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台江革一黔东统杷榔组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达扬 彭进 +2 位作者 赵元龙 马海涛 谷雨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4-582,共9页
贵州台江革一杷榔组出露完整、富含化石,其中—上部层位产有类群组合多样的杷榔动物群,为杷榔动物群的一个重要产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结合生物化石保存情况及岩石薄片的分析结果,对革一杷榔组沉积环境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 贵州台江革一杷榔组出露完整、富含化石,其中—上部层位产有类群组合多样的杷榔动物群,为杷榔动物群的一个重要产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结合生物化石保存情况及岩石薄片的分析结果,对革一杷榔组沉积环境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革一杷榔组的沉积位于盐度正常、较深水的陆棚环境,生物生活环境多为氧化—弱氧化环境,富含化石的层位经历了快速沉积事件,整组的沉积由底向上海水经历了由深至浅的变化过程,但其间经历2次小的波动,水体变深后变浅,并出现还原—氧化界面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杷榔组 杷榔动物群 沉积环境 寒武系 贵州台江革一
下载PDF
文学他国化与“变文格义”:隋唐佛学中的变异思想 被引量:7
2
作者 曹顺庆 王熙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变异学的重要创新理论之一,是文学他国化研究。"变文"是伴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出现的一种说唱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它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印度文明互鉴与交流的成功实践,是异质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碰撞,并最终在文学观... 变异学的重要创新理论之一,是文学他国化研究。"变文"是伴随着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出现的一种说唱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它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印度文明互鉴与交流的成功实践,是异质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碰撞,并最终在文学观念上融合创新的产物,是变异学的重要案例。"格义"是产生于中国佛教史上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汉魏两晋时期一些佛教学者用中国本土固有的思想去比附印度佛教概念的方法。本文拟通过分析"变文"与"格义"中蕴藏的变异思想,以论证隋唐佛学中的"他国化"变异在碰撞交流的基础之上催发新的文化现象,从而论证"他国化"不仅能解决历史上的中国文学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能促进文明互鉴、文化的碰撞交流与文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 格义 变异学 文明互鉴
下载PDF
哲学家视野和致用型翻译--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副文本考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殷燕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30,191,192,共13页
冯友兰译本作为中国本土首部《庄子》译本意义非凡,但其评介却鲜少见诸期刊。本文通过副文本分析与译文分析的相互印证,考察了哲学家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历史语境、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是“以西释中哲... 冯友兰译本作为中国本土首部《庄子》译本意义非凡,但其评介却鲜少见诸期刊。本文通过副文本分析与译文分析的相互印证,考察了哲学家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历史语境、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是“以西释中哲学格义”的致用型翻译,他以“格义法”英译《庄子》是历史语境介入和译者学术视野介入的结果,我们不宜简单地将其译本定性为“西化的《庄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庄子》 副文本 哲学家视野 致用型翻译 格义
原文传递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4
作者 纪建勋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 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经完成的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佛经翻译和从中诞生的“格义”之法是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重要阶段。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到今日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却也发展出了名为“况义”的异质文化交流之道,“格义”“况义”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原理研究和方法论建构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方法论 满天星斗 跨文化 格义况义
原文传递
“格义”之法与中国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范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义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6-90,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教义、教理等很难为中国人所理解;但是,佛教的"空"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等概念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鸣;于是,早期佛教的传习者,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佛教传习者,便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跟佛教思...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教义、教理等很难为中国人所理解;但是,佛教的"空"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等概念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鸣;于是,早期佛教的传习者,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佛教传习者,便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跟佛教思想相近的概念来解释佛教的"事数",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跟佛教的"事数"进行一一比配,于是便有了"格义"之法。"格义"在佛教传播中土初期起到了文化上的"摆渡"作用,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某种"方便法门"。虽然后来佛教的传习不再需要借助于"格义"之法,但这种沟通两种文化的方法,仍然为后来的文人和学者使用;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便借助于中国经籍中的"天"向中国人解释"上帝"的观念。同时,"格义"一法作为古代中国融通中外文化的一个先例,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较早的源头之一,并对当今的中外文学、文化的交往和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格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中国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6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1,共9页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其长期局限于比较研究的“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中西互释”单纯方法论视角,缺乏两种阐释学原理意义上的疏通与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出本土化的重要实绩。要推进西方文学...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其长期局限于比较研究的“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中西互释”单纯方法论视角,缺乏两种阐释学原理意义上的疏通与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出本土化的重要实绩。要推进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本土化,须以文学心理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心理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最终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才能实现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的真正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心理学阐释 本土化 创造的诠释学 格义 新格义
下载PDF
从“格义”“会通”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7
作者 武东生 林世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年第8期77-89,共13页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就一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一个半世纪的演进中,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从“格义”到“...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就一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一个半世纪的演进中,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从“格义”到“会通”,再迈入“两个结合”的过程,即先是以“儒”格“马”的比附诠释,进而在“马”“儒”会通中同构契合,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格义 会通 两个结合
原文传递
“理”的“西哲格义”--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8
作者 田莎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1,189,共11页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危机的历史语境中,朱子学英语译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以西释朱期)悄然展开,总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以“理”为核心的“西哲格义”倾向。基于对“格义”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的... “理”是朱子学的最高范畴。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文化危机的历史语境中,朱子学英语译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以西释朱期)悄然展开,总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以“理”为核心的“西哲格义”倾向。基于对“格义”跨文化内涵的阐释,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考察了卜道成、卜德、霍金、李约瑟在译介中对“理”的“西哲格义”,试图以此揭示20世纪上半叶朱子学英语译介的总体面貌及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为当下朱子学国际传播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 朱子学 英语译介 “西哲格义” 20世纪上半叶
原文传递
“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振宁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9-31,共13页
唐代景教流播华土达两个多世纪,既苦其心志,又劳其筋骨,最终竟落得个"了无痕迹"的悲戚结局。既未能让华夏民族皈依上帝,成为基督的羔羊,也无法使中华文化吸纳福音的光芒,甚至自身的文化身份都无力获得全面的显彰。毫无疑问,... 唐代景教流播华土达两个多世纪,既苦其心志,又劳其筋骨,最终竟落得个"了无痕迹"的悲戚结局。既未能让华夏民族皈依上帝,成为基督的羔羊,也无法使中华文化吸纳福音的光芒,甚至自身的文化身份都无力获得全面的显彰。毫无疑问,如此的命运,同其效法佛教初传华土时的"格义"方略间不无关系。那么,景教"格义"的动因何在?景教"格义"的态势如何?此乃本文拟将开掘和阐释的论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教 格义 异质性 态势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中古佛经翻译“文质之争”的哲学源起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志辉 汪东萍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16年第2期37-49,共13页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本质上植根于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言意理论,是先秦儒道哲学及魏晋玄学言意理论先后在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形式。佛经翻译初期的'质胜文出'受孔子'言不尽意'论和老子'言道相悖'...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本质上植根于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言意理论,是先秦儒道哲学及魏晋玄学言意理论先后在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形式。佛经翻译初期的'质胜文出'受孔子'言不尽意'论和老子'言道相悖'观的影响,是'重意轻言'哲学思想的体现,同期出现的格义方法也以先秦言意论为哲学基础;在佛经翻译的发展期,译界'文质相兼趋向'的背后驱动力则是'言意并重'思想,是魏晋时期王弼'得意忘言'论在佛经翻译领域的应用。这一时期的格义方法也因此呈不同表现形式,并随着佛经翻译理论的日渐成熟终受摒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言意 格义
原文传递
“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天祥 王克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5,共5页
严复等学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逻辑并以儒学的格物致知概念对其进行格义,这不仅促进国人对于科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也凸显了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而指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格义,则进一步为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发现提供了... 严复等学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逻辑并以儒学的格物致知概念对其进行格义,这不仅促进国人对于科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也凸显了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而指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格义,则进一步为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发现提供了线索。这使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中的观察、归纳和以推类提出假说等科学逻辑内容得以被发现,呈现了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丰厚意蕴。而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弱化变迁,则从思维形式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从反面展示了科学逻辑的价值,为新时代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格义 科学逻辑 程朱理学 李约瑟难题
原文传递
义解:移花接木——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79,共10页
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典的理解与解释近乎一种文化"嫁接"。最初的佛典讲解者必须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置入汉民族的生活语境中,因而采用了一种用中国儒道学说来比附印度佛教学说的"格义"的阐释方法。关于"格义"... 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典的理解与解释近乎一种文化"嫁接"。最初的佛典讲解者必须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置入汉民族的生活语境中,因而采用了一种用中国儒道学说来比附印度佛教学说的"格义"的阐释方法。关于"格义"的使用年代与确切含义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看法,但考其精神实质,应是一种"傅会中西之学说"的方法。"格义"方法充分证明了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阐释学原理。自东晋至隋唐,阐释佛教教义的"疏"、"论"大量出现,学术争鸣通过对佛典文本的阐释差异表现出来:因对同一经典的不同阐释而形成派别,因对不同经典的阐释而形成各种师说,因对不同经典的尊崇与发挥而形成不同宗派。通过对《法华经》"方便"一词各种解说的考察,可发现中国佛教的经疏有四个特点,即阐释的附会性、扩展性、细密性、多元性。佛教义学的疏论,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佛教疏论 格义 理解与解释 文化比附
下载PDF
格义与反向格义:文化融合的两条进路
13
作者 魏后宾 张岂之(指导) 谢扬举(指导) 《思想与文化》 2019年第1期413-425,共13页
格义与反向格义有广狭两义,狭义的特指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对应融合,广义的可以是任何文化之间的对应融合。一直以来学界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狭义上,没有走出哲学的范畴。其实,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可以将格义和反向格义看作是中国... 格义与反向格义有广狭两义,狭义的特指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对应融合,广义的可以是任何文化之间的对应融合。一直以来学界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狭义上,没有走出哲学的范畴。其实,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可以将格义和反向格义看作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两个传统:以格义为主导的古典传统,即格义传统,以及以反向格义为主导的现代传统,即反向格义传统。前者使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者则成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主流。日本、韩国正是乘着反向格义的东风,迅速完成现代化转型,中国却在古典和现代的交织中,探寻着现代化的转型之路。中西文化融合,究竟是走格义之路还是走反向格义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反向格义 文化融合 现代化
原文传递
假玄立论 以无为归——释道安佛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国良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8-43,共6页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过释道安佛学思想的建立,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道安 魏晋玄学 佛学 本体论 禅数之学 格义
下载PDF
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
15
作者 俞晓红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4-21,共8页
佛经传译过程,是佛经传译者选择、比配中土文化概念以传达佛教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土文化接纳、容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一个佛教走向中国化的过程。
关键词 佛教 传译 格义 拟配
下载PDF
会通与格义——辜鸿铭儒经英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志奋 《天中学刊》 2011年第4期93-95,共3页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外译的一个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通 格义 翻译生态环境
下载PDF
支遁诗文援《易》解佛探幽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章燕 《阴山学刊》 2013年第5期42-45,69,共5页
东晋高僧支遁留存下来的《支遁集》存在大量援引《周易》词汇的现象。从支遁诗文援引《周易》义例中可以看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中国僧人是通过"格义"方式解读领会佛教理论的。一定程度上,《周易》与佛教的思想相通是... 东晋高僧支遁留存下来的《支遁集》存在大量援引《周易》词汇的现象。从支遁诗文援引《周易》义例中可以看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中国僧人是通过"格义"方式解读领会佛教理论的。一定程度上,《周易》与佛教的思想相通是支遁对《周易》思想熟稔运用的基础,支遁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接受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遁 《支遁集》 《周易》 格义
下载PDF
严复中西学新格义论的思想内蕴
18
作者 牛秋实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39-42,共4页
在对斯宾塞的格义中,严复的理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一开始对西方近代文明持赞美态度,但在格义的过程中,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称不上“郅治极盛”。不能把严复的思想截然地划分为“中国传统”和“近代西方”两种话语系统。因为在他的译著... 在对斯宾塞的格义中,严复的理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一开始对西方近代文明持赞美态度,但在格义的过程中,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称不上“郅治极盛”。不能把严复的思想截然地划分为“中国传统”和“近代西方”两种话语系统。因为在他的译著《穆勒名学》中严复已经兼容穆勒与老子思想的痕迹。但是严复“格义”的译解精神并未因此而消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格义 西学
下载PDF
“附会”、“格义”:《圣经》汉译的跨文化策略
19
作者 何文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7-110,共4页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汉译 “附会” “格义”
下载PDF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格义策略的伦理审视
20
作者 姚志奋 《天中学刊》 2012年第5期77-79,共3页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儒经英译 格义 陌生化 翻译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