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化德县裕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9
1
作者 胡晓农 包青川 +3 位作者 李恩瑞 陈文虎(文/摄) 李宁(图) 李力(图)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50,2,共26页
2010~2016年,对裕民遗址进行连续发掘,发现房址、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制品、陶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其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区域早期文化,可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裕民文化。该遗址的发... 2010~2016年,对裕民遗址进行连续发掘,发现房址、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制品、陶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其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区域早期文化,可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裕民文化。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东北亚早期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县 裕民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裕民文化
原文传递
内蒙古化德县四麻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2
作者 包青川 陈文虎(文/摄) +5 位作者 胡晓农 李恩瑞 徐海峰 张新香 李宁(图) 李力(图)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74,2,共25页
2017~2019年,对四麻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房址、室外灶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制品、陶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应属裕民文化,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营地式聚落。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蒙古高原新石器... 2017~2019年,对四麻沟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房址、室外灶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制品、陶器、骨器及动物骨骼等遗物。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应属裕民文化,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北方草原地区的季节性营地式聚落。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蒙古高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县 四麻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裕民文化 季节性聚落遗址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石制品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文成 宋国定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81,共12页
本文分析了河南淅川坑南遗址新石器早期2个层位出土的35件石制品的淀粉粒,在17件石制品表面发现150粒淀粉粒,它们可能分别来自黍族(包括黍属、糠稷或粟属)、薏苡属、小麦族秸秆和根茎类植物,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先民植物资源的利用情... 本文分析了河南淅川坑南遗址新石器早期2个层位出土的35件石制品的淀粉粒,在17件石制品表面发现150粒淀粉粒,它们可能分别来自黍族(包括黍属、糠稷或粟属)、薏苡属、小麦族秸秆和根茎类植物,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先民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第②与第③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的对比表明,第②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都有着大幅增加,一种可能是不同层位埋藏环境的差别导致淀粉粒保存情况的不同,另一种可能是与当时先民获取更多种类的植物资源有关。同一类型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数量与种类的差别,也暗示了不同石料本身硬度、孔隙对淀粉粒的吸附与捕获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南遗址 新石器早期 石制品 淀粉粒分析 植物资源
下载PDF
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头骨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秀杰 范雪春 +5 位作者 李史明 高星 张亚盟 方园 邹阿强 陈军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8-459,共12页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和洞 人类头骨 新石器早期 体质特征
下载PDF
新密李家沟遗址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幼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综合研究显示,李家沟遗址细石器文化层的局部磨光石器、陶器残片及人工搬运石块等发现,是探讨中原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出现的重要线索。灰黑色土层发现的压印纹夹砂陶与无腿磨盘等遗存所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则填补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 综合研究显示,李家沟遗址细石器文化层的局部磨光石器、陶器残片及人工搬运石块等发现,是探讨中原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出现的重要线索。灰黑色土层发现的压印纹夹砂陶与无腿磨盘等遗存所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则填补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到旧石器时代末期的细石器文化之间的空白。李家沟遗址的地层剖面亦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及邻近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早期新石器 李家沟遗址
原文传递
吉林白城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环境 被引量:8
6
作者 汤卓炜 王立新 +3 位作者 段天璟 金旭东 张全超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7-552,共16页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比较解剖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以及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分析方法。约一万年前双塔遗址周围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气候较冷,双塔一期早中段,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出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还曾有林地和一定规模的河湖;然而,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采用的是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的广谱型肉食资源获取的经济形态;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组合分析,推断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广谱型生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存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双塔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动物群 环境
下载PDF
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 被引量:8
7
作者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8,共8页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概念,称之为原生阶段和续生阶段。华南类型是典型的原生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为典型的续生类型。在续生阶段中,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又处在先行发展的进步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石器 长江中下游类型 原生阶段 续生阶段 上山文化
下载PDF
杭嘉湖平原腹地新石器早期夹砂陶片水稻植硅体化石发现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顾延生 米雨川 +4 位作者 曾剑威 付中彪 刘红叶 蒋仁 管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8-1444,共7页
由于考古记录缺失,杭嘉湖平原至今尚没有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报道。本研究报道了WZ05钻孔埋深25 m左右夹砂陶片记录的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信息及环境背景。夹砂陶片赋存了有意义的水稻和芦苇扇型植硅体,其他疑似水稻植硅体化石包括:... 由于考古记录缺失,杭嘉湖平原至今尚没有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报道。本研究报道了WZ05钻孔埋深25 m左右夹砂陶片记录的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活动信息及环境背景。夹砂陶片赋存了有意义的水稻和芦苇扇型植硅体,其他疑似水稻植硅体化石包括:泡状细胞方型、长方型、扇型,短细胞哑铃型,长细胞突起棒型、刺状棒型,以及维管组织螺旋管状植硅体和刺状毛细胞等,可见稻壳双峰植硅体。AMS 14C测年与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在10000 cal.a B.P.左右尚未出现高海平面或大规模海侵活动,暖偏干气候环境和广泛暴露的河漫滩环境有利于古人类活动。陶片水稻和芦苇植硅体化石表明该时期古人类聚集于河谷淡水区域开展农业活动,与新石器早期上山文化遗址古人类活动具有可比性。本次发现证实杭嘉湖平原腹地新石器早期存在古人类活动,也为区域环境考古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嘉湖平原 新石器早期 夹砂陶 水稻植硅体 古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侯亮亮 李君 +1 位作者 邓惠 郭怡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前言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由攫取型经营逐步向生产型经营转变[1]。其中,如何利用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因此,系统研究动植物驯化和栽培及其关系,有助于还原先民的生业活动和探讨史前社会发展的动力。... 前言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由攫取型经营逐步向生产型经营转变[1]。其中,如何利用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因此,系统研究动植物驯化和栽培及其关系,有助于还原先民的生业活动和探讨史前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史前粟黍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中国北方地区也是家畜驯化的中心区域[2]。然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相关考古发现却极其有限,迄今为止仅见于东胡林、转年、于家沟、南庄头、李家沟和扁扁洞等遗址(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庄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0 位作者 陈宥成(发掘/执笔) 曲彤丽(发掘/执笔) 张松林(执笔) 顾万发(执笔) 汪松枝(执笔) 王幼平(执笔) 汪松枝(发掘) 阮齐军(发掘) 王文婷(发掘) 赵静芳(发掘) 高霄旭(发掘)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7,2,共7页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 李家沟遗址北区2010年发掘第4-6层,出土了细石器、早期陶器、石磨盘和人工搬运石块等重要遗存,碳十四年代校正后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具备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性质。李家沟遗址的新发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和人类对于居址依赖程度的增加,该时期华北地区社会发展很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遗址 新石器早期 细石叶工业 早期陶器
原文传递
福建漳平奇和洞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牙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园 范雪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4-614,共5页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牙齿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对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Ⅱ号、Ⅲ号个体的上下颌骨及牙齿进行观察,记录患病类型和发病程度,进行相关计算;选取19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样本组,进行相关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牙齿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对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出土Ⅱ号、Ⅲ号个体的上下颌骨及牙齿进行观察,记录患病类型和发病程度,进行相关计算;选取19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样本组,进行相关比较、分析.结果:奇和洞人同时患有龋齿、牙周病、根尖周病、第三臼齿与阻生、釉质发育不全等牙齿疾病.结论:奇和洞人所患牙病种类之多、时间之早是其他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居民所不具有的.奇和洞人所患多种牙病,反映了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健康状况,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的食物结构、日常行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病 新石器时代早期 奇和洞遗址 福建
下载PDF
关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一点认识
12
作者 李璇 《洛阳考古》 2017年第1期33-38,共6页
通过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址和有关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对该阶段的文化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主要包括打制技术、磨制技术、穿孔技术、陶器技术、狩猎对象、植物资源利用、栖居形态和精神信仰等。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 过渡阶段
原文传递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 被引量:78
13
作者 赵朝洪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i0001-i0002,共8页
遗址距今约1万年,发现墓葬、灰坑、火塘等遗迹,出土较多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保存较好的人骨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珍贵资料。该遗址对探讨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北京 东胡林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原文传递
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2015年Ⅲ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有骞 +6 位作者 杨永才 宋嘉骐(发掘) 谢浩(发掘) 韩文艳(发掘) 陈孔杨(发掘) 张新伟(发掘) 张犁牛(发掘)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20,2,共18页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图一)。小南山是由南高北低两座山峰组成的孤立小山,属完达山的余脉,南北长1000、东西宽400米,最高处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图二)。以往在小南山遗址共开展过四次不同程度...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图一)。小南山是由南高北低两座山峰组成的孤立小山,属完达山的余脉,南北长1000、东西宽400米,最高处海拔106米,高出江面60米(图二)。以往在小南山遗址共开展过四次不同程度的考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饶河县 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 玉器起源
原文传递
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延常 兰玉富 佟佩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5-28,共14页
The Xihe site lies northwest of the Third Longshan village of Longshan town, Zhangqi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occupies at present an area of 100,000 sq m. It was excavated twice in 1991 and 1997. There are early ... The Xihe site lies northwest of the Third Longshan village of Longshan town, Zhangqi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occupies at present an area of 100,000 sq m. It was excavated twice in 1991 and 1997. There are early Neolithic and Longshan culture remains on the site. The former include 19 house-foundations and 9 ash-pits; the yielded objects comprise the pottery fu caudron, double-eared jar, ring-foot dish, bowl, high-necked egg-shaped pot, small-mouth swollen-belly pot, bo bowl,yi-ewer-shaped object, stand, terra-cotta pig and human face, the stone axe, adze, sickle, hammer,grindstone, quern and roller, stand, whetstone and pad, and the bone hairpin, awl and needle. Amongthe Longshan culture remains are 28 ash-pits as well as the pottery ding tripod, jar, pot, basin, yan steamer, urn, yi ewer, dou stemmed vessel, single-handled cup, zhi cup, gui tripod, vessel cover, ring and spindle whorl, and the stone axe, chisel, arrowhead, hammer and pestle-shaped object. The formergroup of remains goes back to 8400- 7700 BP, while the letter belongs to the later early and middle stagesof the Longshan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西河 新石器时代 遗址
全文增补中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53,127-128,共10页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在源流关系,但受区域外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谱系关系的具体内涵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流域 早期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孙波 崔圣宽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8,共6页
扁扁洞遗址和黄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沂源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经考古发掘,扁扁洞遗址发现了烧土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等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特征的遗物。黄崖遗址则仅采集了少量的兽骨,并出土... 扁扁洞遗址和黄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沂源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经考古发掘,扁扁洞遗址发现了烧土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等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特征的遗物。黄崖遗址则仅采集了少量的兽骨,并出土了较多的陶片。以其陶片特征看,其年代与扁扁洞遗址相近。据扁扁洞内采集的人头骨碎片的14C年代测定数据,其年代距今9600~11000年。扁扁洞和黄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扁扁洞遗址 黄崖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原文传递
稻谷遗存落粒性变化与长江下游水稻起源和驯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Gary W.Crawford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人工驯化的水稻有别于野生稻,落粒性变化是水稻最显著的综合驯化性状之一。本研究从形态和组织两方面观察了距今9000-8400年的浙江永康湖西遗址出土的稻谷小穗轴,结果显示既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以野生型为多,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栽... 人工驯化的水稻有别于野生稻,落粒性变化是水稻最显著的综合驯化性状之一。本研究从形态和组织两方面观察了距今9000-8400年的浙江永康湖西遗址出土的稻谷小穗轴,结果显示既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以野生型为多,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栽培水稻,但带有很多野生祖先种习性。稻谷遗存的野生型和中间型的小穗轴基盘离层细胞组织观察结果显示均为不完全离层组织,维管束组织呈现星散状分布,有向现代粳稻演化的特征但不发达,表明粳稻是长江下游地区原始栽培稻的驯化方向。综合现代遗传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落粒性驯化已基本完成。湖西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硅酸体分析不仅提供了人类和栽培活动强化的证据,而且也提供了理解后起的跨湖桥、河姆渡等文化以栽培水稻为特色的混合经济形态的人类生态学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早期 稻谷遗存 小穗轴基盘 落粒性缺失 稻作起源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先民获取动物资源的生业方式初探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志鹏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5,120,共7页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 本文综合动物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约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5300年)黄淮下游地区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业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和探讨。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还未发现家畜饲养的证据,为纯粹的狩猎经济或以狩猎经济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下游地区的后李文化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顺山集文化时期已经开始驯化、饲养家畜(狗和猪),但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阶段的生业属于"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总体来讲,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淮下游地区的渔猎采集经济采取了强化利用自然资源的广谱渔猎经济策略,并出现了适应定居生活,强化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现象。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阶段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区域特色,也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演变较大的影响,但该地区古人在适应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定居生活、生存策略与文化行为模式等人类能动性的一面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中期 黄淮下游地区 动物资源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海岸变迁──环渤海环境考古之二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青 《华夏考古》 CSSCI 2000年第4期62-75,共14页
When the Circum Bohai Sea region entered the Neolithic period,the Bohai Sea just underwent the change from the l and to the sea While Geological and geog raphical in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pres ent Bohai Sea was a pl... When the Circum Bohai Sea region entered the Neolithic period,the Bohai Sea just underwent the change from the l and to the sea While Geological and geog raphical in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pres ent Bohai Sea was a plain during 1 2000~8000 aBp Archaeological studi es prove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arly Neolithic cultures o f the Circum Bohai Sea region Thus,the C ircum Bohai Sea region is one of the mos t important areas in studying the origin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north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早期新石器文化 海岸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