热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