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家庄温度预报检验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国翠 连志鸾 +1 位作者 赵彦厂 牛朝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1期15-18,共4页
对石家庄2004年11月—2008年3月的温度预报进行了质量检验。结果表明:石家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2℃,均方根误差低于3℃,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明显优于最高气温。进而对温度预报误差较大的样本出现原因进行了逐日客观... 对石家庄2004年11月—2008年3月的温度预报进行了质量检验。结果表明:石家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2℃,均方根误差低于3℃,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明显优于最高气温。进而对温度预报误差较大的样本出现原因进行了逐日客观分析,并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法,对不同情形下石家庄及周边县站极端最高、最低气温EOF分解特征向量场的变化特征对比,推断出影响气温预报偏差的主要因子大致相同,焚风是导致温度预报出现较大误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预报 质量检验 影响因子 EOF分解 焚风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的统计特征和机理分析Ⅰ:统计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宗敏 丁一汇 +3 位作者 张迎新 王丛梅 李江波 谷永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47-554,共8页
利用2007-2008年京津冀区自动站资料,根据小时变温,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焚风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分布特征在夜间表现明显,强焚风一般出现在太行山东侧50km内,而弱焚风则可到达太行山以东10... 利用2007-2008年京津冀区自动站资料,根据小时变温,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焚风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分布特征在夜间表现明显,强焚风一般出现在太行山东侧50km内,而弱焚风则可到达太行山以东100km范围内;太行山北段的东南侧和南段的东侧呈现出两个焚风中心,而中段附近焚风出现的相对较少;焚风出现的位置与风向的关系密切,西北风造成的焚风主要出现在太行山北段东侧,偏西风主要影响太行山南段,而西南风主要影响中段;焚风强度与风速大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阵性特征;在红外云图中焚风常表现为一条明显的暗带;太行山东麓焚风造成的加热区可向东或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河北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太行山东麓 红外卫星云图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的统计特征和机理分析Ⅱ:背风波对焚风产生和传播影响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宗敏 丁一汇 +3 位作者 张迎新 范军红 张守保 田利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5-561,共7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3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行山东麓焚风的发生和移动与山脉背风波密切相关。由此建立了太行山东麓焚风的概念模型:西北或偏西气流途经山西盆地、山西境内的山脉或高原,再越过太行山,在...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3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行山东麓焚风的发生和移动与山脉背风波密切相关。由此建立了太行山东麓焚风的概念模型:西北或偏西气流途经山西盆地、山西境内的山脉或高原,再越过太行山,在其东麓形成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气流气温按干绝热方式上升,同时下沉气流也会对低层大气产生压缩增温效应,使得太行山东麓产生焚风。背风波即为重力波,可以伴随着下沉气流向下游移动,正变温区同时也向东移动。变温区移动的速度和重力波的传播速度相同。背风波的产生,需要Scorer数向上足够的减小,而且不连续,即要求大气是稳定的且存在明显的风速切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焚风 概念模型 重力波
下载PDF
北京一次罕见夜间突发性强增温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然 郑永光 陈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夜间降温是正常的地表气温日变化,但统计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半年时常出现入夜后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小时升温超过10℃的剧烈增温事件。这种增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且很快转为降温,常对业务预报造成困扰。2010年11月26日夜间... 夜间降温是正常的地表气温日变化,但统计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半年时常出现入夜后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小时升温超过10℃的剧烈增温事件。这种增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且很快转为降温,常对业务预报造成困扰。2010年11月26日夜间冷锋过境该区域造成了最强达12℃·h^-1的夜间急剧增温事件,与气候统计结果相比,该次增温幅度和影响区域范围非常罕见且极端。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使用的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常规地面和探空、铁塔、卫星、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最终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对流层低层有非常显著的冷平流;垂直速度诊断、卫星和风廓线雷达观测都表明,对流层中低层都存在显著的强下沉运动;铁塔观测和北京探空观测演变都表明增温过程中近地面大气有显著的湍流运动。分析此次罕见过程的机理包括三个方面:高原地区地面位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二者最大可差10 K),是该次罕见增温事件形成的首要条件;强下沉运动使得低密度高位温空气强迫下沉到边界层,是增温必要条件;强湍流混合作用则是地面空气增温的必要机制。估算结果表明,边界层急流伴随的强湍流混合可引起约8℃的罕见地面空气增温。最后,给出了该次事件的机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突发性增温 强下沉 强湍流 冷锋 焚风
下载PDF
一次强下坡风爆发机制分析
5
作者 余静梅 胡非 汤胜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共12页
应用地面观测站、ERA5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模式分析了一次美国博尔德(Boulder)的强下坡风事件,此次强下坡风暴爆发的机制是高空急流带断裂导致动量下传到背风坡山脚处。进一步分析表明,强下坡风的爆发与天气尺度系统高压脊过境及... 应用地面观测站、ERA5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模式分析了一次美国博尔德(Boulder)的强下坡风事件,此次强下坡风暴爆发的机制是高空急流带断裂导致动量下传到背风坡山脚处。进一步分析表明,强下坡风的爆发与天气尺度系统高压脊过境及局地的背风坡重力波有关。在焚风的作用下,背风坡持续变暖导致重力波加强并转竖,侵蚀对流层顶的急流带,最终导致急流带断裂,高空动量下传至地面,强下坡风暴在背风坡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下坡风 地形重力波 高空急流 动量下传 焚风
下载PDF
WRF模式2m温度在山东预报效果的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夏凡 杨晓霞 +1 位作者 刘诗军 肖明静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5期10-17,共8页
利用山东省内123个国家气象站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逐时观测地面温度对WRF模式08:00和20:00起报的2m温度进行检验,评估了预报时效为72h的逐时温度与日最低(高)温度的预报效果并初步分析了个别站点大值误差成因。结果表明:WRF模式08:00... 利用山东省内123个国家气象站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逐时观测地面温度对WRF模式08:00和20:00起报的2m温度进行检验,评估了预报时效为72h的逐时温度与日最低(高)温度的预报效果并初步分析了个别站点大值误差成因。结果表明:WRF模式08:00起报2m温度的准确率要高于20:00起报,白天预报的效果优于夜晚;鲁西北和半岛地区的2m预报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总体低于鲁中和鲁南地区,全省大部分站点负误差比例高于正误差比例;WRF模式对于日最高温度的预报效果优于日最低温度;模式地形高度误差造成泰山站2m预报温度正误差较大,基于两种温度梯度方案对泰山站2m温度进行订正,订正后的平均绝对误差总体下降,利用单一的温度梯度在有的预报时刻出现负的订正效果,利用随预报时刻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梯度在各预报时刻订正效果更为稳定;泰安站出现焚风时2m预报温度有较大负误差,这主要是受WRF模式泰山站地形高度误差影响;WRF模式在微山湖区域土地类型与真实土地类型存在差异是薛城站夜间2m温度负误差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2m温度 地形高度误差 焚风 水陆风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臭氧与温度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朱晓婉 刘湘雪 +3 位作者 吴进 邱雨露 李颖若 马志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78-4785,共8页
为探究气象条件对臭氧(O_(3))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多站点长时间序列污染物和气象观测数据对两种气候惩罚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之后,京津冀地区O_(3)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对比2016年前后两个时期(2010~2015年,P... 为探究气象条件对臭氧(O_(3))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多站点长时间序列污染物和气象观测数据对两种气候惩罚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之后,京津冀地区O_(3)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对比2016年前后两个时期(2010~2015年,P2;2016~2020年,P3)的区域气象条件发现高温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气象原因.P3时期的高温日数出现频率比P2时期偏高0.6%~5.1%,而这种高温日的频繁发生与京津冀地区在P3时期受焚风影响增多有关.P3阶段具备焚风发生条件的日数频率是P2时期的2.7倍,焚风条件下高温天气的发生频率是非焚风条件下的1.0~1.9倍.这种O_(3)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意味着一旦气象条件有利于O_(3)污染的发生,O_(3)浓度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温度相关的最大反应速率,从而使高浓度O_(3)维持更长时间.与北京相比,京津冀其他地区的O_(3)污染形势更为严峻,需持续加强区域污染的联防联治,协同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温度 焚风 气候惩罚因子
下载PDF
Use of Targeted Orographic Smoothing in Very High Resolution Simulations of a Downslope Windstorm and Rotor in a Sub-tropical Highland Location 被引量:2
8
作者 Peter SHERIDAN Anlun XU +1 位作者 Jian LI Kalli FURTAD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043-2062,共20页
Nested simulations of a downslope windstorm over Cangshan mountain,Yunnan,China,have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a method of topographic smoothing that preserves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terrain detail compared to ty... Nested simulations of a downslope windstorm over Cangshan mountain,Yunnan,China,have been used to demonstrate a method of topographic smoothing that preserves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terrain detail compared to typical smoothing procedures required for models with terrain-following grids to run stably.The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Met Office Unified Model(MetUM)to investigate downslope winds.The smoothing method seamlessly blends two terrain datasets to which uniform smoothing has been applied—one with a minimum of smoothing,the other smoothed more heavily to remove gradients that would cause model instabilities.The latter dataset dominates the blend where the steepest slopes exist,but this is localised and recedes outside these areas.As a result,increased detail is starkly apparent in depictions of flow simulated using the blend,compared to one using the default approach.This includes qualitative flow details that were absent in the latter,such as narrow shooting flows emerging from roughly 1-2 km wide leeside channels.Flow separation is more common due to steeper lee slopes.The use of targeted smoothing also results in increased lee side temporal variability at a given point during the windstorm,including over flat areas.Low-/high-pass filtering of the wind perturbation field reveals that relative spatial variability above 30 km in scale(reflecting the background flow)is similar whether or not targeting is used.Beneath this scale,when smoothing is targeted,relative flow variability decreases at the larger scales,and increases at lower scales.This seems linked to fast smaller scale flows disturbing more coherent flows(notably an along-valley current over Erhai Lake).Spatial variability of winds in the model is unsurprisingly weaker at key times than is observed across a local network sampling mesoscale variation,but results are compromised due to relatively few observation locations sampling the windstorm.Only when targeted smoothing is applied does the model capture the downslope windst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e wave turbulence MOUNTAIN Tibetan Plateau AVIATION flow separation foehn complex terrain
下载PDF
Evolution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a Heavy Air Pollution Ev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Foehn in Urumqi, China
9
作者 Xia LI Keming ZHAO +5 位作者 Shiyuan ZHONG Xiaojing YU Zhimin FENG Yuting ZHONG Ayitken MAULEN Shuting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43,共15页
The air pollution in Urumqi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is very serious in winter.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s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induced shallow foehn,k... The air pollution in Urumqi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is very serious in winter.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s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induced shallow foehn,known locally as elevated southeasterly gale(ESEG).It usually modulates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nd wind field patterns and produces favor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hazardous air pollution.During 2013-17,Urumqi had an average of 50 d yr-1 of heavy pollution(daily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150μg m-3),of which 41 days were in winter.The majority(71.4%)of heavy pollution proces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shallow foehn.Based on microwave radiometer,wind profiler,and surface observations,the surface meteorological fields and boundary layer evolution during the worst pollution episode in Urumqi during 16-23 February 2013 a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hallow foehn in the building,strengthening,and collapsing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s.There were four wind field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four different phases during the whole pollution event.The most serious pollution phase featured shallow foehn activity in the south of Urumqi city and the appearance of an intense inversion layer below 600 m.Intense convergence caused by foehn and mountain-valley winds was sustained during most of the phase,resulting in pollutants sinking downward to the lower boundary layer and accumulating around urban area.The key indicators of such event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and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 in the fe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ehn elevated southeasterly gale(ESEG) heavy air pollution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wind field pattern complex terrain
下载PDF
湖泊和上风向地形对纳木错地区秋季降水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洁 马耀明 +1 位作者 孙方林 马伟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5-1543,共9页
首先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CMFD)分析了1992-2015年纳木错地区月平均降水分布,发现湖泊效应导致的下风向降水在10-11月较为明显。其次根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2 m的风速和气温的数据,分析了2005-2... 首先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CMFD)分析了1992-2015年纳木错地区月平均降水分布,发现湖泊效应导致的下风向降水在10-11月较为明显。其次根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2 m的风速和气温的数据,分析了2005-2015年焚风累积发生次数的月分布特征,发现12月焚风发生几率最大,且10月是秋季中发生焚风现象次数最多的月份的结果。再者,运用WRF模型对纳木错地区10月份降水进行了模拟,发现在已有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纳木错地区秋季降水受到湖泊存在的影响比上游地形影响显著。有、无湖模拟试验表明,纳木错地区湖泊的存在会使周边地区尤其是湖泊下风向降水增多,影响范围可达100 km。上风向较高地形会使整个区域降水小幅增加,上风向地形导致的焚风效应对纳木错地区降水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降水 焚风 上风向地形
下载PDF
Modeling Study of Foehn Wind Events in Antarctic Peninsula with WRF Forced by CCSM
11
作者 Chongran ZHANG Jing ZH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909-922,共14页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AP) including warmer temperatures, accelerated melting of glaciers, and breakup of ice shelves. This study uses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AP) including warmer temperatures, accelerated melting of glaciers, and breakup of ice shelves. This study uses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forced by the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4(CCSM) simulations to study foehn wind warming in AP. Weather system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foehn events are two cyclonic systems that move toward and/or cross over AP. WRF simulates the movement of cyclonic systems and the resulting foehn wind warming that is absent in CCSM. It is found that the warming extent along a transect across the central AP toward Larsen C Ice Shelf(LCIS) varies during the simulation period and the maximum warming moves from near the base of leeward slopes to over 40 km away extending toward the attached LCI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foehn wind warming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oming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ountain top temperature during periods without significant precipitation, in which isentropic drawdown is the dominant heating mechanism. On the other hand, when significant precipitation occurs along the windward side of AP, latent heating is the major heating mechanism evidenced by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ehn wind warming and 1) incoming air temperature, 2) windward precipitation, and 3)latent heating. Foehn wind warming caused by isentropic drawdown also tends to be stronger than that caused by latent heating. Comparison of WRF simulations forced by original and corrected CCSM data indicates that foehn wind warming is stronger in the original CCSM forced simulation when no significant windward precipitation is present.The foehn wind warming becomes weaker in both simulations when there is significant windward precipit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model’s ability to resolve the foehn warming varies with the forcing data, but the precipitation impact on the leeward warming is 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ehn wind warming Antarctic Peninsula melting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 model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CCSM) forcing
原文传递
台湾地区焚风特性及灾害的时空分析——基于1994-2009年的新闻报导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燕仪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5-169,共15页
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两家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1994~2010年的电子数据库进行研究,以焚风事件报导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厘清台湾地区焚风事件报导的时空分布特色和其报导取向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报导议题可分为诱发原因... 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两家报纸《联合报》和《中国时报》1994~2010年的电子数据库进行研究,以焚风事件报导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厘清台湾地区焚风事件报导的时空分布特色和其报导取向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报导议题可分为诱发原因、灾害影响和科教产销三大类。在报导地点上,以台东县报导次数最多,其次为彰化县和花莲县。诱发原因以台风和热带性低压所诱发的焚风最多,最常诱发焚风的台风路径以1、2、3和6为主,为通过台湾中北部向西或西北和沿东岸向北行进路径。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影响最大,其中以释迦和稻米的影响最严重,中部地区则是葡萄和蔬菜类。科教产销方面,以灾害补助类和教育研究类为主,报导时间主要集在2000年以后,意味着焚风所导致的灾害和影响已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此外,许多受到焚风影响的农作物,也因销量的下降而衍生出各类的因应产业。其中,焚风事件的报导次数,取决于对民众造成灾害事件的严重程度,而新闻报导同时亦扮演着社会民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内容分析 时空分布 台风
下载PDF
邢台市焚风时空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李迪 张巧玉 +2 位作者 何凯 孙晶 赵志楠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2期122-124,共3页
邢台地区位于太行山南段东侧,受焚风影响强烈。选择邢台市2011—2020年18个国家站正点气温、相对湿度、10 min平均风向和10 min平均风速4种气象要素逐小时数据,运用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DB13/T 1271—2010《太行山东麓焚风等级... 邢台地区位于太行山南段东侧,受焚风影响强烈。选择邢台市2011—2020年18个国家站正点气温、相对湿度、10 min平均风向和10 min平均风速4种气象要素逐小时数据,运用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DB13/T 1271—2010《太行山东麓焚风等级》标准,对邢台市焚风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分布上,焚风和较强焚风的年度发生时次变化幅度较低;季度发生时次差异明显,春季最多占焚风总发生时次的49.6%;月度分布看,3、4、5月发生时次最高,7、8月最低。(2)在空间维度上,焚风影响邢台全域,焚风发生高值位于邢台市西南部,较强焚风自西向东主要影响太行山以东50 km,有明显的梯度特征;不同季节焚风时次的空间分布虽然差异明显,但是高值均位于邢台西南部,低值位于邢台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 焚风 时空特征 GIS
下载PDF
基于背景法对太行山中段焚风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险平 王淑云 张唯 《气象科技》 2020年第3期433-437,共5页
利用石家庄2009-2018年逐小时气象要素监测数据,设计了一种新的焚风统计方法--背景法,对太行山中段的焚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常规焚风统计方法的差异及其命中率问题。结果表明:①背景法可以有效排除大尺度天气系统和辐射对焚... 利用石家庄2009-2018年逐小时气象要素监测数据,设计了一种新的焚风统计方法--背景法,对太行山中段的焚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常规焚风统计方法的差异及其命中率问题。结果表明:①背景法可以有效排除大尺度天气系统和辐射对焚风统计结果的影响,可以确保焚风过程统计的精准性;②与常规焚风统计方法相比,焚风日分布特征改善明显,表现为上午时段焚风次数明显减少、夜间明显增多,新方法的结论更加符合石家庄当地焚风特点;③石家庄地区基于背景法的焚风统计命中率为100%,但在其下游地区,随着与山脉距离增大,焚风统计命中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统计方法 背景法 太行山中段
下载PDF
影响大兴安岭焚风的几个因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瑛 傅抱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借助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讨论了我国东北地区1月份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与山区地形形状的关系,并定性地绘出了该焚风现象生消的背景条件。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焚风 地形
下载PDF
焚风对太行山东麓南段冬麦区干热风灾害的影响
16
作者 李迪 王丛梅 +1 位作者 孙晶 王丽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621-627,共7页
太行山东麓南段是太行山一个主要的焚风中心,选择太行山东麓南段4个受影响地市(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2011—2020年冬小麦灌浆期和乳熟期(5月10日~6月10日)61个中国国家气象站逐小时气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焚风对太行山东... 太行山东麓南段是太行山一个主要的焚风中心,选择太行山东麓南段4个受影响地市(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2011—2020年冬小麦灌浆期和乳熟期(5月10日~6月10日)61个中国国家气象站逐小时气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焚风对太行山东麓南段冬麦区干热风灾害的影响.结合201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QX/T82—2019),提出了焚风影响地区干热风统计方式,完善了焚风影响地区小麦干热风统计的相关规定.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致灾焚风和干热风年度分布相关性较高,致灾焚风是造成5月10日~5月30日干热风的主要因素,进入6月后,干热风受致灾焚风和太阳辐射增温共同影响.空间维度上,太行山东麓南段以东50km以内受焚风运动影响强烈,干热风频次空间变化呈现出太行山东麓南段西部丘陵和山前平原为高值、自西向东强度逐渐减弱的梯度特征.基于GIS技术研究2019年5月22日典型的焚风致灾个例,将气温分为8个等级,对灾害过程进行逐小时动态化空间分析,研究并计算气温变化的垂直运行项,结果表明,致灾焚风增温对干热风灾害中气温升高的贡献率约为8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风 干热风 太行山 冬麦区 风险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焚风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效果分析
17
作者 毛姈·阿依提看 李霞 +2 位作者 玉素甫·木沙 李淑婷 钟玉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3-834,共12页
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焚风影响飞机起降、陆路运输,对建筑设施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潜在威胁,并且在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焚风影响飞机起降、陆路运输,对建筑设施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潜在威胁,并且在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中天山北坡的焚风研究,多局限于乌鲁木齐焚风天气个例的分析,对焚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不够细致深入,对焚风的形成机理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2018—2020年中天山北坡9个气象站逐时风速风向资料、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焚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检验了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焚风最大风速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近3年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出现大于等于17.00m·s^(-1)的焚风1213时次,其次是西郊八钢(480时次)、峡谷内部柴窝堡(329时次)和乌鲁木齐市区(101时次)。焚风着陆点春季偏向南郊乌拉泊以北地区,冬季则偏向其以南地区;(2)上述4站平均瞬时风速由大到小依次为乌拉泊21.24m·s^(-1)、八钢20.21m·s^(-1)、乌鲁木齐19.61 m·s^(-1)、柴窝堡18.36 m·s^(-1)。秋季八钢平均风速大于乌拉泊。4个站点出现东东南(ESE)风向频率最高;(3)近3年焚风天气过程共发生27次,其中春季发生14次(51.85%)、冬季7次(25.93%)、秋季6次(22.22%);(4)与南郊乌拉泊相比,乌鲁木齐市区焚风过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5)欧洲细网格10 m风场预报产品对八钢、乌鲁木齐、乌拉泊焚风最大风速的预报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但预报偏差较大;欧洲细网格850 hPa风场预报产品对八钢、乌鲁木齐、乌拉泊焚风最大风速预报偏差较小。本研究可为中天山北坡焚风天气监测预警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坡 焚风 时空分布 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 预报检验
下载PDF
Forecasting Zonda Wind Occurrence with Vertical Sounding Data
18
作者 Federico OTERO Diego C.ARANE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61-177,共17页
Zonda wind is a typical downslope windstorm over the eastern slopes of the Central Andes in Argentina,which produces extremely warm and dry conditions and creates substantial socioeconomic impacts.The aim of this work... Zonda wind is a typical downslope windstorm over the eastern slopes of the Central Andes in Argentina,which produces extremely warm and dry conditions and creates substantial socioeconomic impacts.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an index for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of Zonda wind occurrence.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s applied to the vertical sounding data on both sides of the Andes.Through the use of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the PCA is applied to discriminate those soundings associated with Zonda wind events from those that are not,and a probabilistic forecasting tool for Zonda occurrence is obtained.This index is 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Zonda and non-Zonda events with an effectiveness close to 91%.The best model consists of four variables from each side of the Andes.From an eventbased statistical perspective,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of the mixed model is above 97%with a probability of false detection lower than 7%and a missing ratio below 1%.From an alarm-based perspective,models exhibit false alarm rate below 7%,a missing alarm ratio lower than 1.5%and higher than 93%for the correct alarm ratio.The zonal component of the wind on both sides of the Andes and the windward temperature are the key variables in class discrimination.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Zonda wind includes two wind maximums and an unstable lapse rate at midlevels on the lee side and a wind maximum at 700 h Pa accompanied by a relatively stable layer near the mountain t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nda wind foehn downslope windstorm forecasting
下载PDF
2004年夏季广州市一次罕见高温天气过程 被引量:26
19
作者 林蟒 刘燕 周亚军 《广东气象》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对广州市2 0 0 4年6月2 7日~7月3日出现的一次罕见高温天气过程及历史上的高温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广州出现高温的概率是在增加的,且长时间持续高温发生概率在2 0世纪80年代以后显著增大;( 2 )广州历史上3 8℃及以上的4次高温... 对广州市2 0 0 4年6月2 7日~7月3日出现的一次罕见高温天气过程及历史上的高温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广州出现高温的概率是在增加的,且长时间持续高温发生概率在2 0世纪80年代以后显著增大;( 2 )广州历史上3 8℃及以上的4次高温过程都是由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环流共同影响形成的;( 3 )粤北南岭山脉“焚风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广州市2 0 0 4年6月2 7日~7月3日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过程也起一定的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高温频数 焚风效应 热岛效应 高温天气 卫星云图 副热带高压 热带气旋
下载PDF
美姑河流域公路泥石流物源成因 被引量:20
20
作者 唐红梅 陈洪凯 +1 位作者 金发均 马永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4-718,共5页
位于四川西南部横断山区东部边缘大凉山内部的美姑河流域是我国公路泥石流典型发育的地区之一,泥石流具有规模大、致灾作用强烈、活动频率高等特点.从流域地貌景观、新构造应力场及具有焚风效应的大气环流特性出发对区内公路泥石流成因... 位于四川西南部横断山区东部边缘大凉山内部的美姑河流域是我国公路泥石流典型发育的地区之一,泥石流具有规模大、致灾作用强烈、活动频率高等特点.从流域地貌景观、新构造应力场及具有焚风效应的大气环流特性出发对区内公路泥石流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地貌景观造就了流域内地表植被稀少、焚风效应显著、泥石流沟轴向与新构造应力场两个剪切带方向一致(相差5.2°~6.5°)的结论,泥石流发育规律符合地貌发育对抗性原理[1].作为典型事例,把洛高依打泥石流的物源区分为不稳定物源区、基本稳定物源区和稳定物源区,并首次将物源补给量与不同降雨频率相结合,获取了不同降雨频率(3~5 a一遇、10 a一遇、20a一遇、50 a一遇和100a一遇)泥石流最大可供物源量.对公路泥石流研究及治理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姑河流域 公路泥石流 物源 新构造应力场 焚风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