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贵州台江革一黔东统杷榔组沉积环境初探 |
达扬
彭进
赵元龙
马海涛
谷雨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2
|
文学他国化与“变文格义”:隋唐佛学中的变异思想 |
曹顺庆
王熙靓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7
|
|
3
|
哲学家视野和致用型翻译--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副文本考察 |
殷燕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7
|
|
4
|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
纪建勋
|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格义”之法与中国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范式研究 |
陈义海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6
|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
谷鹏飞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7
|
从“格义”“会通”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
武东生
林世昌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
2023 |
0 |
|
8
|
“理”的“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
田莎
|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9
|
“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 |
刘振宁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0
|
中古佛经翻译“文质之争”的哲学源起 |
邓志辉
汪东萍
|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
2016 |
3
|
|
11
|
“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 |
郑天祥
王克喜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2
|
义解:移花接木——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 |
周裕锴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3
|
格义与反向格义:文化融合的两条进路 |
魏后宾
张岂之(指导)
谢扬举(指导)
|
《思想与文化》
|
2019 |
0 |
|
14
|
假玄立论 以无为归——释道安佛学思想探微 |
韩国良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5
|
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 |
俞晓红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6
|
会通与格义——辜鸿铭儒经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
姚志奋
|
《天中学刊》
|
2011 |
1
|
|
17
|
支遁诗文援《易》解佛探幽 |
吴章燕
|
《阴山学刊》
|
2013 |
1
|
|
18
|
严复中西学新格义论的思想内蕴 |
牛秋实
|
《运城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9
|
“附会”、“格义”:《圣经》汉译的跨文化策略 |
何文静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20
|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格义策略的伦理审视 |
姚志奋
|
《天中学刊》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