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茯砖茶中优势菌种的鉴定 被引量:100
1
作者 齐祖同 孙曾美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6-179,共4页
所谓“黄霉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益菌。它实际上是散囊菌属产生的黄色闭囊壳。优势种经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Raper & Fennell)Malloch & cain],它的无性型是针刺曲霉(Aspergillus spiculosus Blaser),异名是冠突曲... 所谓“黄霉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益菌。它实际上是散囊菌属产生的黄色闭囊壳。优势种经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Raper & Fennell)Malloch & cain],它的无性型是针刺曲霉(Aspergillus spiculosus Blaser),异名是冠突曲霉(A.cristatus Raper &Fennell)。文中还对有关该菌的命名问题和在我国的分布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优势菌种
原文传递
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57
2
作者 温琼英 刘素纯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56-62,共7页
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茯砖茶发花中的优势菌种及其演变规律和生长繁殖的最适环境条件,同时探讨了添加诱发剂(YFJ)对发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茯砖茶中的优势菌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花初期,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了茯砖茶发花中的优势菌种及其演变规律和生长繁殖的最适环境条件,同时探讨了添加诱发剂(YFJ)对发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茯砖茶中的优势菌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花初期,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温度在25℃左右,发花中期,在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上升到28—32℃;茶砖含梗量控制在16.5%左右,有利于冠突散囊菌的繁殖。优势菌的对数生长期一般在发花的6—9天间,到第12天时,其数量已趋于下降。但在传统发花中优势菌的对数生长期处于6—12天不等的不稳定之中,而添加诱发剂发花则能明显增加发花过程中优势菌的数量,使优势菌的对数生长期稳定在第6至第9天间,这对促进发花,提高茯砖茶的“金花”品质,缩短发花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微生物 冠突散囊菌 诱发剂
下载PDF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优势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3
作者 杨抚林 邓放明 +1 位作者 赵玲艳 夏岩石 《茶叶科学技术》 2005年第1期4-7,共4页
本文对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优势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的特征、生长条件、毒性、营养保健作用及发花过程中茯砖茶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砖茶 研究进展 优势菌 毒性 主要成分 综述 营养保健作用 生长条件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黄群 陈林杰 +1 位作者 李彦坡 车科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7-920,共4页
在模拟人体胃肠环境中研究不同发酵时期的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α-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并有效抑制脂肪酶活力。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利于淀粉、蛋白质消化吸收... 在模拟人体胃肠环境中研究不同发酵时期的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对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黑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α-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并有效抑制脂肪酶活力。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利于淀粉、蛋白质消化吸收,抑制脂肪分解吸收,为解释茯砖茶的保健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黑茶发酵液 淀粉酶 蛋白酶 脂肪酶 酶活
下载PDF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7
5
作者 黄浩 刘仲华 +5 位作者 黄建安 李适 李娟 吴杨 邓婷婷 龚雪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0-354,共5页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茶发花 金花菌 光学显微镜 电镜 冠突散囊菌
下载PDF
人工接种发酵茯砖茶降脂减肥作用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熊昌云 屠幼英 +1 位作者 欧阳梅 何普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9-354,共6页
比较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茯砖茶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降脂减肥作用。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比较,喂饲两类茯砖茶的大鼠体重、脂肪湿重、脂肪系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均低于肥胖模型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有明显提... 比较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发酵茯砖茶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降脂减肥作用。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比较,喂饲两类茯砖茶的大鼠体重、脂肪湿重、脂肪系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均低于肥胖模型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有明显提高。人工接种发酵茯砖茶与自然发酵茯砖茶均对营养性肥胖大鼠有降脂减肥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的各项肥胖指标,人工接种发酵的茯砖茶在相关指标上均接近甚至优于自然发酵的茯砖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茶 人工接种 冠突散囊菌
原文传递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筛选试验 被引量:31
7
作者 邓放明 龚淑莉 杨伟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1,113,共5页
目的:探讨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以及茯砖茶的功能成分;方法:从不同培养基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中分离出胞外多糖ECP和ECP#,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选用PPARs、K526和HepG2模型对其减肥降脂和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冠突散囊... 目的:探讨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以及茯砖茶的功能成分;方法:从不同培养基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中分离出胞外多糖ECP和ECP#,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选用PPARs、K526和HepG2模型对其减肥降脂和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对PPARα、PPARγ、PPARδ3种模型均有活性,且对PPARγ模型有强的活性,ECP和ECP#对PPARγ模型激活值分别达1.63和1.41;ECP对K56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冠突散囊菌 液体发酵 胞外多糖 高通量筛选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蔡正安 刘素纯 +3 位作者 刘杏益 黄建安 周琳 朱旗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8,共6页
试验采用几种不同茶类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模拟茯砖茶工艺条件下进行"发花"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冠突散囊菌接种的情况下几种试验茶类和植物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发花"效果。通过对"发花"菌采用稀释... 试验采用几种不同茶类和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模拟茯砖茶工艺条件下进行"发花"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冠突散囊菌接种的情况下几种试验茶类和植物材料均可获得良好的"发花"效果。通过对"发花"菌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得到的菌株进行菌落特征分析和个体形态观察,可初步判断为冠突散囊菌。并对冠突散囊菌的营养需求、孢子传播途径以及开发多功能复合保健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花 茯砖茶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佳莲 胡博涵 +3 位作者 赵勇彪 刘素纯 姜越君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7-160,共4页
采用滤纸片法研究茯砖茶浸提液、PDA原液和冠突散囊菌PDA发酵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及酸碱度、温度和紫外光照射对冠突散囊菌PDA发酵液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砖茶浸提液和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 采用滤纸片法研究茯砖茶浸提液、PDA原液和冠突散囊菌PDA发酵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及酸碱度、温度和紫外光照射对冠突散囊菌PDA发酵液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砖茶浸提液和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酵母菌和霉菌抑制作用不明显。通过对冠突散囊菌PDA发酵液抑菌物质稳定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温度(40~120℃)、紫外光(照射10h之内)和酸碱(pH2~10)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酵液 抑菌作用 稳定性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适 龚雪 +2 位作者 刘仲华 黄浩 黄建安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3-718,共6页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黑毛茶为原料,比较了"发花"前后各品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发花"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减少16.75%,黄酮类物质减少5.65%,水溶性蛋白减少22....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黑毛茶为原料,比较了"发花"前后各品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发花"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减少16.75%,黄酮类物质减少5.65%,水溶性蛋白减少22.77%,可溶性糖减少10.73%,水浸出物变化不明显。采用HPLC方法对"发花"前后黑毛茶中的氨基酸、生物碱、儿茶素、有机酸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发花"过程中氨基酸总量减少达88.62%,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的下降最为剧烈;生物碱"发花"后呈上升的趋势,咖啡碱的含量提高8.55%,可可碱提高11.76%;儿茶素类成分总量下降,其中没食子酸和简单儿茶素"发花"后含量升高,其他酯型儿茶素降低;主要的有机酸类成分总含量下降,苹果酸下降迅速,琥珀酸的含量上升到发酵前的8.42倍,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发花"对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其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花” 品质成分
原文传递
不同茶类发花茯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黄曲霉毒素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黄浩 郑红发 +6 位作者 赵熙 银霞 黄怀生 粟本文 钟兴刚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9-55,共7页
以乌龙茶(大红袍)、红茶、绿茶、黑茶(天尖原料、金湘益茯砖茶原料)5种茶样为原料,运用"散茶发花"技术制得不同茶类散装茯茶,基于各成品茶中"金花"菌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运用微生物手段对各茯茶制品中"金花&... 以乌龙茶(大红袍)、红茶、绿茶、黑茶(天尖原料、金湘益茯砖茶原料)5种茶样为原料,运用"散茶发花"技术制得不同茶类散装茯茶,基于各成品茶中"金花"菌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运用微生物手段对各茯茶制品中"金花"菌进行差异分析,同时从形态与DNA序列分析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对其是否具备产黄曲霉毒素的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发花茯茶成品中的"金花"菌实属同一种真菌,无异于原接种供试"金花"菌,该菌被鉴定为真菌门(Eumycota;Mycobion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真子囊菌亚纲(Euascomycetes)、曲霉目(Eurotiales)、曲霉科(Eurotiaceae)、散子囊菌属(Eurotium)、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无性型为针刺曲霉(Aspergillus spiculosus Blaser);此外,质谱数据显示未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和黄曲霉毒素G_2,表明该分离"金花"菌不具备产黄曲霉毒素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茶 散茶发花 “金花”菌 鉴定 冠突散囊菌 黄曲霉毒素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黄彦 石瑞 苏二正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7年第1期49-56,共8页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优势菌,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茯砖茶的品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本文中,笔者综述了冠突散囊菌的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培养、发花过程、保健功能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并对其研究与应用前...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优势菌,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茯砖茶的品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本文中,笔者综述了冠突散囊菌的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培养、发花过程、保健功能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并对其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冠突散囊菌 发酵 保健功能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生长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桂梅 邓永亮 +4 位作者 黄亚亚 张玥 纪晓明 周兴长 胡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6-310,共5页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胞外酶的情况,通过平板水解圈法和液体发酵培养法定性定量研究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的能力以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态培养条件下,淀...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胞外酶的情况,通过平板水解圈法和液体发酵培养法定性定量研究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脂肪酶的能力以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态培养条件下,淀粉平板和橄榄油脂平板培养基上可见明显的水解圈,而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果胶平板和牛奶平板培养基上未见水解圈出现;液体发酵过程中,除未检测到脂肪酶外,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活性均呈一定的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胞外酶 活性变化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的分离及其液态发酵特性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姚茂君 黄群 +1 位作者 陈林杰 李彦坡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31,共4页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0℃,孢子接种量为1.5%(孢子浓度5.0~6.0×10^8个/mL),摇瓶转数为120r/min。在最佳培养基和最优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96h,菌丝体干重可达0.399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分离 培养基组分 发酵条件 菌丝干重
下载PDF
湖南地区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4
15
作者 彭晓赟 章卫民 +4 位作者 刘淑云 雷存喜 周小梅 刘石泉 赵运林 《菌物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对湖南地区茯砖茶上"金花菌"的菌落特征、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发育过程,鉴定其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冠突散囊菌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湖南地区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液态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黄群 李彦坡 +1 位作者 陈林杰 车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1-234,共4页
实验研究了冠突散囊菌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及其与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发酵液颜色逐渐加深,后期菌丝自溶而导致浑浊;发酵液pH值先降后升;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蔗糖逐渐减少;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在不... 实验研究了冠突散囊菌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及其与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发酵液颜色逐渐加深,后期菌丝自溶而导致浑浊;发酵液pH值先降后升;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蔗糖逐渐减少;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在不同发酵时期含量呈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黑茶浸提液 液态发酵 活性成分 变化动态
下载PDF
黑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正刚 吴良 +3 位作者 刘石泉 黄慧敏 董萌 赵运林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95,共4页
黑茶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保健价值的微生物发酵茶,与微生物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黑茶加工发酵储存过程中都有微生物参与。为明确微生物种类与黑茶品质关系,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黑茶种类制作工艺以及渥... 黑茶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保健价值的微生物发酵茶,与微生物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黑茶加工发酵储存过程中都有微生物参与。为明确微生物种类与黑茶品质关系,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黑茶种类制作工艺以及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差异。对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说明,细菌、霉菌、酵母分别在渥堆前期、中期、后期大量繁殖,细菌早期较多,中后期逐渐让位于霉菌和酵母菌。在黑茶—微生物后续研究中宜借助现代鉴定手段明确优势菌的种群构成和分类地位,探究不同微生物组合对黑茶品质影响研究,加强黑茶渥堆机械化控制技术及深加工的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渥堆 微生物多样性 冠突散囊菌 茶多酚
下载PDF
桑叶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吉成 刘轩 +1 位作者 唐劲天 翟延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第23期15-18,共4页
目的:比较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利用冠突散囊菌在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将得到的发酵液和未发酵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以抗坏血酸和EDTA为阳性对... 目的:比较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利用冠突散囊菌在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将得到的发酵液和未发酵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以抗坏血酸和EDTA为阳性对照,针对指定指标(DPPH、ABTS、FRAP、OH·、螯合能力)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并对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整体优于液体发酵后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对DPPH、ABTS、螯合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4.69mg·ml-1、2.03mg·ml-1、20.89mg·ml-1,而液体发酵后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三者的IC50值分别为:12.42mg·ml-1、2.65mg·ml-1、14.81mg·ml-1;同时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发酵后桑叶中总多酚含量较发酵前明显下降,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却明显高于发酵前总黄酮含量。其中发酵前桑叶中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为4.39mg·ml-1、3.95mg·ml-1,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高达8.53mg·g-1,总酚酸却下降为1.24mg·g-1。结论: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发酵前抗氧化作用较明显。此外通过微生物转化,显著性提高桑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同时,却降低了桑叶中总酚酸含量,因此可以推测,桑叶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并非是黄酮类化合物,而是非黄酮类的多酚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冠突散囊菌 液体发酵 抗氧化 总黄酮 总多酚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在发酵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吴凯为 杨立娜 +4 位作者 朱力杰 王勃 刘贺 何余堂 马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9-193,共5页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具有改良茶品质,增强产品降血压,减肥等功效。主要介绍冠突散囊菌的功能特性、"发花"条件与茶品质关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冠突散囊菌深...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具有改良茶品质,增强产品降血压,减肥等功效。主要介绍冠突散囊菌的功能特性、"发花"条件与茶品质关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冠突散囊菌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茯砖茶 发花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苏凤 钟方旭 +2 位作者 彭友瑞 高荣敬 杨博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年第7期30-33,共4页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K2HPO41g、水1000mL;最佳培养条件为:pH5.8、温度30℃、转速180r/min。试验分别采用冠突散囊菌纯菌液及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分别接种发酵茯砖茶,接种量为5mL、10mL、15mL。发酵中、末期用血球计数板对2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孢子进行计数。经检测,在发酵结束时,接种茶叶浸出液的孢子数只有2.94×104—7.28×104个/g干茶,而接冠突散囊菌菌液的孢子数可达0.313×107—1.71×107个/g干茶。结果表明,使用纯菌液接种发酵茯砖茶可明显提高"金花"产量,可为改良传统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茯砖茶 发酵 孢子计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