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话“给”字句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周磊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3,共8页
本文讨论了乌鲁木齐话的“给”字句,包括动词“给给”,介词“给”,“给我”的合音字和动词、介词连 用等诸形式以及“给”的否定用法。
关键词 动词 介词 否定用法 连用 形式 乌鲁木齐 字句
原文传递
朝鲜时期汉语教材中“给”与“馈”的记音及其他——关于“给”读音的资料补充
2
作者 赵葵欣 《方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本文全面考察朝鲜时期汉语教材文版中“给”和“馈”的记音,指出在这些对音文献中给与义“给”与“馈”当时读音完全不同:“给”现实音读[tçi],而“馈”为[kəi]。朝鲜文献对“给”记音的处理,还显示了当时学者对给予义“给”直承... 本文全面考察朝鲜时期汉语教材文版中“给”和“馈”的记音,指出在这些对音文献中给与义“给”与“馈”当时读音完全不同:“给”现实音读[tçi],而“馈”为[kəi]。朝鲜文献对“给”记音的处理,还显示了当时学者对给予义“给”直承中古缉韵见母“给居立切”的认识。不见于本土文献的给予义“馈”在朝鲜文献中分布也很不均衡,它应该是新兴的方言口语音(北京音)一时不被认知和接纳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汉对音 老乞大 朴通事 北京音
原文传递
再谈“给(gěi)”的来源——与赵葵欣先生商榷兼论字词关系的复杂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汪维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83,共17页
现代汉语常用词“给(gěi)”的来源问题学界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重申来自“过与”合音说,主要针对赵葵欣(2021)提出三点商讨意见,重点讨论了“过与”的使用频率问题:补充了众多新例证,把“过与”的始见时代提前至十六国时期;分析了... 现代汉语常用词“给(gěi)”的来源问题学界异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重申来自“过与”合音说,主要针对赵葵欣(2021)提出三点商讨意见,重点讨论了“过与”的使用频率问题:补充了众多新例证,把“过与”的始见时代提前至十六国时期;分析了“过与”使用频率不如“与”的六点原因,认为文献中“过与”出现频率低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口语中不常用因而不具备合音的条件;勾勒了给予义动词在中古近代汉语时期的演变链,并依据《老乞大》的四种版本梳理了“给”替换“与”的过程。“给”的个案反映了字词关系的复杂性:有些同形字很隐蔽,必须摆脱“当代语感干扰”,破除字形的外衣,深入到语言里的词(音义结合体),才能了解其实质,探明其来源。我们要研究的是古代的活语言(有声语言),正确的语言文字观事关全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ěi) 来源 合音 轻读 同形字 汉语词汇史
原文传递
徐州、郑州等地处所介词“在”[kε]来自“个/介”
4
作者 张惠英 《中国方言学报》 2019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本文检讨自己过去的认识。曾以为河北、江苏一带"给、搁、隔"用作介词时的多用现象,归源于"给"。而通过徐州、郑州、绥德、获嘉、浚县等地的比较,特别是获嘉、浚县的处所词变韵,或存在动词"在"的变韵特点... 本文检讨自己过去的认识。曾以为河北、江苏一带"给、搁、隔"用作介词时的多用现象,归源于"给"。而通过徐州、郑州、绥德、获嘉、浚县等地的比较,特别是获嘉、浚县的处所词变韵,或存在动词"在"的变韵特点,加上受《集韵》把"箇、个、介、個"合并处理的启示,更看到史书、方言中"个/介"的多能多用,认识到徐州、郑州等地的处所介词都来自"个/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搁、隔) 动词变韵 处所词变韵 个/介的多能多用
原文传递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被引量:27
5
作者 木村英树 《汉语学报》 200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观点,对于给予动词既能作被动介词又能作被使动者标记的粤语等方言来讲,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像北京话这类给予动词并没有获得被使动者标识功能的方言来说,便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我们认为除了使动义和被动义之外,受益义和被动义之间也有可能形成一道语义连锁。本文将对这种语义连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北京话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使动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受益 被动 语义网络
下载PDF
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 被引量:33
6
作者 江蓝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3-497,575,共15页
本文从语义结构分析和句法结构变异入手,考证了连-介词"跟、和(han)、给"在方言口语中功能扩展为处所介词的不同路径和机制。指出"跟、给"表处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功能扩展,其中"跟"由行为动词到处所介词... 本文从语义结构分析和句法结构变异入手,考证了连-介词"跟、和(han)、给"在方言口语中功能扩展为处所介词的不同路径和机制。指出"跟、给"表处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功能扩展,其中"跟"由行为动词到处所介词的演变是以其义素呈现结构式"跟在后面"为平台,在顺承复句前一小句中通过省略羡余成分以及重新分析完成的。"给"是以变异双宾句为平台,借助特定的语义关系而由受益介词演变为处所介词的。"和(han)"表处所功能的来源与前两种不同,是受连-介词系统内部强势成员"跟"的影响而类推产生的。文章从纵横两方面厘清了不同类别的连-介词义位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介词 处所介词 跟和(hàn) 语义结构
原文传递
北京话与事介词“给”、“跟”的语法化及汉语与事系统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炜 石佩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北京话"给"和"跟"的与事介词用法始于清中叶。"给"的语法化途径是:给予动词>受益关系介词>指涉关系介词,"跟"的语法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指涉关系介词>相与关系介词>并列连词。... 北京话"给"和"跟"的与事介词用法始于清中叶。"给"的语法化途径是:给予动词>受益关系介词>指涉关系介词,"跟"的语法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指涉关系介词>相与关系介词>并列连词。"给"、"跟"有共同语义节点"指涉关系介词",据此连缀成汉语与事系统"受物-受益-指涉-相与-并列"。北京话以及西北方言在与事表达上有别于典型南方方言而与北方阿尔泰语呈现出相当平行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事 “跟” 语法化
原文传递
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世举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8,共4页
关于授与动词“给”的产生问题,历来说法歧出。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产生于清代,也有不少人倾向于元代。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它萌芽于先秦,成长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
关键词 授与动词 演变史
下载PDF
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被引量:10
9
作者 华相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表示引进动作对象或发出者的介词"给",是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使用偏误率较高的介词之一。本文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进行分类诊断,并从汉韩对比及汉语本... 表示引进动作对象或发出者的介词"给",是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使用偏误率较高的介词之一。本文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进行分类诊断,并从汉韩对比及汉语本体的角度探求了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 介词 偏误 教学
下载PDF
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中“给”后宾语的省略问题及其诱因 被引量:10
10
作者 颜力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543,共9页
本文在吕叔湘先生"省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的办法,从正反两个方向,分别对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①中"给"后宾语作了共时的考察,通过对"给"后宾语"删除"和"填补"的办法来考... 本文在吕叔湘先生"省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的办法,从正反两个方向,分别对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①中"给"后宾语作了共时的考察,通过对"给"后宾语"删除"和"填补"的办法来考察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中"给"后宾语的省略问题,并对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此类现象进行的错误性类推的成因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叫/教 省略 宾语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甘沟话的致使结构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绿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30,256,共17页
青海民和甘沟话的致使结构可以从形式上分为形态型和分析型两类,形态型使用动词附缀"-给"作为形态标记进行增价操作,分析型使用言说义动词"说"作为使役动词构成包含有补足小句的双及物句。两类致使结构表达不同的... 青海民和甘沟话的致使结构可以从形式上分为形态型和分析型两类,形态型使用动词附缀"-给"作为形态标记进行增价操作,分析型使用言说义动词"说"作为使役动词构成包含有补足小句的双及物句。两类致使结构表达不同的致使意义,形态型表达使成义致使和有给予/受益关系的致使,分析型表达使役义致使。形态型致使结构与土族语的致使结构在结构功能上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在接触中受土族语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就形式与意义的组配来看,汉语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深刻接触导致了甘沟话致使表达系统的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结构 “- 形态型致使 分析型致使 语言接触
原文传递
从多功能词“给”的不同表现看汉语官话语法类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炜 刘亚男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5,共6页
西南官话文献及河南中原官话的"给"可以做给予动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介词及并列连词。这与北京官话文献和当今普通话的"给",还有琉球官话课本和典型的南方诸方言给予动词的多功能模式都不相同,而与古代汉语... 西南官话文献及河南中原官话的"给"可以做给予动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介词及并列连词。这与北京官话文献和当今普通话的"给",还有琉球官话课本和典型的南方诸方言给予动词的多功能模式都不相同,而与古代汉语中的多功能词"与"相平行,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类型学意义的问题。此外,部分河南中原官话的"给"还发展出处置介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官话文献 河南中原官话 予动词 与事介词 并列连词 处置介词
原文传递
《醒世姻缘传》的“给”与“己” 被引量:4
13
作者 路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39,共3页
《醒世姻缘传》是汉语史上第一次大量使用现代意义的“给”的文献,对考察“给”的发展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与“给”相关的授予词“己”仅出现于6-58回中,原因不明;出现了表示“使役”的用法,而没有出现表示“被动”的用法,由此进一步证明... 《醒世姻缘传》是汉语史上第一次大量使用现代意义的“给”的文献,对考察“给”的发展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与“给”相关的授予词“己”仅出现于6-58回中,原因不明;出现了表示“使役”的用法,而没有出现表示“被动”的用法,由此进一步证明了蒋绍愚先生的观点:“给”由表“给予”发展到表“被动”,中间经过了表“使役”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己”
下载PDF
虚词“给”的同一性及其分布状况 被引量:5
14
作者 颜力涛 柳英绿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62-69,96,共9页
虚词"给"具有多功能性,以往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功能复杂、形式单一的虚词"给"作有效分类,使得有关虚词"给"的研究总是很难推向深入。我们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虚词"给"进行分类,并探讨这些... 虚词"给"具有多功能性,以往的研究,由于缺乏对功能复杂、形式单一的虚词"给"作有效分类,使得有关虚词"给"的研究总是很难推向深入。我们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虚词"给"进行分类,并探讨这些不同类的虚词"给"在现当代书面语料中的分布状况,从而为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叫/教 宾语
下载PDF
关于处置、被动同形标记“给”和“把”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万群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3-68,共6页
北方话中出现了"给"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以江淮官话、湘语、赣语为主的南方话中出现了"把"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唐宋以后的文献,探究这种同形异义结构的历史层次和形成原因,得出结... 北方话中出现了"给"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以江淮官话、湘语、赣语为主的南方话中出现了"把"兼表处置、被动的现象。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唐宋以后的文献,探究这种同形异义结构的历史层次和形成原因,得出结论:动词"给"在清代演变为使役标记再演变为被动标记,由受益标记再演变为处置标记。"把"表处置和共同语中"把"表处置是同源的,而"把"表被动来源于宋元至明代出现的新的"给予"义动词"把"。"把"作为"给予"义动词在方言中普遍使用之后,先演变为使役标记,然后发展为被动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置 被动 同形标记
下载PDF
北京话被动标记“给”的来源及历时演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云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5-407,510,共14页
本文依托大规模新发掘语料,对北京话被动标记"给"的来源和历时演变进行了系统考察,将长被动用法的语义演变路径总结为:给予>可控容让>不可控容让>长被动,并引入[自主]、[变化]、[可控]等参数刻画施动向受动转化的渐... 本文依托大规模新发掘语料,对北京话被动标记"给"的来源和历时演变进行了系统考察,将长被动用法的语义演变路径总结为:给予>可控容让>不可控容让>长被动,并引入[自主]、[变化]、[可控]等参数刻画施动向受动转化的渐变过程。受同类标记"让"的压制,长被动用法相对弱势。短被动用法的形成则得益于"给"的介词悬空用法,可细分为三种来源。"给"兼表"受益"和"被动"的事实也对Croft(1991)的"致使顺序假说"(Causal Order Hypothesis)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被动 容让 与事 原型施事 原型受事
原文传递
交际视野下以目的原则为导向的双宾构式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雯琪 廖美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1,共8页
双宾构式用[(S)V N1N2]来表示,其核心语义为“交际双方以目的原则为导向,进行目标传递的互动”。从交际双方和目的原则两个角度分析了双宾构式的形成原因,并确定其基本语义特征为[+方向性][+传递性][+目标性],[+给予]和[+获取]是因目标... 双宾构式用[(S)V N1N2]来表示,其核心语义为“交际双方以目的原则为导向,进行目标传递的互动”。从交际双方和目的原则两个角度分析了双宾构式的形成原因,并确定其基本语义特征为[+方向性][+传递性][+目标性],[+给予]和[+获取]是因目标传递的方向不同,而形成的附加语义特征。通过对汉语方言以及其他语言的观察,印证了目标传递的互动是形成双宾表达的普遍性动机,从而说明了从交际视野出发,分析双宾构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 目的原则 双宾构式 语义特征
原文传递
山东地区“给”音调查与《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广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7,95,共5页
山东地区授予词"给"有多种读音。对此进行的语言调查显示,山东地区存在五种"给"的读音:[kei]、[tci]、[tc^hi]、[k^hei]、[tsi]。读音为"己"[tci]的"给"在山东地区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给&... 山东地区授予词"给"有多种读音。对此进行的语言调查显示,山东地区存在五种"给"的读音:[kei]、[tci]、[tc^hi]、[k^hei]、[tsi]。读音为"己"[tci]的"给"在山东地区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给"的读音的调查结果对确定《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身份有所帮助,结论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应该主要生活在"[tci]"音分布区域内。蒲松龄、章丘人处于"己"音区域内,皆有可能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而丁耀亢和贾凫西不处于这个区域内,为其作者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调查 《醒世姻缘传》 作者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焦点标记“给”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群 《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0-52,共3页
对于“给”字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一直都不统一。文章认为它在句法和语义上没有什么实际的存在价值,它的作用只体现在语用方面,是一种焦点标记。文章主要阐释了两点:一是解释“给”为什么是焦点标记,二是论证与其它标记手段相比,“给”
关键词 标记 焦点 汉语口语 现代 存在价值 学术界 文章 强弱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给”字的历时演变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尧玮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779-783,共5页
通过对语料库中先秦至民国时期的语料进行调查分析,尝试考察"给"的历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给"字的使用率从先秦至魏晋缓慢爬升,从魏晋至南北朝大幅度上升,在隋唐五代有一个下降过程,宋金元开始回温,从明代开... 通过对语料库中先秦至民国时期的语料进行调查分析,尝试考察"给"的历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给"字的使用率从先秦至魏晋缓慢爬升,从魏晋至南北朝大幅度上升,在隋唐五代有一个下降过程,宋金元开始回温,从明代开始又一次大量增加,至民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词性的发展轨迹上,从先秦至民国,"给"的虚词用法使用率越来越高,而动词用法的使用率从宋辽金开始因虚词用法的兴起开始缩减。清代与民国时期,"给"字的动词用法的使用率为各个时期最低,且趋于稳定。从宋辽金时期开始,"给"字的虚词用法开始出现,词性出现了实际性变化。元明清时期"给"的虚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文献已可见"给"的介词用法。清朝与民国时期发展了很多"给"字句式,"给"字的虚化越来越成熟。句式发展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字句式越来越复杂,一些句式从有至无,从无至有,从主流变为非主流,非主流变为主流,充分体现了新旧更替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字 历时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