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鼠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15
1
作者 葛恒明 王庆奎 +7 位作者 李志锋 王燕萍 胡建利 胡书铭 陆大江 王相化 刘瀚泽 韩俊阁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主要... 目的了解东海县鼠类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鼠笼法在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分类,并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等脏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内SFTSV核酸。结果主要鼠种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麝鼳、褐家鼠、小家鼠等6种。野鼠密度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密度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野鼠SFTSV带毒率为6.90%,家鼠为7.87%;野鼠心、肝、脾、肺、肾、脑均带有病毒,且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带毒;家鼠多为单一脏器感染。病毒核酸的基因测序与Gen Bank公布的SFTSV的NP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5%以上。结论东海县6种鼠类除小仓鼠外,其余5种均携带SFTS病毒,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但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宿主动物
下载PDF
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叶凌 任宜 +2 位作者 王忠发 王承维 李世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29-431,共3页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定种类后无菌解剖取肝、脾、肺和血清,提取RNA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共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4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60岁以上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0.83%。4例患者有被蜱叮咬史。病例呈散发,有一起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一起外地人口进入本地感染病例。采集牛、羊等动物血清25份,野外捕获鼠类111只,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捕获法共捕蜱251只,在蜱中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到2株新布尼亚病毒株,病毒株S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来源于国内6省新布尼亚病毒的S基因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岱山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迫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研究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监测 新型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马于琪 梁明明 尹华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231-3236,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80例SFTS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生存组(59例)与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生存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eGFR1、Ca、PLT、CD4、CD8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K、ALT、AST、ALP、GGT、LDH、CRE、CK、CKMB、空腹血糖、CRP、PCT、I1B、I6、I8、IL⁃10、IL⁃2R、TNA、APTT、TT、D⁃D、FDP、布尼亚病毒载量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或不同程度意识障碍)、APTT水平及病毒载量对数值可能是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临床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良君 赵瑾 李一荣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7,共6页
蜱作为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造成人类感染,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断流行,也有荆门蜱病毒、阿龙山病毒等新发病毒发生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这类新发蜱... 蜱作为第二大传染病媒介,可携带并传播多种病原造成人类感染,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害。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蜱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不断流行,也有荆门蜱病毒、阿龙山病毒等新发病毒发生感染人的病例报道,为提高对这类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认识以及掌握熟悉其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文对我国新发蜱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疾病特征,病毒分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播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荆门蜱病毒 阿龙山病毒
原文传递
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5
作者 杨盼 刘乐乐 +6 位作者 田莉 韩越 赵忠欣 孙培录 郑学星 夏咸柱 郑文文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评估和比较采用H_(2)O_(2)与β-丙内酯为灭活剂制备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将SFTSV分别用H_(2)O_(2)与β-丙内酯灭活,并与铝胶佐剂配伍制成灭活疫苗免疫小鼠,持续21 d测小鼠体重、进食量、... 目的评估和比较采用H_(2)O_(2)与β-丙内酯为灭活剂制备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将SFTSV分别用H_(2)O_(2)与β-丙内酯灭活,并与铝胶佐剂配伍制成灭活疫苗免疫小鼠,持续21 d测小鼠体重、进食量、精神状态等,评估疫苗的安全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SFTSV特异性抗体水平,中和实验测定小鼠血清中SFTSV中和抗体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中B细胞的募集与活化水平。结果研究制备的两种灭活疫苗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SFTSV中和抗体均值在免疫后8周效价均能达到1∶300以上,诱导的免疫反应均倾向于Th2型,且具有较高的B细胞的活化水平,其中H_(2)O_(2)灭活剂组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效价高于β-丙内酯灭活剂组。结论成功制备了两种在小鼠中诱导强烈体液免疫反应的SFTSV灭活候选疫苗,并提供了相关的免疫参数。H_(2)O_(2)作为灭活剂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开发有效的疫苗,为制备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新型灭活疫苗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灭活疫苗 中和抗体 灭活剂 H_(2)O_(2)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与血小板比值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金强 张仁敏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血小板比值(procalcitonin/platelet ratio,PCT/PLT)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威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确诊的SFTS住院患...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血小板比值(procalcitonin/platelet ratio,PCT/PLT)评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威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确诊的SFTS住院患者156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比两组基本资料以及化验室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SF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评价不同影响因素对于SFTS预后的价值。结果死亡组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PCT/PLT、病毒核酸定量等高于最佳参考值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2+)、PLT、淋巴细胞计数等高于最佳参考值的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以及二项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凝血酶时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PCT/PLT、病毒核酸定量可作为影响SFT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CT/PLT最佳参考值为0.005,AUC为0.828(0.757~0.898),当PCT/PLT大于0.005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0倍,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78.4%。结论PCT/PLT可作为评估SFTS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白蛉病毒 降钙素原 血小板 死亡 预后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杏 周聪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相关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对2017年1-8月我科收治的4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总结相关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结果 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病情明显好...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相关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对2017年1-8月我科收治的4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总结相关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结果 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最终得到有效控制,5例因故放弃治疗出院,3例因送医不及时或年龄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死亡。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无医护人员、家属陪护或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通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隔离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避免其他人员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 病毒感染 隔离 护理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时学秀 张晓娟 +2 位作者 孙利敏 贠文晶 孙同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4期2502-2506,共5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诊断的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NGS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 目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诊断的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NGS在SFTS诊断中的应用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NGS的诊断价值及该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短期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发病年龄(52.88±9.31)岁,均为农民,3例为重型,5例为危重型,均有发热、乏力、纳差、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或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序列,给予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后6例患者好转,2例患者死亡,该2例SFTSV序列数较高。结论SFTS患者易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mNGS对SFT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感染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与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洁 刘芸 +9 位作者 王子江 孙婷婷 田疆 毛玲玲 孙英伟 于丹梅 吴炜 李悦 姚文清 赵卓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12期996-999,共4页
目的对2012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实验室确诊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描述三间分布、临床症状体征,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2... 目的对2012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实验室确诊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描述三间分布、临床症状体征,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2012年辽宁省报告的185例疑似病例中,38例实验室确诊感染SFTSV,病死率为5.26%。病例多来自丘陵地区,以中老年、农民为主,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时间为6—10月,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头痛(73.68%)、恶心(65.76%);血常规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减少(97.37%)和白细胞计数减少(78.95%)。分离到的9株SFTSV的S、M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结论辽宁省是SFTS的流行地区,需提高SFTS的诊疗能力及加强对SFTS的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三间分布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玉华 孙美兰 温克雨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分析,探讨影响该病流行的暴露因素和人传人的可能性。方法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对个案开展流行病... 目的通过对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分析,探讨影响该病流行的暴露因素和人传人的可能性。方法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资料,对个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患者血样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巢湖市2011~2017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巢湖市共报告SFTS病例87例,年均发病率1.54/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40.3,P<0.001),病死率13.73%。病例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4~7月高发,93%的病例为农民,75例患者有农作野外暴露史,1例患者属于密切接触者发病。结论巢湖市SFTS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极少数病例可能属于人传人,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人传人 新发传染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1
作者 潘琳琳 余强 袁春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一步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以期为SFTS预防及诊疗提供关键指导。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11月经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69例SFTS病例作回顾性分析,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案分析SFTS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且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54例)、预后不良组(n=115例),收集两组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明确预后不良独立性风险因素。结果869例SFTS病例中2021年收治412例(47.41%)、2022年收治457例(52.59%);男376例,女493例,男女比例1:1.31;发病年龄中位数61岁,60~69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达35.44%(308/869);发病时间分布于4~11月,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尤以5月发病率最高,达24.28%(211/869);信阳市下辖8县2区中以商城县、光山县发病率居1、2位,占比依次为28.65%(249/869)、22.90%(199/869),固始县最低,占比为1.96%(17/869);发病人群中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达94.02%(817/869),其他职业5.98%(52/869);852例(98.04%)于发病2周内存在户外活动或劳作史,302例(34.75%)明确有蜱叮咬史;869例SFTS病例均因急性发作前来就诊,就诊时间1-18d,平均(5.45±2.10)d,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占比99.54%(865/869),其次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及淋巴结肿大等,部分病例存在腹泻、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及皮疹。若病情严重者,还可引发早期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869例SFTS病例中WBC下降857例(98.62%),PLT下降854例(98.27%),HGB下降157例(18.07%);尿蛋白阳性532例(61.22%);尿潜血阳性72例(8.29%);LDH升高843例(95.74%)、CK升高627例(72.15%)、AST升高857例(98.62%),ALT升高561例(64.56%),ALB下降415例(47.76%),Tn I上升316例(36.36%)、Scr上升165例(18.99%)、BUN上升184例(21.17%);PT延长89例(10.24%),APTT延长406例(46.72%),FIB降低149例(17.15%)、D-D升高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宁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易波 高丽 +2 位作者 孔志芳 陈奕 李永东 《浙江预防医学》 2015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监测
原文传递
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监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蕾 于鹏 +2 位作者 肖冰 侯君 陈玉凤 《医学动物防制》 2015年第4期422-424,427,共4页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共检测标本111份。2011-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71%(10/28)、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47.75%(53/111)。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79,P=0.03﹤0.0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组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疾病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标本的及时检测对病例治疗有重要作用。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监测 新型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一萌 李尧 +1 位作者 吕月 牛志强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692-69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中60~69岁最多(35.00%),男性多于女性(23∶17)。患者多于8~9月发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15例(37.50%),有明确田间或野外作业史者30例(75.0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WBC、PLT减低,肝功能ALT、AST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升高。胰腺受累以血脂肪酶升高为主。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铁蛋白增高36例(90.00%),降钙素原均轻度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87.5%),昏迷状态自动出院5例(12.5%)。结论有蜱虫叮咬史及野外作业史人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提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征 布尼亚病毒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晓林 张晓梅 +3 位作者 逢博 孙大鹏 王显军 丁淑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 比较不同检测技术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观察病毒核酸、IgM抗体、IgG抗体的动态特征,为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SFTS疑似病例早期和确诊病例康复后血清标本,采... 目的 比较不同检测技术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观察病毒核酸、IgM抗体、IgG抗体的动态特征,为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SFTS疑似病例早期和确诊病例康复后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和IgM抗体、IgG抗体,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检出结果及与采集时间的关系,观察病毒核酸及特异性抗体的动态特征.结果 87份SFTS疑似患者血清,病毒核酸阳性率为53.41%,IgM抗体阳性率为31.03%,IgG抗体阳性率为3.41%.其中55份SFTS确诊病例标本,病毒核酸和IgM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36.3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 =6.82,P=0.009),kappa值=-0.257.核酸检测阳性标本采集与发病时间间隔均在12d以内,其中7~9d采集标本阳性检出率最高(10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16).34份SFTS恢复期血标本,核酸检测均为阴性,IgM抗体阳性率为41.18%,与急性期(38.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IgG抗体阳性率为94.12%,明显高于急性期IgG抗体阳性率(0%).IgM和IgG抗体动态特征观察发现,IgM抗体在发病第2天即可检出,最晚检出时间为发病后第74天,30~60 d时间组吸光度均值和抗体检出率最高.IgG抗体最早检出时间为发病后第12天,最晚检出时间为发病后100 d.30 d内采集标本IgG抗体检出率仅为2.78%,30~ 60 d时间组IgG抗体检出率为100%.结论 发病2周内采集的SFTS疑似患者血标本,可优先考虑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等检测病毒核酸或检测IgM抗体.IgM抗体虽可在发病2d后检出,但检出高峰出现时间多较晚,因此检测阴性并不能排除诊断.IgG抗体在恢复期标本中阳转率高,可作为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病毒 核酸 抗体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及免疫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红 韩莹 +4 位作者 潘晶 韩秀云 吕燕 丁小满 杨国樑 《预防医学论坛》 2018年第8期614-61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以及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SFTS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4~11月济南市所属辖区内医院36例SFTS患者和10例... 目的通过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以及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SFTS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4~11月济南市所属辖区内医院36例SFTS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中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数量;采用液态芯片仪检测外周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SFT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323±94.38)低于对照组(987±42.73)(P <0.01);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476±45.34)低于对照组(683±68.55)(P <0.05)。SFTS患者急性期IFN-r、IL-6、TNF-α因子表达水平(38.18±26.86、148.5±129.77、110.97±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5.62、28.67±9.00、55.5±13.54)(P <0.05、0.01);IL-1b、IL-2、IL-8、IL-10表达水平(30.44±30.78、8.82±5.58、1269.42±2333.75、53.68±43.22)明显低于对照组(52.83±25.89、18.83±5.57、2 975.83±2 742.38、92.89±20.30)(P <0.05、0.05、0.01、0.05);IL-4表达水平(16.67±8.67)与对照组(19.72±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恢复期IL-1b、IL-2、IL-6、IL-8、IL-10细胞因子表达水平(236.86±231.26、17.88±15.92、903.02±380.31、9 032.5±7 929.88、112.35±102.45)较急性期(30.44±30.78、8.82±5.58、148.5±129.77、1269.42±2333.75、53.68±43.22)有不同程度升高(P <0.01、0.05);IL-4、IFN-r、TNF-α细胞因子表达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TSV感染后患者体内CD3+、CD4+T淋巴细胞降低明显,CD4+/CD8+比值降低。SFTS患者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SFTSV感染后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View Point on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17
作者 Ji-bin Ye Chuan-Song Hu +1 位作者 Tai-Sheng Li Li Fang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 new disease of zoonotic natural foci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review, the disease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fection due to tick-born...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a new disease of zoonotic natural foci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review, the disease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fection due to tick-borne and new Bunia virus infection, have similar clinical symptoms. Total of 11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The emergence, etiology, nomenclature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genotyping of SF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eatment was also evaluated. In 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 identiifcation and treatment are the key points to SFTS, but how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s still the focu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New Bunia virus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调查及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黎源 杨振东 +6 位作者 孙毅 庄璐 汤芳 崔宁 秦书理 王炳军 刘玮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及其基因特征,分析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在SFTS严重流行区河南省信阳市采集长角血蜱,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蜱中SFTSV核酸,阳性蜱... 目的探讨长角血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情况及其基因特征,分析长角血蜱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在SFTS严重流行区河南省信阳市采集长角血蜱,采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蜱中SFTSV核酸,阳性蜱进行SFTS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与当地病人血液中的SFTSV序列及GenBank中公布的SFTS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285只长角血蜱,SFTSV携带率为20.4%(58/285)。其中,游离蜱携带率31.9%(46/144),寄生蜱携带率8.5%(1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6,P〈0.01)。基于SFTSV的L、M和S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信阳地区长角血蜱的SFTSV序列与来自当地病人的SFTSV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7%,99.4%~99.5%和99.4%~99.5%。结论信阳地区SFTS高发病率与当地长角血蜱SFTSV高携带率有关,长角血蜱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全基因组 长角血蜱 传播媒介
原文传递
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尤爱国 杨建华 +4 位作者 唐晓燕 许汴利 康锴 杜燕华 黄学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 目的探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病例和80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荧光RT-PCR和IgM、IgG抗体试剂盒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抗体。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农民占90.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50/80)(P<0.01)。病例组暴露于养狗、养猫、养牛、家禽养殖、生活区周围有蜱、病前1月被蜱叮咬、从事田间作业、工作区及住宅周围有杂草灌木的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值均大于1,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因素后,生活区周围有蜱(OR=5.44,P<0.01)是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形式的蜱暴露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2012-2013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尤爱国 杨建华 +4 位作者 杜燕华 王海峰 唐晓燕 陈豪敏 许汴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2-555,共4页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242013年SFTS病例特征,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地区分布图,采用时间分布曲线结合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季... 目的分析2012-2013年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242013年SFTS病例特征,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地区分布图,采用时间分布曲线结合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季节性分布特征。收集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2012~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1225例,确诊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2948/10万。死亡18例,病死率为1.47%。信阳市报告病例1210例,占98.78%。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5月份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9月份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2年间SFTS总的流行高峰期为4月23日~8月18日,SFTS发病在时间上存在集中趋势(Z=nr2=441.00,P〈0.01)。男性发病率0.4869/10万,女性发病率为0.82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5,P〈0.01)。病例年龄1~93岁,平均59岁,其中40~79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90.29%。农民1172例,占病例总数的95.67%。本省医疗机构共报告SFTS1207例,占病例总数的98.53%;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占报告机构总数的60.87%、30.43%和8.70%。2012和2013年SFTSV检测阳性率为57.14%和5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结论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范围有扩大趋势。高龄女性农民为高危人群,SFTSV仍为主要致病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流行特征 圆形分布法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