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人文"何以可能——盖哈特·劳尔教授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盖哈特·劳尔 程林 《数字人文研究》 2021年第2期3-8,共6页
计算机技术使人文学者在指尖之间获得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新研究机遇.当今人文研究面临两种选择:继续定位为自然科学的对立面,或与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精准人文".虽然学习新技术工具等并非易事,但学界对数字人文的接... 计算机技术使人文学者在指尖之间获得了很多始料未及的新研究机遇.当今人文研究面临两种选择:继续定位为自然科学的对立面,或与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成为"精准人文".虽然学习新技术工具等并非易事,但学界对数字人文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数字人文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专业信息学,也可能内化成为人文研究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因为数字人文的出现及发展,人文研究正处于一个具有启发性时代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人文 德语区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学者 专业信息学
原文传递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2
作者 程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语文学走向鼎盛的同时也暗存危机。格林讨论了“精准科学”和“非精准科学”(如当时的语文学)的差异,并预言后者不断走向精准的趋势;蒙森的“大科学”实践虽无智能技术支撑,但以历史实证精神为引导,通过人工集体作业... 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语文学走向鼎盛的同时也暗存危机。格林讨论了“精准科学”和“非精准科学”(如当时的语文学)的差异,并预言后者不断走向精准的趋势;蒙森的“大科学”实践虽无智能技术支撑,但以历史实证精神为引导,通过人工集体作业建成文献库,具备了数字人文基础工作的实证性、工程性、开放性、协作性以及面向未来等特质。尼采却认为这种历史实证语文学割裂了古典语文学与教养、当世生活的联系,但尼采式语文学也难逃争议。19世纪德国语文学怀揣“精准人文”的愿景,催生了数字人文基础工程思维的史前萌发,而围绕实证或阐释引发的争论也为当今数字人文讨论带来了启发。当今人文学术可从传统阐释与数字技术方法的理念碰撞、宽容互鉴和融合创新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 精准人文 格林 蒙森 尼采 数字人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