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8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证据的知识是可能的吗——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证据激活方案
1
作者 唐瑭 程潇 郑伟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证据主义是知识论的正统观念,即证据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这一阵营常常受到无证据知识说的攻击,如以无梦睡眠状态等场景下的主体知识状态作为“无证据的知识”反例,主张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主体的知识是可能的。证据主义阵营的传统的应对... 证据主义是知识论的正统观念,即证据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这一阵营常常受到无证据知识说的攻击,如以无梦睡眠状态等场景下的主体知识状态作为“无证据的知识”反例,主张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主体的知识是可能的。证据主义阵营的传统的应对方案是搜寻证据,但在无梦睡眠案例中,这一路线的回忆倾向说无法有效地为证据主义提供辩护。基于认知心理学“激活”的概念,新的证据激活方案为无梦睡眠状态下的主体知识提供了激活的精神状态以为证据。按照这一方案,可以坚守证据主义的立场,有希望驳倒无证据的知识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主义 无证据的知识 无梦睡眠 激活觉察
原文传递
论信念伦理原则中的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
2
作者 何海 肖朗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5-95,共11页
我们应当在何种条件下相信一个信念,这是信念伦理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哲学家克利福德和詹姆斯分别给出了“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的答案。但是克利福德的“充分证据”概念和詹姆斯的“信念意志”概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解,这些误解不... 我们应当在何种条件下相信一个信念,这是信念伦理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哲学家克利福德和詹姆斯分别给出了“证据主义”与“信念意志”的答案。但是克利福德的“充分证据”概念和詹姆斯的“信念意志”概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解,这些误解不仅混淆了证据主义原则的规范性与价值性论证,而且忽视了信念意志论证中的理智不胜任前提。事实上,克利福德建基于人类命运的证据主义原则虽然高扬了理智美德,但却脱离了现实,而詹姆斯捍卫宗教信仰的过激立场亦使得他对克利福德原则的批判有矫枉过正之嫌。一种调整后的詹姆斯式信念伦理立场将会是更好的选择,它既承认了证据主义原则的合理部分,又肯定了信念意志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伦理 证据主义 信念意志 克利福德 詹姆斯
下载PDF
新证据主义及其修正——兼论实用主义与证据主义之争的出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方红庆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什么样的考量能成为信念理由?证据主义与实用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论辩僵局。新证据主义者试图从信念理由的本质出发打破这一僵局,但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信念和理由的能动性,忽视了其功能性。通过给审议性约束理由概念(DCR)增加一... 什么样的考量能成为信念理由?证据主义与实用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论辩僵局。新证据主义者试图从信念理由的本质出发打破这一僵局,但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强调信念和理由的能动性,忽视了其功能性。通过给审议性约束理由概念(DCR)增加一个胜任力或德性条件,审议-胜任力约束理由概念(DCCR)不仅修正了新证据主义,而且能更好地阻击实用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理由 证据主义 实用主义 DCR DCCR
原文传递
理由与证据——实用主义与证据主义之争 被引量:3
4
作者 舒卓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4,共6页
理性曾被认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标志,而理由是理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一个行动或信念是合理性的,那么至少得有好的理由来支持它。证据主义者认为,相信的理由就是证据,只有证据能够合理化一个信念。实用主义者坚决拒斥这种想... 理性曾被认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标志,而理由是理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一个行动或信念是合理性的,那么至少得有好的理由来支持它。证据主义者认为,相信的理由就是证据,只有证据能够合理化一个信念。实用主义者坚决拒斥这种想法。他们主张实用因素也能成为相信的理由,在信念的形成与证成中发挥作用。这场争论推进了人们对理由的理解。因果论证与反思论证是支持证据主义的两个基本论证,然而它们都有各自的缺陷,没法彻底击败来自实用主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证,即奠基论证,能够更好地回应实用主义。它的基本想法是信念必须能够基于理由,却没法基于实用因素。同时,这种基于关系可以用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理由 证据 证据主义 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证据是心理状态吗? 被引量:2
5
作者 舒卓 朱菁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6,共7页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主义是近来引起较多关注的一种关于证据本性的学说,主张证据是内在于认知主体的某些特定心理状态,尤其是感知觉经验。文章剖析了证据心理主义的立论和主要依据,指出用以支持心理主义的几个主要理由并不成立,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心理主义缺乏成为一个全面的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学说的必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证据主义 心理主义 认知理由
原文传递
知态证成:可靠主义和证据主义之争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菜琼 米建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5,共7页
当代后盖梯尔的知识论发展,主要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争议与论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知识理论的对抗,还需要明辨两个不同的议题与焦点:第一个焦点议题是针对知识的本质与定义,另一个焦点议题则是注重知态证成的本质与定义。针对第... 当代后盖梯尔的知识论发展,主要是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争议与论辩。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知识理论的对抗,还需要明辨两个不同的议题与焦点:第一个焦点议题是针对知识的本质与定义,另一个焦点议题则是注重知态证成的本质与定义。针对第一个议题所引发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我们将其称为知识论的内在论和知识论的外在论之争,而注重在第二个议题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则可称之为知态的内在论与知态的外在论之争。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对象,就是在知态的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的语境中,证据主义与可靠主义对于知态证成这个概念的不同主张与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态证成 可靠主义 证据主义 内在论 外在论
原文传递
从普兰丁格的“保证”思想看基础主义和联贯主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清海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27,共6页
基础主义注重基本信念的出发点地位,而联贯主义认为基本信念是相互联系的,不需要出发点。美国哲学家普兰丁格对知识论的这两大派别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背后隐含着"证据主义"的身影,故此基础主义作为论证出发点是... 基础主义注重基本信念的出发点地位,而联贯主义认为基本信念是相互联系的,不需要出发点。美国哲学家普兰丁格对知识论的这两大派别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和分析,认为二者背后隐含着"证据主义"的身影,故此基础主义作为论证出发点是可以接受的,但需要重新界定;而联贯主义抹杀了出发点,应予以抛弃。他如此区别对待,是为了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论大厦,而避免以证据主义为特征的"辩护说"。他的这一思想应引起学术界的哲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证 基础主义 联贯主义 证据主义
原文传递
确证问题的认知分歧问题研究现状
8
作者 宋群 丛杭青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0,共7页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歧三个方面对当代西方认知分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表明,认知分歧问题对传统知识确证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审视伦理、政治以及科学等领域中分歧现象的新视角,对认知分歧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澄清其与怀疑主义的关系,区分两种认知分歧模型,同时还有赖于对其要素的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证 认知分歧 证据 证据主义
原文传递
“有证据的探讨”:胡适文学考据的方法、思路与意义
9
作者 项念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第5期142-150,共9页
研究20世纪中国诗学考据学史,胡适乃是重要一环。终其一生,他一再强调的以“归纳法”为主干的“有证据的探讨”,一方面给了后来者不断质疑与探寻证据的激励,但也自始即存在证据主义的意识局限。当然,正是这种由注重证据而来的不妥协的... 研究20世纪中国诗学考据学史,胡适乃是重要一环。终其一生,他一再强调的以“归纳法”为主干的“有证据的探讨”,一方面给了后来者不断质疑与探寻证据的激励,但也自始即存在证据主义的意识局限。当然,正是这种由注重证据而来的不妥协的怀疑精神,使得胡适的文学史研究不仅开辟了通俗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奠定其实证研究的基本范式,其注重运用证据归纳的方法来考证小说的“著者”与“本子”,以及以“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来研究文学,对诗学考据无疑有着方法论意义上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考据 诗学考据 证据主义
下载PDF
克利福德信念伦理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与批判
10
作者 韩雪吟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19世纪后期的英国哲学家克利福德(W.K.Clifford)在《信念伦理学》一文中,从知识伦理标准的角度强调了充分的证据支持在信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他证据主义的立场。随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科学方法成为思考基本哲学问题的重... 19世纪后期的英国哲学家克利福德(W.K.Clifford)在《信念伦理学》一文中,从知识伦理标准的角度强调了充分的证据支持在信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他证据主义的立场。随着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科学方法成为思考基本哲学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信念伦理学提出的问题也就愈显重要。哲学家们针对信念伦理学所涉及的证据充分性的问题、知识标准与伦理判断的问题以及形而上学信念合理性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当代哲学解读。这也是克利福德提出信念伦理学概念的当代哲学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利福德 证据主义 信念 知识 道德
下载PDF
略谈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认知辩护概念
11
作者 戚陈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7-20,11,共5页
传统对知识的理解是JTB式的。其中关于认知辩护(J)的讨论是当前分析哲学界热议的话题。相关讨论中对认知辩护的理解有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为内在主义代表的证据主义和外在主义代表的可靠主义,这些争论的逐渐... 传统对知识的理解是JTB式的。其中关于认知辩护(J)的讨论是当前分析哲学界热议的话题。相关讨论中对认知辩护的理解有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为内在主义代表的证据主义和外在主义代表的可靠主义,这些争论的逐渐深入将把认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辩护 内在主义 外在主义 证据主义 可靠主义
下载PDF
证据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勒娜德与凯利及沙的论战
12
作者 赖国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5,共6页
在信念伦理领域,证据主义认为只有证据才能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而实用主义认为实用因素也可以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近几年来,证据主义者凯利与沙提出了几个反实用主义论证,而实用主义者勒娜德对此提出了她的反驳。凯利与沙的论证指出实用因... 在信念伦理领域,证据主义认为只有证据才能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而实用主义认为实用因素也可以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近几年来,证据主义者凯利与沙提出了几个反实用主义论证,而实用主义者勒娜德对此提出了她的反驳。凯利与沙的论证指出实用因素之不能成为信念的规范理由是因为其动机理由。而勒娜德借助于反例试图表明实用因素可以作为信念的动机理由。笔者论证勒娜德的反驳并不成功,这是因为在信念的领域中实用因素不能满足一个因素之成为信念的动机理由的"直接性条件",即:如果R是X做一件事的动机理由,那么在做这件事的其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R直接地导致了X做这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规范理由 动机理由 证据主义 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信念及其透明度特征
13
作者 何静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5,125,共6页
在我们考虑是否要相信某种陈述的时候,总是想要找出关于这种陈述的事实证据。哲学家把这种特征称为信念的"透明度"特征。要解决证据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在信念伦理学中的矛盾,就应当诉诸于对透明度的正确解释。因为这种透明度特... 在我们考虑是否要相信某种陈述的时候,总是想要找出关于这种陈述的事实证据。哲学家把这种特征称为信念的"透明度"特征。要解决证据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在信念伦理学中的矛盾,就应当诉诸于对透明度的正确解释。因为这种透明度特征反映了信念的概念性事实:当且仅当P的时候,关于P的信念为真。这种规范性的真理使得只有证据才能成为信念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透明度 思考限制 证据主义 实用主义
原文传递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The Will to Believe"
14
作者 Nathan Hilber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1期87-102,共16页
That we shape our beliefs to align with our actions should be of interest with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generally. Cognitive dissonance,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actio... That we shape our beliefs to align with our actions should be of interest with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generally. Cognitive dissonance,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eliefs and actions do not conform with each other, presents just such a situation. The idea that cognitive dissonance, by strict evidentialist standards, compromises our epistemic integrity since cognitive dissonance causes us to hold beliefs for which we do not have evidence, recalls the exchange between William Clifford and William James in which they discuss evidentialism, the idea that we should hold no beliefs for which we do not have evidence. In this paper I draw upon extant published research concerning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and religion. I also survey the Clifford-James debate, applying considerations from their exchange to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religious) belief. I conclude by showing how cognitive dissonance can have ambiguous results as concerns the justification of beliefs and that philosophy could benefit from attending to factors impacting empirical aspects of belief formation such as cognitive disso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dissonance evidentialism Belief- William James - William Clifford
原文传递
悬置判断“谜团”的本体论预设
15
作者 舒卓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2,共7页
设想某人可以理解一个命题,但是没有任何相关证据。此时,专家们却建议不要悬置判断,他该何去何从呢?似乎无论哪种态度都不合适:一方面,没有证据,就不应该相信;另一方面,按照专家们的意见,悬置判断是不恰当的。对此谜团有多种回应方式:... 设想某人可以理解一个命题,但是没有任何相关证据。此时,专家们却建议不要悬置判断,他该何去何从呢?似乎无论哪种态度都不合适:一方面,没有证据,就不应该相信;另一方面,按照专家们的意见,悬置判断是不恰当的。对此谜团有多种回应方式:建议本身就不合适,没必要理会;此人仍应悬置判断;此人应完全抛开该命题,不采取任何态度等等。其中某个或某些回应可能是正确的,但至少都是不完备的。它们背后都隐含了某种对悬置判断的理解。此谜团实质上乃是一个关于悬置判断本质的谜团。只有回答了悬置判断到底是什么,才能彻底解开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置判断/悬搁判断 证据主义 认知困境 置信度
原文传递
“坚信”还是“轻信”:证据主义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剑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7,共7页
证据主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证据主义,它主张:当且仅当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一个信念时,这个信念才是合理的。强证据主义预设了经典基础主义,而且面临苛刻性和自我反驳的困境。为了克服这些困境,改革宗知识论者提出了易信主义。虽然易信... 证据主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证据主义,它主张:当且仅当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一个信念时,这个信念才是合理的。强证据主义预设了经典基础主义,而且面临苛刻性和自我反驳的困境。为了克服这些困境,改革宗知识论者提出了易信主义。虽然易信主义可以克服强证据主义的苛刻性与自我反驳的困境,但与强证据主义一样,易信主义也面临来自语境性的挑战,因此,它还不是强证据主义的最佳出路。强证据主义的最佳出路是语境证据主义。语境证据主义建立在语境基础主义之上,能够避免强证据主义和易信主义的困境,并且最具解释力、最无片面性,因而也最有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证据主义 易信主义 语境证据主义
原文传递
论事实认定的认知规范结构——以审判主体信念为中心
17
作者 曹佳 《证据科学》 2023年第3期327-345,共19页
事实认定的认知规范结构,指事实认定者在展开证据推理活动时内在的、应然的认知路径结构。唯有遵循理性的认知规范结构,事实认定者的信念方能获得证成。大体而言,“证据”与“解释”是建构事实认定之认知规范结构的两个核心锚点。解释... 事实认定的认知规范结构,指事实认定者在展开证据推理活动时内在的、应然的认知路径结构。唯有遵循理性的认知规范结构,事实认定者的信念方能获得证成。大体而言,“证据”与“解释”是建构事实认定之认知规范结构的两个核心锚点。解释性证据主义理论阐释了“证据”与“解释”在认知证成中的一般性关系,也为建构事实认定的认知规范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深入分析认知规范结构,有助于揭示事实认定的认识论原理,推动证据规范建设和司法实践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认定 认知规范结构 认知证成 解释性证据主义
原文传递
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言据性视角 被引量:51
18
作者 杨林秀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5,共5页
学术论文中关于作者身份构建的语言资源很多,本文选择言据性资源视角,以100篇英文学术论文为语料,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言据性资源如何帮助学术论文作者构建学术身份:言据性与作者的可信度;言据性与作者的权威性和亲和力;言据性与作者的... 学术论文中关于作者身份构建的语言资源很多,本文选择言据性资源视角,以100篇英文学术论文为语料,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言据性资源如何帮助学术论文作者构建学术身份:言据性与作者的可信度;言据性与作者的权威性和亲和力;言据性与作者的尊重和责任。从言据性资源出发,本文为学术语篇的作者身份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文 作者身份构建 言据性
原文传递
语言如何表达“言之有据”——传信范畴浅说 被引量:36
19
作者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7,共4页
人们在陈述事实或交代信息时, 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自行估价, 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加以表达。这一语义范畴称作“传信范畴”, 其基本要素为: 1) 知识; 2) 可靠程度; 3) 知识获取方式; 4) 知识来源; 5) 知识与期望的差异... 人们在陈述事实或交代信息时, 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自行估价, 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加以表达。这一语义范畴称作“传信范畴”, 其基本要素为: 1) 知识; 2) 可靠程度; 3) 知识获取方式; 4) 知识来源; 5) 知识与期望的差异。语言表达传信的方式不同, 既可以是词汇, 也可以是语法形态。表达传信的词语叫做“传信语”。讨论英语中的传信语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表达 语义传信范畴 传信语
下载PDF
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 被引量:40
20
作者 张成福 余光武 《语言科学》 2003年第3期50-58,共9页
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反映人们对一句话现实依据的关心。本文在既有人类语言传信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出汉语传信表达的大致轮廓,认为汉语的传信表达可分为现行的(或眼见的)、引证的、推断的和转述的四类项目。在这个框架下,本... 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反映人们对一句话现实依据的关心。本文在既有人类语言传信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出汉语传信表达的大致轮廓,认为汉语的传信表达可分为现行的(或眼见的)、引证的、推断的和转述的四类项目。在这个框架下,本文着力探讨了汉语传信范畴重要体现者——插入语的传信表达功能。通过对一定量的语料考察后发现,汉语的四类传信项目都可以用插入语来表达,具体表现为表达现行项目的插入语具有陈实功能和总结功能,表达引证项目的插入语具有引证功能,表达推断项目的插入语具有推测功能和阐释功能,表达转述项目的插入语具有转述功能。文章最后得出汉语插入语传信表达的等级关系:陈实功能>总结功能>引证功能>推测功能>阐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语 传信 情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