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被引量:362
1
作者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99-1307,共9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50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工业部门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44
2
作者 张友国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33,共14页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1987年至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GDP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使中国的GDP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6.02%。其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需求直接能源...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1987年至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GDP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使中国的GDP碳排放强度下降了66.02%。其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需求直接能源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和能源结构的变化分别使碳排放强度下降了90.65%、13.04%和1.16%,但是需求衡量的分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内结构、制造业内结构变化以及进口率和中间投入结构的变化却分别导致碳排放强度上升了4.61%、2.50%、1.02%、3.85%、2.89%和27.63%。此外,本文还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些重要政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碳排放强度 投入产出结构分解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 被引量:174
3
作者 陈明星 陆大道 刘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43-1453,共11页
认识中国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世界上120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31个省区的经验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全国31个省级... 认识中国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世界上120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31个省区的经验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全国31个省级单元划分为6种类型。城市化严重超前型3个,城市化中度超前型2个,城市化轻微超前型8个,基本协调型4个,城市化中度滞后型5个,城市化轻微滞后9个。②省际尺度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呈明显的东西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以城市化超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城市化滞后经济发展为主。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类似马太效应。得出2个重要的启示,一是当前中国不少发达省区中的城市化超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二是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区的城市化进程仍然需要适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水平 关系 省际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24
4
作者 齐元静 杨宇 金凤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31,共15页
地级行政单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空间依托。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 地级行政单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空间依托。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全国和地级两个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Global 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的集聚状态,自1990年到2010年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演变特征。②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总体趋势,中西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型城市两种类型。③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北移西进"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空间联动发展的效应有所减弱,呈现出"南上北下"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城市仍以单体式发展为主,区域带动效应较弱,联动发展态势不明显。④从时间趋势来看,虽然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却快速提高,已经明显高于沿海地区。⑤资源富集地区是中西部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采用人均GDP单一指标测算的部分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虚高化"的特征,资源大规模集中开发带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的同时,却掩盖了背后的经济结构失调和社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应引起决策者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地级行政单元 中国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目标驱动投资吗?——基于2001-2016年地级市样本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14
5
作者 刘淑琳 王贤彬 黄亮雄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9,共19页
已有文献发现政府制定的经济目标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绩效,本文考察政府目标实现经济增长绩效的渠道和机制,提出经济增长目标驱动辖区投资增长的理论假说,并采用2001-2016年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验... 已有文献发现政府制定的经济目标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绩效,本文考察政府目标实现经济增长绩效的渠道和机制,提出经济增长目标驱动辖区投资增长的理论假说,并采用2001-2016年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每提高1%,地区投资显著上升约0.44%。这一发现在采用不同的核心变量度量指标、回归样本和估计方法后依然稳健。本文还发现,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目标驱动投资效应的异质性。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经济增长目标推动辖区投资增加的边际效应下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增长目标更有效地扩大了辖区投资。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目标 投资 经济发展方式
原文传递
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04
6
作者 周扬 李宁 +1 位作者 吴文祥 吴吉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化特点并探讨了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1982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加,空间依赖程度增强;东部和华北北部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呈异质性,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中国东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异较小;历史基础、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变差函数 中国
原文传递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 被引量:98
7
作者 陈文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05,共9页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大流行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世界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衰退。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5个“失”: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围绕这5个方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展开分...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大流行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世界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衰退。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5个“失”: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围绕这5个方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展开分析,有助于其他国家肯定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尊重中国的贡献,学习中国的经验,走向全球通力合作,进而挽救世界经济。当前,中国应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稳定根据地,重中之重则是要建立顺畅的物流体系,因为智慧物流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未来新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相互连接融通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失控 经济失速 政策失灵 民主失范 治理失序 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 智慧物流
下载PDF
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2
8
作者 张国俊 王珏晗 +1 位作者 吴坤津 许志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2-288,共17页
采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2006—2016年中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 采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2006—2016年中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持续增长,珠三角协调度最高,长三角协调度增速最快;②三大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波动减小,珠三角城市群的减小幅度最小;③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等级演化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但随时间推移有向高一级状态转移趋势;④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及部分沿海沿江发达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持续处于较高水平;⑤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空间特征由分散走向集聚;⑥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与环境趋向于"同步发展";⑦能源消耗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外资依存度和所有制结构对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具有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的显著程度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质量 协调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三大城市群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56
9
作者 樊杰 周侃 +1 位作者 孙威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The provincial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被引量:54
10
作者 CHEN Mingxing HUANG Yongbin TANG Zhipeng LU Dadao LIU Hui MA 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33-45,共13页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 on a provincial scale is of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data from 124 countries or regions through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 on a provincial scale is of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data from 124 countries or reg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31 provinces or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applying improved methods using the quadrant map approac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31 province-level re- gions fall into six categories: only one region is in the category of sharp over-urbanization, 3 regions are in medium over-urbanization, 11 slight over-urbanization, 8 basic coordination, one medium under-urbanization, and seven slight under-urbanization. (2) There are signifi- 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a provincial scale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3) The provinc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re mainly over-urbanized, whil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mainly under-urbanized.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imilar to the Matthew effect. Hence, two important insights are proposed. First, the phenomenon of over-urbanization in some developed regions should be viewed with some concern and vigi- lance. Second, urbanization needs to be speeded up moderate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provinc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4
11
作者 左其亭 赵衡 +1 位作者 马军霞 臧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 为了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列的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度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以及河南省逐年时间上的匹配度、不同行政分区空间上的匹配度。计算结果表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快而水资源相对缺乏,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水资源却比较丰富;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能够深层次揭示两者不匹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匹配度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社会格局 数列 协调发展
下载PDF
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51
12
作者 张连刚 支玲 王见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2-567,共6页
在收集国内林下经济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发展意愿及影响因素等内容。通过分析现有相关文献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在收集国内林下经济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发展意愿及影响因素等内容。通过分析现有相关文献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提出林下经济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研究进展 产业发展 发展模式 发展意愿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 被引量:49
13
作者 简新华 李延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3,共7页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性发展方式的综合。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有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没有根本转变,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难转的原因主要有...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是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性发展方式的综合。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有二十多年了,至今还没有根本转变,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难转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劳动力素质、资本、管理等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二是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发展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三是市场机制、企业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缺陷的主要约束;四是受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度、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主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阶段的转换,建立和完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发展方式 根本转变 目标模式
原文传递
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引量:42
14
作者 史晋川 黄良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49,共17页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参照1970—2008年国际需求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剖析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总需求结构特征,分析了总需求结构失衡且调整缓慢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总需求结构调整必须跳出需求结构本身,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参照1970—2008年国际需求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剖析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总需求结构特征,分析了总需求结构失衡且调整缓慢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总需求结构调整必须跳出需求结构本身,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度两个方面着手,确立以扩大内需为支撑的内生发展战略和构建"劳动偏向型"的收入分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需求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内生发展战略 “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扬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12,共8页
以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为起点,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开始进入一种"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也已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在高... 以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为起点,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开始进入一种"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也已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在高度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的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挤出增长率中的水分,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质量。与此对应,宏观调控则应抛弃需求管理的传统范式,着力通过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通过推进新一轮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妥善应对美国量宽退出的影响;应积极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 结构性减速 经济发展方式 宏观调控 政策框架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 被引量:40
16
作者 贺三维 王伟武 +1 位作者 曾晨 刘明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2-1628,共7页
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1 1997... 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1 1997~201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中心位于河南省境内,并呈现出西北移动的趋势,出现沿海-大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2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尺度效应,其分布重心、形状和方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变化;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重心越偏向西南方向,其空间分布形状越接近于正圆,主轴方位越偏东。3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 a中国经济重心会继续向北移动,略微偏向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引擎。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多尺度 标准差椭圆 灰色预测模型
下载PDF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鲁保林 王朝科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3,共9页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张力、有弹性、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循环体系:纵向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横向上,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分工有序、彼此支撑的技术经济联系...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张力、有弹性、开放包容、自主可控的循环体系:纵向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横向上,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分工有序、彼此支撑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空间联系,总体上使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成为一个纵向通畅、横向协调、纵横匹配的立体结构。当前,要围绕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疏通国民经济各环节、各行业、各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堵点淤点,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从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循环 新发展格局 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吴振球 程婷 王振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0-77,共8页
本文利用199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克服内生性的分析技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关控制变量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静态... 本文利用199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克服内生性的分析技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关控制变量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降低失业率有积极作用;正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提高失业率具有正效应,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同作用对降低失业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呈正相关。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当前提出的"降增速、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的经济政策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合理化 高级化 经济发展方式 就业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关欣 乔小勇 孟庆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50,共8页
选取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且进行了误差修正,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的长期以及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研... 选取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且进行了误差修正,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的长期以及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彼此的作用影响将长期持续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消费需求扩大可促进高技术产品升级和产业增值,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长期来看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经济发展方式 VAR模型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下载PDF
实施绿色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文章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三重挑战,根据国内外有关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10年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创新为手段,以资源环境绩效、... 文章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三重挑战,根据国内外有关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及今后10年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创新为手段,以资源环境绩效、结构调整和发挥协同效应为重点目标,构建综合发展框架,整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发展理念,发挥多种手段的组合效益,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建设绿色中国的构想,为自身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