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外瘘病人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8
1
作者 任建安 王革非 +3 位作者 王新波 姜军 许宝华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0年第4期204-209,共6页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时机、条件、途径及肠内营养制品的选择 ,研究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170例肠外瘘病人诊断、住院总天数及全肠外营养 (TPN)、全肠内营养 (TEN)、肠内 +肠外营养 (PN+EN)、经...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时机、条件、途径及肠内营养制品的选择 ,研究肠内营养在肠外瘘病人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170例肠外瘘病人诊断、住院总天数及全肠外营养 (TPN)、全肠内营养 (TEN)、肠内 +肠外营养 (PN+EN)、经口饮食的天数 ,计算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期间 ,非蛋白质热量、蛋白质的供给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收集 TPN、TEN支持前和支持后满 15天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另对 40例肠外瘘病人进行为期 15天的前瞻性观察 ,了解肠内营养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结蛋白、总蛋白、球蛋白和肝酶谱的影响。 结果 :170例病人的总住院天数为 135 5 3天 ,其中 16 4人曾使用 TPN 6 0 40天 (44 .6 % ) ;12 9人使用 TEN 36 76天(2 7.1% ) ;83人使用肠内 +肠外营养 489天 (3.6 % ) ;12 8人经口饮食 2 339天 (17.3% )。按使用时间计算 ,不同肠内营养制品在肠内营养中所占的比例依次是能全力 1781天 (47.2 % ) ,百普素 15 6 6天 (41.5 % ) ,大元素 2 41天(6 .4% ) ,能全素 143天 (3.8% ) ,安素 33天 (0 .9% ) ,爱伦多 7天 (0 .2 % )。肠内营养给予途径的例数依次是空肠造口管 5 4(33.1% ) ,鼻胃管 42 (2 5 .8% ) ,口服 15 (9.2 % ) ,收集回输法 (C& I法 ) 14(8.6 % ) ,鼻肠管 12 (7.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胃肠外营养 胃肠内营养 应用时机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在肠外瘘病人的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汪志明 任建安 +4 位作者 江志伟 刁艳青 吴素梅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6,39,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可行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观察15例肠外瘘病人接受PEJ的置管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17.1±6.6)min,成功率为93.75%(15/16),未发...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在肠外瘘病人应用的可行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观察15例肠外瘘病人接受PEJ的置管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17.1±6.6)min,成功率为93.75%(15/16),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2/15),空肠管堵塞和切口局部感染各1例。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96.7±42.2)d。结论:PEJ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易于护理,病人痛苦少、易于耐受和可长期带管等优点,适合肠外瘘病人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 肠外瘘 营养支持
下载PDF
OTSC金属夹系统在消化道内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彭学 谢霞 +1 位作者 樊超强 柏健鹰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估OTSC金属夹系统对消化道穿孔、瘘及出血等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使用OTSC金属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为消化道出血,8例为术后瘘,11例为胃、十二指肠球部固... 目的评估OTSC金属夹系统对消化道穿孔、瘘及出血等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使用OTSC金属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为消化道出血,8例为术后瘘,11例为胃、十二指肠球部固有肌层占位全层切除术中穿孔。对33例患者使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进行相关统计。结果 33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6.97%,临床成功率为93.94%,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3例成功止血,临床成功率达92.85%;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中6例行OTSC成功封堵,成功率75.00%;11例全层切除后导致穿孔的患者行OTSC缝合,临床成功率为100%。结论 OTSC作为临床一种新型的内镜下缝合系统,对于消化道出血、穿孔及瘘等疾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SC金属夹 内镜下缝合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瘘
下载PDF
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复杂腹腔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旭照 武晓勇 +3 位作者 白槟 俞德良 余鹏飞 赵青川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46-1450,共5页
术后发生肠瘘,处理不当会导致复杂腹腔感染和脓毒血症,病死率达20%~60%,其治疗费用昂贵,是迄今腹部外科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常常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处置,在腹腔严重感染情况下,修补破裂肠管的失败率很高,而伴随的腹... 术后发生肠瘘,处理不当会导致复杂腹腔感染和脓毒血症,病死率达20%~60%,其治疗费用昂贵,是迄今腹部外科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常常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处置,在腹腔严重感染情况下,修补破裂肠管的失败率很高,而伴随的腹腔严重粘连、肠壁和肠系膜肿胀.又无法将破裂的肠管拖出造瘘,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自1981年Duff和Moffat规范了腹腔开放引流策略治疗严重腹腔感染患者以来,腹腔开放疗法逐渐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学者报道,开放治疗后其病死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所增加,使得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复杂腹腔感染未得到广泛推广。本文回顾了开放引流的历史.复习了开放引流的疗效、时机、指征和开放后的伤口管理的要点,分析了不同中心报道的疗效差异的原因以及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复杂腹腔感染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开放引流治疗肠瘘复杂腹腔感染提供全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开放 肠瘘 复杂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百普素对肠瘘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丹峰 任建安 范朝刚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2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观察用短肽型要素 (百普素 )对肠瘘病人进行全肠内营养支持 (TEN)的疗效和了解各类营养指标的敏感性。 方法 :用百普素对 10例肠瘘病人行TEN ,供给非蛋白热量 (NPC) 14 6kJ/(kg·d) ,氮 (N) 0 .2 5g/(kg·d) ,于肠内营... 目的 :观察用短肽型要素 (百普素 )对肠瘘病人进行全肠内营养支持 (TEN)的疗效和了解各类营养指标的敏感性。 方法 :用百普素对 10例肠瘘病人行TEN ,供给非蛋白热量 (NPC) 14 6kJ/(kg·d) ,氮 (N) 0 .2 5g/(kg·d) ,于肠内营养支持前、支持后第 7天、第 2 8天分别测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结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 结果 :TEN 7天后血清前白蛋白、纤维连结蛋白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改变差异不显著 (P >0 .0 5 )。TEN 2 8天后体重显著升高 (P <0 .0 0 1) ,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纤维连结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增高 ,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百普素行TEN能改善肠瘘病人的营养状况。血清纤维连结蛋白与前白蛋白是评估营养支持短期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脂可作为营养支持中长期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普素 肠瘘 营养支持 疗效评价
下载PDF
严重腹腔感染的肠瘘病人能量代谢的连续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革非 任建安 +2 位作者 王新波 姜军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了解肠瘘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能量代谢的连续性变化规律。方法:对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的36例肠瘘病人,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SG)组和死亡(DG)组,连续观察病人的疾病危重度评分、能量代谢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静息能量消耗(REE... 目的:了解肠瘘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能量代谢的连续性变化规律。方法:对合并严重腹腔感染的36例肠瘘病人,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SG)组和死亡(DG)组,连续观察病人的疾病危重度评分、能量代谢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静息能量消耗(REE)、C反应蛋白(CRP)和危重度评分均较高,而且治疗后DG组持续处于高水平。两组病人实际测量的REE显著高于通过Harris-Bened ict公式预测的BEE值(P<0.01)。在治疗后,SG组病人的REE逐步下降,于第5天即有显著下降(P<0.01),但仍然显著高于Harris-Bened ict公式预测的BEE值(P<0.01),直到第13天,实测的REE才回复至正常水平(P>0.05)。SG病人的CRP水平、APACHE-Ⅱ评分、SS评分均于第5天显著下降(P<0.01)。结论:控制感染可以显著降低肠瘘病人的REE、CRP、危重度评分,但REE、CRP、危重度评分持续升高提示病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能量消耗 肠瘘 APACHE-Ⅱ评分 感染评分
下载PDF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fter long-term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被引量:10
7
作者 REN Jian-an MAO Yao WANG Ge-fei WANG Xing-bo FAN Chao-gang WANG Zhi-ming LI Jie-sh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2期1856-1860,共5页
Background Early enteral feeding (EF) may result in fever,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liver enzymes, and diarrhea. We name the complications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s a subty... Background Early enteral feeding (EF) may result in fever,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liver enzymes, and diarrhea. We name the complications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s a subtype of refeeding syndrome, because they are likely to result from long-term lack of lumen nutri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fter long-term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and the solution for the disease.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who were cured from Apirl 2001 to July 2002. Their fasting time, daily stool frequency, body temperature,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levels of transaminases,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and γ-glutamylcyclotransferase (γ-GT),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 (SIRS) score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1, 3, 5, 10, and 15 days after EF. Student's t test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Of the 100 patients, 56 were cured after selective resection of intestinal fistula, 15 were cured by emergency operation, and 29 recovered spontaneously. The levels of AKP and y-G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3rd day after EF [On the 3rd day after EF, (243.0±121.6) U/L and (177.2±109.9) U/L vs. before EF (181.5±127.5) U/L and (118.4±94.2) U/L, P〈0.05],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afterwards. The SIRS scores on the 1st day (1.05±1.08) and 3rd day (0.96±1.11) after E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EF (0.72+0.84), then decreased to 0.83±0.91, 0.49±0.73 and 0.32±0.60 on the 5th, 10th and 15th days after E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diarrhea at 1, 3, 5, 10 and 15 days post-EF were 31, 26, 12, 13, and 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TPN lasts, the more severe the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becomes. Continuous EF is effective for the syndrome.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s useful in prevent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al nutrition refeeding syndrome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DIARRHEA CHOLESTASIS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合并肠瘘273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洪之武 任建安 +6 位作者 刘颂 王革非 顾国胜 吴秀文 任华建 李原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2-496,共5页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合并肠瘘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CD合并肠瘘的273例病人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肠瘘特点、临床用药方案及预后转归。结果 273例病人中,男...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合并肠瘘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就诊的CD合并肠瘘的273例病人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肠瘘特点、临床用药方案及预后转归。结果 273例病人中,男女比为2.5:1;起病年龄为29(22,40)岁;确诊年龄为31(25,42)岁;起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为22(8,31)个月;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分别为腹痛(78.0%)、腹泻(28.9%)及发热(26.0%);确诊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末端回肠(56.8%);确诊时最常见的发病性质为穿透性病变(54.9%),其次为狭窄(42.1%)、无狭窄无穿孔(2.9%)及肛周病变(19.0%)。共并发肠瘘442例次,其中肠外瘘有327例次(73.9%),最常见的类型为回结肠吻合口瘘124例次(28.1%),肠内瘘有115例次(26.1%),其中肠膀胱瘘38例次(8.6%)。肠内(91.9%)及肠外(72.9%)营养联合柳氮磺胺吡啶(57.9%)及雷公藤多苷(48.0%)是治疗此类病人的最为常用的方法;共有227例(83.1%)病人行抗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77.6%)及硝基咪唑类(56.0%)是最常用药物。所有入选病人共接受外科手术625例次,确诊后1、3及5年的累积手术率分别为34.4%、59.0%及63.0%。共有9例(3.3%)病人在随访期间死亡,确诊后1、3、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8.5%、97.8%和96.7%。结论与西方及其他亚洲国家文献资料相比,该中心CD合并肠瘘病人在性别比、发病部位、手术率及死亡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尚须继续进一步随访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瘘 炎症性肠病 预后
原文传递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高位肠瘘病人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庆华 管清海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0-262,266,共4页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支持对高位肠瘘病人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病人随机分为EIEN组(n=24)和肠外营养(PN)组(n=23),分别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治疗。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和支持后第7和14天分别检测T...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支持对高位肠瘘病人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7例病人随机分为EIEN组(n=24)和肠外营养(PN)组(n=23),分别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治疗。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和支持后第7和14天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营养指标、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营养支持前比,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后第7天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营养支持后第14天,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和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EIEN组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且与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IEN支持有助于改善高位肠瘘病人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机体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 肠瘘 免疫功能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革非 汪志明 +4 位作者 吴秀文 刁艳青 赵允召 任建安 黎介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 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 目的 探讨OTSC吻合夹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采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12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充分引流脓液,控制瘘口周围感染后,采用1枚OTSC吻合夹夹闭瘘口。结果 全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0.1±12.6)岁。均成功实施OTSC治疗,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出血及梗阻等并发症。根据引流液内无消化液、未再出现腹腔感染或者消化道造影无造影剂外溢、CT检查无腹腔脓肿等综合评估,12例中有11例(91.7%)获临床治愈;平均随诊3月时间,未见消化道瘘复发。另1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胃瘘患者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瘘口后1周复发,经手术治愈。结论 OTSC吻合夹是消化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瘘口周围脓腔充分引流、感染控制后实施OTSC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瘘 OTSC吻合夹 内镜下闭合术 腹腔感染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在高位肠外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贾莉 李易晨 +1 位作者 吕志武 王新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方法、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治疗我院24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及肠瘘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置管时间为(16.5±3.8)min,无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2例营养管堵塞,1例造瘘管周围感染,平均导管留置时间(83.7±46.2)d。18例患者肠瘘愈合,治愈率为75%(18/24),5例肠瘘未愈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住院时间短,空肠营养管越过肠瘘给予肠内营养等优点,可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术 肠外瘘 肠内营养
下载PDF
肠内营养时机对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晓通 孔凡彪 +2 位作者 李雷 谢东毅 麦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71-287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时机对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术后48 h内进行肠内营养设为观察组,30例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时机对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术后48 h内进行肠内营养设为观察组,30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进行肠内营养设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3、7、14 d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三头肌皮皱厚度、尿中三甲基组氨酸),感染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术后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出血、腹胀、肠梗阻、腹泻),术后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一期瘘口愈合率、病死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比,在术后3、7、14 d的营养指标和感染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和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在术后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肠梗阻(P<0.05)。两组患者在一期瘘口愈合率、死亡例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肛门或造瘘口排气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结论消化道瘘急诊手术患者术后过早进行肠内营养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应当于胃肠功能恢复后进行,更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消化道瘘 急诊手术
下载PDF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秦杰 任建安 +6 位作者 吴秀文 王革非 王之伟 吴婕 李家扬 黄金健 黎介寿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 目的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腹腔感染 原病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革非 任建安 +4 位作者 姜军 范朝刚 王新波 邹志英 黎介寿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 分析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 ,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3月入院的 2 2 5例肠瘘病人入选本实验 ,根据病人的感染情况分为 3组 :无感染组、感染组和MODS组 ,检测病人疾病危重度的评分、CR... 目的 分析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 ,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3月入院的 2 2 5例肠瘘病人入选本实验 ,根据病人的感染情况分为 3组 :无感染组、感染组和MODS组 ,检测病人疾病危重度的评分、CRP、尿总氮、能量代谢、细胞因子等指标。结果 无感染组病人 12 5例 ,感染组 82例 ,MODS组 18例。MODS组病人的死亡率达到 2 2 2 % ,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 6 % )和感染组 (2 0 % )。MODS组REE(1891 1± 16 1 1kcal)和感染组 (15 31 2± 15 5 0kcal)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2 5 4 2± 10 2 3kcal) ,并且要显著高于通过Harris Benedict公式计算的REE预测值 ,比值分别为 1 5 2和 1 2 3,且MODS组REE显著高于感染组 (P <0 0 1)。APACHE II评分、SS评分、CRP、TNF α、IL 2、IL 4、IL 6、IL 8水平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即MODS组和感染组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MODS组显著高于感染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EE的增高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升高显著相关。结论 合并腹腔感染和MODS的肠瘘病人 ,其REE显著增加 ,并且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能量代谢 细胞因子 APACHE-Ⅱ评分 营养支持
下载PDF
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肠外瘘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涛 王革非 +4 位作者 顾国胜 任华建 洪之武 王之伟 任建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06-1211,共6页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肠外瘘病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7例行择期消化道重建手术肠外瘘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6例,女31例;中...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肠外瘘病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7例行择期消化道重建手术肠外瘘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6例,女31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18~79岁。107例病人中,43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预防SSI,设为头孢菌素单药组;64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SSI,设为联合用药组。观察指标:(1)SSI发生情况。(2)分层分析。(3)SSI致病菌培养结果。(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SSI发生情况:107例病人中,29例发生SSI,其中浅层切口感染15例、深层切口感染7例、器官和(或)腔隙感染7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总体SSI、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器官和(或)腔隙感染的例数分别为18、7、5、6例,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8、2、1例,两组病人总体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5,P<0.05)。两组病人器官和(或)腔隙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浅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05)。两组病人深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层分析:43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中,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33例;64例联合用药组病人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1、53例。在Ⅱ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例,联合用药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7例,联合用药组9例,两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吗啉硝唑 预防 手术部位感染 肠外瘘 消化道重建手术 致病菌
原文传递
全肠外营养所致的肝脏损害─附5例报告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志韶 舒志军 黎介寿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42-143,共2页
以光镜观察了5例胃肠瘘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治疗之肝活检标本。肝之基本病变为淤胆,最先见于胞浆,继而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其他病变,如肝细胞变性、枯氏细胞增生、汇管... 以光镜观察了5例胃肠瘘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nutrition,TPN)支持治疗之肝活检标本。肝之基本病变为淤胆,最先见于胞浆,继而毛细胆管和小胆管;其他病变,如肝细胞变性、枯氏细胞增生、汇管区扩大和纤维及小胆管增生,以及小胆管周围炎等,均为长期淤胆之结果。临床有些酶异常先于病理改变;发病与TPN用量、使用时间及营养配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肠外营养 肝损害
下载PDF
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在消化道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陶小红 孙敏 +3 位作者 张冰 陈秋菊 杜娴 唐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1期1997-1999,共3页
目的对比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和单用改良式腹腔三套管治疗消化道瘘的疗效。方法 60例术后消化道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为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治疗,单纯组采用改良式腹腔三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瘘口创... 目的对比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和单用改良式腹腔三套管治疗消化道瘘的疗效。方法 60例术后消化道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为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治疗,单纯组采用改良式腹腔三套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瘘口创面、瘘口周围皮肤、患者舒适度。结果两组各入组30例,无提前退出、死亡病例。联合组与单纯组瘘口创面指标:每天平均换药次数、每天平均敷料消耗量、清洗耗费时间、每天换药费用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纯组患者瘘口周围皮肤指标:引流管口皮肤炎症发生率、衣物污染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纯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腹腔三套管联合造口袋用于消化道瘘患者治疗,可降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每天平均敷料消耗量、清洗耗费时间、每天换药费用;可减少引流管口皮肤炎症发生率、衣物污染率;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瘘 造口袋 引流 护理
下载PDF
Extracellular matrices f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Ex vivo testing and current applications 被引量:2
18
作者 Jens Hoeppner Goran Marjanovic +2 位作者 Peter Helwig Ulrich Theodor Hopt Tobias Keck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2期4031-4038,共8页
AIM: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bile and pancreatic juice on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resistance of extracellular matrices(ECMs) in vitro.METHODS:Small-intestinal submucosa(SIS),porcine dermal matrix(PDM),porcine perica... AIM: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bile and pancreatic juice on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resistance of extracellular matrices(ECMs) in vitro.METHODS:Small-intestinal submucosa(SIS),porcine dermal matrix(PDM),porcine pericardial matrix(PPM) and bovine pericardial matrix(BPM) were incubated in human bile and pancreatic juice in vitro.ECMs were examined by macroscopic observa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esting of mechanical resistance.RESULTS:PDM dissolved within 4 d after exposure to bile or pancreatic juice.SIS,PPM and PDM retained their integrity for > 60 d when incubated in either digestive juice.The effect of bile was found to be far more detrimental to mechanical stability than pancreatic juice in all tested materials.In SIS,the loss of mechanical stability after incubation in either of the digestive secretions was less distinct than in PPM and BPM [mFmax 4.01/14.27 N(SIS) vs 2.08/5.23 N(PPM) vs 1.48/7.89 N(BPM)].In SIS,the extent of structural damage revealed by SEM was more evident in bile than in pancreatic juice.In PPM and BPM,structural damage was comparable in both media.CONCLUSION:PDM is less suitable for support of gastrointestinal healing.Besides SIS,PPM and BPM should also be evaluated experimentally for gastrointestinal ind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cellular matrix Intestinal regeneration Ex-vivo test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Bioscaffolding
下载PDF
内镜吻合夹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消化道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达彬琳 汪立新 +5 位作者 汪志明 张娟娟 王晓玮 朱楠 朱琳 刁艳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应用OTSC吻合夹的临床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内镜吻合夹(OTSC)在SAP合并消化道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内镜中心19例行经内... 目的目前国内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应用OTSC吻合夹的临床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内镜吻合夹(OTSC)在SAP合并消化道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内镜中心19例行经内镜OTSC吻合夹夹闭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OTSC吻合夹对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中占比最多的是结肠瘘8例(42.11%),其次是十二指肠瘘7例(36.84%),胃瘘4例(21.05%)。消化道瘘发生的时间在SAP确诊后平均(11.53±5.12)周,瘘口直径平均为(7.05±2.14)mm。所有患者均OTSC吻合夹夹闭成功,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内镜相关并发症。OTSC成功释放的时间为(25.00±11.20)min。患者总体临床治愈率为68.42%(13/19)。结论OTSC吻合夹治疗SAP合并消化道瘘患者操作时间短,安全性好,治愈率高,是一种易于开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消化道瘘 内镜吻合夹
下载PDF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对肠瘘病人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革非 任建安 +3 位作者 姜军 范朝刚 王新波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5期292-294,298,共4页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 (Gln)强化的肠外营养 (PN)对肠瘘病人腔静脉导管感染 (CRI)的发生率及细菌谱的影响。 方法 :对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该院收治的使用腔静脉导管进行PN的肠瘘病人进行前瞻、随机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全...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 (Gln)强化的肠外营养 (PN)对肠瘘病人腔静脉导管感染 (CRI)的发生率及细菌谱的影响。 方法 :对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该院收治的使用腔静脉导管进行PN的肠瘘病人进行前瞻、随机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肠外营养 (TPN) ,Gln组在常规TPN中加入力肽 10 0ml。 结果 :117例肠瘘病人 ,共进行139次腔静脉置管。对照组 71例病人共进行 84次腔静脉置管 ,细菌定植的发生率为 2 6 .2 %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 BSI)的发生率为 6 .0 %。Gln组 4 6例病人共进行 5 5次腔静脉置管 ,细菌定植的发生率为 12 .7% ,CR BSI为1.8%。Gln组和对照组病人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 3.6 %与 16 .7%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37)。 结论 :Gln强化的PN可以减少肠瘘病人CRI的发生 ,尤其是来源于肠道的革兰阴性菌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 腔静脉 瘘病 肠瘘 发生率 置管 导管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