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自律与审美正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1-194,共14页
倡导审美正义论的意义是为当代美学借助伦理学的途径,重新进入到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产生现实的理论意义。从逻辑方面看,如何重新认识"艺术自律"的问题,是注重实践之维的伦理美学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尽管相关的讨论长久以来处... 倡导审美正义论的意义是为当代美学借助伦理学的途径,重新进入到生活世界之中,从而产生现实的理论意义。从逻辑方面看,如何重新认识"艺术自律"的问题,是注重实践之维的伦理美学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尽管相关的讨论长久以来处于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但事情显然还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商榷之处。概括而言,这其实属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词语误解导致的对问题实质的遮蔽。事实上,彼此间并不构成矛盾性。如果没有艺术自律的前提,审美正义的讨论也就无从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自律 审美正义 伦理美学
下载PDF
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从舒斯特曼与韦尔施的审美伦理思想谈起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彦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6,共7页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 舒斯特曼和韦尔施这两位当今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学者,在审美伦理方面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反对现代性的理性至上和各种恶性区隔,反对审美现代性的区分逻辑,在美学与伦理学、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都更关注两个领域的联姻,这顺应了后现代的跨越边界和填平沟壑。但是,舒斯特曼强调审美对伦理的渗透,却忽视了审美对伦理元素的汲取,在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上最终走向差异、多元的伦理审美化,这折射了后现代自身的矛盾,即一方面反思、克服现代性,另一方面却以同一原则消解自身,为了历史而放弃价值观的东西。韦尔施则为差异的后现代审美寻求基础和确定性,从伦理角度寻求审美的普遍共享性,在维护多元性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共享价值的追求,与后现代的第二阶段,即正在兴起的"第二次现代性"、"审美的第二次现代性"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斯特曼 韦尔施 审美伦理 审美 第二次现代性
下载PDF
学校性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传印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4期150-153,共4页
性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不论内容还是形式仍然存在较大缺失和偏差。性教育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性教育除了性生理、性保健教育之外,还应当关注性文化、性权利、性心理、性伦理、性美学、性法律等教育,使学生能够接受全面性教育... 性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不论内容还是形式仍然存在较大缺失和偏差。性教育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性教育除了性生理、性保健教育之外,还应当关注性文化、性权利、性心理、性伦理、性美学、性法律等教育,使学生能够接受全面性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教育 学校 性生理 性伦理 性美学
下载PDF
儒家德性伦理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慧梅 黄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0-36,共7页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 儒家德性伦理对于中国休闲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中国休闲伦理体系的构建和休闲文明建设的基点置于人的主体素质的升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的自我伦理鉴别及抵御能力的提高上,其所提供的基本理念植根于人性的德性优化建构与人生审美境界提升上。儒家德性伦理不但为中国休闲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文化智慧及实践方略,而且在休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伦理规约和道德实践的功效,具体体现在激发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休闲品质以及引导道德自律和构建心灵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休闲伦理 德性优化 人生审美
下载PDF
“巴黎手稿”的思想内蕴探析与中国当代美学的一种构想
5
作者 朱寿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6-21,共6页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从谋求人的解放和发展出发,将经济学分析与哲学审视结合起来,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论述,...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在《手稿》中,马克思从谋求人的解放和发展出发,将经济学分析与哲学审视结合起来,对共产主义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论述,其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统一的学术精神随之充分地表现出来。"巴黎手稿"的基本内容表明:共产主义既具有经济学的意义也具有经济学美学的意义,既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也具有伦理学美学的意义,既具有哲学的意义也具有哲学美学的意义。因此,"巴黎手稿"对中国当代的美学建设也具有根本性的启示意义,能引发我们形成一些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美学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关怀 现实关怀 经济学美学 伦理学美学 哲学美学
下载PDF
列维纳斯他异性伦理中美学的位置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6,共4页
列维纳斯致力于他者,认为他者之他异性是绝对的。这一伦理筹划势必影响其美学论述。美善之争弥久,以伦理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列维纳斯关于美学的论述回应应答其伦理筹划。美学应当在列维纳斯的伦理中占有根本性位置。
关键词 伦理 美学 他异性 列维纳斯
下载PDF
论理学家“气象”说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邓莹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41-45,共5页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美学 气象
下载PDF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8
作者 郝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10,共15页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声名最为显赫而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和文化团体。集团才俊云集,交游广泛,形成了以伍尔夫、福斯特、罗杰·弗莱、贝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璀璨星座。从克拉彭教派、剑桥使徒社到后印象派画...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声名最为显赫而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和文化团体。集团才俊云集,交游广泛,形成了以伍尔夫、福斯特、罗杰·弗莱、贝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璀璨星座。从克拉彭教派、剑桥使徒社到后印象派画展、欧米伽艺术工场和霍加斯出版社,集团渊源深厚,历史绵长,守护和延续了英国的智识贵族传统和智识精英理想。以摩尔的伦理学以及友情伦理和形式美学为精神和思想内核,集团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突破和革新,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对种种新自由的践行,深刻塑造了20世纪的英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智识团体 友情伦理 形式美学
原文传递
再论中国绘画价值观的演变
9
作者 王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2-103,144,共3页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绘画价值观追求的是认识功能和伦理教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价值观转向审美。关于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往论者都集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变化的讨论上,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由以往的...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绘画价值观追求的是认识功能和伦理教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价值观转向审美。关于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往论者都集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变化的讨论上,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由以往的思想家、哲学家、统治阶级而转换为艺术家本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伦理 审美 价值观
下载PDF
论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文”和“美”
10
作者 洪永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伦理美学 美学范畴 “文”和“美”
下载PDF
赛博空间与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11
作者 关煜 《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19,共9页
赛博空间的出现,使网络美学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导向。我们需要回归传统的审美视阈,以中国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统摄与引导当代的赛博空间,重新建构伦理美学在当下的意义。充分利用赛博空间的虚拟与交互性,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提升人们新的人生... 赛博空间的出现,使网络美学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导向。我们需要回归传统的审美视阈,以中国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统摄与引导当代的赛博空间,重新建构伦理美学在当下的意义。充分利用赛博空间的虚拟与交互性,一方面从精神层面提升人们新的人生审美境界;另一方面,从物质层面也能使人们轻松地利用科技改变生活,体现信息技术与赛博空间的物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赛博空间 伦理美学 儒道互补 虚拟
原文传递
略谈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道德承载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意青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0-25,共6页
结合对20世纪西方文论热以及消退后的反思,本文联系我国文学创作和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对道德和道德承载方面的含混认识发表了一些看法,并试图梳理西方道德哲学和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 解读游戏 道德承载 道德说教 美学 权威
下载PDF
论张万福的道教服饰美学思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59,共5页
受唐代服饰文化总体倾向的影响,以张万福为代表的道教学者开始注意到服装的审美特点,从以前对道服的纯粹宗教性规定,转向对服装本身之美及所蕴含的伦理美学思想的研究,并利用服装艺术的特点对道徒进行审美教育,表现出有道教特色的服饰... 受唐代服饰文化总体倾向的影响,以张万福为代表的道教学者开始注意到服装的审美特点,从以前对道服的纯粹宗教性规定,转向对服装本身之美及所蕴含的伦理美学思想的研究,并利用服装艺术的特点对道徒进行审美教育,表现出有道教特色的服饰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服 道教伦理美学 “随机设教”
下载PDF
“非遗进课堂”:民族审美教育的仪式化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秀娟 李婷婷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341-352,448-449,共14页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非遗进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而是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和审美熏陶,是学校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趣味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千千万万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挑选出来的、有代表...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非遗进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而是更为深层次的文化浸润和审美熏陶,是学校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趣味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千千万万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文化遗产,非遗课堂是不同于日常课堂的特殊课堂,运用这种代表性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课堂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实践,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审美教育的仪式化实践,这种仪式化实践以非遗之美为召唤性力量和象征性力量,达到传艺育人的双重效果,达到民族审美教育以文化人、陶冶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进课堂 非遗之美 民族审美教育 仪式化实践
原文传递
正在经历的社会工作:辨析与思考
15
作者 许轶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1-71,共11页
既是对基本概念的诠释与辨析,尝试解决非专业人士的“入门”问题;也是对整体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试图通过基本的分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正在经历的社会工作”,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变化之中;“作为研究方法的描写”,是... 既是对基本概念的诠释与辨析,尝试解决非专业人士的“入门”问题;也是对整体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试图通过基本的分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正在经历的社会工作”,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变化之中;“作为研究方法的描写”,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呈现实情。或换言之,以对“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发展与构建”“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与美学扩张的可能性”等四个专题及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尝试挖掘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原,认为只有知晓和把握了这样的本原,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伦理 美学 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