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 被引量:7
1
作者 Haitao Guo Jiamin Zhang Yuanyang H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9期1782-1786,共5页
We have cloned the replicative form of the 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 (PfDNV) genome and determined its complete sequence. The sequence has 5 454 nucleotides (nt), the genome consists of an internal u... We have cloned the replicative form of the 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 (PfDNV) genome and determined its complete sequence. The sequence has 5 454 nucleotides (nt), the genome consists of an internal unique sequence flanked by 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201 nt). The first 122 nt at the 5’end and the terminal 122 nt at the 3’end of both plus and minus strands can fold into a typical hairpin structure. The genome contains seven major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The plus strand has 4 ORFs occupying the 5’half of the plus strand, whereas the others span the 5’ half of the minus strand. Two potential promoters were found at map units (m.u.) 3 and 97. Computer analysis of sequence homologies with other parvoviruses suggests that the plus strand of Pf DNV encodes very likely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s and the minus strand probably encodes the structural prot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l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 NUCLEOTIDE SEQUENCE GENOMIC organization.
原文传递
Systemic RNAi of V-ATPase subunit B causes molting defect and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in Periplaneta fuliginosa 被引量:1
2
作者 Kazuki Sato Keita Miyata +1 位作者 Sota Ozawa Koichi Hasegawa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21-731,共11页
The vacuolar (H+)-ATPases (V-ATPases) are ATP-driven proton pumps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in many organisms.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vha55 gene that encodes V-ATPase subunit B... The vacuolar (H+)-ATPases (V-ATPases) are ATP-driven proton pumps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in many organisms.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vha55 gene that encodes V-ATPase subunit B in the smokybrown cockroach Periplaneta fuliginosa (Blattodea). We observed a high homology score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between 10 species in seven orders. RNAi of the vha55 gene in R fuliginosa caused nymphal/nymphal molting defects with incomplete shedding of old cuticles, growth inhibition, as well as bent and wrinkled cuticles of thoraxes and abdominal segments. Since growth inhibition caused by vha55 RNAi did not interfere in the commencement of cockroach molting, molting timing and body growth might be controlled by independent mechanism. Our study suggested V-ATPases might be a good candidate molecule for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al studies of insect mol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TTODEA COCKROACH MOLTING PERIPLANETA fuliginosa RNA interference vacuolar-type H+-ATPase
原文传递
五种蜚蠊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治理 被引量:23
3
作者 孙耘芹 李梅 +1 位作者 何凤琴 齐欣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6-222,共7页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 介绍了分布广泛和危害严重的室内 5种常见蜚蠊 ,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以及德国小蠊为何能成为室内优势种的原因。蜚蠊的综合治理系统包括 :检查和调查、环境治理、非化学防治、杀虫剂防治、昆虫信息化合物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的防治和其它防治方法。对残留和非残留杀虫剂和剂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做了解释 ,并分别介绍了对每种蜚蠊的具体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生物学特性 综合治理 蟑螂 昆虫纲 蜚蠊目 杀虫剂
下载PDF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5 位作者 吴仕筠 肖小芹 曾少华 余俊龙 戴橄 罗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室内繁殖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过敏性哮喘患者蟑螂抗原皮肤反应性调查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金德 许以平 +3 位作者 曹兰芳 姚苏航 尹洪云 汪玮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 ,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 方法回顾分析 2 12例有 14种抗原 (皮肤点刺试验 )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 ;总结 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 ,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 方法回顾分析 2 12例有 14种抗原 (皮肤点刺试验 )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 ;总结 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 (皮内试验 )结果。 结果有皮试资料的 2 12例患儿中 ,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 6 1例 ,阳性率 2 8.7% ,占 14种抗原皮试结果的第 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 ,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 (均为 89.6 % )之后 ,居第 3位 ;34例成人患者中 ,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 6例 ,阳性率 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 结论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 ;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抗原 皮肤试验 黑胸大蠊 美洲大蠊 抗原皮肤反应性 致敏原
下载PDF
蜚蠊卵啮小蜂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龚信文 蔡作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26-429,共4页
蜚蠊卵啮小蜂是黑胸小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卵荚内寄生蜂。在湖北该蜂主要寄生在黑胸大蠊卵荚,年发生3~4代,以预蛹或蛹在卵荚内越冬,翌年初夏开始羽化出蜂。在卵荚内发育历期各代不尽相同,主要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发育历... 蜚蠊卵啮小蜂是黑胸小蠊、日本大蠊、德国小蠊卵荚内寄生蜂。在湖北该蜂主要寄生在黑胸大蠊卵荚,年发生3~4代,以预蛹或蛹在卵荚内越冬,翌年初夏开始羽化出蜂。在卵荚内发育历期各代不尽相同,主要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发育历期渐短,成虫寿命6~10天,该蜂对黑胸大蠊卵荚自然寄生率31.31~72.30%,平均为49.46%。成蜂雌雄性比为1:0.84~1:0.10,平均为1:0.33。蜚蠊卵啮小蜂对黑胸大蠊的发生危害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利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卵啮小蜂 黑胸大蠊 卵荚
下载PDF
重组质粒转染蟑螂对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拯救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东 张珈敏 +2 位作者 郭海涛 朱丽华 胡远扬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用Glassmilk法纯化PfDNVdsDNA,在其3′端和PstⅠ切开的pUC119质粒的3′端分别加dG和dC尾,连接、转化、筛选得到分子量为8.7kb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证明插入DNA为PfDNV全基因组DN... 用Glassmilk法纯化PfDNVdsDNA,在其3′端和PstⅠ切开的pUC119质粒的3′端分别加dG和dC尾,连接、转化、筛选得到分子量为8.7kb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证明插入DNA为PfDNV全基因组DNA。利用DEAEdextran转染技术,将此重组质粒导入黑胸大蠊幼虫体内,此重组质粒能使虫体发病死亡。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发现虫体细胞内存在大量的病毒粒子。同样,在免疫扩散实验中虫体PBS浸出液能与抗PfDNV的抗体产生沉淀线。用重组质粒感染致死的虫体喂食健康黑胸大蠊,也能使其发病死亡,通过电镜可以观察到在细胞内增殖的病毒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核病毒 黑胸大蠊 重组质粒 病毒拯救
下载PDF
黑胸大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吴仕筠 汪世平 +2 位作者 徐绍锐 钟飞 代小艳 《中医药导报》 2008年第9期8-10,共3页
目的:测定、分析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氨基酸的含量,为黑胸大蠊的生物发育学研究及药用成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结果: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均含有所测的15种氨基酸,但不同发育阶段氨基酸的含量不同,... 目的:测定、分析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氨基酸的含量,为黑胸大蠊的生物发育学研究及药用成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结果: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均含有所测的15种氨基酸,但不同发育阶段氨基酸的含量不同,若虫期最高,卵次之,雄虫最少。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为一快速、简便、成熟的方法;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氨基酸含量不同,雌雄间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发育阶段 高效液相色谱 氨基酸含量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4 位作者 吴仕筠 吕志跃 李文凯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可溶性抗原 特征 酶联免疫印迹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交叉抗原成分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金德 许以平 +1 位作者 曹玲仙 姚苏杭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5-297,共3页
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交叉抗原成分进行分析 ,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行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的克隆、测序和重组表达做前期工作。制备纯种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的体部浸出液 ,采用SDS PAGE (12 %分离胶 )分离蛋白成... 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交叉抗原成分进行分析 ,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行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的克隆、测序和重组表达做前期工作。制备纯种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的体部浸出液 ,采用SDS PAGE (12 %分离胶 )分离蛋白成分 ,用Coomassi亮蓝染色 ,比较两种来源蛋白成分的差异。然后将蛋白电转至PVDF膜 ,以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作为第一抗体 ,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以判断两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成分。两种蟑螂体部浸出液蛋白成分的SDS PAGE带型略有差异 ,主要是条带密度不一致 ,而从其疏密分布 (分布型式 )上看 ,两者间存在相当多的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组分。经SDS PAGE分离的条带多达近 30条 ,分子量相同的组分多达 2 0余条。免疫印迹表明 ,针对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 (IgG )有交叉反应的抗原成分多达 10几条。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的蛋白成分或变应原组分间存在交叉反应成分。提示 ,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一步对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进行克隆、测序或重组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美洲大蠊 变应原 交叉抗原 成分比较
原文传递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分类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莉 郭海涛 +1 位作者 张珈敏 胡远扬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5期486-491,共6页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是在我国首先发现并正式分类鉴定的蟑螂浓核病毒。该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亚科(Densovirinae)。但对该病毒的归属问题却一直没有确定,本文对此予以探讨。pfDNV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两个方面:...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是在我国首先发现并正式分类鉴定的蟑螂浓核病毒。该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亚科(Densovirinae)。但对该病毒的归属问题却一直没有确定,本文对此予以探讨。pfDNV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两个方面: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以及利用低温电镜技术和像重构方法对该病毒的三维重构(分辨率23)。在此基础上,本文将pfDNV与其它病毒在基因组结构和三维结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其结果并不支持目前对pfDNV的分类,因此建议对该病毒重新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 分类 基因组结构 三维重构 蟑螂浓核病毒
下载PDF
蜚蠊卵啮小蜂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信文 蔡作武 《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81-85,共5页
黑胸大蠊是湖北省蜚蠊科中最主要的种类。蜚蠊卵啮小蜂是黑胸大蠊卵荚内寄生蜂,该蜂在湖北年发生3~4代,以预蛹或蛹在卵荚内越冬,翌年初夏开始羽化出蜂。在卵荚内发育历期各代不尽相同,主要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发育历期渐短... 黑胸大蠊是湖北省蜚蠊科中最主要的种类。蜚蠊卵啮小蜂是黑胸大蠊卵荚内寄生蜂,该蜂在湖北年发生3~4代,以预蛹或蛹在卵荚内越冬,翌年初夏开始羽化出蜂。在卵荚内发育历期各代不尽相同,主要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发育历期渐短,成虫寿命6~10d。该蜂对黑胸大蠊卵荚自然寄生率31.31%~72.30%,平均为49.46%。成蜂雌雄性比为1∶0.84~1∶0.10,平均为1∶0.33。蜚蠊卵啮小蜂对黑胸大蠊的发生危害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其生物防治利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卵啮小蜂 仓贮害虫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浙江上虞黑胸大蠊卵荚寄生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俞松青 谢凯蕾 陈文敏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69-172,共4页
在浙江省上虞县黑胸大蠊卵荚中发现了Tetrastichodes sp.,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和Evania sp.三种寄生蜂。T.sp.分布广,占寄生蜂总数的86.2%。T.sp.和T.h.混合自然寄生率64.2%,可在同一生境混合存在,在暴露和隐蔽场所的卵荚中... 在浙江省上虞县黑胸大蠊卵荚中发现了Tetrastichodes sp.,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和Evania sp.三种寄生蜂。T.sp.分布广,占寄生蜂总数的86.2%。T.sp.和T.h.混合自然寄生率64.2%,可在同一生境混合存在,在暴露和隐蔽场所的卵荚中均可寄生,但寄生率前者高于后者。按本县气溫,T.sp.估计全年可繁殖3~5代。对T.sp.和T.h.每个卵荚羽化的成蜂数量、性比例、体长、寿命、交尾和产卵等习性都作了观察或测量。结果表明,T.sp.和T.h.两种寄生蜂用于生物防制本地的黑胸大蠊很有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卵英 寄生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黑胸大蠊分布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谢梦琪 寸得娇 +3 位作者 姚晓燕 王飞 李兰花 田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2-547,共6页
目的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对我国黑胸大蠊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黑胸大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方法检索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平台(GBIF)及公开发表文献,从中获取黑胸大蠊分布相关的地理位置信息,从公开网站获取气候和地理... 目的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对我国黑胸大蠊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预估不同气候条件下黑胸大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方法检索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平台(GBIF)及公开发表文献,从中获取黑胸大蠊分布相关的地理位置信息,从公开网站获取气候和地理因子等环境因素信息,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分析各因子对我国黑胸大蠊分布的影响,并预估当前和未来2041-2060年黑胸大蠊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影响黑胸大蠊分布的各环境因素中,最干月降水量贡献率最大(贡献率为37.20%),其次是最湿月降水量(贡献率为15.20%)。当前气候条件下,黑胸大蠊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等省份,高适生区面积达61.31万km^(2)。预估结果表明,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情景下,未来2041-2060年我国黑胸大蠊适生区面积将减少4.29万km^(2)。结论降水量可能是影响黑胸大蠊分布的关键因素,未来我国黑胸大蠊适生区面积可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素 分布 适生区预测
原文传递
黑胸大蠊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婧 王佳 +1 位作者 董鹏 王进军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4-248,共5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黑胸大蠊Periplanetafuliginosa(Serville)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感器形态。结果发现,在黑胸大蠊下颚须和下庸须末节顶端何感器密集区,尤其是下颚须第5节内侧顶端,有一狭长沟壑,内有大量的带槽锥形感器。通...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黑胸大蠊Periplanetafuliginosa(Serville)成虫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感器形态。结果发现,在黑胸大蠊下颚须和下庸须末节顶端何感器密集区,尤其是下颚须第5节内侧顶端,有一狭长沟壑,内有大量的带槽锥形感器。通过重点观察感器密集区,发现主要有5-6种类型感器,分别为带槽锥形、毛形、刺形、钟形、齿状、针形感器,其中有些感器又可分为几种亚类型。比较研究发现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类型除了带槽锥形感器以外基本相似,只是数量上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下颚须 下唇须 感器
下载PDF
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室内常见蜚蠊取食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柴琪瑶 练键俊 +1 位作者 张利剑 莫建初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的食量情况及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其食量的影响。方法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品为材料,观察蜚蠊不同温度下对它们的取食情况,然后统计分析温度对取食的影响。结果对含水量5.70%的一般淀... 目的研究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的食量情况及温度和食物类型对其食量的影响。方法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品为材料,观察蜚蠊不同温度下对它们的取食情况,然后统计分析温度对取食的影响。结果对含水量5.70%的一般淀粉食物,在8、16和32℃时,3种蜚蠊的单只日平均食量德国小蠊雌性为(2.10±0.28)、(8.47±0.57)、(8.69±0.58)mg/d,雄性为(1.76±0.67)、(7.04±1.25)、(4.51±0.20)mg/d;美洲大蠊雌性为(25.78±1.31)、(65.56±13.73)、(142.94±13.00)mg/d,雄性为(17.67±5.31)、(32.94±4.82)、(76.81±7.55)mg/d;黑胸大蠊雌性为(32.07±10.02)、(46.90±8.42)、(92.46±7.77)mg/d,雄性为(15.38±2.15)、(17.21±2.26)、(50.61±3.05)mg/d。德国小蠊高龄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对不同类型食物的单只日平均食量花生为(1.78±1.03)、(1.06±0.61)、(0.50±0.29)mg/d,肉松为(2.04±1.18)、(1.54±0.89)、(0.58±0.34)mg/d,红枣为(2.53±1.46)、(1.73±1.00)、(0.71±0.41)mg/d。结论德国小蠊的食量随温度上升呈现抛物线形式先增后减,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则呈线性递增;德国小蠊对高淀粉类的食品取食量最大,高蛋白食品次之,高脂食品最小,且进食量大小依次为高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食量 食物 德国小蠊 美洲大蠊 黑胸大蠊
原文传递
居民住宅楼蟑螂杀灭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保忠 柳明 庞松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6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观察对家属楼居民户蟑螂的杀灭效果。方法用晔康杀蟑胶饵对单位家属楼室内,用拜力坦热烟雾对排水沟、暖气沟进行现场灭蟑实验。结果试验前现场室内蟑密度平均为15只/15 m in,施药后,10、20、30 d,平均密度分别为1.5,0,0只/15 m in,... 目的观察对家属楼居民户蟑螂的杀灭效果。方法用晔康杀蟑胶饵对单位家属楼室内,用拜力坦热烟雾对排水沟、暖气沟进行现场灭蟑实验。结果试验前现场室内蟑密度平均为15只/15 m in,施药后,10、20、30 d,平均密度分别为1.5,0,0只/15 m in,杀灭率分别为90.0%,100%,100%。经6个月观察各房间均未见活蟑。结论晔康杀蟑胶饵对家属楼居民户灭蟑效果理想,拜力坦热烟雾对排水沟、暖气沟灭蟑效果理想,并能达到较长时间的控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蟑胶饵 热烟雾 黑胸大蠊 单位家属楼 效果观察
下载PDF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对雌成虫生殖的亚致死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克祥 汤显春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3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用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三种浓度处理黑胸大蠊8-9龄雌性若虫,对雌成虫生殖有亚致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雌成虫寿命分别平均减少121d、145d和179d;产卵期分别平均缩短62d、56d和121d;... 用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PfDNV)三种浓度处理黑胸大蠊8-9龄雌性若虫,对雌成虫生殖有亚致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雌成虫寿命分别平均减少121d、145d和179d;产卵期分别平均缩短62d、56d和121d;每雌成虫产卵鞘数分别平均减少16个(占57%)、20个(占72%)和25个(占88%),每雌成虫产卵数分别平均减少354粒(占55%)、453粒(占71%)和558粒(占86%);生殖力分别平均下降177倍(占55%)、226倍(占71%)和279倍(占88%)。卵鞘活力分别下降28%、28%和20%。雌成虫在产卵盛期的前4个月持续受到DNV的影响,每雌每月平均产卵数分别减少30粒(占40%)、69粒(占48%)、63粒(占47%)和55粒(占50%),生殖力分别下降15倍、34倍、31倍和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 雌虫 生殖 亚致死 黑胸大蠊
下载PDF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磷脂酶A_2功能区的克隆及其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俞海洋 张珈敏 +6 位作者 杨波 蒋洪 周亮 卢杰 陈伍国 李斗林 胡远扬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6年第2期181-185,共5页
通过RT-PCR扩增获得PfDNV结构蛋白基因VP1含磷脂酶A2(PLA2)功能区片段,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ET26b,构建阅读框架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a-PLA和pET26b-PLA,转化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DE3)-RIL,经I... 通过RT-PCR扩增获得PfDNV结构蛋白基因VP1含磷脂酶A2(PLA2)功能区片段,将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ET26b,构建阅读框架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ET28a-PLA和pET26b-PLA,转化大肠杆菌BL21-codonplus(DE3)-RIL,经IPTG诱导,SDS-PAGE显示得到了目的融合蛋白,以抗组氨酸的单克隆抗体对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的目的蛋白进行了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成功表达PfDNV结构蛋白PLA2,对于研究该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病毒对细胞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fDNV) 磷脂酶A2 原核表达
下载PDF
蜚蠊直肠排泄物刺激啮小蜂产卵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晓煌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2年第1期13-15,共3页
哈氏啮小蜂雌蜂在涂有雌性大蠊直肠排泄物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上显示产卵管插入行为,阳性反应率分别为88.0%和85.1%,与在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卵荚上产卵的阳性反应相近。在涂有大蠊直肠腺排泄物的德国小蠊卵荚上阳性反应达92.... 哈氏啮小蜂雌蜂在涂有雌性大蠊直肠排泄物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上显示产卵管插入行为,阳性反应率分别为88.0%和85.1%,与在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卵荚上产卵的阳性反应相近。在涂有大蠊直肠腺排泄物的德国小蠊卵荚上阳性反应达92.2%。排泄物中利它素溶于丙酮水溶液而不溶解于正已烷。在涂有正己烷提取后残渣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啮小蜂产卵管的插入率分别为80.0和78.7%。而在丙酮提取后残渣涂的人工卵荚插入率为7.5%和0,若加含有利它素的丙酮提取物,其活性又恢复,卵荚插入率上升为70.7和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啮小蜂 人工卵荚 直肠排泄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