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都富 刘妤洵 《金融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9,共5页
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负面影响放大了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大量的不良资产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性,严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不良资产具有巨大的金融... 不良资产一直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其负面影响放大了金融脆弱性的风险。大量的不良资产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收益性,严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不良资产具有巨大的金融负外部性。当前,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资产反弹,包括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行业风险研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加快现有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另一方面,为了消除其金融负外部性的影响,有必要通过建立明晰的银行业产权制度,增加金融激励,引进民营银行等手段促使外部性内部化,保障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金融脆弱性 金融外部性 金融负外部性
下载PDF
产业集聚: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守云 赵鑫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103,192,共11页
产业集聚引发的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引发的金融外部性通过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企业竞争和劳动力共享,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效率;高技术产业集聚引发的技术外部性通过知识和技... 产业集聚引发的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引发的金融外部性通过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企业竞争和劳动力共享,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效率;高技术产业集聚引发的技术外部性通过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区域集聚不均衡、集聚外部性效应被政策过度干扰和本土企业主要集中于低技术领域等问题。因此,在以产业集聚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推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重视基于市场机制而产生的外部性效应,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和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技术产业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金融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 高技术产业
下载PDF
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吗?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博文 李成明 张伟广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8-125,共18页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 僵尸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国内大循环的梗阻,也是产能过剩的根源,如果处置不好,将对构建供给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有别于既有基于政府强制破产清算以及市场化改革推动僵尸企业处置的研究,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切入,探讨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僵尸企业处置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面板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以城市平均坡度作为城市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系统探讨城市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形成、复活以及退出的影响作用以及中间机制。结果发现,城市产业集聚显著降低城市僵尸企业数量与资产占比,对僵尸企业处置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僵尸企业处置作用表现出显著的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年龄异质性,对非国有僵尸企业、规模较大僵尸企业以及年老僵尸企业的处置效果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是通过预防新僵尸企业形成、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以及退出市场三条渠道实现的。此外,产业集聚通过金融外部性作用显著降低城市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机制在以上三条渠道中均显著;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外部性发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这一机制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产业集聚通过补贴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僵尸企业的退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完善集聚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减少集聚区政府补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市场化手段淘汰僵尸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金融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 补贴 僵尸企业处置
下载PDF
财政外部性的博弈论分析
4
作者 杨荣君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49-51,90,共4页
财政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财政资源的产权界定模糊,税收竞争政策的实施,缺乏合理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对各政府间、辖区间官员博弈进行分析。纠正我国财政外部性的初步思路:减少政府层次和财政层次,加强政府间纵向谈判和横向合作;在明... 财政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财政资源的产权界定模糊,税收竞争政策的实施,缺乏合理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对各政府间、辖区间官员博弈进行分析。纠正我国财政外部性的初步思路:减少政府层次和财政层次,加强政府间纵向谈判和横向合作;在明确政府间职能的基础上,推进财政分权;改革传统政绩考核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外部性 博弈 政绩考核
下载PDF
金融集聚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会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斯丽娟 张利敏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基于2006—2015年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位面积金融产出的扩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增加值... 基于2006—2015年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研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位面积金融产出的扩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增加值占比对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前一期技术水平对经济发展有较弱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外部性随着距离的变化呈"倒U形",技术外部性随着距离的变化呈"U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企业股权融资——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小芬 邵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9-61,共13页
外源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企业能否进行股权融资、吸收境外资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这一自然事件,考察了中... 外源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企业能否进行股权融资、吸收境外资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这一自然事件,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实施"沪港通"会促进国有企业股权融资;(2)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决定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实施"沪港通"对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大小与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3)"沪港通"的实施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促进标的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即拓宽融资渠道,增大资金供给,引入境外资本,增大投资者股票需求,最终降低标的企业融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股权融资 融资约束 外部融资依赖
下载PDF
“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学基础再发现 被引量:7
7
作者 杜曙光 刘刚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6,共8页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正在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发展经济学"阶段论"、均衡"陷阱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被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基础。金融外部经济可以为"阶段论"和均衡&... 国内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正在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发展经济学"阶段论"、均衡"陷阱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被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基础。金融外部经济可以为"阶段论"和均衡"陷阱论"提供一个能够操作"结构约束"和"关联机制"的方法论源头;以金融外部经济为方法论基础的高级发展经济学"多重均衡"模型,可以系统分析经济系统的"自我强化"和"锁定效应",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准确的模型化解析。这一模型也可以基于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阐明"比较优势"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金融外部经济 均衡“陷阱论” 杨格定理 产业关联 锁定效应 多重均衡 比较优势
下载PDF
关于企业财务分析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建强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企业财务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行企业财务分析学应更名为财务报表分析学,其相关内容要根据外部财务分析的目的进行调整.内部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有关内容可并入财务管理学中,... 企业财务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行企业财务分析学应更名为财务报表分析学,其相关内容要根据外部财务分析的目的进行调整.内部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有关内容可并入财务管理学中,是财务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外部分析 财务内部分析 财务管理
下载PDF
金融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东北三省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齐昕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29,共6页
金融潜能正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效应影响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质量。提升金融潜能的质量和增强优秀金融潜能的空间溢出能力,能够扩大金融经济发展正效能的辐射范围,助推城市和区域经济连动式发展。定义金融潜能并将其分为金融集中趋势潜能... 金融潜能正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效应影响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质量。提升金融潜能的质量和增强优秀金融潜能的空间溢出能力,能够扩大金融经济发展正效能的辐射范围,助推城市和区域经济连动式发展。定义金融潜能并将其分为金融集中趋势潜能、金融规模潜能、金融外向潜能和金融流强度潜能,通过构建金融潜能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测度2004-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以上城市的上述四种潜能,并分析各种金融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情况。结果表明:四种金融潜能对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但水平偏低。因此,保集聚、促规模、创区位、推辐射将是未来金融潜能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必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中趋势潜能 金融规模潜能 金融外向潜能 金融流强度潜能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我国房地产业的金融负外部性考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白钦先 主父海英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3,共7页
房地产业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其虚拟化易导致泡沫化。本文对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提出质疑,认为当前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房价的获益小于其带来的社会成本,即房地产市场在追... 房地产业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其虚拟化易导致泡沫化。本文对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提出质疑,认为当前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房价的获益小于其带来的社会成本,即房地产市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福利损失,其经济绩效是局部、片面的,而社会成本是全局性的,此即房地产业金融负外部性效应。房地产业金融负外部性表现在全局性的社会成本,这主要有拉动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银行危机的外部成本、侵占耕地的代际成本、伦理代价、社会不稳定等,这些都是房地产业的成本外溢或成本社会化,是社会福利的纯损失。政府应当在降低房地产金融负外部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控制房价与合理调控缓解负外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泡沫 金融负外部性 代际外部性 挤出效应
原文传递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负外部性考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主父海英 白钦先 《上海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7,共7页
金融的本质属性(自然垄断倾向、弱公共品性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即金融产品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出现风险外溢效应。以前的研究重在微观金融外部性,而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宏观金融负外部性更值得关... 金融的本质属性(自然垄断倾向、弱公共品性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即金融产品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出现风险外溢效应。以前的研究重在微观金融外部性,而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宏观金融负外部性更值得关注:利益集团的成本外化、弱势美元的风险转嫁、政府创租以及救市的全球性负面社会效应。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及其国家化的主宰者是宏观金融负外部性产生的制度根源,只有通过适当考虑对方的利益的国际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世界各国才可能摆脱被动的"金融负外部性承受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驱次竞争 金融负外部性 超主权货币
下载PDF
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中的金融支持
12
作者 杜惠芬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1,共4页
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也服从了渐进改革的“过渡性”逻辑 ,渐进战略较好地支持了中国 2 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 ,由于“双轨”体制的固有矛盾 ,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在今天聚集到了深层次的金融改革上 ,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关系... 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也服从了渐进改革的“过渡性”逻辑 ,渐进战略较好地支持了中国 2 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 ,由于“双轨”体制的固有矛盾 ,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在今天聚集到了深层次的金融改革上 ,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关系。中国加入WTO成为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契机。摆在面前的来自外部世界的竞争 ,成为推进中国金融业“对内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改革 金融支持 体制内金融 体制外金融 竞争性市场结构 金融改革 产权关系 融资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