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的摄食行为及对栖息地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樊乃昌 张道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8-53,共6页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采食。对小生境内的高大植株进行刈割,是高原鼠兔保持其防御视野开阔,降低被捕食风险的适应性策略;达乌尔鼠兔则善于利用栖息地内高大植株覆盖物作为它们的临时隐蔽所,以有效地躲避敌害。这表明它们具有反捕食的行为调控能力,也证明捕食风险强化了物种对栖息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达乌尔鼠兔 摄食行为 栖息地
下载PDF
江苏盐城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23
2
作者 江红星 楚国忠 侯韵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999-1004,共6页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 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 ,对农田和河口...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 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 ,对农田和河口港汊具有负选择性 ,繁殖前期对养殖塘具有正选择性 ;不同繁殖时期黑嘴鸥对碱蓬滩和养殖塘的利用情况变化最明显 ;两年中 ,黑嘴鸥对河口港汊的利用情况稳定。黑嘴鸥营巢地有獐毛滩、碱蓬滩和大米草滩 3种类型 ,其中碱蓬滩是其主要营巢栖息地。对巢址选择因子的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黑嘴鸥巢址选择的因子主要有 4类 ,依次为 :植被盖度和群集度、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底栖生物量及距水源距离 ,其贡献率分别是 2 6 .2 3%、2 0 .5 5 %、1 4 .82 %、1 4 .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盐城 黑嘴鸥 繁殖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利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曾宗永 岳碧松 +3 位作者 冉江洪 刘少英 陈佑平 蒋世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40-1144,共5页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全部49条沟中390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共发现80个样点有粪便,19个样点有卧穴,103个样点有啃食竹的残桩,1个样点发现大熊猫活个体,总共有125个样点发现有大熊猫的痕迹.把...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全部49条沟中390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共发现80个样点有粪便,19个样点有卧穴,103个样点有啃食竹的残桩,1个样点发现大熊猫活个体,总共有125个样点发现有大熊猫的痕迹.把各样点的生境特征,包括在山上的位置、其食竹的种类和生长状态、森林起源、植被类型、人类干扰类型和强度等作为因素,对每一因素设置2,3,或4个水平.将大熊猫的生境各样点有无大熊猫作为行(r=2),将各因素的水平设为列(c=2,3或4),从而组成一个2×c联列表.在某样点是否有大熊猫痕迹与各生境因素的水平相互独立的零假设下,χ2检验的结果表明:(1)大熊猫在海拔2600~3000m取食;(2)对缺苞箭竹有明显的偏好,且在生长良好的生境处活动频繁;(3)对天然生境的利用比对人工林的利用高得多,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则没有明显差异;(4)更多地利用有针叶林;(5)明显回避有森林采伐和牲畜放牧的生境,且生境利用率随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朗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取食行为 独立性检验 生境利用 人类干扰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匠 万冬梅 +1 位作者 王海涛 高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1-504,共4页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30cm ,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 ;植物种类丰盛密集 ,盖度较大 ,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 .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 ,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 .在非火烧地 ,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 ;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觅食地 栖息地选择 草原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不同季节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钊 周伟 +3 位作者 张仁功 谢以昌 黄庆文 文云燕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9-546,共8页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 我们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觅食生境,测定了21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季的觅食地利用样方距小路距离、乔木种类和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而秋季的则不显著。生态因子比较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均选择落果多、接近水源、坡度小、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觅食地。乔木和草本盖度,距小路、居民点和林缘距离等是影响判别春、秋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概率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绿孔雀在研究区内的概率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不同季节觅食活动位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分布区存在分离,但有部分重叠。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对绿孔雀的影响大于安全和食物需求对它们自身的影响。隐蔽条件、食物和水源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觅食地选择行为,它对觅食地利用的不均匀是由于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匀所致,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觅食行为 栖息地选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利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曾涛 冉江洪 +3 位作者 刘少英 孙治宇 刘世昌 曾宗永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05-408,共4页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九寨沟县白河自然保护区 10 9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等痕迹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 ,共发现有 2 9个大熊猫活动样点 ,其中 ,大熊猫粪便样点 2 7个、食迹样点 2个 .把各样点的各种生境特征作为因素 ,把每一因素的不...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九寨沟县白河自然保护区 10 9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等痕迹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 ,共发现有 2 9个大熊猫活动样点 ,其中 ,大熊猫粪便样点 2 7个、食迹样点 2个 .把各样点的各种生境特征作为因素 ,把每一因素的不同情况设置为水平 ,进行独立性检验 .检验的结果表明白河的大熊猫 :1)主要在halt2 6 0 0~ 312 0m取食 ;2 )偏好在有水源的生境活动 ;3)对坡向有明显的选择性 ;4 )对华西箭竹有明显的偏好 ,且在生长良好、盖度较高的生境活动频繁 ;5 )明显回避有挖药活动的生境 ,偏好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生境活动 .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 取食行为 生境利用
下载PDF
辽宁老秃顶子保护区野猪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乐 刘鹤 +3 位作者 万冬梅 马强 张树清 刘志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8-2413,共6页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对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同时调查了觅食地样方中的14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向等),运用痕迹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野猪的觅食地进行了分析。结果...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对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同时调查了觅食地样方中的14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位、坡向等),运用痕迹检验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野猪的觅食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喜欢选择在食物丰富、人为干扰较小、距水源较近、隐蔽程度较高、坡度较平缓的阳坡活动,在没有或者很少有倒木、树桩和大块山石的地方活动觅食;对其冬季觅食地生境选择影响最大的5个因子分别是人为干扰、水源、食物、隐蔽性和灌木,其贡献率分别为19.45%、14.04%、13.03%、12.19%和1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觅食 生境选择 冬季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variation in food resources on foraging habitat use by wintering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 被引量:8
8
作者 Meng Zheng Lizhi Zhou +1 位作者 Niannian Zhao Wenbin Xu 《Chinese Birds》 CSCD 2015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 Background:The ideal habitat use of waterbird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ixed,but current habitat use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specially those of food characteristics,considered crucial to their use of habitats.Understanding how waterbirds respond to variation in food availability at degraded wetland sites and change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ov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should direct future conservation planning.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se spatial-temporal foraging habitat use patterns of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verely degraded wetlands of the Shengjin and Caizi lakes along with the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Methods: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food characteristics,relative abundance and density of Hooded Cranes in various habitat types across three winter periods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3.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these winter periods and habitat types on the pattern of use by the cranes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patterns and food characteristics using linear regression.Results:The f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abitat use clearly changed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In the early and mid-winter periods,the most abundant,accessible and frequented food resources were found in paddy fields,while in the late period the more abundant food were available in meadows,which then replaced the paddy fields.There were fewer effects of winter periods,habitat typ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habitat use patterns except for the effect of habitat type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determined as a function of food abundance,but independent of food depth and sediment permeability.Conclusions:In response to the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lake wetlands,the cranes shifted their habitat use patterns by making tradeoffs between food abundance and accessibility over spatial-temporal scales that facilitated their survival in the mosaic of these lake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oded Crane(Grus monacha) habitat use Food characteristics WINTERING ECOLOGY foraging habitat
下载PDF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Anser albifrons) wintering at Shengjin Lake: diet shifts and habitat use 被引量:6
9
作者 Yanguang Fan Lizhi Zhou +2 位作者 Lei Cheng Yunwei Song Wenbin Xu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1期65-73,共9页
Background: The 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rs of waterbi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ir food resources. Reductions in food supply can cause waterbirds to shift their habitats an... Background: The 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rs of waterbi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ir food resources. Reductions in food supply can cause waterbirds to shift their habitats and adjust their foraging behaviors to meet their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and increase fitness. Seasonal withdraw of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river-connected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floodplain provides abundant food resources for the wintering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Anser albifrons). Sedge(Carex) meadows are critical foraging habitats for herbivorous waterbirds in the hydro-fluctuation belt, which changes with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limate.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to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food availability in the Sedge meadows.Methods: Fields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at Shengjin Lake from November 2017 to April 2018. According to the phenology of Shengjin Lake, we divided the wintering season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ood density, minimum temperature, food items, grass height, and number of foraging geese were surveyed, and samples of the foraging behavior were collected.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raging behavior and habitat use relative to the food resources, using correlat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Results: Along with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od resources, the food abundance and items varied widely among the foraging sites. Over the whole wintering period, the foraging habitat with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rate was the meadows, followed by the paddy fields, and then mudflats. Furthermor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eadows show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trend, while the paddy fields showed a unimodal trend, and a decreasing trend was seen in the mudflats over the whole wintering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showed that the foraging rate was related to the food density and grass height, with a linearly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winter.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ging behavior foraging rate Food resources GRASS height habitat use
下载PDF
长江下游沿江湿地升金湖越冬水鸟觅食集团结构及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新建 周立志 +1 位作者 陈锦云 范少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8-528,共11页
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是量化动物群落组织过程的重要指标,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分割的分析对于理解群落中不同鸟种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本文通过对升金湖越冬水... 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是量化动物群落组织过程的重要指标,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分割的分析对于理解群落中不同鸟种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本文通过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的觅食生境和觅食行为的观察,对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进行划分,采用Levins指数和Pianka指数计算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可被划分为4个觅食集团,即G1浅水啄食集团、G2草滩啄食集团、G3广食性集团和G4深水潜水觅食集团.在浅水和中水区的觅食集团物种组成比深水区的水鸟集团丰富.G3广食性集团的生态位宽度远高于其余3个特化集团.比较而言,所有水鸟物种的觅食行为均较特化,但在觅食生境方面却较宽化.同一集团内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远高于集团间的生态位重叠.G3广食性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低于其它特化集团内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研究结果表明,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集团结构主要受食物资源空间配置及其可利用性的影响.水鸟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特征的信息对监测升金湖湿地的质量和制定有效的湿地保护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集团 觅食行为 觅食生境 生态位 升金湖
下载PDF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静远 刘必林 +2 位作者 桓梦瑶 刘娜 欧利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同位素 角质颚 近海头足类 摄食生态 栖息地
原文传递
天然次生林中小斑啄木鸟的取食偏好
12
作者 荆媛 魏爽 +3 位作者 史文辉 马梓贺 王德宇 戎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2022年3—6月,于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小斑啄木鸟(Dryobates minor)取食偏好的调查。采用样方结合样线与无线电追踪技术追踪小斑啄木鸟,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型”方法的Bailey’s方法分析小斑啄木鸟取... 2022年3—6月,于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小斑啄木鸟(Dryobates minor)取食偏好的调查。采用样方结合样线与无线电追踪技术追踪小斑啄木鸟,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型”方法的Bailey’s方法分析小斑啄木鸟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偏好,采用主成分分析归纳影响选择取食地的主要因子,利用Fisher’s精确检验、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探究性别在取食行为中及主要因子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活立木上,用轻啄的方式,在冠层处、侧枝上短时取食;株密度、取食树高度、坡度、优势种、最近人为干扰距离与样方内树的均高是影响小斑啄木鸟选择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主要因子;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株密度适中、取食树的高度约15 m、平坡处、以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japonica)或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优势种、靠近人为干扰和样方内树均高约13 m的生境内取食;与雌性相比,雄性还偏好在株密度较低、株高在3~5 m的树木上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斑啄木鸟 取食偏好 取食行为 取食树木 取食生境
下载PDF
图牧吉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孔凡前 刘应竹 +2 位作者 黄志旁 杨树国 李晓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年第4期78-79,共2页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芦苇和苔草为主,植被高度为10~30cm,植被密度200~300棵/㎡,植被盖度低于50%;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觅食生境 图牧吉
下载PDF
生境变化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时空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昀微 周立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10-617,共8页
湖泊适宜生境对于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觅食生境改变影响水鸟取食集团的组成,进而影响水鸟群落结构的稳定。对比2004与2015年2个越冬季升金湖水鸟群落结构以及湿地景观变化,分析了湖泊湿地变化对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 湖泊适宜生境对于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觅食生境改变影响水鸟取食集团的组成,进而影响水鸟群落结构的稳定。对比2004与2015年2个越冬季升金湖水鸟群落结构以及湿地景观变化,分析了湖泊湿地变化对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04与2015年两个越冬季,分别记录到水鸟7目12科41种33 775只和7目12科44种38794只。越冬水鸟种类和总数量有所增加,虽然优势种群仍为雁鸭类,但豆雁和白额雁取代了小天鹅、鸿雁和针尾鸭成为优势物种,前2种主要分布地点有赤岸、三千亩、小西湖等地,后3种主要分布在杨峨头、白联圩、舍干、三千亩、沙山等地。沉水植被的退化可能是导致小天鹅、针尾鸭等浅水取食集团和鸿雁等挖掘集团水鸟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广阔苔草滩的形成使得啄取集团如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等草食性雁类数量明显增加;湖区大面积渔塘转变为水稻田,使部分鸭类丧失了适宜的觅食地,但为白头鹤、豆雁、白额雁等水鸟提供了替代生境。实施植被恢复和加强退化湖泊的生境恢复是维持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稳定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群落结构 取食集团 栖息地利用 升金湖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春季白鹤觅食地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范巍巍 王宇嘉 李晓民 《野生动物》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白鹤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0年5月,笔者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对白鹤春季迁徙停栖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 白鹤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0年5月,笔者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对白鹤春季迁徙停栖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70个1 m×1 m的样方,测定其春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春季白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扁杆蔗草、野稗、虎尾草、芦苇、荆三棱、水葱、酸模叶蓼、东方蓼等;植被平均高度52 cm,植被密度≥100棵/m^2,盖度≤75%。根据实地调查,春季迂徙季节,白鹤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食物是扁杆蔗草,并且喜爱在植被密度低的地区觅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觅食生境 保护 莫莫格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夏季灰鹤觅食地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柴文志 郭建华 李晓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年第3期83-84,共2页
灰鹤(Grusgru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Ⅱ和国家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07-25~08-05,笔者在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对灰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灰鹤栖息生境进行测... 灰鹤(Grusgru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Ⅱ和国家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07-25~08-05,笔者在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对灰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灰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106个1m×1m的样方,测定其夏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夏季灰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芦苇、蒲公英、狗尾草、虎尾草、旋覆花等,植被平均高度25cm,植被密度≤60棵/m2,盖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鹤 觅食生境 图牧吉 保护
下载PDF
Modeling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伟 李宁 +3 位作者 邓忠坚 张庆 李明会 王学荣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4期236-243,共8页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to April in 2006 and 2008, an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in 2005 and 2008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a resource selection index, distanc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habitat selection. The foraging habitat patches were modeled spatially by Arc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overlapped considerab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number and total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The minimum and average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while the maximum areas of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equal to those in the spring. Similarity in the selection for survival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 in both seasons was the main strategy for landscape factors of habitats by Hume’s Pheasant, while seasonal difference in selecting a landscape matrix was their secondary strategy, affecting landscape factors in the habitat. Changes of foraging patches in both seasons reflect a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requirement by the bird. Fragment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of foraging patches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meta-population of Hume’s Phea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foraging strategy habitat modeling habitat patch
下载PDF
惠东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及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明彬 陈华灵 +5 位作者 观玉安 端金霞 李满文 刘锦泉 李丕鹏 虞皓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尚不明确,故开展相关洄游行为及栖息地分布研究意义重大。2...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尚不明确,故开展相关洄游行为及栖息地分布研究意义重大。2011至2015年间,将6只来自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2~14 a的幼年绿海龟,分为夏季组(n=3)及冬季组(n=3),在其背甲上安装追踪器。其中,2只个体分别安装了美国Wildlife Computers公司生产的追踪器SPOT5-AM-S181C和SPOT5-AM-S244A,另外4只个体安装美国Telonics公司生产的TAM-2639追踪器,然后在出生地放归。利用全球ARGOS系统实施全天候的追踪监测,地理坐标数据的筛选及分析在卫星追踪分析工具软件(STAT)上完成。6只个体4年共获得有效位点397个,其中,包括前期研究获得的有效位点62个。相关有效位点输入免费软件Maptool,通过GIS图层叠加、汇总生成洄游路线图。研究结果用以揭示我国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使用SPSS软件t-检验统计冬夏两组海龟间的个体大小及洄游速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冬季组、夏季组绿海龟的背甲曲线长(CCL)分别为(48.9±8.65)cm和(59.07±7.64)c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527,df=4,P=0.202)。追踪期平均(66±47)d,追踪路程(1653±1585)km(n=6)。平均最小洄游速度,夏季组为(1.63±0.22)km/h(n=3),冬季组为(0.67±0.12)km/h(n=3),夏季组明显较冬季组高(t=6.726,df=4,P=0.003);夏季及冬季分别游往台湾和海南两个方向,主要沿大陆架140 m等深线以内海域洄游,所有个体的洄游路线及方向均与同期海流大致相同,活动范围与近海渔场及开发区域高度重叠,与早期野外调查结果一致。仅冬季组观察到定居及归巢行为,越冬场分布在越南昏果岛及我国海南岛东部;越夏场则分布在福建至浙江一带,主要分布在近岸或近岛20 m等深线以内浅海,为底栖大型海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洄游 觅食地 卫星追踪 国家公园 栖息地
原文传递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韩弘 李晓民 石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年第1期87-88,共2页
2005-10-12~21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采用因子测定法,对栖息地进行了觅食生境的研究,包括植物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对丹顶鹤觅食生境进行样方测定。结果表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盖度为4... 2005-10-12~21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采用因子测定法,对栖息地进行了觅食生境的研究,包括植物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对丹顶鹤觅食生境进行样方测定。结果表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盖度为49.50%,植物密度为491株/㎡。根据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丹顶鹤喜好在植物高度60-120cm,植物盖度低于75%,植物密度在600棵/㎡的左右生境中觅食,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的生境中觅食。本研究为保护丹顶鹤栖息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觅食生境 保护
下载PDF
临安青山湖景区白鹭栖息地选择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天丽 郑钰旦 +1 位作者 崔凤娇 邵锋 《浙江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54-59,共6页
以临安青山湖景区的白鹭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白鹭栖息地多个生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中的水深度(t=-4.607,P=0.000)和距人工干扰距离(t=4.261,P=0.000)变量差异极显著;植被盖度(t=-2.474,P=0.017)... 以临安青山湖景区的白鹭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白鹭栖息地多个生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中的水深度(t=-4.607,P=0.000)和距人工干扰距离(t=4.261,P=0.000)变量差异极显著;植被盖度(t=-2.474,P=0.017)变量差异显著;遮蔽度(t=-2.308,P=0.300)变量差异不显著。白鹭觅食地选择偏好为水深>0~30 cm、距人工干扰距离>50 m、植被盖度0~25%的区域。城市湿地中白鹭栖息生境选择的最大限制性因子为距人工干扰距离,因此,应尽量减少对白鹭的人为干扰,为其提供良好的栖息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 栖息地 觅食地 生境偏好 临安青山湖景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