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翻译中的概念流利——以李白《送友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羽 高圣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古汉诗英译始于一个多世纪前,随之而来的译文评论也从未间断过。本文尝试从达内西和莫利卡(Danesi&Mollica)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古汉诗英译进行评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李白《送友人》原诗的蕴涵与译诗的蕴涵,从而得出无论是词汇层面... 古汉诗英译始于一个多世纪前,随之而来的译文评论也从未间断过。本文尝试从达内西和莫利卡(Danesi&Mollica)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古汉诗英译进行评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李白《送友人》原诗的蕴涵与译诗的蕴涵,从而得出无论是词汇层面还是句法层面译诗都应尽量与原诗的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给译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概念流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友人 概念流利 蕴涵 诗歌翻译
下载PDF
科技英语摘要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何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428-430,共3页
结合若干科技英语翻译实例,论证其"不信,不达,不雅"的现象.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准绳,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它一直是翻译界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理想和努力方向,"信"的原... 结合若干科技英语翻译实例,论证其"不信,不达,不雅"的现象.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准绳,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它一直是翻译界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理想和努力方向,"信"的原则是建立在以原文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要语言表达连贯,译文忠实于原文,并没有把"信"和"达"分离开,按照"信","达""雅"的原则,只要不背离原文的基本信息,能使读者读懂理解,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那就是合格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英语 实例 翻译标准
原文传递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论政治文献翻译初译的标准
3
作者 赵蓬蓬 《译苑新谭》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参与十九大报告翻译工作后感触良多,作为参与者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重要文献经过我们翻译传遍全球,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作为参与者感到无比自豪。但是作为中国译者要克服目的语非母语的困难,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译文,还有很多注... 参与十九大报告翻译工作后感触良多,作为参与者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重要文献经过我们翻译传遍全球,引起很大反响,我们作为参与者感到无比自豪。但是作为中国译者要克服目的语非母语的困难,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译文,还有很多注意之处。初译是译文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是翻译流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初译作者心中要有一个标准,有了标准才有努力方向,方向决定道路,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够引领外翻事业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的精神实质 原文的逻辑关系 译词的统一 译文整体的流畅
原文传递
概念流利与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以李白《月下独酌》为例
4
作者 王永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6期32-36,共5页
忠实是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译文能够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概念流利强调目的语对原语概念的准确重构。因此,两者在忠实性原则上不谋而合。对李白《月下独酌》四个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揭示出译诗不管是在词汇、句法还是文化... 忠实是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译文能够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概念流利强调目的语对原语概念的准确重构。因此,两者在忠实性原则上不谋而合。对李白《月下独酌》四个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揭示出译诗不管是在词汇、句法还是文化、社会层面都应与原诗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以符合忠实性原则,实现概念流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流利 诗歌翻译 忠实性原则 月下独酌
下载PDF
以西方观点解读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 被引量:6
5
作者 欧阳利锋 尚敏锐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了更准确地描写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在对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作了简要概括的同时,我们将中国翻译理论同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几个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探讨。中国翻译... 为了更准确地描写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在对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作了简要概括的同时,我们将中国翻译理论同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几个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探讨。中国翻译理论学家往往借用中国传统诗说和画论中的术语来描写翻译活动,倾向于对译文作印象式的主观评价,而整体上缺乏精确严密的分析,对用语言学方法来从事翻译研究没有加以足够重视。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雅” “神似”“化境” 主观印象式 西方翻译观点
下载PDF
脱有形似 实则迥异——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辨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晨婕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0-73,共4页
通过对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两者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并对两者的差异追根溯源,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宝贵遗产,对历史上抄袭说作出了有力反驳。
关键词 “信达雅”说 翻译三原则 差异
下载PDF
汉译流畅的语义—语境管控机制——汉译语文研究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忠廉 《英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2-22,共11页
意义与结构的通顺是汉译成文的基础,只有可读才能在语音上保障汉译流畅,达到流水句的程度。汉译的流畅因而受语义和语境的管控,形成了汉译流畅语义管控机制和语境管控机制,前者可以保证语义在逻辑上前后连贯,后者可以保证交流在前后句... 意义与结构的通顺是汉译成文的基础,只有可读才能在语音上保障汉译流畅,达到流水句的程度。汉译的流畅因而受语义和语境的管控,形成了汉译流畅语义管控机制和语境管控机制,前者可以保证语义在逻辑上前后连贯,后者可以保证交流在前后句之间内容显隐得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流畅 流水句 语义—语境管控机制
下载PDF
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论“宁信而不顺”
8
作者 王萍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9-61,共3页
鲁迅的译作从文字表现力和影响力来说,都不及他的其它文学作品,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他的一个翻译观——"宁信而不顺"作进一步思考。论述"宁信而不顺"的产生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从思维模式角度分析鲁迅提出这种翻译观... 鲁迅的译作从文字表现力和影响力来说,都不及他的其它文学作品,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他的一个翻译观——"宁信而不顺"作进一步思考。论述"宁信而不顺"的产生背景及其具体表现,从思维模式角度分析鲁迅提出这种翻译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信而不顺” 翻译观 思维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