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非粮化”演化机制与治理策略——基于刺激—反应模型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杜国明 范晓雨 于凤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2-61,共10页
研究目的:梳理耕地“非粮化”演变阶段特征,探究耕地“非粮化”演化过程中环境与农户主体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基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型构建的耕地利用系统演化历程特征与复杂适应系... 研究目的:梳理耕地“非粮化”演变阶段特征,探究耕地“非粮化”演化过程中环境与农户主体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基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型构建的耕地利用系统演化历程特征与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十分契合;(2)在宏观实践演绎中,不同类型农户主体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非粮化”演化经历了自组织萌芽—自适应发展—他组织优化三个阶段;(3)从微观主体反应来看,不同主体的“非粮化”行为趋向存在差异。家庭劳动力约束与资本约束较弱的农户主体对于外部环境反应更加明显,反之则反应较弱。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系统具有情景依赖特征,可以从系统自组织、系统他组织、系统要素协同三方面构建耕地“非粮化”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刺激—反应模型 系统 环境 农户主体
下载PDF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 被引量:62
2
作者 萧子扬 刘清斌 桑萌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32,共9页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乡村振兴面临六大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相对滞后问题、生态环境整治问题、乡风建设和培育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农民主体性和社会知觉问题。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五大路径:①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②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③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④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⑤回顾乡村建设历史,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乡村振兴 农村社会工作 精准脱贫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5,共9页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府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后脱贫时代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基于山西农村的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郭新平 张杰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77-81,共5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而确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山西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本动力缺乏,结构失衡,农业产业链竞...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而确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山西农村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本动力缺乏,结构失衡,农业产业链竞争力低等。从农民主体性地位的角度深刻剖析,其原因包括农民社会主体意识缺失、主体权利缺失和主体能力缺失。为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提出在"精英"带领下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借鉴学习日本农协经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赋予农民主体权利;通过新型职业培训,提高农民主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合作
下载PDF
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朱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1-57,共7页
农村环境治理不仅关乎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投入许多资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未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导致治理效果有限。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内外动力的推动... 农村环境治理不仅关乎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投入许多资源,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未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导致治理效果有限。农民参与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内外动力的推动。当下,内部动力因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识的缺失而不足,外部动力因政府的过分干预和资本强势掣肘而疲软。要增强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通过成人教育提升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平衡政府管理与农民自治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内外两个方面的动力,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环境治理 农民主体性 路径
下载PDF
数字乡村赋能农民主体性提升的突破路径
6
作者 王一安 吴玲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5期33-36,共4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将外源和内生的农民主体以“保护型”城乡发展理念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外源性要素保护和激发内生农民主体性是其中的重要意涵。数字乡村作为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为农民主体增权赋能是其应有之义。从政策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将外源和内生的农民主体以“保护型”城乡发展理念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用外源性要素保护和激发内生农民主体性是其中的重要意涵。数字乡村作为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为农民主体增权赋能是其应有之义。从政策文本和学术话语总结数字乡村结构框架的基础上,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明确数字乡村五个方面通过“固本培基、素质优化、惠农激励、要素供给、乡村善治”精准赋能“外源内生”农民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赋能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妇女参与的组织路径与实践机制——以赣州“清洁家园”活动为例
7
作者 罗茜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3期49-58,共10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面向农民生活的治理,其在实践中遭遇农民冷漠和不满的困境,需要激活和重建农民主体性,实现外部行政力量与内部自治力量的融合。在村妇女的“主内”特性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面向农民生活的治理,其在实践中遭遇农民冷漠和不满的困境,需要激活和重建农民主体性,实现外部行政力量与内部自治力量的融合。在村妇女的“主内”特性及上升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治理主体资源,赣州“清洁家园”活动表明借助制度吸纳、事务匹配和双重激励等方式将妇女组织起来后,妇女能够通过调动村内治理资源,明确治理单元,累积自身治理权威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治理的低成本与高效能。基于此,面向农民生活的治理要充分重视并推动在村妇女参与,但同时也应警惕生活化治理事务带来的固化女性家庭角色的风险,真正推动妇女参与公共事务,让妇女在村庄治理中发挥更大治理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妇女 农村家庭 农民主体性 妇女政治参与 妇联组织
下载PDF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探究
8
作者 李浩卓 刘志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者,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对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为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 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者,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对产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为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尊重农民,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民的生产主动性;通过引领农民创新,增强农民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农民主体作用
下载PDF
基层党组织激活农民主体性:逻辑与进路——以场域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冯超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3-81,127,共10页
基层党组织是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重要责任主体。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开展服务是基层党组织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抓手。以场域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湖北省G村“十分钟服务承诺”活动的个案分析发现,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 基层党组织是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重要责任主体。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开展服务是基层党组织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抓手。以场域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湖北省G村“十分钟服务承诺”活动的个案分析发现,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务活动中构建新的场域空间,促进场域空间内资本的交换与配置,培育了农民发挥主体性的新惯习。服务需求全面收集机制、服务诉求即时响应机制和服务评价实效参与机制是基层党组织在服务活动构建的场域空间内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关键。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全面激活农民振兴乡村的主体性,需要注意尊重农民主体性的场域逻辑差异,强化农民对振兴乡村的主体认知,提升村级党组织的资源统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农民主体性 场域理论
下载PDF
式微与重塑: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
10
作者 杨文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18期66-69,共4页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乡村能否全面振兴。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涵表达。当前,农民主体性遭遇行政逻辑“悬浮”困境、资源侵蚀困境和文化遮蔽困境。可行能力与赋权...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乡村能否全面振兴。农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其主体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涵表达。当前,农民主体性遭遇行政逻辑“悬浮”困境、资源侵蚀困境和文化遮蔽困境。可行能力与赋权理论的支撑、政治保障及乡村现实需要,共同明确了农民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空间。因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从制度赋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和生态赋能等多维向度展开农民主体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主体性重塑 可行能力理论 赋权理论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规划保障机制研究——以仙居县乡村规划管理机制创新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美亮 崔慧芬 张琪瑞 《小城镇建设》 2019年第4期67-71,共5页
法定化与有效性一直是乡村规划管理的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村庄规划落地要求,为乡村规划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和行为导向。农民主体对农房市场价值变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农地经营权流转等诉求,既是集体组织成员分化和市... 法定化与有效性一直是乡村规划管理的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村庄规划落地要求,为乡村规划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和行为导向。农民主体对农房市场价值变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农地经营权流转等诉求,既是集体组织成员分化和市场机制有效发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规划特征,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乡村规划改革实践表明:实现规划从约束农民向服务乡村的态度转化、从农村建设向乡村振兴的目标转化、从建设管理向多元治理的实施转化,能保障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 管理机制 保障机制 农民主体 仙居县
下载PDF
“制度—权力—技术—个体”:乡村治理数字化下农民主体性重塑的四维逻辑
12
作者 陈晓莉 翁迎港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5-113,共9页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诱发了“农民离场”,空间区隔让农民权利的实现出现诸多障碍,数字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破解这一区隔提供了可能性。在“国家—社会”关系高速变迁的当下,乡村治理日益被国家治理所吸纳,乡村治理...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诱发了“农民离场”,空间区隔让农民权利的实现出现诸多障碍,数字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破解这一区隔提供了可能性。在“国家—社会”关系高速变迁的当下,乡村治理日益被国家治理所吸纳,乡村治理数字化既是吸纳的表现,也是吸纳的方式。基于乡村治理数字化农民主体性“接入—共享”的实践表达,构建起“制度—权力—技术—个体”四维分析框架。制度失范、权力失衡、技术悬浮、个体失能是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结构性原因,导致治理数字化实践陷入“乡村不动”的困境和农民的“二次离场”。应以制度完善、权力重构、技术优化、还权赋能为策略,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农民主体性的重塑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治理 技术治理 农民主体性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演进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东淼 李武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8,共11页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基于地区差异性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而处于持续修订和演变进程之中。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以2004—2021年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326份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文献为数据研究样本,在对政策强度及政策数量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政... 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基于地区差异性带来的复杂社会影响而处于持续修订和演变进程之中。采用量化内容分析方法,以2004—2021年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326份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文献为数据研究样本,在对政策强度及政策数量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政策的阶段划分,进而对各阶段政策态度变化、政策主题构成和政策区域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最终在政策演变规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政策过程和政策内容的本质性概括和总体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中居住 合村并居 政策演进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培育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春莹 《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7期1-5,共5页
历史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各种制度性壁垒,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育引导存在偏差等因素,制约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 历史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各种制度性壁垒,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教育引导存在偏差等因素,制约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以宣传教育提升农民责任意识,以深化改革优化农民主体制度供给,以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以精准培育提升农民主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
下载PDF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泉海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1-46,共6页
在城镇化推动下,当前我国城乡倒置老龄化形势格局不断深化。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偏向城市,农村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学界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人口学、社会学、公共管理... 在城镇化推动下,当前我国城乡倒置老龄化形势格局不断深化。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偏向城市,农村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学界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人口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是从对策视角进行切入,更多关注的是农村“养老资源短缺”及其应对措施,而对农民主体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更缺乏从农民主体性视角去研究农村养老服务。对此,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农民主体性与农民积极参与养老的过程,重点回应如下问题:第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在积极参与养老过程中的表现;第二,农民主体性在农民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第三,重塑农民主体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服务 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春莹 《未来与发展》 2020年第4期17-21,共5页
调研结果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民培训愿望强烈,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型农业主体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断链化";财政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 调研结果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民培训愿望强烈,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不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型农业主体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断链化";财政金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三农"动力不足,农业融资难,生产要素下乡通道不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传统文化观 哲学思维
下载PDF
乡村本位: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小莉 李玉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50-155,共6页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和新载体。农村社区建设并非是要消灭农村,而是更好地发展农村,夯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基础地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和平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和新载体。农村社区建设并非是要消灭农村,而是更好地发展农村,夯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基础地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乡村本位的核心价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而核心价值取向的偏离会导致居民主体地位缺失、社区服务供给错位、农村社区缺乏乡土特色及社区文化认同不强等困境。坚持乡村本位的价值核心,需要树立乡村本位的核心理念,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提升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营造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社区文化,探索农村社区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城乡一体化 乡村本位 农民主体
下载PDF
“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淑琼 刘河元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5-328,共4页
本文在提出"空巢"村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城乡经济与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活环境方面,分析了"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的原因,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农村发展的影响... 本文在提出"空巢"村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城乡经济与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活环境方面,分析了"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的原因,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与人力资源,筑巢引凤、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招商引资、开辟本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改变农民主体缺位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村 农民主体缺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 统筹城乡发展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 被引量:48
19
作者 陈学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63-71,共9页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农民主体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实现农民主体性张扬还面临着振兴主体力量缺失、振兴权利能力支撑缺位、振兴合作精神缺乏的难题...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农民主体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实现农民主体性张扬还面临着振兴主体力量缺失、振兴权利能力支撑缺位、振兴合作精神缺乏的难题。为此,重构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目标相适宜、相匹配的农民主体性,要重振乡村经济活力以富裕农民,让农民主体性重构有物质经济基础;要重构乡村合作动力以组织农民,让农民主体性重构有社会组织基础;要重塑乡村文化魅力以凝聚农民,让农民主体性重构有精神价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三农问题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建设的自组织路径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徐琴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8,共9页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主体性是决定乡村振兴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出发,农民主体性是经济主体、环境主体、文化主体、治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然而,在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不足、主体...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主体性是决定乡村振兴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出发,农民主体性是经济主体、环境主体、文化主体、治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然而,在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不足、主体能力弱化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陷入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农民自组织以其主体承载、资源对接、能力培育等优势成为促进农民主体性建设、激活乡村社会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与农民主体性的多重维度相契合,农民自组织相应地涵盖了经济自组织、生态自组织、文化自组织和治理自组织四种类型。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发展呈现出多维度、不平衡和动态化并存的复杂样态。以自组织方式推进农民主体性建设应当根据区域的发展差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按照循序渐进、分类实践的基本原则进行,以提升农民主体性、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自组织 路径 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