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ams for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被引量:5
1
作者 Feng Zhan Tianyu Liu +4 位作者 Guihua Hou Tianyi Kou Lu Yue Rongfeng Guan Yat L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875-2888,共14页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means that lightweight power 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ought after.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EDLC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use in lightweight power 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means that lightweight power 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sought after.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EDLCs)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use in lightweight power sources due to their high power densities and outstanding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stabilities. Three-dimensional (3D) self-supporting carbon-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or use in lightweight EDLCs. Yet, a major challenge for 3D carbon electrodes is the limited ion diffusion rate in their internal spaces.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hierarchically porous 3D structures that provide additional channels for internal ion diffusion have been proposed. Herein, we report a new chemical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n ultralight (9.92 mg/cm3) 3D porous carbon foam (PCF) involving carbonization of a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hitosan aerogel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carbonate.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reveal that the carbon foam is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carbon sheets containing uniformly dispersed macropores. In addition, Brunauer-Emmett-Teller measurements confirm the hierarchically porous structure. Electrochemical data show that the PCF electrode can achieve an outstanding gravimetric capacitance of 246.5 F/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g, and a remarkable capacity retention of 67.5% was observed 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was increased from 0.5 to 100A/g. A quasi-solid-state 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was fabricated via assembly of two pieces of the new PCF and was found to deliver an ultra-high power density of 25 kW/kg at an energy density of 2.8 Wh/kg.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ynthesis of an ultralight and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 foam with high capacit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erarchically porouss tructure glutaraldehyde-crosslinked chitosan light weight carbon foam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构建新型组织工程瓣膜支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旭 洪昊 +2 位作者 乔韡华 史嘉玮 董念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交联去细胞瓣膜构建组织工程瓣膜支架,并研究其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由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交联去细胞瓣膜制备复合支架瓣膜,由戊二醛与瓣膜交联制备戊二醛交联瓣膜,通过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交联去细胞瓣膜构建组织工程瓣膜支架,并研究其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由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交联去细胞瓣膜制备复合支架瓣膜,由戊二醛与瓣膜交联制备戊二醛交联瓣膜,通过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细胞增殖实验,生物力学测试研究复合支架瓣膜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力学性能,并与戊二醛交联瓣膜进行比较。结果组织学染色显示去细胞瓣膜表面能够紧密结合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大体观察结果显示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不会对去细胞瓣膜的外观产生明显变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复合支架瓣膜比戊二醛交联瓣膜表面具有更多粗糙的微结构。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复合支架比戊二醛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力学性能试验表明复合支架瓣膜的最大应变较戊二醛交联瓣膜显著增大。结论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交联去细胞瓣膜构建的复合组织工程瓣膜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性能,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戊二醛交联瓣膜生物学性能更好,具有成为下一代瓣膜替代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瓣膜 去细胞瓣膜 戊二醛瓣膜 聚乙二醇-海藻酸钠水凝胶
下载PDF
戊二醛与蛋白质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临生 张淑娟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8-12,共5页
戊二醛与蛋白质的反应是二级反应,介质pH值对其反应的速度及产物有明显影响,戊二醛与蛋白质中的伯胺基可形成环状吡啶结构,这是共价交联蛋白质耐水解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戊二醛 蛋白质 吡啶 反应机理 鞣制剂
下载PDF
戊二醛与蛋白质反应的特点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临生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2-14,共3页
戊二醛与蛋白质反应的特点的是活性高、反应快、给合量高、交联性能好,且交联产物性质稳定并可保持蛋白质的精细结构,对酶的活性影响小,固定的蛋白质染色性能好。
关键词 戊二醛 胶原 蛋白质 反应特点 制革
下载PDF
不同交联方法制备的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文赫 李亚巍 +3 位作者 沈楠 张巍 李妍 吕士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5-8,共4页
目的:检测不同交联方法制备的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结构并考察其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胶原蛋白溶液和壳聚糖溶液(9∶1)充分混匀,分别采用真空干热交联法和0.25%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含鹿茸多肽(1.0 mg·L-1)的... 目的:检测不同交联方法制备的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结构并考察其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胶原蛋白溶液和壳聚糖溶液(9∶1)充分混匀,分别采用真空干热交联法和0.25%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含鹿茸多肽(1.0 mg·L-1)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空间构象,MTT试验检测不同交联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hFOB1.19增殖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结果:干热交联复合材料的结构仍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但孔径明显减小;而戊二醛交联复合材料呈规则的层状皱褶结构,支架内部孔径变大,且主要以片状结构为主。交联的复合材料组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复合材料组,戊二醛交联组对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作用优于干热交联组。交联后的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能有效地提高成骨细胞ALP活性。结论:戊二醛交联法能有效提高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的性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ALP酶活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多肽 成骨细胞 骨折愈合 胶原蛋白 壳聚糖 碱性磷酸酶活性 戊二醛交联法 真空干热交联法
原文传递
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苑皓 赵兴秀 +1 位作者 舒梨 何义国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41,共9页
游离多酚氧化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流失,无法重复利用。文章主要研究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两种固定化方法:海藻酸钠包埋法和戊二醛交联法,确定了其最优固定化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包埋法:2.5%CaCl2,2.5%海藻酸钠,固定化时间2h;戊二醛交联法:1... 游离多酚氧化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流失,无法重复利用。文章主要研究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两种固定化方法:海藻酸钠包埋法和戊二醛交联法,确定了其最优固定化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包埋法:2.5%CaCl2,2.5%海藻酸钠,固定化时间2h;戊二醛交联法:1.25%戊二醛,振荡固定pH 4.5,酶与载体质量比75(mg/g),固定化反应时间6.5h。同时对游离多酚氧化酶及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离酶、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immobilized by sodium alginate,A-PPO)和戊二醛交联法固定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immobilized by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ing,C-PPO)的比活力分别为864,490,371U/mg,A-PPO和C-PPO的酶活回收率分别为18.6%和24.0%。同时,固定化酶在pH稳定性、热稳定性上优于游离酶,戊二醛交联法固定酶的效果优于海藻酸钠包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酶 海藻酸钠 戊二醛交联 酶学性质
下载PDF
戊二醛交联聚谷氨酸-普鲁兰多糖纳米纤维膜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晓晨 陈康琰 +3 位作者 谈梦飞 李小鑫 汪建明 乔长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814,819,共5页
聚谷氨酸-普鲁兰多糖纳米纤维膜具有极强的吸水性,限制了其作为敷料材料的应用。为提高其耐水性,本实验采用戊二醛对纳米纤维膜进行交联,优化戊二醛与乙醇比例、戊二醛交联时间和浓硫酸添加量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改性,并采用SEM观察交联... 聚谷氨酸-普鲁兰多糖纳米纤维膜具有极强的吸水性,限制了其作为敷料材料的应用。为提高其耐水性,本实验采用戊二醛对纳米纤维膜进行交联,优化戊二醛与乙醇比例、戊二醛交联时间和浓硫酸添加量等实验条件对其进行改性,并采用SEM观察交联后的表面形态,接触角测定表征纤维膜表面亲水性;结果为:戊二醛与乙醇比例为1∶86,纤维平均直径为190nm,接触角由原来的36.21°提高到68.94°;戊二醛交联时间为15h,纤维平均直径为223nm接触角由原来的36.21°提高到64.54°;浓硫酸添加量为0.15mL,纤维平均直径为178nm接触角由原来的36.21°提高到64.32°。根据最优条件进行戊二醛交联,纤维直径由164nm提高到195nm,接触角由38.55°提高到67.36°,提高了46.23%,并且在5s后接触角由21.35°提高到50.27°,提高了57.53%。说明经过戊二醛交联的纳米纤维膜对水的亲和性有所降低,能够抵御一定时间的水分环境,从而可扩大其在创伤敷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谷氨酸-普鲁兰纳米纤维膜 戊二醛交联 接触角 稳定性
下载PDF
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分析S-periaxin蛋白的聚合 被引量:4
8
作者 任页玫 石亚伟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0-1067,共8页
S-periaxin蛋白是施旺氏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种蛋白,在维持髓鞘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蛋白基因的突变引起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的发生。Periaxin基因由于mRNA剪切方式的不同可以编码两种长短不同的含PDZ结构域的蛋白,即L-periaxin和S-p... S-periaxin蛋白是施旺氏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种蛋白,在维持髓鞘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蛋白基因的突变引起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的发生。Periaxin基因由于mRNA剪切方式的不同可以编码两种长短不同的含PDZ结构域的蛋白,即L-periaxin和S-periaxin。两种蛋白在施旺氏细胞的定位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L-periaxin而言,S-periaxin无论是分子结构还是生物学功能均未见相关研究。该文从大鼠的施旺氏细胞系RSC96克隆了S-periaxin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M-3C-S-periaxin,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经Ni-NTA亲和柱和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柱获得电泳纯的目的蛋白。体外戊二醛交联分析蛋白的聚合状态表明,S-periaxin蛋白在体外易于形成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免疫共沉淀也表明,S-periaxin蛋白存在同源蛋白间相互作用。另外,构建了原、真核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分析了细胞内S-periaxin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axin 施旺氏细胞 戊二醛交联 免疫共沉淀 双分子荧光互补
原文传递
SonoVue与脂质体耦联超声微泡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其效率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翁慧芳 蒋天安 +2 位作者 王晔 赵齐羽 敖建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建立商品化超声造影剂SonoVue与自制脂质体耦联的方法,并检测微泡携带脂质体的效率。方法通过在SonoVue脂质膜中嵌入DSPE~PEG(2000)Amine,使微泡壁带有活性氨基,以戊二醛交联法使其与脂质体耦联形成脂质体-微泡复合载体,并... 目的建立商品化超声造影剂SonoVue与自制脂质体耦联的方法,并检测微泡携带脂质体的效率。方法通过在SonoVue脂质膜中嵌入DSPE~PEG(2000)Amine,使微泡壁带有活性氨基,以戊二醛交联法使其与脂质体耦联形成脂质体-微泡复合载体,并检测影响其耦联效率的两个主要因素。结果成功构建该新型复合微泡造影剂,每200μl微泡混悬液内分别加入150μlDSPE-PEG(2000)Amine和200μl戊二醛-脂质体时,耦联效率最高。结论商品化造影剂SonoVue微泡可被修饰,并实现与脂质体耦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脂质体 戊二醛交联法
原文传递
Cry1Ah蛋白活性片段在溶液中的单体和寡聚体杀虫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子珊 束长龙 +3 位作者 梁革梅 苍晶 宋福平 张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1,71,共5页
[目的]分析NaCl对寡聚化的影响,以及寡聚化对Cry1Ah杀虫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uperdex-75分子筛,将Cry1Ah活性片段的寡聚体和单体进行分离,通过戊二醛交联试验分析寡聚化程度,结合生物活性测定,分析NaCl对寡聚化的影响以及寡聚化对Cry... [目的]分析NaCl对寡聚化的影响,以及寡聚化对Cry1Ah杀虫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uperdex-75分子筛,将Cry1Ah活性片段的寡聚体和单体进行分离,通过戊二醛交联试验分析寡聚化程度,结合生物活性测定,分析NaCl对寡聚化的影响以及寡聚化对Cry1Ah毒力的影响。[结果]在纯化的组分峰Ⅰ中寡聚体占总蛋白的63.35%。NaCl对寡聚化有促进作用,而寡聚体又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寡聚体峰Ⅰ、寡聚体峰Ⅱ、单体峰Ⅲ对棉铃虫的LC50分别为47.192、3.329、3.977μg/mL。[结论]NaCl对寡聚化有促进作用,而且,寡聚体的毒力比Cry1Ah活性片段的毒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多下降49.6倍。推测这种体外形成的寡聚体不同于昆虫体内形成的寡聚体,引起插膜穿孔能力下降,导致毒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h蛋白 寡聚化 戊二醛交联 棉铃虫 毒力
下载PDF
层状材料—α-磷酸锆(α-ZrP)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11
作者 马润宇 胡智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34-137,共4页
层状材料—α-磷酸锆(α-ZrP)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GA)开辟了固定化载体研究的新领域。以α-ZrP作载体,用直接吸附法、客体插层和戊二醛交联等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此载体的固定化方法,并对此固定化酶进行了研究。制成的固定化酶的表观活力... 层状材料—α-磷酸锆(α-ZrP)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GA)开辟了固定化载体研究的新领域。以α-ZrP作载体,用直接吸附法、客体插层和戊二醛交联等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此载体的固定化方法,并对此固定化酶进行了研究。制成的固定化酶的表观活力达521 U/g,连续水解20批青霉素钾盐溶液,其活力未见有明显下降,酶活回收率达3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磷酸锆 青霉素G酰化酶 固定化 插层 戊二醛交联
下载PDF
滥用药物丁丙诺啡人工抗原的合成
12
作者 袁强 邓发亮 +2 位作者 唐时幸 康可人 刘晓云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13-116,120,共5页
目的獉獉:利用化学方法将丁丙诺啡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丁丙诺啡人工抗原。方法獉獉:结构修饰后的丁丙诺啡半抗原与载体BSA蛋白经过戊二醛法联接合成丁丙诺啡人工抗原,利用紫外光谱扫描法、蛋白质电泳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 目的獉獉:利用化学方法将丁丙诺啡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丁丙诺啡人工抗原。方法獉獉:结构修饰后的丁丙诺啡半抗原与载体BSA蛋白经过戊二醛法联接合成丁丙诺啡人工抗原,利用紫外光谱扫描法、蛋白质电泳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结果獉獉:丁丙诺啡人工合成抗原联接成功,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结果显示,合成抗原与抗体有特异性反应,具有活性,交叉反应良好。结论獉獉:该方法合成的丁丙诺啡抗原可作为丁丙诺啡免疫用抗原和丁丙诺啡免疫检测方法建立所用包被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丙诺啡 人工抗原 戊二醛法 特异性 免疫检测
下载PDF
原花青素与戊二醛共交联心脏瓣膜的相容性
13
作者 马旭兵 翟万银 +3 位作者 张嘉敏 朱自严 张红锋 常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2-102,共11页
采用8mg/mL原花青素交联脱细胞猪主动脉心脏瓣膜4h后,再经1.25mg/mL戊二醛交联44h.生物相容性检测结果显示,共交联瓣膜组细胞粘附率较戊二醛单独交联提高59%((78.75±8.7)%~(19.75±3.27)%)、无明显溶血现象((0.75±0.36)%... 采用8mg/mL原花青素交联脱细胞猪主动脉心脏瓣膜4h后,再经1.25mg/mL戊二醛交联44h.生物相容性检测结果显示,共交联瓣膜组细胞粘附率较戊二醛单独交联提高59%((78.75±8.7)%~(19.75±3.27)%)、无明显溶血现象((0.75±0.36)%)、血小板粘附量较戊二醛单独交联显著减少((193±15.5)个vs(292.6±24.93)个)、免疫原性低((49.33±6.3)%vs(95.27±5.26)%).研究结果表明,共交联瓣膜材料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瓣材料,有望应用于生物瓣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戊二醛 交联 心脏瓣膜 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