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基于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炯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5,共12页
文章基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生态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提供激励创新政策工具并已开展实践探索的现实背景,从区分各省不同的激励方式入手,采用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样本数据,在构建地方政府响应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空间... 文章基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生态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提供激励创新政策工具并已开展实践探索的现实背景,从区分各省不同的激励方式入手,采用东部六省46个地级市2005-2010年的样本数据,在构建地方政府响应函数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这项制度创新对城市环境治理的激励效应。研究表明:(1)"奖励型"和"惩罚型"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制度效果,前者有助于提升环境投入,后者有助于强化环境规制。此外,采取直接筹资和一般性拨款对激励效果也具有促进作用。(2)地区间恶性环境竞争、高污染行业比重过大和地方财政能力不足都会阻碍制度效果的产生,其负面效应甚至可能超过生态转移支付的正面作用。这说明现行体制限制了生态转移支付激励作用的发挥。(3)目标协调和制度设计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目标协调应以扩大地方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和弱化"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动机为先导,制度设计应以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为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环境决策响应函数 “奖励型”激励 “惩罚型”激励 空间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生态补偿项目对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基于农户异质性的视角 被引量:24
2
作者 杜洪燕 武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基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延庆县的450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把能够直接补偿到农户的生态补偿项目按照补偿方式分为岗位型和现金型,把农户家庭收入作为测量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了岗位型和现金型生态补偿项目对... 基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延庆县的450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把能够直接补偿到农户的生态补偿项目按照补偿方式分为岗位型和现金型,把农户家庭收入作为测量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了岗位型和现金型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岗位型和现金型生态补偿项目分别能够在低分位数和中分位数上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且均不能够在高分位数上显著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应发挥不同生态补偿项目的协同作用,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并考虑农户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贫困 家庭收入 转移支付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城市圈生态承载力评价和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璐迪 曾晨 +1 位作者 焦利民 刘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2-1341,共10页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超负荷的压力,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能够定量测度这种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超负荷的压力,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能够定量测度这种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承载力,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相对较小,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根据生态足迹/承载力进行跨区县生态补偿测算,得到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的转移支付情况,表明如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整个区域能够达到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的目标,缓解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压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原文传递
飞地经济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探索——以成都、甘孜共建成甘工业园区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于代松 刘俊 +1 位作者 赵佳伟 兰虹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5,共13页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是目前我国实行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地区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处探索阶段,加快形成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模式是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和甘孜州合作共建的“飞地产业园区”——成...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是目前我国实行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地区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处探索阶段,加快形成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模式是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和甘孜州合作共建的“飞地产业园区”——成甘工业园区被认为是贯彻党中央构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精神的典范。本文通过对成甘工业园区的详细考察,在与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进行多维比较的基础上,认为“飞地经济”模式下的工业园区能够为探索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积极经验,总体上符合两地的共同利益。但与传统模式相比,飞地经济模式存在运行逻辑上的内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博弈过程中的弱势方甘孜州在客观上承担了能源、资源输出以及优惠政策中转的责任,可能引发甘孜州的新型贫困等潜在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加快构建甘孜州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化制度、完善现有的“成甘飞地经济”模式、实施“产城一体”的飞地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等措施推动飞地经济更好服务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飞地经济 转移支付 工业园区 招商引资 经济合作 产业转移 产业链 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生态经济 产城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分权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鸿杰 卢洪友 祁毓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31,共11页
中国在2008年开始试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以通过集权倾向的措施解决环境分权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这一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机制与当前分权体制是否协调,本文对政策的制度变迁和特征事实进行了梳理,... 中国在2008年开始试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以通过集权倾向的措施解决环境分权治理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这一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机制与当前分权体制是否协调,本文对政策的制度变迁和特征事实进行了梳理,在分权体制框架下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转移支付达到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激励效应;转移支付机制与分权体制还存在改善的空间,环境分权对政策效果有促进作用,而财政分权抑制了政策效果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 分权 环境保护 公共服务
下载PDF
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思考 被引量:14
6
作者 段铸 刘艳 孙晓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150,共5页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从竞争走向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财政行为的必然趋势,协同发展会对京津冀的环境补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财政视角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对京津...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从竞争走向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财政行为的必然趋势,协同发展会对京津冀的环境补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财政视角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对京津冀流域上下游地区居民补偿意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条件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对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标准进行量化,提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获取途径以及完善有关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财政思考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监管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跃胜 《中国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96,共10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随后,根据博弈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原理,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博弈模型,利用博弈反应函数求出双方的最优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随后,根据博弈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原理,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博弈模型,利用博弈反应函数求出双方的最优选择,从而找出影响县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和中央政府选择实质性监管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中央政府在监管中既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又要增强监管的规范性和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此外,中央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从而降低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监管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探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晓光 朱晓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193,共5页
介绍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着重从补偿标准、资金渠道、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适应性三个层面四个维度分析了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从明确重点领域、补偿标准的分类动态调整、... 介绍了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施现状,着重从补偿标准、资金渠道、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适应性三个层面四个维度分析了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从明确重点领域、补偿标准的分类动态调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展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以及市场化补偿平台的创建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基本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开发区 林业生态建设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及“两横”财政跨区域转移机制——以虚拟耕地为载体 被引量:11
9
作者 梁流涛 高攀 刘琳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281-9294,共14页
探讨以虚拟耕地为载体的区际农业生态补偿原理,从两个层面(省际与省域内部市际)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面积和财政转移额度的测算,最后提出了以补偿管理平台为中介的“两横”财政转移路径。结果表明:①虚拟耕地调出地区付出了过... 探讨以虚拟耕地为载体的区际农业生态补偿原理,从两个层面(省际与省域内部市际)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面积和财政转移额度的测算,最后提出了以补偿管理平台为中介的“两横”财政转移路径。结果表明:①虚拟耕地调出地区付出了过多的经济、资源和生态代价,需要以虚拟耕地为载体对之进行生态补偿。可以根据虚拟耕地净流量进行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支付/受偿面积的确定。②在省际补偿方面,支付区域包括16个省份,其中支付虚拟耕地面积较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受偿区域包括15个省份,其中受偿虚拟耕地面积较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省域内部市际补偿方面,支付虚拟耕地面积较大地市多为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市,受偿虚拟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市多为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市。③无论是省际层面还是省域内部市际层面,受偿的额度和支付的额度均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在省际补偿方面,支付额度较大的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天津、江苏和湖北等省市在研究期内年均值超过25亿元;受偿额度较大的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安徽、山东、湖南和河北等省市在研究期内年均值超过40亿元。在省域内部市际补偿方面,江苏、河南和甘肃三省支付额度排名前二分之一地市的总额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80%,受偿额度排名前二分之一地市的总额所占的比例都超过70%。④“两横”支付网络通过两级支付管理平台的中介作用可以实现省际和省域内部市际两个层面的区际农业生态补偿跨区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耕地 生态补偿 财政转移支付 补偿标准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铸 程颖慧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8,共7页
京津冀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势必会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开展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项目合作。本文通过... 京津冀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势必会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开展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项目合作。本文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受力,设计了一套适合京津冀发展的横向生态补偿核算体系,并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补偿 横向转移支付 生态承受力 核算体系 京津冀
下载PDF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的影响——来自中国县级层面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潘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26-2041,共16页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孰能更有效地提升造林面积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这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 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孰能更有效地提升造林面积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这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年1372个县级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两类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影响的因果效应及政策相对有效性。研究结论如下:(1)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造林面积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具有长期效果。表现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使造林面积提升了6.7%,但该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生态转移支付政策使造林面积提升了8.2%,且该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强。(2)异质性分析发现,初始造林面积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表现出更高的造林面积提升效应。(3)进一步的成本收益估算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通过提高造林面积带来的环境健康效应分别为5926.11亿元和7256.14亿元,是其减少财政收入所产生的经济成本的2.19和1.92倍。本文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长期有效的森林环境规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面积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双重差分法 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水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境内外实践与中国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长健 赵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6-180,共5页
我国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但在现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难以负担的困境下,有必要大力推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横向转移支付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境内外横向转移支付的发展历程,探索出均衡各方利益、丰富... 我国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有着急迫的现实需求,但在现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难以负担的困境下,有必要大力推动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横向转移支付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境内外横向转移支付的发展历程,探索出均衡各方利益、丰富转移方式、构建执行机构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发展路径,从而确保流域水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长效运行,促进流域内的生态保护和利益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转移支付 境内外实践 水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基金
下载PDF
关于建立我国金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晓冰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2-138,共7页
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却要为本地区以外的多个地区提供大量的生态服务,既得不到必需的补偿,又常常因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责任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农民与长江下游地区农民收入悬殊,加快建... 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却要为本地区以外的多个地区提供大量的生态服务,既得不到必需的补偿,又常常因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责任而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农民与长江下游地区农民收入悬殊,加快建立我国金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刻不容缓。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横向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值得我国借鉴。金沙江流域贫困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地区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合作与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生态补偿机制 横向转移支付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论财政政策与林业生态建设——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晓光 朱晓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8-72,共5页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将使财政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及其资金管理方式发生新的改变。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的关联关系。分析表明:林业生...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将使财政的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及其资金管理方式发生新的改变。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的关联关系。分析表明:林业生态建设与财政政策正向相关,且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本在不断提高,其向纵深发展的难度加大。在此基础上,侧重于从施行主体功能区战略过程中林业生态建设对财政政策需求的角度,从资金投入、权责划分、转移支付、横向援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六个层面提出了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态建设 财政政策 主体功能区 转移支付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坤刚 鞠美庭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8年第3期48-51,共4页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3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转移支付 经济补偿
下载PDF
缓解贫困视域下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基于国内外的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索朗杰措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7-55,共9页
近些年来,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面,暴露出来生态补偿体系不健全、补偿标准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缓解贫困的视域下... 近些年来,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面,暴露出来生态补偿体系不健全、补偿标准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缓解贫困的视域下分析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得出我国在构建生态补偿基金的运作机制中,应当从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生态补偿基金、探索构建联动机制、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入手,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与减贫的协同作用,以期实现补偿地区环境保护与缓解贫困的双重目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基金 生态脆弱区 环境保护 环境规制 贫困治理 脱贫攻坚 转移支付
下载PDF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梦雨 袁新尚 王萌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19-21,83,共4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乎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属于限制开发区。该类功能区为提供生态产品投入大量的环境建设成本,又因限制开发导致发展权受限,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乎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属于限制开发区。该类功能区为提供生态产品投入大量的环境建设成本,又因限制开发导致发展权受限,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为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健全资金用途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补充适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等措施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财政转移支付 横向生态补偿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下载PDF
内蒙古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玉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119,共5页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蒙古应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粮食生产服务于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建设。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提高还林还草补贴,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生态安全屏障 财政转移支付 土地用途改变 移动份额法
下载PDF
国家重点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县域对比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影 李宝林 +4 位作者 祁佳丽 袁烨城 蒋育昊 刘岩 刘海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69-4378,共10页
国家财政部于2009年印发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中央财政开始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截止到2020年国家已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6035.5亿元。评估国家重点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 国家财政部于2009年印发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中央财政开始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截止到2020年国家已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6035.5亿元。评估国家重点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成效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域为调查和评估对象,基于多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对正式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评估,并对是否接受财政转移支付县域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状况整体好转,2011—2019年土地覆被转类指数为3.85%,生态质量整体上好转主要与水域增加有关。享受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后各县域生态质量改善明显,从2011—2016年的空间横向比较来看,享受财政转移支付县域土地覆被转类指数为2.28%,未享受县域为-3.36%;从2011—2019年的时间纵向比较来看,享受财政转移支付前土地覆被转类指数为-3.35%,而享受后为1.70%。然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为活动干扰仍然较为强烈,研究时段内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增加了14.2%,林草等生态空间却有所减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控目标并未得到切实落实。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有效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以及科学制订生态保护与恢复决策都是国家重点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质量 财政转移支付 县域生态保护绩效考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