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管道输送混氢天然气的可行性 被引量:62
1
作者 王玮 王秋岩 +2 位作者 邓海全 程光旭 李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将氢以一定比例掺入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使用,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之一,而利用现有发达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混氢天然气(HCNG)至终端用户则被视为可行的方法;但由于氢气与天然气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存在着差异,HCNG有可能对燃气终... 将氢以一定比例掺入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使用,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之一,而利用现有发达的天然气管网输送混氢天然气(HCNG)至终端用户则被视为可行的方法;但由于氢气与天然气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存在着差异,HCNG有可能对燃气终端用户以及管道输送工况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HCNG作为燃料及其输送的相关标准,为此采用德尔布指数法、韦弗指数法、高沃泊指数与高热值法分别对天然气在不同混氢比下的燃气互换性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评估分析,同时基于HYSYS软件和相似原理建立管道模型,分析了氢气的混入对天然气管道和压缩机运行工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混合气体中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加,燃具的热负荷下降,燃气的火焰传播速度急剧增大,燃具发生回火的风险增大,并以此确定对于天然气管道供应系统来说混氢天然气的最大混氢体积比不应超过27%;②氢气的混入虽然能提高管道的输气能力,但当管网和压缩机联合运行时其平衡工作点对应的压力和流量都将减小,反而会降低管道的输气能力。结论认为,该成果为天然气管道输送混氢天然气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氢天然气 家用燃料 管道输送 天然气管道 燃气互换性 德尔布指数法 韦弗指数法 相似换算
下载PDF
秸秆利用途径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6
2
作者 董宇 马晶 +2 位作者 张涛 申哲民 王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27-332,共6页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秸秆年产量在7亿t左右。以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秸秆作为原料转变成能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从秸秆制备乙醇、甲烷-甲醇及气化、液化制备柴油几个方向进行讨论。用秸秆等废弃物制造能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秸秆年产量在7亿t左右。以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秸秆作为原料转变成能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从秸秆制备乙醇、甲烷-甲醇及气化、液化制备柴油几个方向进行讨论。用秸秆等废弃物制造能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了处理秸秆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这些方向的原理、操作条件、设备、经济性等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秸秆转变能源途径中最有利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每t秸秆产生的热量最多(18900MJ),且产生的价值可观,纤维素乙醇的发展潜力最大。秸秆制乙醇的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较高,是一种较好的利用秸秆能源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燃料乙醇 生物能源 转化利用 效益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转化预处理技术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尉 刘立国 武书彬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13期8-12,共5页
由丰富的木质纤维素资源制备乙醇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某些物理、化学因素阻碍了木质纤维素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和利用。预处理引起物理和/或化学上的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变或去除各种结构和(或)... 由丰富的木质纤维素资源制备乙醇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某些物理、化学因素阻碍了木质纤维素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和利用。预处理引起物理和/或化学上的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变或去除各种结构和(或)化学障碍,增加纤维素酶解率和转化效果,是一系列纤维素乙醇转化技术中的关键和核心。本文就纤维素乙醇生物转化预处理研究的新进展及新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燃料乙醇 预处理 生物转化
下载PDF
固体生物质燃烧中氮氧化物产生机理综述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建强 高攀 +1 位作者 董长青 杨勇平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16,共10页
在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氮会转化为氮氧化物(NOx)释放,造成环境污染。为揭示NOx的转化机理,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文献表明:固体生物质中燃料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不同氨基酸分布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燃... 在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氮会转化为氮氧化物(NOx)释放,造成环境污染。为揭示NOx的转化机理,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文献表明:固体生物质中燃料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不同氨基酸分布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燃料氮在燃烧过程中首先进行热解,其产物分布在挥发分、焦油和焦炭中,挥发分氮、焦油氮进一步裂解生成NOx前驱物等气相氮物质,焦炭氮、气相氮燃烧生成NOx;NOx的生成与生物质种类、热力因素(温度、升温速率)、反应气氛、和其他条件(添加物)等因素有关。目前,研究只发现了一些实验规律,并未掌握燃料氮向NOx转化的详细机理,采用模型化合物结合计算化学的方法成为研究燃料氮转化机理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生物质 燃料氮 燃烧 氮转化 氮氧化物 挥发分氮 焦油氮 气相氮
下载PDF
Reaction decoupling in thermochemical fuel conversion and technical progress based on decoupling using fluidized bed 被引量:13
5
作者 Zhennan Han Sulong Geng +9 位作者 Xi Zeng Shipei Xu a Ping An Jiguang Cheng Jun Yang Feng Li Suyi Zhang Miao Liu Guoqing Guan Guangwen Xu 《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 2018年第2期109-125,共17页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of fuels via pyrolysis/carbonization,cracking,gasification and combustion has to involve a number of individual reactions called attribution reactions to form an intercorrelated reaction netw...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of fuels via pyrolysis/carbonization,cracking,gasification and combustion has to involve a number of individual reactions called attribution reactions to form an intercorrelated reaction network for any conversion process.By separating one or some attribution reactions from the others to decouple their interactions existing in the reaction network,the so-called reaction decoupling enabl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thermal conversion process and furthe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attribution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entire conversion process to realize advanced performances.The dual bed conversion and two-stage conversion are the two representative types of fuel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reaction decoupling.Many technical advantages have been proven for such decoupling fuel conversion technologies,such as poly-generation of products,low-cost production of high-grade products,elimination of undesirable products or pollutants,easy operation and control,and so on.The treated fuels with decoupling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mainly include solid biomass and coal,as well as liquid petroleum oil.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reiteration of the reaction decoupling concept and further to reviewing the research,developments and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several decoupling fuel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of two such types by using fluidized bed as their major re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decoupling fuel conversion Reaction network Fluidized bed Dual bed Two-stage
原文传递
乙醇在微尺度单电极燃烧器内的雾化与燃烧 被引量:13
6
作者 甘云华 佟洋 罗智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597-4602,共6页
采用荷电喷雾燃烧技术是促进微尺度下液体燃料稳定燃烧的重要方法。使用乙醇为燃料,在新型结构的喷嘴内径为0.8 mm微尺度单电极燃烧器内,进行了荷电雾化与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荷电雾化会随喷嘴电压升高而出现4种模式,对应的... 采用荷电喷雾燃烧技术是促进微尺度下液体燃料稳定燃烧的重要方法。使用乙醇为燃料,在新型结构的喷嘴内径为0.8 mm微尺度单电极燃烧器内,进行了荷电雾化与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荷电雾化会随喷嘴电压升高而出现4种模式,对应的荷质比在脉动模式下最低,到达锥-射流模式后出现跃升,在锥-射流模式下最为稳定。荷电雾化后的乙醇在燃烧器网格处稳定燃烧,火焰温度随着当量比增大先上升后下降。火焰温度在当量比=1.0时达到最高值,且随电压增大而上升。锥-射流模式下,当量比=1.0时,燃烧效率可达89%,燃料转换效率可达90%。稳定的雾化模式以及合适的当量比,对燃烧效果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燃料 荷电雾化 燃烧效率 转换效率
下载PDF
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酒精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黎先发 张颖 罗学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6,共7页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化学转化生产燃料酒精是采用较广泛的一种途径,主要包括预处理、糖化、发酵等工艺,预处理是生物转化的关键步骤,影响整个纤维素酒精生产过程。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经过生物化学转化和热化学转化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进展,并...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化学转化生产燃料酒精是采用较广泛的一种途径,主要包括预处理、糖化、发酵等工艺,预处理是生物转化的关键步骤,影响整个纤维素酒精生产过程。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经过生物化学转化和热化学转化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进展,并对木质纤维素酒精研究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在木质纤维素糖化和发酵工艺方面,需通过多学科的整合,提高糖转化率和酒精的得率,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木质纤维素燃料酒精的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燃料乙醇 生物转化 热化学转化 预处理 糖化 发酵
下载PDF
由生物质合成高密度喷气燃料 被引量:11
8
作者 谢嘉维 张香文 +3 位作者 谢君健 聂根阔 潘伦 邹吉军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24-1433,共10页
高密度喷气燃料是为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而合成的燃料,以生物质基原料制备高密度喷气燃料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可拓展燃料来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由生物质基原料制备高密度喷气燃料的研究进展,燃料种类包括链烷烃、带支链的单环烷烃... 高密度喷气燃料是为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而合成的燃料,以生物质基原料制备高密度喷气燃料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可拓展燃料来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由生物质基原料制备高密度喷气燃料的研究进展,燃料种类包括链烷烃、带支链的单环烷烃以及多环烷烃,燃料合成原料包括环酮(醇)、呋喃醛(醇)、芳香族含氧化合物(苯酚、苯甲醚、愈创木酚)、蒎烯等生物质及其平台化合物。发动机的推进性能高度依赖于所用燃料的性能,其中,最重要的性能是密度和低温性能。本文总结了典型燃料的性能以讨论分子结构的影响,增加燃料分子中环的个数会增加燃料密度但是也会导致低温性能不期望的变化,引入支链可改善低温性能。同时讨论了烷基化、缩合、加成、加氢脱氧等燃料合成反应涉及的催化剂、反应机理及其调控等关键因素,最后对由生物质基原料合成高密度喷气燃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将有助于探索及发展高密度燃料合成的方法及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燃料 喷气燃料 生物质转化 生物燃料
原文传递
天然气燃料电池的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涛 《煤气与热力》 2002年第5期417-419,共3页
介绍了以天然气为能源的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天然气 燃料电池 能源转换
下载PDF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carbon-fueled solid oxide fuel cells anode 被引量:9
10
作者 Minjian Ma Xiaoxia Yang +3 位作者 Jinshuo Qiao Wang Sun Zhenhua Wang Kening Su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209-222,共14页
Carbon-fueled solid oxide fuel cells(CF-SOFCs)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the chemical energy in carbon into electricity,which demonstrate both superior electrical efficiency and fuel utilisation compared to all oth... Carbon-fueled solid oxide fuel cells(CF-SOFCs)can electrochemically convert the chemical energy in carbon into electricity,which demonstrate both superior electrical efficiency and fuel utilisation compared to all other types of fuel cells.However,using solid carbon as the fuel of SOFCs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the fluid mobility and reactive activity of carbon-based fuels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gaseous fuels.Therefore,the anode reaction kine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F-SOFCs.Herein,the progress of various anodes in CF-SOFCs is re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ompositions,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microstructures.Challenges faced in developing high performance anodes for CF-SOFC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nodes Solid oxide fuel cells Energy conversion Reaction processes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solar-driven CO_(2) reduction over g-C_(3)N_(4)-based photocatalysts 被引量:8
11
作者 Quanlong Xu Zhihua Xia +8 位作者 Jingmei Zhang Zhiyi Wei Qin Guo Huile Jin Hua Tang Shouzhu Li Xuecong Pan Zhi Su Shun Wang 《Carbon Energy》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94-136,共43页
The persistent increase of CO_(2) levels in the atmosphere,already exceeding 400 ppm,urges the exploration of CO_(2)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cycling technologies.Ideally,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valua... The persistent increase of CO_(2) levels in the atmosphere,already exceeding 400 ppm,urges the exploration of CO_(2)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cycling technologies.Ideally,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valuable hydrocarbons realizes solar-t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which is a desirable“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strategy;namely,CO_(2) photoreduction can simultaneously tackle energy shortage and keep global carbon balance.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_(3)N_(4))working on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deserves a highlight not only for the metal-free feature that endows it with low cost,tunable electronic structure,and easy fabrication properties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strong reduction ability.The present review concisely summarizes the latest advances of g-C_(3)N_(4)-based photocatalysts toward CO_(2) reduction.It start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aspects of the CO_(2) reduction process.Then the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g-C_(3)N_(4)-based photocatalysts in CO_(2) photoreduc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including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molecule structure engineering,crystallization,morphology engineering,loading cocatalyst,and constructing heterojunction.Meanwhile,the intrinsic factors affecting CO_(2) reduction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In the end,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ly g-C_(3)N_(4)-based photocatalysts in CO_(2) reduction are also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eduction g-C_(3)N_(4) PHOTOCATALYSIS solar-to-fuel conversion
下载PDF
燃料电池DC/DC变换器的设计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晔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13-1614,1705,共3页
DC/DC变换器作为燃料电池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其有较高的转换效率。针对燃料电池的特性设计出一种简单高效的两级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以TMS320F2812为控制器核心,Boost和全桥移相电路为主电路的拓扑结构。介绍了硬件系... DC/DC变换器作为燃料电池供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其有较高的转换效率。针对燃料电池的特性设计出一种简单高效的两级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以TMS320F2812为控制器核心,Boost和全桥移相电路为主电路的拓扑结构。介绍了硬件系统的整体设计和主要参数的计算,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此DC/DC变换器的转换效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燃料电池 转换效率
下载PDF
燃料电池氢源技术——中低温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杰 吴锋 +2 位作者 邱新平 王国庆 陈实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1-34,47,共5页
采用浸渍-热分解法制备了一种纳米Ni/Y2O3催化剂,并应用X射线衍射、BET比表面测试分析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乙醇的水蒸气重整反应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 采用浸渍-热分解法制备了一种纳米Ni/Y2O3催化剂,并应用X射线衍射、BET比表面测试分析手段对该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乙醇的水蒸气重整反应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燃料电池氢源技术中乙醇重整器的候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水蒸气重整 氢气 燃料电池 转化率 选择性 浸渍-热分解法
下载PDF
我国生物质能源现代化应用前景展望(二)——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的转化途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常春 孙培勤 +1 位作者 孙绍晖 陈俊武 《中外能源》 CAS 2014年第7期16-24,共9页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常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主要有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微藻和脂肪类生物质资源,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为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原料来源,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多样性发展提供...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常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主要有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微藻和脂肪类生物质资源,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为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原料来源,也为生物质能源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物质原料种类和转化方式可生产出性能各异的多种液体燃料,主要包括醇类燃料(乙醇、丁醇等)、烃类燃料和生物柴油等,由此构建出生物质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的转化途径网络。醇类燃料的生物质转化途径主要包括生物质直接发酵、生物质合成气发酵、生物质合成气化学合成等;烃类燃料的生物质转化途径主要有生物质液化加氢、微藻热化学途径、生物质合成气费托合成、生物质发酵脂肪酸加氢及油脂类加氢途径等;生物柴油的转化途径主要有油脂酯交换和微藻萃取酯交换。在这些液体燃料的转化途径中,只有生物质发酵制乙醇途径和油脂酯交换途径基本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其他大部分转化途径仍处于开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液体燃料 转化途径 发酵 气化 加氢 酯交换
下载PDF
广东省能流图与能源平衡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易经纬 赵黛青 蔡国田 《中外能源》 CAS 2010年第4期95-101,共7页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也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为了保障能源的充足供应和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从能源供给、转换、消费等方面对广东省能源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也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为了保障能源的充足供应和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从能源供给、转换、消费等方面对广东省能源平衡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根据2007年广东省能源平衡表,绘制出2007年广东省能流图。广东省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而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保障难度高;化石能源消费还带来了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火力发电效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提高的空间。广东省工业部门消耗的能源最多,其次是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再次是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此外广东省对油品和电力等优质能源的需求也迅速扩大。鉴于此,建议在广东本地开发低碳新能源,包括核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加强能源运输传送能力建设;提高火力发电效率应以技术改进为主,以优化燃料构成为辅;在工业上推进节能高效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交通上推进高效率智能低排放的运输方式,鼓励居民采用并不降低舒适度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能流图 能源平衡 化石能源 新能源 转换效率 低碳发展
下载PDF
可再生合成燃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奡 陈蓉 +3 位作者 付乾 朱贤青 朱恂 廖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14-1823,共10页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和发展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要进步都伴随着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然而,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不仅造成了能源危机,而且还导致了温室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过量排放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如何获得...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和发展的源泉,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要进步都伴随着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然而,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不仅造成了能源危机,而且还导致了温室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过量排放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如何获得可再生的洁净燃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19世纪中叶,人类已经开展了制备可再生合成燃料方面的探索,发现利用厌氧微生物可以转化生物质制取富含甲烷的燃气.历经1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条直接或间接的可再生合成燃料制备途径.本文围绕可再生燃料的电化学合成、光催化转化、热化学转化、微生物转化四种主要合成路线,综述了利用可再生能源转化二氧化碳制备甲烷、醇醚燃料、烷烃柴油、航空燃油等合成燃料的发展历程、重要进展及挑战,为未来的燃料可持续供给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燃料 光催化 电化学合成 热化学转化 微生物转化
原文传递
Improve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via a partially oxidized Co-CoO catalyst on N-doped carbon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sand-bath method 被引量:4
17
作者 Libing Hu Feng Yu +7 位作者 Huifang Yuan Gang Wang Mincong Liu Lina Wang Xueyan Xue Banghua Peng Zhiqun Tian Bin Da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24-629,共6页
High active and durable non-noble metal electrocatalysts are urgently developed to satisfy the high 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W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CoOx anchor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via... High active and durable non-noble metal electrocatalysts are urgently developed to satisfy the high performanc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W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CoOx anchored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via a facile sand-bath method(SBM), i.e., Co-CoOx/N-C(SBM). The as-obtained Co-CoOx/N-C(SBM) exhibited overwhelming superiorities to Co-CoO/N-C prepared by conventional heat treatment(CHT), particularly i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ORR. Although Co-CoOx/N-C(SBM)showed small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76.8 m^2/g than that of 939.5 m^2/g from Co-CoO/N-C(CHT), the Co-CoOx/N-C(SBM) performed larger pore diameter and more Co_3O_4 active component resulting in better ORR performance in 0.1 mol/L KOH solution. The Co-CoO_x/N-C(SBM) delivered onset potential of 0.91 V vs. RHE, mid-wave potential of 0.85 V vs. RHE and limited current density of 5.46 mA/cm^2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CoO/N-C(CHT). Furthermore, Co-CoOx/N-C(SBM) showed greater stability and better methanol tolerance superior to the commercial 20 wt% P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fuel cell ELECTROCATALYST Cobalt oxide Energy conversion
原文传递
渔船燃油补贴的金融效应--以赣榆县下口村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颖 潘亚男 《中国渔业经济》 2016年第3期18-22,共5页
我国渔船燃油补贴依据我国国情提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油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双控"政策,即渔船船数和功率指标实行总额控制,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实施油补,不会造成出海捕鱼的数量增加,更深一步,不会造成渔船过多以至于造成过... 我国渔船燃油补贴依据我国国情提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油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双控"政策,即渔船船数和功率指标实行总额控制,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实施油补,不会造成出海捕鱼的数量增加,更深一步,不会造成渔船过多以至于造成过度捕捞。燃油补贴的发放,使得功率指标转化成渔民的一项可支配资产,可进行买卖,同时也为渔民的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除此之外,目前渔民的运营模式也变得金融化,使得渔村金融的繁荣,充满活力。因此,燃油补贴在改善渔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善着渔民的运营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补贴 功率 融资 资产转化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太阳能热电化学耦合甲烷重整制氢脱碳与太阳能储能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轲 刘明恺 +4 位作者 王彬 娄佳慧 郝勇 裴刚 金红光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109-1121,共13页
Hydrogen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sustainable energy carrier with tremendous potential for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Solar photovoltaic-driven water electrolysis(PV-E)is a clean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of hydrogen ... Hydrogen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sustainable energy carrier with tremendous potential for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Solar photovoltaic-driven water electrolysis(PV-E)is a clean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 of hydrogen production,but with major barriers of high hydrogen production costs and limited capacity.Steam methane reforming(SMR),the state-of-the-art means of hydrogen production,has yet to overcome key obstacles of high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CO_(2)emission for sustainability.This work proposes a solar thermo-electrochemical SMR approach,in which solar-driven mid/low-temperature SMR is combined with electrochemical H_(2)separation and in-situ CO_(2)capture.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experimentally,achieving an average methane conversion of 96.8%at a dramatically reduced reforming temperature of 400-500℃.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is method are revealed by an experimentally calibrated model,which is further employed to predict its performance for thermo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production.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a net solar-to-H_(2)efficiency of26.25%could be obtained at 500℃,which is over 11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PV-E;the first-law thermodynamic efficiency reaches up to 63.27%correspondingly.The enhanced efficiency also leads to decreased fuel consumption and lower CO_(2)emission of the proposed solar-driven SMR system.Such complementary conversion of solar PV electricity,solar thermal energy,and low-carbon fuel provides a synergistic and efficient means of sustainable H_(2)production with potentially long-term solar energy storage on a vast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olar fuel Thermo-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Decarbonization Solar energy storage
原文传递
不同大气压力下进/排气节流对SCR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万明定 聂学选 +2 位作者 毕玉华 申立中 雷基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70,共8页
为研究进/排气节流对柴油机性能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转化效率的影响,以高压共轨柴油机和氧化催化器(DOC)及SCR组成的后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气压力为80、90和100 kPa下进/排气节流对柴油机有效燃油消耗率、SCR入口温度和SCR转... 为研究进/排气节流对柴油机性能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转化效率的影响,以高压共轨柴油机和氧化催化器(DOC)及SCR组成的后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气压力为80、90和100 kPa下进/排气节流对柴油机有效燃油消耗率、SCR入口温度和SCR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气压力下,采用进气节流和排气节流均能提高SCR入口温度和改善SCR转化效率,但会导致经济性恶化;进/排气节流程度相同时,进气节流提高SCR入口温度和改善SCR转化效率的效果更好,对经济性影响更小;随着大气压力降低,SCR转化效率增大.因此,综合考虑柴油机经济性和SCR转化效率,建议优先采用进气节流进行柴油机排气热管理;同时,随着大气压力降低,进气压降可适当减小,以提高高原环境下柴油机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大气压力 进/排气节流 燃油经济性 转化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