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3
1
作者 蒋金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7-604,共8页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分解分析 Divisia指数法 能源效率 经济增长 碳排放强度 中国
原文传递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被引量:148
2
作者 何建坤 刘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0-743,共4页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 ,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 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 ,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 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进行了规律性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以碳排放强度作为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贡献的衡量指标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可以承认和反映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对发达国家来说 ,则不能只谈这一单一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环境 气候变化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费 温室气体排放
原文传递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 被引量:132
3
作者 周天睿 康重庆 +1 位作者 徐乾耀 陈启鑫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8-43,85,共7页
采用低碳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中,碳排放的统计量通常以宏观数据统计为主,按照一次能源消耗量转换得到。此类方法无法揭示电力系统碳排放的特点,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文中探讨了将碳排放分析与... 采用低碳电力技术是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中,碳排放的统计量通常以宏观数据统计为主,按照一次能源消耗量转换得到。此类方法无法揭示电力系统碳排放的特点,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文中探讨了将碳排放分析与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相结合的新思路,提出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概念。结合网络分析技术,提出并建立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与指标,初步形成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的理论架构。给出了一个示例系统的计算结果和直观展示,并结合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剖析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作用和意义。最后对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电力技术 碳排放流 能源消耗 支路碳流量 支路碳流率 节点碳势
下载PDF
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 被引量:86
4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7-137,共11页
如何实现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11—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趋势,然后分9个组合情景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主要结论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情景... 如何实现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11—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趋势,然后分9个组合情景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主要结论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情景中,如果"大幅调整"能源结构,那么在2020年可使碳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19%,该情景中的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最大,将达到42.3%—47.6%;即使保守估计,在经济低速增长情景中,若仅实现了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目标,那么碳强度将下降15.6%,优化能源结构的贡献潜力也会达到34.6%—3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 碳强度目标 碳排放
原文传递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 被引量:79
5
作者 赵雲泰 黄贤金 +1 位作者 钟太洋 彭佳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145-3152,共8页
采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1999~2007年国家、区域和省际层面能源碳排放强度特征、区域差异水平和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从0.91 Gt逐年上升至1.83 Gt,碳排放强度从0.83t.万元-1震荡下... 采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1999~2007年国家、区域和省际层面能源碳排放强度特征、区域差异水平和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从0.91 Gt逐年上升至1.83 Gt,碳排放强度从0.83t.万元-1震荡下降至0.79 t.万元-1;②八大经济区域碳排放强度呈现三级分化趋势,东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地区历年碳排放强度均在1.0 t.万元-1以上;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在0.7~1.0 t.万元-1之间;东部和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在0.32~0.51 t.万元-1之间;③Theil指数分析表明区域内部碳排放强度水平相近,区域之间的碳强度分化是全国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④全局自相关Moran'sⅠ值从0.19上升至0.25,表明省域之间碳排放强度呈现正相关的空间集聚分布;碳强度的"冷点"区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热点"区从大西北转至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⑤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区域差异和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能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演变,也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THEIL指数 空间自相关 格局演变
原文传递
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 被引量:65
6
作者 戴亦欣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12,共6页
低碳发展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界产生的碳足迹而推行的新型发展理念。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平台,城市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介绍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在... 低碳发展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界产生的碳足迹而推行的新型发展理念。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平台,城市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介绍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过程,介绍了不同的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并依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调整。在分析和总结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实践和特点后,着重介绍了我国当前低碳城市发展的状况,总结了低碳城市发展同近年来一系列发展理念变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碳强度为主要内容的低碳城市的测度方法,进而阐述了通过生产部门降碳和生活部门降碳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气候变化 能源强度 碳强度
下载PDF
中国实现碳减排双控目标的可行性及最优路径——能源结构优化的视角 被引量:70
7
作者 王勇 王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44-4455,共12页
基于能源结构优化视角对中国实现碳强度和碳峰值“双控”目标的可行性及最优路径进行分析.首先构建马尔科夫链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分别从自然演进、政策约束和成本约束角度预测能源消费结构;其次,将3种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与3种经济发展情景... 基于能源结构优化视角对中国实现碳强度和碳峰值“双控”目标的可行性及最优路径进行分析.首先构建马尔科夫链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分别从自然演进、政策约束和成本约束角度预测能源消费结构;其次,将3种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与3种经济发展情景结合,共得到9种综合情景下碳强度和碳峰值预测结果,判定各情景实现“双控”目标的可行性;最后,采用多属性决策模型分析“双控”目标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9种情景下,中国均可实现2020年和2030年的碳强度目标;然而,并非所有情景都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经济发展速度与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经济中速发展及减排政策约束下的能源结构调整情景是实现“双控”目标的最优路径,减排政策是“双控”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 碳强度 碳峰值 路径分析
下载PDF
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52
8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7-43,共7页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区间内,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域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省区和较低的省区均趋于相邻。另外,碳排放强度全域Moran’s I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碳排放强度的集聚程度趋于强烈。2能源禀赋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丰裕地区,倾向于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开发、加工等能源依赖性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最终形成了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能源丰裕的地区在推高当地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进一步影响全国的数据。受能源开采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有弱化的趋势。3技术进步各变量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科技经费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量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进步各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甚至出现由负向转为正向效应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技术无法适应低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扶持,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禀赋 技术进步 碳排放强度 空间计量
下载PDF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强度分组的省级面板实证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邢毅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1,共15页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分组思路,分别建立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信贷投放的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上述三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分组思路,分别建立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信贷投放的面板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上述三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低碳发展区域和高碳发展区域存在显著差异。(2)低碳发展区域的信贷投放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而高碳发展区域的这一现象并不显著。(3)信贷投放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表明金融机构较好地执行了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了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信贷投放 能源消费强度 碳排放强度
原文传递
低碳发展时代的世界与中国能源格局 被引量:31
10
作者 华贲 《中外能源》 CAS 2010年第2期1-9,共9页
哥本哈根会议认定了“2℃”和“在2050年前全球排放量减到1990年的一半”,到2050年,碳减排要求世界人均能耗不高于2.5t标煤/a。能源碳强度ωω是一个反映碳排放与能源结构关系的新指标,利用它与一次能源消费中生成并排放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会议认定了“2℃”和“在2050年前全球排放量减到1990年的一半”,到2050年,碳减排要求世界人均能耗不高于2.5t标煤/a。能源碳强度ωω是一个反映碳排放与能源结构关系的新指标,利用它与一次能源消费中生成并排放二氧化碳的各种形式能源所占比率y的关联式oJ=2.4y进行推算:按照450情景方案,二氧化碳排放峰值307×108t出现在2020年,而能耗峰值在2030年左右;按照丹麦方案,二氧化碳排放峰值320xlOSt出现在2025年,能耗峰值也大约在2030年,将达到273×108t标煤,a,人均3.3t标煤/a。碳排放峰值年越推迟,达到2050年远期目标的难度越大。按照丹麦方案.2030~2050年的20年间。需平均每年减排10×108t二氧化碳,同时与450情景方案相比,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将增加400×108t以上。根据中国政府宣布的2010~2020年的减排目标推算,2020年能耗为41×108t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约74×108t。中国只要能做到能耗强度每5年降低20%,就能够实现此目标。中国应在2020年之前快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加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大幅提高能效,这样就完全能够与世界减排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能源碳强度 能耗 减排目标 天然气能效
下载PDF
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岳瑞锋 朱永杰 《技术经济》 2010年第3期40-45,共6页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聚类分析 排放效率
下载PDF
基于STIRPAT模型的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刘晓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1,共5页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q...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工业能源消费 碳排放规模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paces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被引量:28
13
作者 ZHAO Rongqin HUANG Xianjin +1 位作者 ZHONG Taiyang PENG Jiaw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85-300,共16页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each region of China in 2007, this paper established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fos... U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and use data of each region of China in 2007, this paper established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n footprint model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fossil energy and rural biomass energy of dif- 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07. Through match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tems with industrial spaces, this paper divided industrial spaces into five types: agricultural space,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 fishe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space, and other industrial spac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carbon footprint of each industrial space. Finally, advices of decreasing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pace pattern were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 in 2007 was about 1.65 GtC, in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fossil energy was 89%. (2)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space of China in 2007 was 1.98 t/hm^2, in whic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and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space was 55.16 t/hm^2 and 49.65 t/hm^2 respectively, they were high-carbon-emission industrial spaces among others. (3) Carbon footprin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of China in 2007 was 522.34×10^6 hm^2, which brought about ecological deficit of 28.69×10^6 hm^2, which means that the productive lands were not sufficient to compensate for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ensating rate was 94.5%. As to the regional carbon footprint several regions have ecological profit while others have not. In general, the present ecological deficit caused by industrial activities was small in 2007. (4) Per unit area carbon footprint of industrial space in China was about 0.63 hm^2/hm^2 in 2007, in which that of living & industrial-commercial space was the highest (17.5 hm^2/hm^2). The per unit area c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space carbon footprint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energy consumption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LCA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环境负荷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贾亚雷 王继选 +2 位作者 韩中合 庞永超 安鹏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00-1009,共10页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负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厂建设阶段,燃煤发电碳足迹最低,为1.94g/(kW·h),风力发电碳足迹最高,为9.42g/(kW·h)...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燃煤发电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负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厂建设阶段,燃煤发电碳足迹最低,为1.94g/(kW·h),风力发电碳足迹最高,为9.42g/(kW·h).在发电运营阶段,光伏发电碳足迹几乎为零,风力发电碳足迹为0.2g/(kW·h),燃煤发电机组碳足迹最高,为83.3g/(kW·h).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电厂建设阶段碳足迹占比较高,分别为99.4%和99.78%;燃煤发电在发电运营阶段碳足迹占比最高,为96.13%.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是燃煤发电,为3.63×10^(-5)标准当量,影响最小的是风力发电,为7.9×10^(-7)标准当量;对环境酸化影响最大的是光伏发电,为6.7×10^(-6)标准当量,影响最小的是风力发电,为1.6×10^(-7)标准当量;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排放强度
下载PDF
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仲伟周 孙耀华 庆东瑞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5,共7页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指标。研究表明:无论是就全国范围还是各区域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后者是前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2000—2010年间的大部分年份内,总脱钩指标位于0和1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就横向比较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数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减排脱钩指标的分布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在时间维度上也无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 脱钩指标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能源结构优化对低碳山东的贡献潜力 被引量:27
16
作者 何立华 杨盼 +1 位作者 蒙雁琳 孔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97,共9页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强度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山东省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能源生产量、工业产值占比等社会经济指标的历史数据和不同组合情景下的预测数据,研究了能源结...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强度是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山东省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能源生产量、工业产值占比等社会经济指标的历史数据和不同组合情景下的预测数据,研究了能源结构优化对低碳山东的贡献潜力问题。首先运用情景预测、GM(1,1)预测与多元回归组合预测模型对2013年到202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预测;其次,采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13年到2020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最后,考虑到技术进步、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对碳强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显著作用,当将能源结构作为一个驱动因素分析其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时,需将其他因素的作用剔除,因此,本文重新界定了能源结构优化对碳强度目标"贡献潜力"的定义,即指不同能源结构调整幅度情景中碳强度的"下降幅度"相对于不调整时碳强度"下降幅度"的增加值与碳强度"目标下降幅度"的比值。并在此基础上,分9种组合情景评估了2020年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山东省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济增速下,能源结构调整幅度越大,碳强度"下降幅度"越大,能源结构优化对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也越高;在相同的能源结构调整幅度下,经济增速越低,碳强度"下降幅度"越小,但是能源结构优化对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越高。在每种情景下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山东省碳强度目标均有一定的贡献潜力,但是,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山东省碳强度目标贡献潜力作用有限,即使在优化能源结构对碳强度目标"贡献潜力"最大的情景(大幅调整能源结构、经济低速增长)中,其贡献潜力也仅为10.953 3%。因此,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低碳山东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仅靠能源结构优化无法完全实现碳强度目标,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 碳强度目标 碳排放 贡献潜力 山东省
下载PDF
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赵冠伟 陈健飞 +1 位作者 崔海山 陈颖彪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9-184,共6页
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能源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广州市1992—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4.19 t/万元减少到200... 根据《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和能源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了广州市1992—200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4.19 t/万元减少到2007年的2.75 t/万元,年均减少率为2.28%。碳排放结构分析表明,广州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碳排放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则迅速增加。通过相关分析认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影响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可以明显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因此,建议通过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 碳排放强度 广州市
下载PDF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彭旭 崔和瑞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受先天能源资源分布特点的影响,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首先对能源结构、碳强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探讨了能源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最后,论述了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 受先天能源资源分布特点的影响,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首先对能源结构、碳强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探讨了能源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最后,论述了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的测度理论及方法,带入实际数据建立起了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对碳强度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水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利用对降低我国碳强度具有积极作用,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优化能源结构,这也是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 碳强度 环境约束 面板数据
下载PDF
中国终端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化石能耗及碳强度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欧训民 张希良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08-214,共7页
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计算中国主要9种终端能源的化石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碳强度),涵盖原料制取、运输、燃料制取和运输四个阶段,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种化石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电力碳强度最高,石油基、天然气基和煤基燃料碳... 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计算中国主要9种终端能源的化石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碳强度),涵盖原料制取、运输、燃料制取和运输四个阶段,包含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种化石能耗分析。结果表明电力碳强度最高,石油基、天然气基和煤基燃料碳强度依次升高;低采收率、高CH4泄露水平和低生产转化率是碳强度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端能源 碳强度 全生命周期
下载PDF
电解铝行业碳排放现状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旋 许立松 《有色冶金节能》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全球原铝生产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各工序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揭示了原铝生产量、电解铝交流电耗和电力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3个因素。其中电力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碳排放强度的增加完全... 通过分析全球原铝生产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各工序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揭示了原铝生产量、电解铝交流电耗和电力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3个因素。其中电力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碳排放强度的增加完全抵消了非电力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的贡献。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是降低电解铝碳排放的重中之重。今后,中国将进一步降低电解铝交流电耗,调整电力能源结构、大幅提高绿电使用比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铝 碳排放 温室气体 交流电耗 电力能源结构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