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件事实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断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治斌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7,共14页
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区别于客观事实和规范事实,案件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规范的事实要件构筑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既为法律规范所规定,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所制约,兼有主客观共居的属性。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 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区别于客观事实和规范事实,案件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规范的事实要件构筑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既为法律规范所规定,又为社会生活实际所制约,兼有主客观共居的属性。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是两个可以简单分开的阶段或过程。案件事实和可得适用的法律的发现及其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相互制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事实认定 法律判断
原文传递
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再构筑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娣 钦骏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3,共8页
诉讼标的的各家理论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通说。相反 ,由于各自研究的不断深入 ,反使得理论界出现了混乱。研究诉讼标的 ,不能只局限于学界中的各种理论 ,必须从立法和判例中去寻求新的路径 ,从实务中去考察法官遇到反映诉讼标的... 诉讼标的的各家理论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通说。相反 ,由于各自研究的不断深入 ,反使得理论界出现了混乱。研究诉讼标的 ,不能只局限于学界中的各种理论 ,必须从立法和判例中去寻求新的路径 ,从实务中去考察法官遇到反映诉讼标的理论的案件时遵循的是什么样的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标的 构筑 民事 理论界 案件 判例 立法 遵循 法官 适用
原文传递
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事实解释 被引量:10
3
作者 彭中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97,共13页
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构建、发现或者形成案件事实时,会进行事实解释。事实解释是基于特定的证据以及原理、规律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剪、理解甚至推定,形成的对行为性质的认定或者对案件事实的补全。事实解释要与法律解释、事件解释、事实... 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构建、发现或者形成案件事实时,会进行事实解释。事实解释是基于特定的证据以及原理、规律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剪、理解甚至推定,形成的对行为性质的认定或者对案件事实的补全。事实解释要与法律解释、事件解释、事实发现/认定区别开来。事实解释可以分为基于行为性质的事实解释、基于案件证据的事实解释以及基于文本内容的事实解释等类型。从案件事实形成的过程来看,事实解释具有促进事实还原、沟通诉讼两造、实现逻辑涵摄和传递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功能。法官进行事实解释,必须遵守正当理由规则、事实位阶规则以及运用多元方法规则。把事实解释从法律解释中剥离出来,构成司法裁判过程中一个应当受到重视的独立过程,是现代法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案件事实 事实解释 解释规则
下载PDF
论案件事实的定性原则——以盗窃与抢夺、抢劫三个概念的界限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聂长建 李国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40-46,共7页
法律上的概念种类总是有限的,而它所涵摄的案件事实的种类是无限的,一个法律概念要涵摄多个案件事实。案件事实离此概念越远,就离彼概念越近,直至其与彼概念的距离短于与此概念的距离,那么它就涵摄于彼概念而非此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 法律上的概念种类总是有限的,而它所涵摄的案件事实的种类是无限的,一个法律概念要涵摄多个案件事实。案件事实离此概念越远,就离彼概念越近,直至其与彼概念的距离短于与此概念的距离,那么它就涵摄于彼概念而非此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对案件事实的定性不能从法律概念的字面表述和案件事实的现象的关联度来判断,而应该从法律概念的本质和案件事实的本质的关联度来判断。对案件事实是否属于盗窃罪、抢夺罪或抢劫罪的定性,也要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定性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定性原则 盗窃罪 抢夺罪 抢劫罪
下载PDF
从经验事实到科学因果:基于过程的因果机制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臧雷振 徐榕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共15页
研究者在因果机制分析中常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尝试实现对“因”何以致“果”的系统阐释。但“故事”与“案例”的差异、“叙述”与“论证”的混淆、“个例”与“通则”的区隔以及“微观”与“宏观”的断裂,共同阻滞着社会科学研究从经... 研究者在因果机制分析中常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尝试实现对“因”何以致“果”的系统阐释。但“故事”与“案例”的差异、“叙述”与“论证”的混淆、“个例”与“通则”的区隔以及“微观”与“宏观”的断裂,共同阻滞着社会科学研究从经验事实转向科学因果,矮化了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特性,弱化了案例研究方法在因果机制探索中的成效。在案例研究中,基于过程的因果机制挖掘具体包括如下环节:通过从经验事实中拆解核心事件,实现离散事实的系统化串联,促进不规则经验事实向规范的“典型过程”转化,从而形成基础机制命题;借助差异化过程比较实现非必要因素剔除和竞争性因素排除,提升因果机制的内部效度;依托情境和结构的关联分析进一步凝练科学因果,增强其外部效度,最终形成基于经验事实挖掘科学因果的操作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事实 因果机制 过程 案例研究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诉讼标的视角下一般保证纠纷之诉讼形态分析
6
作者 袁中华 成卓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23年第2期1-18,共18页
在司法实务中,一般保证纠纷因纠纷事实范围之界定而导致必要共同诉讼形态的适用被不当扩张。这种做法并未严格遵循共同诉讼制度在规范层面所采的诉讼标的判断基准。因而在对一般保证纠纷所涉共同诉讼形态予以修正调适时,需重新回归至诉... 在司法实务中,一般保证纠纷因纠纷事实范围之界定而导致必要共同诉讼形态的适用被不当扩张。这种做法并未严格遵循共同诉讼制度在规范层面所采的诉讼标的判断基准。因而在对一般保证纠纷所涉共同诉讼形态予以修正调适时,需重新回归至诉讼标的理论进行思考。在廓清诉讼标的与案件事实关系的基础上,可从解释论视角得出结论:一般保证纠纷应采普通共同诉讼形态。此外,在一般保证纠纷所涉主体单独被诉的情形下,应就构建参加之诉的必要性等问题予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保证 诉讼标的 案件事实 共同诉讼 参加之诉
原文传递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性——基于言伴语境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政勋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86,共12页
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能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言伴语境对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法律解释的言伴语境是当下案件事实。法官处理案件时在其前见的指引下根据法律规定选择、建构案件事实,根据案件事实赋予法律文本以语用意义,并且在语境... 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能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言伴语境对意义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法律解释的言伴语境是当下案件事实。法官处理案件时在其前见的指引下根据法律规定选择、建构案件事实,根据案件事实赋予法律文本以语用意义,并且在语境和文本、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的多次循环往复中实现解释者和文本的视域融合,使法律文本的意义不断丰富和完善。刑法未规定期待可能性,但对其适用体现了言伴语境对文本意义的作用,因而其存在具有合理性。适用该理论不会打破法律的安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平衡,法官因此而行使自由裁量权不违背现代法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可能性 语境 解释 案件事实 法律文本
下载PDF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及其客观性 被引量:2
8
作者 雷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3,共21页
在近年来学界发生的一场跨学科论战中,双方围绕事实的概念、证据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等核心争点展开论辩。在澄清司法裁判之论证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发现,“以事实为依据”中的“事实”,主要指的是作为裁判结论之依据的案件事实。事实认... 在近年来学界发生的一场跨学科论战中,双方围绕事实的概念、证据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等核心争点展开论辩。在澄清司法裁判之论证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发现,“以事实为依据”中的“事实”,主要指的是作为裁判结论之依据的案件事实。事实认定是一个从证据材料到证据事实,再到案件事实的过程,其间存在各种认知性推论和评价性推论的空间,有时甚至可基于法律规则直接进行事实认定或推定。司法裁判中的证据既可指证据材料,也可指证据事实,但两者与事实(案件事实)均不相同。案件事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但预设了一种对客观真相的本体论承诺和规范性诉求。它可区分为案件事实认知和案件事实命题两个层面,其客观性由聚合论、共识论和符合论三重维度来确保。总之,“以事实为依据”的主张应当得到维系,用“以证据为依据”来替代它并不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材料 证据事实 案件事实 论证结构 客观性
下载PDF
结合案件要素序列的罪名预测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倩 秦永彬 +2 位作者 黄瑞章 刘丽娟 陈艳平 《大数据》 2021年第6期30-40,共11页
罪名预测指根据给定的案情事实找到适用罪名。现有罪名预测方法主要使用文本内容进行分类,但无法有效地利用文本中的案件要素。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合案件要素序列的罪名预测方法。该方法将案情事实过程表示为一系列以“行... 罪名预测指根据给定的案情事实找到适用罪名。现有罪名预测方法主要使用文本内容进行分类,但无法有效地利用文本中的案件要素。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结合案件要素序列的罪名预测方法。该方法将案情事实过程表示为一系列以“行为”为核心且具有时序关系的案件要素序列,然后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表示,最后融合文本语义特征来预测案件罪名。实验表明,该方法比现有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同时,该方法在对易混淆罪名的区分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情事实 图卷积神经网络 案件要素 文本分类
下载PDF
论案件事实的智能认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中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95,共10页
将案件事实与制度事实进行匹配是实现公正裁判的重要前提。案件事实的形成是各种证据综合证成的结果。基于人工智能的形式性、程序性特点,司法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问题,并使得法律逻辑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通过... 将案件事实与制度事实进行匹配是实现公正裁判的重要前提。案件事实的形成是各种证据综合证成的结果。基于人工智能的形式性、程序性特点,司法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问题,并使得法律逻辑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通过人工智能认定案件事实,需要将案件证据数据化、自然语言可计算化,并不断整合碎片化的证据数据,同时设计算法承认规则、算法排除规则和算法改进规则,制定以推理为主要形式的逻辑程序。当前,在对案件事实的智能认定方面还存在自由心证、因果联系等问题的困扰,这需要通过技术的不断提升来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人工智能 司法裁判 自由心证
下载PDF
裁判事实如何形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日华 《北方法学》 2011年第6期15-23,共9页
对于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始终存在着多种分类。大多数都是在静态意义上对事实进行划分;事实只有在司法过程中才有意义,事实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从客观事实的发生、案件事实的陈述到裁判事实的建构,是诉讼参与人、法律规... 对于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始终存在着多种分类。大多数都是在静态意义上对事实进行划分;事实只有在司法过程中才有意义,事实需要在司法过程中进行动态的考察。从客观事实的发生、案件事实的陈述到裁判事实的建构,是诉讼参与人、法律规范、证据等各种因素整合的结果。裁判事实的最终形成是在法律理性主导下进行的事实演化;事实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司法过程中事实的真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事实 案件事实 裁判事实 法律规范
下载PDF
作为定案依据的案件事实之探讨——兼论不同诉讼的证明标准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宝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2-45,共4页
针对把“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中的“事实”理解为“客观事实”的抽象化作法 ,提出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是指诉讼中的“案件事实”,而不是哲学范畴中的“客观事实”。同时 ,针对三大诉讼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异 。
关键词 诉讼法 客观事实 案件事实 法律推定 证明标准
下载PDF
事实编撰物著作权保护之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晓青 《时代法学》 2007年第2期3-8,共6页
事实编撰物的著作权问题主要牵涉到对作品独创性的界定。美国Feist案非常具有代表性。美国最高法院不仅强调了一般性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要求,而且强调了事实编撰物一类的事实性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要求。对事实性质作品著作... 事实编撰物的著作权问题主要牵涉到对作品独创性的界定。美国Feist案非常具有代表性。美国最高法院不仅强调了一般性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要求,而且强调了事实编撰物一类的事实性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性要求。对事实性质作品著作权性质的否认表明了其对作者未来创作材料保障的关注。在事实编撰物这类案件中,法院需要解决的是对事实的编撰物中对于信息的保护和坚持信息是与其他作品相关的公共财产的观点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 事实编撰物 独创性 Feist案
下载PDF
案件事实与法律文本的解释之契合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红妙 武建敏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3-15,共3页
借助于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必然要面对法律适用的问题。法律被制定出来只有通过适用,才能实现其价值。适用法律就意味着要解释法律,因为适用法律不可能像自动售货机一样,输入法条就能得出合乎正义的结论。我们将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以及... 借助于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必然要面对法律适用的问题。法律被制定出来只有通过适用,才能实现其价值。适用法律就意味着要解释法律,因为适用法律不可能像自动售货机一样,输入法条就能得出合乎正义的结论。我们将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以及法官在这一解释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找到那个在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交叉的契合点,从而得出合法合理的结论。这一契合点的寻找是处理案件的核心,它代表了正义观念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法律文本 解释 契合点
下载PDF
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维扬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29,127,共8页
虽然在国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类学概念和模式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但这些分析对个案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视个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对个案中国家形成和生存情况的长时段的历史性事实的关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重要考古学证据... 虽然在国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类学概念和模式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但这些分析对个案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视个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对个案中国家形成和生存情况的长时段的历史性事实的关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重要考古学证据意义的分析,运用的以物化证据标准衡量的方法还不具备真正的科学性,以此来认定考古学资料可能具有的表明国家存在的意义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重视历史性事实对于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作用。在对近年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意义的认定上,研究者应重视一些在中国早期历史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实的作用,如能直接表现国家制度运作的历史性事实、对于国家制度作为合法政治传统存在和发展的事实、国家制度发展的长期性后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起源研究 历史性事实 考古学证据 人类学概念和模式 个案研究 物化证据
原文传递
充分条件关系的刻画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运用
16
作者 周理 伍双林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在案件事实认定中,传统形式逻辑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一思维工具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我们应该对其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地刻画,否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这种刻画在我们的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我们的法官正确顺利地完... 在案件事实认定中,传统形式逻辑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一思维工具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我们应该对其前后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地刻画,否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这种刻画在我们的案件事实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我们的法官正确顺利地完成案件事实认定工作,为正确判决的生成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认定 充分条件关系 两个独立性
下载PDF
案件事实对法律规范之建构探微——以刑法规范为分析视角
17
作者 张心向 《刑法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148-182,共35页
法律运作的实践过程离不开案件事实对法律规范的建构。法律语词本身的模糊性决定法律概念模糊的必然性,并进而导致了由一组法律概念按照特定的逻辑结构创制的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所以,法律规范的涵义,只有基于实践中的案件事实才能被... 法律运作的实践过程离不开案件事实对法律规范的建构。法律语词本身的模糊性决定法律概念模糊的必然性,并进而导致了由一组法律概念按照特定的逻辑结构创制的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所以,法律规范的涵义,只有基于实践中的案件事实才能被不断地发现和创造出来,并通过案件事实的这种影响,使规范语词涵义趋向明确、规范涵摄内容逐步量化以及规范适用规则不断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规范 案件事实 建构
原文传递
浅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8
作者 彭长江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年第4期71-73,共3页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用证据证明与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需要证明的事实。研究证明对象对于查明案情,及时、公正的终结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案件事实 证明对象的范围
下载PDF
证明责任视角下的抗辩与否认界别 被引量:37
19
作者 袁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抗辩与否认的根本差异在于对请求原因事实的攻击路径:抗辩排斥请求原因事实发生的法律效果,承认请求原因事实的客观存在;否认直接排斥请求原因事实本身。在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层面,以上本质差异填补了"抗辩者承担证明责任,否认... 抗辩与否认的根本差异在于对请求原因事实的攻击路径:抗辩排斥请求原因事实发生的法律效果,承认请求原因事实的客观存在;否认直接排斥请求原因事实本身。在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层面,以上本质差异填补了"抗辩者承担证明责任,否认者不承担"的论证缺口。进而可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7条中的"被告辩称"的性质是积极否认,被告不对该事实主张负担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在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层面,结合规范意旨以及民间借贷案件事实认定具有相当难度的客观现实,应遵从被告举证在先、原告举证在后的顺位,施以被告事案解明义务,以促进确定争点、发现事实、克服真伪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辩 否认 证明责任 要件事实 事案解明义务
下载PDF
行政诉讼中的裁判事实如何生成?——基于事实认知层次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硕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20,共18页
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对事实问题的认知都因循从案件事实到要件事实再到裁判事实的认知逻辑,合格的事实认定应是理性认知的产物。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知因涉及权力间关系问题而体现出区别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性。在案件事实认知阶段... 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对事实问题的认知都因循从案件事实到要件事实再到裁判事实的认知逻辑,合格的事实认定应是理性认知的产物。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知因涉及权力间关系问题而体现出区别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性。在案件事实认知阶段,法官以行政案卷为基础,结合法庭调查情况完成对“发生了什么”以及“行政机关如何处理”等案件事实的整体性认知。在要件事实认知阶段,法官按照序位逐一对案件事实作法律归属论证,排查行政行为的违法项。完成合法性审查后,法官结合价值判断,确定裁判意向与裁判事实范围,启动裁判事实认知。根据裁判意向的不同,法官可在行政基础事实、行政行为事实、诉讼合法性要件事实与情形变更事实中选定一项或多项作为裁判事实,并结合证据完成事理融贯的事实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事实 案件事实 裁判事实 事理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