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小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两汉时期,黄道概念及黄道坐标被引入了天文历法的理论与推算。文章分析两汉时期对冬至点位置、黄赤交角、二十八宿黄道距度等黄道坐标基本要素的测量,论述黄道概念在汉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两汉时期,黄道概念及黄道坐标被引入了天文历法的理论与推算。文章分析两汉时期对冬至点位置、黄赤交角、二十八宿黄道距度等黄道坐标基本要素的测量,论述黄道概念在汉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文章还对中国最早的恒星位置的黄道坐标——“石氏星经”中的恒星“黄道内外度”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考证,认为最可能是在东汉时期测定的。最后文章从黄道坐标测量的角度,简要论述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从盖天说到浑天说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 黄赤交角 黄道距离 汉代 天文学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7
2
作者 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College of Ceo - 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P. R. China)Qiao Qiyuan(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12, P. R. China)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1期23-30,共8页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the solid and fluid spheres caused by tidal force could explain the 1500 to 1800-year cycle of the world's temperature. Strong tide increas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ixing of...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the solid and fluid spheres caused by tidal force could explain the 1500 to 1800-year cycle of the world's temperature. Strong tide increase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ixing of water in the oceans, drawing the cold Pacific water from the depths to the surface and the warm water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where it cools or warms the atmosphere above, absorbs or releases CO2 to decrease or increas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o make La Nina or El Nino occur in the global. The moon's declination and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affect the tidal intensity. The exchange of tidal energy and tide-generating force caused by the sun, moon and major planets makes the earth's layers rotate in different speeds.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between solid and fluid of the earth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El Nino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e-generating force Differential rotation EL Nino Moon's declination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下载PDF
Shuram-Wonoka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Ediacaran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cean's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George E.Williams Phillip W.Schmidt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91-402,共12页
The late Ediacaran Shuram-Wonoka excursion, with δ^(13)C_(carb) values as low as-12‰(PDB) in marineshelf deposits and spanning up to 10 Myr, is the deepest and most protracted δ^(13)C_(carb) negative anomaly recogn... The late Ediacaran Shuram-Wonoka excursion, with δ^(13)C_(carb) values as low as-12‰(PDB) in marineshelf deposits and spanning up to 10 Myr, is the deepest and most protracted δ^(13)C_(carb) negative anomaly recognised in Earth history. The excursion formed on at least four continents in low(≤32°) palaeolatitudes, and in China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phosphogenic event. Global and intrabasinal correlation, magnetostratigraphy, isotope conglomerate tests and further geochemical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a primary or syn-depositional origin for the excursion. Continental-margin phosphorites are generated by oceanic upwelling driven by surface winds, and δ^(13)C_(carb) negative anomalies are explicable by oceanic upwelling of 13 C-depleted deep oceanic waters, arguing that a feature common to these exceptional Ediacaran events was unprecedented perturbation of the world ocean. These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n alien Proterozoic world marked by low-palaeolatitude glaciation near sea level and strong seasonality to the familiar Phanerozoic Earth with circum-polar glaciation and temperate climate, suggesting that the Shuram-Wonoka excursion is related to this profound change in Earth's climate system. Of various hypotheses for Proterozoic low-palaeolatitude glaciation, only the high obliquity(>54°) hypothesis, which posits secular decrease in obliquity to near the present-day value(23.5°) during the Ediacaran, predicts an unparalleled revolution in the Ediacaran world ocean. The obliquity controls the sense of the world ocean's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which today is driven by the sinking of cold, dense water at the poles and upwelling driven by zonal surface winds.When the decreasing obliquity passed the critical value of 54° during the Ediacaran th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reversed, with the equator becoming warmer than the poles and Hadley lowlatitude(<30°-35°) atmospheric zonal circulation reversing. This reversal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unique to the Edi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IACARAN Shuram-Wonoka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Oceanic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roterozoic paleoclimate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下载PDF
五气经天的历法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95-3903,共9页
文章以《黄帝内经》五气经天天纲图天文背景为依据,探讨了《黄帝内经》隐含中国上古时代几种历法。本文的要点,一是发现了上古时代天文的两条黄道,二是解秘了《周易》“七日来复,天行也”的天文历法内涵,三是揭开了五运六气历法真实的... 文章以《黄帝内经》五气经天天纲图天文背景为依据,探讨了《黄帝内经》隐含中国上古时代几种历法。本文的要点,一是发现了上古时代天文的两条黄道,二是解秘了《周易》“七日来复,天行也”的天文历法内涵,三是揭开了五运六气历法真实的天文背景。中国上古时代的历法,是以立杆测日影为基础创建起来的太阳历,太阳南北回归线圆周运动360日太阳历是上古历法的核心基础,永远不变,365.25日回归年太阳历有反复其道7日来复的5.25日变化。朔望月太阴历永远不变,阴阳合历有月亮在黄道上行九道的永远变动不居。并用二十八宿记录日月运动的行程。十天干代表五运太阴历,十二地支代表六气1岁360日太阳历,五运六气是阴阳合历。60年是阴阳合历差距比较接近的准周期。只有懂得《周易》历法,才能知道中国上古历法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气经天 太阳历 太阴历 阴阳合历 五运六气历 黄道
原文传递
“月上柳梢头”问题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薛毅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5年第4期50-60,共11页
本文就201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月上柳梢头"给出了一种求解方法,并针对参赛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与点评。为保证求解的连贯性,论文的前一部分是问题的求解,后一部分是参赛论文的点评。
关键词 高度角 天赤道 黄道 白道 黄经 升交点
下载PDF
陕西靖边渠树壕壁画天文图中的黄道、日月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武家璧 段毅 田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1,共10页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描绘了二十八宿、部分中官以及日、月的图像和位置。图中有一条"长白线"即黄道,说明汉人已掌握"日月循黄道"的规律。史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开始制造"黄道铜仪",测定二十八宿黄... 靖边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天文图描绘了二十八宿、部分中官以及日、月的图像和位置。图中有一条"长白线"即黄道,说明汉人已掌握"日月循黄道"的规律。史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开始制造"黄道铜仪",测定二十八宿黄道度数。中国式黄道坐标源自先秦,是中国天文学独立起源而不可能从域外传入的强有力证据。渠树壕壁画及时反映了中国式"黄道"体系形成的重要信息,通过日月位置以揭示"天道",显示了中国天文学在东汉时期取得的重大进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渠树壕东汉墓 星象图 二十八宿 黄道 日月 天道
下载PDF
流星通信链路的流星辐射分布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林乐科 张雅彬 毛云志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1-654,共4页
分析研究了流星前向散射通信链路和黄道坐标系统的关系,推导出偶发流星日心分布到地心分布密度的转换过程,得到了偶发流星的理论辐射分布(SporadicMeteor Radiant Distribution)模型。并运用该理论预测模型建立了一通信链路上空流星辐... 分析研究了流星前向散射通信链路和黄道坐标系统的关系,推导出偶发流星日心分布到地心分布密度的转换过程,得到了偶发流星的理论辐射分布(SporadicMeteor Radiant Distribution)模型。并运用该理论预测模型建立了一通信链路上空流星辐射分布,同时对可用流星率进行预测并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比较一致,为流星通信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流星辐射分布 可用流星率 黄道
下载PDF
流星余迹通信信道季节变化模型与仿真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雅彬 金燕波 +1 位作者 林乐科 张永利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9年第4期1-3,共3页
流星余迹通信不同于传统的通信,它是低速率通信,具有突发、不连续、不定时的特性。因此,流星余迹通信的复杂性要求有必要对其通信信道进行建模。根据流星轨道分布的特点,推导出轨道-辐射的转换,得到流星分布和通信链路的关系,建立了流... 流星余迹通信不同于传统的通信,它是低速率通信,具有突发、不连续、不定时的特性。因此,流星余迹通信的复杂性要求有必要对其通信信道进行建模。根据流星轨道分布的特点,推导出轨道-辐射的转换,得到流星分布和通信链路的关系,建立了流星余迹通信信道季节变化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流星余迹通信链路。预测的结果和中纬度雷达观测结果比较一致,为建立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余迹 黄道 流星余迹通信信道 可用流星率
下载PDF
早期天文学观念的形成 :东汉时的黄道和赤道(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古克礼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352-382,共31页
试图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由于作者希望其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纪念李约瑟的专刊中能被接受 ,文章利用中国的证据 ,以比较的方法并着眼于全球范围 ,来重写天文学思想和天文学实践早期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可取的 ,因为中国的证... 试图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由于作者希望其文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纪念李约瑟的专刊中能被接受 ,文章利用中国的证据 ,以比较的方法并着眼于全球范围 ,来重写天文学思想和天文学实践早期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可取的 ,因为中国的证据在关键问题上既丰富又详尽 ,而古代西方的记载则相对缺乏。第二 ,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去注意技术革新的一些条件 ,特定制度与政治环境下的技术革新 ,有可能或不可能实现。这里面或许有一些仍然有益的教训。第三 ,文章试图阐明中国早期最伟大的科技名人之一张衡 (公元 78— 1 39年 )著作中若干值得注意却迄今费解的段落的真正含义。尽管这第三个目标有助于达到该文的前两个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黄道 赤道 张衡 中国 天文学史
下载PDF
日、月食食期的微机计算程序
10
作者 林资治 《闽江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92-98,共7页
本文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应用极其初浅的道理介绍日、月食产生的条件及食期推算的简单原理。并根据其原理应用BASIC语言编排了粗略推算食期的计算程序,成功地推算了历史已发生过的日、月食期,同时较准确地预报了未来的日、... 本文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应用极其初浅的道理介绍日、月食产生的条件及食期推算的简单原理。并根据其原理应用BASIC语言编排了粗略推算食期的计算程序,成功地推算了历史已发生过的日、月食期,同时较准确地预报了未来的日、月食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影 半影 伪本影 黄道 白道 升交点 降交点 食年 朔望月
下载PDF
钟表时与太阳时:8字形图
11
作者 薛毅 谭永基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5年第4期17-24,85,共9页
本文构造了一系列方程,由这些方程可以得到一年中任何一天、一天中任何一个时刻、从地球上任何纬度观察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由这些方程出发,给出了太阳每年一次的8字形图的解释。这些方程还可以预测日出与日落时间。结合对8字形图的... 本文构造了一系列方程,由这些方程可以得到一年中任何一天、一天中任何一个时刻、从地球上任何纬度观察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由这些方程出发,给出了太阳每年一次的8字形图的解释。这些方程还可以预测日出与日落时间。结合对8字形图的理解,本文证明了日出开始变早的时间为什么不是恰好在冬至时刻,而是在冬至以后的一段时间。在方程的构造中,模型假定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且沿轨道匀速运动,利用日出的预测时间来评估由这个假设所引起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字形图 天赤道 黄道
下载PDF
《梦溪笔谈》中的“黄道”叙事研究
12
作者 周艳霞 颜亮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共6页
黄道在两汉时期被引入了天文历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天文现象的客观观测与推演,并以黄道相关的叙事笔记来阐释岁差、黄白交点、黄赤交角等概念,进一步厘清行星运行轨道、历法错误等问题。由此可见北宋天文学发展盛况。
关键词 黄道 沈括 叙事 北宋天文
原文传递
大气海洋油气质点受力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全稳 陈景山 沈守文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68-275,共8页
从平面入手 ,讨论了地球球面质点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并推得球面质点所受各力的表达式 ,讨论了各力的函数关系及其变化性质 ,对有关各力进行比较归类 ,指出了各力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展望了各力在大气、海洋、油气、板块等... 从平面入手 ,讨论了地球球面质点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并推得球面质点所受各力的表达式 ,讨论了各力的函数关系及其变化性质 ,对有关各力进行比较归类 ,指出了各力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展望了各力在大气、海洋、油气、板块等运动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点 受力分析 地球 太阳 大气 海洋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水准高差的日月潮汐改正 被引量:9
14
作者 魏子卿 《测绘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本文研究了日月潮汐对水准高差的影响 ,导出了水准高差的日月潮汐改正公式 ,从而验证了现行水准测量规范引用的公式 ,并发现其存在的个别错误 。
关键词 日月潮汐 水准高差 日月黄道坐标
下载PDF
海流的形成演化与作用力定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全稳 陈景山 +1 位作者 沈守文 曹淑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52-358,共7页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 ,即北半球环流与南半球环流 (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 )。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 F3+Fs作用有关 ,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 ,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90°,北向流才不存在或者变为南向流。东向流由 F3+Fs及部分 F2 作用形成。相应地 ,西向流也是存在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切黄道面 海流 受力分析 作用力 形成
下载PDF
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辰虎 冯义楷 +4 位作者 欧阳永忠 郭海涛 陆秀平 周兴华 翟国君 《海洋测绘》 CSCD 2016年第2期21-25,共5页
计算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关键在于,一是应有足够长时段且满足精度的潮汐实测或预报数据;二是应尽可能准确选定大潮时刻高潮位。针对大潮时刻高潮位在时间选取上的困难,从月相物理意义出发,证明了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0°时... 计算半日潮特征海域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关键在于,一是应有足够长时段且满足精度的潮汐实测或预报数据;二是应尽可能准确选定大潮时刻高潮位。针对大潮时刻高潮位在时间选取上的困难,从月相物理意义出发,证明了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0°时,大潮时刻对应月相朔;当日月黄经差值约为180°时,大潮时刻对应月相望。提出并实现了顾及半日潮龄值及逐时日、月黄经差的平均大潮高潮面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半日潮 平均大潮高潮面 月相 半日潮龄 日黄经 月黄经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月食食限及食分计算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297-314,共18页
中国古代曾先后以望时日、月分别距黄白交点的度距及日、月间的度距等三种不同的天文量来表述月食食限,并提出了不可能发生月偏食、必定发生月偏食、不可能发生月全食、必定发生月全食等四种食限概念和具体数值,它们都曾达到很高的精度... 中国古代曾先后以望时日、月分别距黄白交点的度距及日、月间的度距等三种不同的天文量来表述月食食限,并提出了不可能发生月偏食、必定发生月偏食、不可能发生月全食、必定发生月全食等四种食限概念和具体数值,它们都曾达到很高的精度。中国古代先后有过五种不同形式的月食食分计算法,它们都与现代食分的定义相吻合,并虑及日、月与远、近地点的相对位置不同,以及月亮视差因月亮在黄道南北而异等因素,对月食食分计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限 食分 中国古代
下载PDF
地球的潮汐力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全稳 陈景山 +2 位作者 赵金洲 严宁珍 曹淑丽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1-5,11,共6页
在理论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 ,获得了地球产生周期性涨落变形的潮汐力表达式 .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 ,其波长和振幅随地球离黄道面的远近不同而变化 ,随着距离增加 ,波长与振幅逐渐减小 ,但同一环线上振幅各点一致 ,周期约 1 2 h.地球... 在理论推理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 ,获得了地球产生周期性涨落变形的潮汐力表达式 .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 ,其波长和振幅随地球离黄道面的远近不同而变化 ,随着距离增加 ,波长与振幅逐渐减小 ,但同一环线上振幅各点一致 ,周期约 1 2 h.地球的胀缩特性和沿轨道径向的变化速度 ,是影响地球潮汐能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地球公转轨道的 2 68°1 5′处为潮汐能量最大处 .地球的潮汐力是由椭圆轨道运动产生的 ,由于月球的轨道运动是以地球为焦点 ,所以在月球上可以产生受地球影响的潮汐 ,而不可以产生相反的潮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潮汐力 穿切黄道面 椭圆轨道 潮汐能
下载PDF
戴进贤《黄道总星图》的绘制、使用及传播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05-213,共9页
本文讨论了德国传教士戴进贤《黄道总星图》的绘制过程,认为该星图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编纂的《灵台仪象志》星表基础上,还参照了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纳奇星图的投影方法和装饰方式.通过梳理该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藏本,分析了该星图在朝... 本文讨论了德国传教士戴进贤《黄道总星图》的绘制过程,认为该星图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编纂的《灵台仪象志》星表基础上,还参照了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纳奇星图的投影方法和装饰方式.通过梳理该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藏本,分析了该星图在朝鲜李朝的传播和使用情况,以及在中西科技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该星图在清代中晚期如何被坊间重新刊印,用于夜间测时和辅助识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总星图》 戴进贤 西学东渐 夜间测时
下载PDF
日月潮汐改正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红英 郭佳 +2 位作者 张新兵 张建东 张毓琴 《海洋测绘》 2011年第3期12-15,共4页
研究了日月潮汐改正对精密水准测量的影响,推导出了一种水准测量中可以采用的简单快捷的日月潮汐改正实用模型,并与其他相应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可应用于海洋测绘中海面地形的确定。
关键词 水准测量 海面地形 日月潮汐改正 测段 黄经 赤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