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朝圣视角下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梦 卢小丽 +1 位作者 朱静敏 张春燕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4,共16页
文章立足新媒介时代“网红打卡”现象,采用实地考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借助媒介朝圣理论,探索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形成逻辑。研究表明:(1)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是“网络亚文化”现象下的新型旅游地,其产生根植于旅... 文章立足新媒介时代“网红打卡”现象,采用实地考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借助媒介朝圣理论,探索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内涵特征、类型与形成逻辑。研究表明:(1)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是“网络亚文化”现象下的新型旅游地,其产生根植于旅游者的自我身份想象与社会互动需求,反映了年轻群体对旅游空间叙事的个性化解构。其具有生命周期较短、无前期景观改造与设施投入等特征,主要呈现地域意象、影视景观、氛围感知、美食商业等4种类型。(2)旅游者通过媒介化凝视与自主符号化建构方式实现对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虚拟在场,在社会语码、意义与符号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后现代主义网红叙事话语体系。(3)旅游者基于暂时的圈层认同建立临时共同体,引发群体性互动下的网络朝圣,实现身体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穿梭与跨越,在统一朝圣动作与个性化身体实践的双重具身体验中完成身体在场。(4)旅游者借助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的景观与空间意义,将自我身体作为图像叙事核心,在景观消费与互动中实现自我身份的想象与建构,通过社交媒体空间的仪式呈现完成自我展演,并再次投射于符号化建构过程。文章关注中国特色“网红”语境下的新型旅游地特征与形成逻辑,为微观尺度的旅游地研究提供了具有本土意义的现象解析与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景区型网红旅游地 媒介朝圣 具身体验 景观消费 拍照打卡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隐含碳测算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琼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116,共5页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水泥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测算了出口贸易中能源消费隐含CO2和生产过程的隐含CO2排放情况。结果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出口的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量是最大的,食品...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水泥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测算了出口贸易中能源消费隐含CO2和生产过程的隐含CO2排放情况。结果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出口的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量是最大的,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总隐含碳排放是最大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量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而对通过国际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更清晰地定量化认识,同时有利于对各国的碳减排责任进行重新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投入产出 能源消耗 水泥 贸易
下载PDF
具身体验与数字劳动: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赫 杜友君 梁天翼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6,共9页
明确电子竞技媒介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是理解和评价其效果的。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基于框架理论,从具身体验和数字劳动的视角,分析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关系维度,从理论应用、用户体验和平台运作等层... 明确电子竞技媒介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是理解和评价其效果的。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基于框架理论,从具身体验和数字劳动的视角,分析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关系维度,从理论应用、用户体验和平台运作等层面提出优化策略。认为: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源自传媒商业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博弈,博弈的维度是以具身体验为基础的“认同”和数字劳动所引发的“消费”,博弈的结果表现为经由具身体验产生的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身份认同能够形塑网络商业思维,并在数字劳动中形成符号消费、权力消费和空间消费,建构网络文化关系。提出:应从游戏理论视角重新审视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并从具身体验和数字劳动2个维度优化电子竞技网络媒体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竞技 具身体验 数字劳动 网络媒体 传播效果 认同 消费
下载PDF
污水的内含能及污水处理过程的耗能与节能 被引量:5
4
作者 韦朝海 周红桃 +6 位作者 黄晶 韦聪 杨兴舟 韦景悦 李泽敏 胡芸 任源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污水处理是一个高能耗、低能效的复杂过程。改变传统认知,将污染物当作能量物质加以资源化,回用于水处理过程或者产品化,可改变污水处理的能耗。以城市污水与焦化废水为例,分析了水质中污染物具有的内含能形式,并探讨了两种计算方法,指... 污水处理是一个高能耗、低能效的复杂过程。改变传统认知,将污染物当作能量物质加以资源化,回用于水处理过程或者产品化,可改变污水处理的能耗。以城市污水与焦化废水为例,分析了水质中污染物具有的内含能形式,并探讨了两种计算方法,指出内含能利用的两类可能途径和最大限度。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与污水水质特征,辅以适当的当量假设,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不同形式能量消耗及其原因,运用能流图表达了两个具体案例的能量转化与分布规律。比较了污水处理两类节能评价方法的优异性,提出了未来水处理可能的节能新途径。在加深污水内含能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产业与工艺技术,分离回收有价值成分,如营养物(氮、磷)、重金属等,并获得水资源的再利用,以间接补偿处理过程的能耗,从而实现节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内含能 能耗 节能 物质流 能量流
下载PDF
Tracking embodied carbon flows in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s 被引量:5
5
作者 韩梦瑶 姚秋蕙 +1 位作者 刘卫东 Michael DUNFOR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9期1263-1274,共12页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driven rapid growth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a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eading to increasing inter-country embodied carbon flows. Multi-region input-ou...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driven rapid growth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a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leading to increasing inter-country embodied carbon flows. Multi-region input-output(MRIO) analysis is used to identify embodied carbon flows between major world regions, including seven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B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based carbon inten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 embodied carbon flows are virtually all from BR regions to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more than 95% of world net embodied carbon exports coming from BR region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induce about 30%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most BR reg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former bear a high proportion of consumer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arbon emitted in the latter. For this reason,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from consumption rather than a production-based perspective is more equitable,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given a louder voice in the construction through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in part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f an inclusiv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O embodied carbon transfers consumption-based carbon emissio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clusive globalization
原文传递
A process-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DA)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骁浚 廖胜明 +1 位作者 饶政华 刘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process-level input-output(I-O) tables to analyze the drive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during 2... A hierarchical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process-level input-output(I-O) tables to analyze the drive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in an integrated steel plant during 2011-2013. By combining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into D&L method, 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model for multilevel SDA is obtained. The developed hierarchical IO-SDA model would provide consistent results and need less computation effor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DA model.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the steel plant suggest that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reduced steel final demand are two major reasons for decline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of blast furnaces, basic oxygen furnaces, the power plant and the by-products utilization level have contributed mostly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 major retrofit of ancillary process units and solving fuel substitution problem in the sinter plant and blast furnace are important for further energy saving. Besid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is work also discussed that why and how hierarchical SDA can be applied in a process-leve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aggregated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put-output table energy consumption embodied energy integrated steel plant
下载PDF
具身消费与情感交互:声音景观视域下的中国广播剧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晓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5,170,171,共12页
广播剧又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在媒体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兴至衰的演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借媒体融合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当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提高了受众听觉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具身性消费”和“情感... 广播剧又称为“用耳朵听的戏”,在媒体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兴至衰的演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借媒体融合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当下网络广播剧的兴起,提高了受众听觉体验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作为一种“伴随性音频”“具身性消费”和“情感性交互”的声音艺术,构造了一种独特的“声音景观”。受众在“听觉转向”过程中获得情感的认同,并在虚拟空间得以延伸,以“具身”代替“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广播剧不但需要关注“什么声音”,更要关注“如何听”,关注不同人群的“声音需求”;不但需要关注声音景观的建设,更要关注声音景观对于形塑生命、形塑生命共同体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剧 伴随性音频 具身性消费 情感性交互 声音景观
下载PDF
工业化后期中国出口商品中内涵能源变化的动因分析——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瑞翔 王洪亮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5-44,共10页
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最新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变化情况,并利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对其变化的动因进行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从2000年的29082.3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85178.... 采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最新数据测算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变化情况,并利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对其变化的动因进行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从2000年的29082.3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85178.1万吨标准煤,在12年间增长了约2.93倍,年均增长率为13.75%;中国出口内涵能源变化规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特征,其所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先上升再下降,整体上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中间品结构、出口结构以及外贸出口商品数量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增长,能源效率提高有效抑制了出口商品内涵能源的过快增长;在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能源 世界投入产出表 能源效率 出口规模 贸易结构 资源配置 能源消耗 经济增长方式
下载PDF
消费驱动下黄河流域隐含碳流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雷涯邻 李东芮 +3 位作者 张安 李莉 江勇 葛建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3-90,共8页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源和能源聚集导致该流域内产生了高CO_(2)排放。现有研究中少有聚焦黄河流域CO_(2)减排的,且对排放的规律性尚待进一步挖掘。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及“...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源和能源聚集导致该流域内产生了高CO_(2)排放。现有研究中少有聚焦黄河流域CO_(2)减排的,且对排放的规律性尚待进一步挖掘。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消费驱动的要求,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分析框架,利用2015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对黄河流域消费驱动下的产业与CO_(2)流动进行核算,并分别从省级层面和部门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各省份、各部门的产出与CO_(2)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外双循环中的特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及CO_(2)排放受外省消费驱动较小;中下游地区CO_(2)排放量较高,主要受流域外省份消费驱动。带来高CO_(2)排放的主要产业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应开发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促进清洁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消费驱动 MRIO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网络消费触觉弥补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晓晴 赵杨 孙习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15年第4期469-472,共4页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的触觉缺失现象,并解释了消费者感知的具身性。结合心理学中身体图式的存在和多感官交互整合理论,阐述了在线体验如何通过促进虚拟触觉形成辅助消费者认知和购买决策。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qu...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的触觉缺失现象,并解释了消费者感知的具身性。结合心理学中身体图式的存在和多感官交互整合理论,阐述了在线体验如何通过促进虚拟触觉形成辅助消费者认知和购买决策。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语言+图像"弥补、体验弥补和信任弥补三大网络消费触觉弥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网络消费 触觉弥补
下载PDF
中国有色金属产品流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
11
作者 肖延祯 《福建冶金》 2021年第3期59-61,42,共4页
本文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直接流量与隐含流量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从直接流向看,大多数有色金属产品都是由装备制造业所消耗;而从隐含流向看,建筑业则是有色金属产品的主要消耗部门;从最终使... 本文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直接流量与隐含流量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从直接流向看,大多数有色金属产品都是由装备制造业所消耗;而从隐含流向看,建筑业则是有色金属产品的主要消耗部门;从最终使用类型的角度出发,三分之二的有色金属消耗是沉淀在投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投入产出模型 直接消耗 隐含消耗
下载PDF
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被引量:103
12
作者 陈红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0,共6页
目前基于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核算中主要计算的是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而不考虑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本文对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从而可以同时计算各部门由... 目前基于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核算中主要计算的是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而不考虑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本文对利用投入产出方法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框架进行了扩展,从而可以同时计算各部门由能源消耗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和由某些工业生产过程导致的隐含碳排放,并利用该框架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中国各部门最终消费和使用中的隐含碳排放情况。结果发现,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高的部门,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占部门总隐含碳排放的比重最高。此外,研究发现,部门分类水平的粗细对于各部门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除了建筑业之外,其他部门在较粗分类下核算的生产过程隐含碳排放偏高。而比较不同部门的隐含碳比重和增加值比重发现,建筑业耗用了大量的碳排放而产生的增加值较低,其他社会服务业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能源消费 工业过程
下载PDF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被引量:45
13
作者 马述忠 陈颖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2-89,共8页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量 国内消费 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贸易碳排放净差
原文传递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及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104,共11页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源 碳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消费者责任
原文传递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居民消费碳足迹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董会娟 耿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1,共8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约7993万t,约为农村居民碳足迹总量1195.55万t的7倍。其中城镇居民碳足迹以隐含碳足迹为主,农村居民碳足迹以直接碳足迹为主。从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构成来看,城镇居民以食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为主,分别为35.2%,14.1%和13.8%;农村居民主要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分别为32.4%,21.9%和12.3%。此外,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碳足迹增加明显。最后针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足迹 直接碳足迹 投入产出 居民消费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研究 被引量:44
16
作者 姚秋蕙 韩梦瑶 刘卫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10-2222,共13页
随着全球各区域的连通性不断增强,碳流动以及碳泄漏在全球碳减排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高碳行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这些国家进口成品用于自身最终消费。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随着全球各区域的连通性不断增强,碳流动以及碳泄漏在全球碳减排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高碳行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这些国家进口成品用于自身最终消费。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本文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分析了生产碳及消费碳强度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者及消费者责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碳强度大都高于消费碳强度,且两者的差值大多高于"一带一路"区域外发达地区。全球95%以上的隐含碳净流出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消费所引发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直接碳排放占比约为30%。考虑到跨国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整体承受了较大的碳排放压力。从消费者责任着手衡量各国家/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碳排放责任,并以包容性全球化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气候治理体系构建,可为长期难以达成协议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提供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 投入产出分析 隐含碳流动 消费碳 一带一路 气候治理
原文传递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大气污染转移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永源 张伟 +3 位作者 蒋洪强 汪峰 侯丽丽 王金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896,共8页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耦合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_x)、可吸入颗粒物(PM_(10))、非甲烷挥发性颗粒物(NMVOC)排放清单,定量分析了2012年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过程中隐含的大气污染排放转移.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SO_2、NO_x...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耦合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_x)、可吸入颗粒物(PM_(10))、非甲烷挥发性颗粒物(NMVOC)排放清单,定量分析了2012年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过程中隐含的大气污染排放转移.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SO_2、NO_x、PM_(10)排放的输出地和隐含NMVOC排放的输入地.欧盟、东亚和美国购买我国商品(如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重工业和矿采选业)导致的出口隐含大气污染排放量占比约为70%.中国在消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东&北非、东亚、东南亚和欧盟进口商品过程中,导致上述地区排放NMVOC为3.1×10~6t,约占我国进口隐含NMVOC排放的69.2%.为了减轻我国对外贸易中承担的环境负担,本文从加强重污染产业管控、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全球绿色供给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隐含大气污染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消费端大气污染排放 Eora数据库
下载PDF
需求侧视角下中国隐含能源消费量及强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虹 王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28-1742,共15页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双层归因分析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并针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零值与负值问题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1)中国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是由于满足资本形成需求而产生的,资本形成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强度是全国能源强度的1.2倍以上,而消费的隐含能源强度低于全国能源强度;(2)能源效率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分别是导致2012—2015年和2015—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3)第一层归因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资本形成需求进而影响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4)第二层归因分析发现重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影响资本形成需求变动的主要行业。因此未来从需求侧控制能源消耗具有更大潜力,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一步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加快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要注重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其向绿色化、低碳化和节能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源消费 隐含能源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双层归因分析 需求侧改革
原文传递
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的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罗思平 王灿 陈吉宁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7-480,共4页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能量精出,该文旨在对“隐含”在产品进出口背后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提出较以前研究更准确的计算模型,对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能量精出,该文旨在对“隐含”在产品进出口背后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提出较以前研究更准确的计算模型,对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出口量远大于隐含能进口量,是隐含能净出口大国;隐含能净出口值(以标准媒计)在1.1~3.6亿t之间,均值为2.24亿t;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7%~17.5%。可见中国虽然有不断增长的能源净进口,但大量能源实际上“隐含”在产品中输出到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 能量流动 完全能耗 投入产出分析 国际贸易
原文传递
中国行业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的变动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虹 王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7,共11页
与传统生产侧的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不同,使用2012、2015和2017年可比价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从需求侧对我国各行业的隐含能源消费和隐含能源强度进行了测算。基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编制了行业间能源消费、增加值和能源强度转入转出平衡... 与传统生产侧的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不同,使用2012、2015和2017年可比价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从需求侧对我国各行业的隐含能源消费和隐含能源强度进行了测算。基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编制了行业间能源消费、增加值和能源强度转入转出平衡表。最后分别使用加法SDA和乘法SDA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的变动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增加值率效应、生产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并使用归因分析将全国层面的各个分解效应归因至行业层面。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的隐含能源消费并不高,而建筑业是隐含能源消费最高的行业,这是由于采掘业、制造业和能源工业超过30%的传统能源消耗都是因满足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导致的。第二,传统能源强度较高行业的隐含能源强度往往也比较高,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说明这些行业无论生产侧还是需求侧均带来了以过度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第三,2012—2017年各行业能源效率变动和生产结构变动促进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而增加值率变动和最终需求变动大幅增加了能源消费总量,其中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对能源消费总量上升的贡献最大。第四,2012—2017年除了增加值率效应外,其余三个效应均总体上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强度,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行业。因此,促进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各项政策应从仅关注生产侧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导向模式向同时考虑生产侧和需求侧的多行业综合治理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能源消费 隐含能源强度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