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被引量:21
1
作者 廖杨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8,共4页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族群边界 族群关系 族群认同 社会文化 互动关系
原文传递
“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 被引量:23
2
作者 菅志翔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8-147,共10页
"族群"一词的使用虽然较为新近,但是这个词汇所指示的社会现象却源远流长,隐含在历史上其他更加重要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个概念得以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出来,它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群体现象的认... "族群"一词的使用虽然较为新近,但是这个词汇所指示的社会现象却源远流长,隐含在历史上其他更加重要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个概念得以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出来,它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群体现象的认识深度和概括。探讨和分析这样一个概念在社会研究中的工具价值,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群体现象,如我们常说的国族、民族、族群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族群现象 群体互动
原文传递
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道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8,共7页
本文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探讨族群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指令下,族群互动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作用。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指导的族群互动体现了国内族群关系的一般规律与特征;造就了和谐的族群关系,使客家文化成功转型不断创新,并使客家... 本文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探讨族群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指令下,族群互动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作用。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指导的族群互动体现了国内族群关系的一般规律与特征;造就了和谐的族群关系,使客家文化成功转型不断创新,并使客家族群和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文化自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国内国际族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族群关系 族群互动 客家
下载PDF
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贺州族群问题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韦浩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8,共7页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 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族群 交往 婚姻互动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6
5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元代上京纪行诗的多族文化融合
6
作者 燕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伴随着元代社会统合的稳步进行,上京纪行诗在元中期达到鼎盛。无论是诗歌数量、主题分布,还是作家群体及其构成,都渐臻成熟,成为有元一代最独特的诗歌类型。上京纪行诗人群体的身份几乎涵盖了元代所有种群和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四种... 伴随着元代社会统合的稳步进行,上京纪行诗在元中期达到鼎盛。无论是诗歌数量、主题分布,还是作家群体及其构成,都渐臻成熟,成为有元一代最独特的诗歌类型。上京纪行诗人群体的身份几乎涵盖了元代所有种群和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四种宗教教士。在广泛、频繁的诗歌创作、唱和活动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士互相交流,带来的是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具体体现为跨族群文士的交往、蒙汉歌谣习俗的混杂和“国语”、汉语、高丽语等至少三种语言文字的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京纪行诗 文化融合 族群交往
下载PDF
民族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阈 被引量:6
7
作者 袁年兴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9,共8页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族群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阈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结成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互动 共生结构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藏族移民历史文化与地域方言的产生及演化探微
8
作者 东主才让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2期66-80,共15页
文章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境内外藏语方言的形成、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依据藏语方言材料和古文献史料,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了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与不同地域藏语西部方言(巴尔蒂话、拉达克... 文章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境内外藏语方言的形成、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依据藏语方言材料和古文献史料,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了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与不同地域藏语西部方言(巴尔蒂话、拉达克话)和南部方言(夏尔巴话、宗卡话)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等,认为西部方言源自古阿里(象雄)土语,南部方言中的大部分土语由卫藏方言演化而来的,其夏尔巴话为康巴方言和卫藏方言混合而成。重点从藏语方言的深层结构进行比较,论证藏族部落的迁徙、族群互动以及青藏高原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异同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断定藏语方言文化的分化与社会的分裂、族群的迁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都有关系,其中移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移民或人口迁徙虽然造成了藏语方言的差异,但探究其结构上的同源性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上的渊源关系以及方言层次和文化层次的比较,就不难看出各方言间的亲疏远近关系。通过语言和历史比较,分析藏语方言的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以及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族群互动 方言演化
下载PDF
族群身份之论争: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郝瑞与李绍明的论争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菊 邓思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4,共7页
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与中国民族学家李绍明展开的关于民族和族群的论争,是在中国人类学走向国际化的一次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 民族 族群 论争 互动
下载PDF
论民族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认知——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族村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撒露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6,共6页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游客的影响,但交流对双方的认知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旅游场域 跨文化 交流与认知
下载PDF
族际社会中的族群与族群认同——以俫人为个案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5-29,共5页
"族群边界"理论认为造成族群的是"边界",它产生于族群互动的过程,是族群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并以此区分不同人群。以俫人为例,他们通过对祖先记忆的诠释而形成边界,实现族群认同。"边界论"立足于主位视角,... "族群边界"理论认为造成族群的是"边界",它产生于族群互动的过程,是族群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并以此区分不同人群。以俫人为例,他们通过对祖先记忆的诠释而形成边界,实现族群认同。"边界论"立足于主位视角,重视动态过程,与"客观特征论"用客观特征来判断族群身份的静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互动 文化 边界 记忆 认同
下载PDF
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年兴 许宪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0,共10页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互动 共生 结构
下载PDF
北江流域族群舞蹈的“线性”文化互动研究
13
作者 赵勇 胡骁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北江流域的瑶族、汉族以及客家人舞蹈呈现“线性”空间分布态势,具有“线性”文化迁移、传播的特征。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在水上迁徙、农耕、信仰、民俗等文化通道空间中互动交流,形成了流域地理与人文“线性”文化的互嵌交织,成为岭南... 北江流域的瑶族、汉族以及客家人舞蹈呈现“线性”空间分布态势,具有“线性”文化迁移、传播的特征。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在水上迁徙、农耕、信仰、民俗等文化通道空间中互动交流,形成了流域地理与人文“线性”文化的互嵌交织,成为岭南地区族群舞蹈文化互动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印证了北江流域各族群舞蹈文化互动的多元一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江流域 族群舞蹈 线性文化 文化互动
下载PDF
空间与迁移:柴达木地区四次规模性族群入迁考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关丙胜 吴海霞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而里的规模性入迁是历史之常数,其引发的与先居族群之间的接触、竞争、矛盾乃至冲突也在所难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间必定趋向理解与对话,使区域资源重新得以配置和共享,并最终实现族群之间文明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族群迁移 文明互动 柴达木地区
下载PDF
边界与聚合: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云南回族圣纪节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小娟 杨红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59,共6页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过允许、接纳其他民族参与而实现了族群边界的跨越。在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互动密切,在各自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彼此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聚合,建构起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边界 聚合 社会互动 圣纪节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黑龙江(阿穆尔河)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丽荣 姜君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81,共9页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本文以中国的鄂温克族和俄国的埃文基族这一对黑龙江流域的土著民族为例,通过梳理黑龙江(阿穆尔河)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介绍中俄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本文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一带一路”... 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本文以中国的鄂温克族和俄国的埃文基族这一对黑龙江流域的土著民族为例,通过梳理黑龙江(阿穆尔河)沿岸中俄跨界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介绍中俄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本文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一带一路”建设,两国共同迎来了加强开发远东地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现代化战略等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挑战。为实现“民心相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建议从构建跨界族群文化教育共同体、培养跨文化教育能力、搭建“互联网+民族文化”的教育平台等方面,探索促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跨界族群教育发展与互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跨界民族 一带一路 鄂温克族 教育互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移情理论下肇兴侗寨数字导视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文霜 王禹钧 《湖南包装》 2022年第5期78-81,共4页
以肇兴侗寨景区为实地考察对象,结合移情理论,绘制游客游览节点移情图示,从景区导视系统存在的表层问题(造型设计无序、服务层级混乱、内容信息有限、安全导视匮乏)基础上,挖掘其系统性建设不足和无法满足游客新型需求的深层问题,得出... 以肇兴侗寨景区为实地考察对象,结合移情理论,绘制游客游览节点移情图示,从景区导视系统存在的表层问题(造型设计无序、服务层级混乱、内容信息有限、安全导视匮乏)基础上,挖掘其系统性建设不足和无法满足游客新型需求的深层问题,得出数字化的解决手段,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3个层面(数字导视系统架构、数字导视牌分类规划、特色导视牌数字化改造)进行数字导视系统设计,以此提升肇兴侗寨景区的文旅特色,也为数字时代下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情 侗族 导视系统 交互 数字化
下载PDF
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以景宁敕木山区畲族村落社区汤夫人信仰为田野案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8-43,共6页
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惠明寺等"六保"畲族村落社区汤夫人信仰为田野案例,从文化适应与族群互动的视角,着重阐释了"六保"畲民是如何通过对汉文化采借和再编码的方式建构起族群内部的汤夫人信仰体系的,以及... 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区惠明寺等"六保"畲族村落社区汤夫人信仰为田野案例,从文化适应与族群互动的视角,着重阐释了"六保"畲民是如何通过对汉文化采借和再编码的方式建构起族群内部的汤夫人信仰体系的,以及该信仰体系的社区功能意义。从而为深入解读浙南畲族文化特质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规律,提供一种分析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社区 文化适应 族群互动 汤夫人信仰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明清时期民瑶的族群互动与社会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9-228,共10页
从四大民瑶镇守楚南隘口开始,无论是卫所军屯设撤、田产买卖限制,还是瑶目瑶长制的常规化,莫不体现出国家治理手段下民瑶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模式。瑶、军、汉的体制分野,使民瑶在历史建构过程中,常与其他族群产生纠纷。通... 从四大民瑶镇守楚南隘口开始,无论是卫所军屯设撤、田产买卖限制,还是瑶目瑶长制的常规化,莫不体现出国家治理手段下民瑶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模式。瑶、军、汉的体制分野,使民瑶在历史建构过程中,常与其他族群产生纠纷。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控制以及府县的直接管理,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勾蓝瑶在与所军、汉民等官方组织和文化代表的交往过程中,逐步融合成为四大民瑶,形成了典型的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瑶 族群 族群互动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二
20
作者 陈小燕 吕嵩崧 《百色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9-53,共5页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州 族群 语言互动 族群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