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科技企业组织学习与双元创新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许晖 李文 《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5,共11页
组织学习和创新对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探索和利用是组织学习和创新领域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将探索式学习与探索式创新等同、将利用式学习与利用式创新等同,然而学习是过程,创新是结果,二者不可等... 组织学习和创新对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探索和利用是组织学习和创新领域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将探索式学习与探索式创新等同、将利用式学习与利用式创新等同,然而学习是过程,创新是结果,二者不可等同。从组织学习与创新之间的过程-结果关系出发,引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学习、动态能力、双元创新的理论模型,收集来自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电信与通讯、新能源等高科技行业企业的218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验证,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双元创新均有正向影响,但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对不同类型创新的正向影响程度不同,利用式学习主要促进渐进性创新,探索式学习主要促进突破性创新。动态能力在组织学习与双元创新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协调整合能力是利用式学习促进渐进性创新的中介变量,重组转型能力是探索式学习促进突破性创新的中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式学习 利用式学习 动态能力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原文传递
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环境动态性和敌对性的视角 被引量:41
2
作者 冯军政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2-1432,1421,共12页
如何解释中国市场越来越普遍的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环境特征对其具有直接驱动作用吗?本文从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层次,聚焦于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探讨其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基于... 如何解释中国市场越来越普遍的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环境特征对其具有直接驱动作用吗?本文从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层次,聚焦于环境动态性和环境敌对性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探讨其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的直接影响效应。基于204个企业样本数据发现:(1)技术动态性正向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2)市场动态性正向影响破坏性创新,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3)竞争敌对性对突破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4)政策敌对性正向影响破坏性创新,对突破性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动荡环境下的资源分配和创新战略制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动态性 环境敌对性 突破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
原文传递
氨基功能化SBA-16对CO_2的动态吸附特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史晶金 刘亚敏 +2 位作者 陈杰 张瑜 施耀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23-3029,共7页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分子筛SBA-16的孔道内,形成功能化的介孔材料用于CO2的吸附.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对不同TEPA浸渍量的SBA... 采用浸渍法将四乙烯五胺(TEPA)负载到介孔分子筛SBA-16的孔道内,形成功能化的介孔材料用于CO2的吸附.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对不同TEPA浸渍量的SBA-16的CO2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后的SBA-16仍然保持有序的孔道结构,但样品的孔道有序度降低,比表面积、孔容、平均孔径都减小.样品对CO2的饱和吸附容量和穿透吸附容量随着TEPA浸渍量的增加而增加.60℃时,30%TEPA浸渍量的样品的穿透吸附容量和饱和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625和0.973mmol·g-1.在60-80℃,样品的动态吸附性能稳定.经过2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样品的饱和吸附容量仅降低了6.45%.采用失活模型对CO2的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模拟,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样品对CO2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6 动态 穿透曲线 失活模型 CO2吸附
下载PDF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利平 张继义 +1 位作者 武英香 常玉枝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755-2760,共6页
通过对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和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麦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苯胺,随着吸附床高度增... 通过对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和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麦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苯胺,随着吸附床高度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和pH值的增大,穿透时间急剧缩短。BDST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误差均<5%;Thomas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麦草对苯胺的动态吸附动力学,由Thomas模型获得的麦草吸附柱对苯胺的动态吸附量与实验值相符。对吸附饱和后的麦草可用0.6 mol/L盐酸进行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麦草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BDST模型 Thomas模型
原文传递
芭蕉芋渣对亚甲基蓝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卢玉栋 叶琳 +1 位作者 吴宗华 林筱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1,共5页
利用芭蕉芋渣填料柱对水中亚甲基蓝(MB)进行动态吸附.探讨了初始质量浓度、床层高度、pH值等因素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对在不同层高和质量浓度下的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芭蕉芋渣能有效去除水中的亚甲基蓝,随着床层高度... 利用芭蕉芋渣填料柱对水中亚甲基蓝(MB)进行动态吸附.探讨了初始质量浓度、床层高度、pH值等因素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对在不同层高和质量浓度下的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芭蕉芋渣能有效去除水中的亚甲基蓝,随着床层高度的增高、pH的增大和初始质量浓度的减小,芭蕉芋渣填料柱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穿透曲线位点向右移.通过数学模型得到的速率常数、相关系数、平衡吸附量和动力学参数,能较好地描述芭蕉芋渣填料柱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蕉芋渣 亚甲基蓝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高分子吸附树脂对VOCs的动态吸附及其穿透模型 被引量:9
6
作者 殷操 卢晗锋 +2 位作者 王罡 顾勇义 黄海凤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22-427,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介孔聚二乙烯基苯(PDVB)树脂,考察了甲苯质量浓度、吸附温度和VOC种类对PDVB动态吸附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吸附等温线和穿透曲线分别进行数学拟合.结果表明:PDVB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达1219.1 m^2/g和1.2 cm^3/g,其...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介孔聚二乙烯基苯(PDVB)树脂,考察了甲苯质量浓度、吸附温度和VOC种类对PDVB动态吸附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吸附等温线和穿透曲线分别进行数学拟合.结果表明:PDVB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达1219.1 m^2/g和1.2 cm^3/g,其对甲苯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典型的工型,相较于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对等温线的拟合度更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VOCs质量浓度的实验条件下,Yoon-Nelson模型对PDVB床层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均能进行很好拟合,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的模型参数能够较好描述动态吸附过程,也能准确地预测各条件下的吸附穿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VB VOCS 动态吸附 穿透模型
下载PDF
载金属离子的13X分子筛吸附噻吩的动态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居沈贵 闫武敏 曾勇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9-162,共4页
采用13X分子筛及负载Cu2+、Zn2+、Ni2+、Ag+的13X分子筛等五种吸附剂,对噻吩进行动态吸附特性研究。在Φ10.5mm×200mm的吸附柱测定了五种吸附剂吸附正己烷溶液中的噻吩的穿透曲线。采用加热法对Zn2+-13X、Ni2+-13X、Ag+-13X三种吸... 采用13X分子筛及负载Cu2+、Zn2+、Ni2+、Ag+的13X分子筛等五种吸附剂,对噻吩进行动态吸附特性研究。在Φ10.5mm×200mm的吸附柱测定了五种吸附剂吸附正己烷溶液中的噻吩的穿透曲线。采用加热法对Zn2+-13X、Ni2+-13X、Ag+-13X三种吸附剂进行再生,测定了再生后吸附剂的穿透曲线,对吸附剂再生前后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g+-13X吸附性能优于其它吸附剂,其对噻吩的吸附容量为60.20mg·g-1。再生后的Ag+-13X对噻吩仍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相比新鲜吸附剂的仅下降了5%。穿透点以前出口噻吩含量为0。这些结果为工业吸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吸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属离子 噻吩 13X分子筛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再生
下载PDF
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富氧工艺过程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圆圆 韦向攀 张东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63-267,共5页
采用Aspen Adsim软件对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富氧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氮氧穿透曲线的基础上确立三塔变压吸附富氧工艺的基本参数,考察了产品气流量、产品气升压量、高径比等因素对富氧效果的影响,直观描述了氮气在吸附塔中的吸附过程,... 采用Aspen Adsim软件对三塔真空变压吸附富氧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氮氧穿透曲线的基础上确立三塔变压吸附富氧工艺的基本参数,考察了产品气流量、产品气升压量、高径比等因素对富氧效果的影响,直观描述了氮气在吸附塔中的吸附过程,为三塔变压吸附富氧工艺的工业实施提供有效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N Adsim模拟 动态穿透 三塔富氧
下载PDF
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动态吸附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旋 邓光天 郑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32-35,共4页
以黄姜皂素废渣为原料,制备成了生物炭,以硝酸铅水溶液作为模拟废水,采用降流式固定吸附床,模拟工业填充柱,分别考察了重金属铅离子溶液的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浓度、流速及初始pH值对生物炭动态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能有... 以黄姜皂素废渣为原料,制备成了生物炭,以硝酸铅水溶液作为模拟废水,采用降流式固定吸附床,模拟工业填充柱,分别考察了重金属铅离子溶液的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浓度、流速及初始pH值对生物炭动态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随着重金属溶液初始浓度及流速的增大,穿透时间提前;增加生物炭的投加量,穿透时间延长;生物炭对水中铅离子动态吸附的穿透时间随pH值增大而延长.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Thomas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吸附过程特征,说明生物炭动态吸附铅离子是一个吸附位点一旦被吸附质占据后则吸附不再发生,而且没有轴向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重金属
下载PDF
黄土动力变形研究进展与可能突破方向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文通 王兰民 +3 位作者 孙军杰 徐舜华 刘琨 孙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5-652,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动力变形研究的进展状况,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黄土动力变形研究对厘清其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的需求,提出未来取得突破的可能方向.分析结果显示: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基本以动三轴试验作为关键基础... 通过分析黄土动力变形研究的进展状况,概括已有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黄土动力变形研究对厘清其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的需求,提出未来取得突破的可能方向.分析结果显示:已经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基本以动三轴试验作为关键基础数据来源,将分析土体物性参量、动荷载类型和微观结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在各类影响因素的相互制约方面未能给予足够考虑;少量基于物理力学机制的工作,虽对关键影响参量以及其间关联作了较好分析,但在理论化、定量化方面仍嫌薄弱;未来的研究中,定量刻画动荷载作用于土体的加载效应、固相动力响应与其宏观结构强度的定量关系、水气两相复合势能动力累积规律和场地边界条件对土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影响等,应是值得关注的获取实质性突破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动荷载 残余变形 进展评述 突破方向
下载PDF
基于动态能力演化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11
作者 李天柱 马青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44-54,共11页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段构成。其中,前序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转换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捕捉能力和重构能力,跃迁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内重构能力,扩散阶段的重点是跨组织层面生态化重构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通过接力创新完成“应用—研发”逆向突破、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构建“技术—产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培育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4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 演化机理 突破机制 案例研究
下载PDF
Efficient adsorption separation of methane from C_(2)-C_(3) hydrocarbons in a Co(Ⅱ)-node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12
作者 Jie Zhang Xingzhe Guo +6 位作者 Bing Lin Guangzu Xiong Hanshuang Wang Min Zhang Liwen Fan Bingwen Li Shuisheng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92-198,共7页
Methane(CH_(4))as a substitute for other mineral fuel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present study employs a solvothermal method to fabricate a porous f... Methane(CH_(4))as a substitute for other mineral fuel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present study employs a solvothermal method to fabricate a porous framework Co-metal-organic framework(Co-MOF)containing two distinct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SBUs):an anionic[Co_(2)(μ_(2)-OH)(COO)_(4)(H_(2)O)]and a neutral[CoN_(2)(COO)_(2)].Notably,within the anionic SBUs,the coordinated water molecules induce the generation of divergent unsaturated Co(Ⅱ)centers in the unidirectional porous channels,thereby creating open metal sites.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MOF towards pure component gase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MOF exhibits superior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C_(2)-C_(3) hydrocarbons compared to CH_(4),which offers the potential for efficient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of CH_(4) from C_(2)-C_(3) hydrocarbons.The gas selectivity separation ratios of Co-MOF for C_(2)H_(6)/CH_(4) and C_(3)H_8/CH_(4)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ideal adsorbed solution theory method at 273/298 K and 0.1 MPa.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OF achieved remarkable equilibrium separation selectivity for CH_(4) and C_(2)-C_(3) hydrocarbon gases among non-modified MOFs,signify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synthesized Co-MOF for efficient recovery and purification of CH_(4) from C_(2)-C_(3) hydrocarbons.Breakthrough experiments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Co-MOF to purify methane from C_(2)-C_(3) hydrocarbons in practical gas separation scenarios.Additionally,molecular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further substantiate the propensity of anionic SBUs to interact with C_(2)-C_(3) hydrocarbon compounds.This study provides a novel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rous MOF materials in the application of gas mixture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F Separation hydrocarbons dynamic breakthrough curves Molecular simulations adsorbent Monte Carlo simulation
下载PDF
改性木屑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奇 李玉立 +3 位作者 潘红玉 郑彤 高大文 王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663-4667,共5页
采用β-环糊精对木屑改性用于吸附苯胺,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了吸附床高度(10~30 mm)、进水流速(2.7~8.1 m L·min-1)和苯胺初始浓度(50~200 mg·L-1)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使用BDST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 采用β-环糊精对木屑改性用于吸附苯胺,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了吸附床高度(10~30 mm)、进水流速(2.7~8.1 m L·min-1)和苯胺初始浓度(50~200 mg·L-1)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使用BDST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可以有效吸附苯胺,随着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延长,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增大;随着苯胺进水流速和初始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缩短,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降低;BDST模型对穿透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Ct/C0=0.7,R2=0.999 0),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固定床的吸附速率常数(Ka)变小,对苯胺的吸附量(N0)增大;当改变流速时,运用该模型能较准确的预测吸附固定床的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屑 苯胺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BDST模型
原文传递
碱式碳酸镁催化酚醛聚合制备多孔炭及其CO2吸附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恩民 李文翠 +1 位作者 雷成 陆安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65-2572,共8页
利用碱式碳酸镁的催化功能及易分解特性,实现间苯二酚、甲醛的快速凝胶,炭化得到孔隙发达的整体式多孔炭(MCM-Mg),其轴向抗压强度达9.4 MPa。与普通碳酸盐催化的样品相比,MCM-Mg孔隙更为发达。273 K下该系列样品的静态CO2吸附量可... 利用碱式碳酸镁的催化功能及易分解特性,实现间苯二酚、甲醛的快速凝胶,炭化得到孔隙发达的整体式多孔炭(MCM-Mg),其轴向抗压强度达9.4 MPa。与普通碳酸盐催化的样品相比,MCM-Mg孔隙更为发达。273 K下该系列样品的静态CO2吸附量可达3.49~4.50 mmol&#183;g?1(0.1 MPa),0.015 MPa最高可达1.87 mmol&#183;g?1。研究发现,微孔对材料吸附性能起主导作用;MCM-Mg的单位微孔比表面积可吸附7.15μmol CO2,超过了大部分活化法制备的炭材料。多组分动态穿透实验表明,该系列材料可实现CO2/N2的完全分离;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汽性能和循环吸附-脱附性能,室温下经惰性气体吹扫即可实现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炭 二氧化碳捕集 碱式碳酸镁 吸附 多孔介质 动态穿透
下载PDF
凹凸棒石粘土对Ni(Ⅱ)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显峰 赵旭涛 +1 位作者 张庆芳 周丹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56-60,共5页
研究了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Ni(Ⅱ)溶液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及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对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凹凸... 研究了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Ni(Ⅱ)溶液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及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对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Ni(Ⅱ),随着吸附床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Ni(Ⅱ)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流速的加快,穿透时间急剧缩短;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适于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进行。BDS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绘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仅改变Ni(Ⅱ)溶液初始浓度时的穿透时间,误差<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Ⅱ) 凹凸棒石粘土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BDST模型
下载PDF
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效苇 童菊秀 魏文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1-186,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选用武汉东西湖区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土柱的吸附解吸动态试验。通过试验发现,通入溶液的流速越快,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就越早,而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也会适当缩短整个吸附饱和... 为进一步研究Cr(Ⅵ)在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规律,选用武汉东西湖区蔬菜基地的土壤进行土柱的吸附解吸动态试验。通过试验发现,通入溶液的流速越快,穿透时间以及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就越早,而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也会适当缩短整个吸附饱和的过程。吸附率随流速的下降而增加,在相同初始浓度的条件下,较低的流速具备更高的吸附效率。而初始浓度及流速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并不明显,Cr(Ⅵ)在碱性土壤解吸过程中伴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吸附穿透曲线均可以利用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来进行计算分析,利用Thomas模型求得饱和吸附量q0以及吸附速率常数kth;利用Yoon-Nelson模型得到流出液浓度达到初始浓度50%的时间τ,从而对Cr(Ⅵ)在该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过程进行预测分析,为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吸附动态模型 六价铬 穿透曲线
下载PDF
活性炭纤维织物床层对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平 张忠良 +4 位作者 游俊琴 白书培 宋彦龙 韩浩 董艳春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5-332,共8页
以活性炭纤维网和活性炭纤维布分别装填滤芯,进行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实验。测试了不同气流比速条件下的床层压降和乙酸乙酯蒸气的穿透曲线,利用修正的Wheeler方程计算了床层动态吸附参数。结果表明,床层压降随着气流比速的增加呈指数增... 以活性炭纤维网和活性炭纤维布分别装填滤芯,进行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实验。测试了不同气流比速条件下的床层压降和乙酸乙酯蒸气的穿透曲线,利用修正的Wheeler方程计算了床层动态吸附参数。结果表明,床层压降随着气流比速的增加呈指数增加;相同比速、厚度条件下,活性炭纤维网床层压降仅为活性炭纤维布的1/30;应用模拟计算表明,活性炭纤维网比活性炭纤维布更适用于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网 活性炭纤维布 乙酸乙酯 动态吸附 床层压降 穿透曲线
下载PDF
“阴阳两生而参视”:《管子》经济思想要义述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缐文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6,共11页
《管子》认为事物皆由对立的"阴—阳"两面构成,"参视"的行为就是要协调和统一阴与阳,得出第三种最佳状态,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与发展,"阴阳两生而参视"的本质是一分为三与辩证用中,这一哲学认知在《管... 《管子》认为事物皆由对立的"阴—阳"两面构成,"参视"的行为就是要协调和统一阴与阳,得出第三种最佳状态,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与发展,"阴阳两生而参视"的本质是一分为三与辩证用中,这一哲学认知在《管子》的经济思想中转换为轻重论,意在轻重之间调出"衡",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具体的运用中,"轻—重—衡"的辩证逻辑扩展为"A然而B""B(A)而不B^+(A^+)""不A不B""亦A亦B"这4种模式,其所达"衡"状态是A、B对立面之间的任意一点,它超越了A、B,是更高层次的动态最优。《管子》运用辩证思维在经济领域系统构建出一个有道体、有论理、有致用的学说体系,实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轴心突破",赋予中国特色经济思维以长久的价值。"阴阳两生而参视"不仅为《管子》经济思想之要义,更是中国特色经济思想之慧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阴阳两生 参视 动态平衡 轴心突破
原文传递
低渗透率储层MDT泵抽油气突破及动态含水率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一雄 张恒荣 +2 位作者 杨冬 张海荣 袁伟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57-561,共5页
电缆地层测试器井下泵抽取样过程动态资料反映丰富地质信息,从泵抽取样仪器作业过程出发,利用仪器监测的瞬时含水率数据编程实现泵抽取样过程中周期平均含水率的计算,实现油气突破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关键参数的自动拾取。通过区域统计分... 电缆地层测试器井下泵抽取样过程动态资料反映丰富地质信息,从泵抽取样仪器作业过程出发,利用仪器监测的瞬时含水率数据编程实现泵抽取样过程中周期平均含水率的计算,实现油气突破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关键参数的自动拾取。通过区域统计分析了泵抽过程中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获得南海西部不同油田纯油气层泵抽取样油气突破时间预测模型,为现场作业提供指导。建立纯油气层含水率(泥浆滤液)随泵抽时间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并在低渗透率储层实际泵抽点进行了含水率验证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应用 泵抽取样 动态监测 低渗透率 突破时间 含水率预测
下载PDF
壳聚糖树脂对染料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帅 《染料与染色》 CAS 2015年第3期59-62,共4页
以甲醛-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向悬浮法制备交联壳聚糖树脂,主要研究了固定床吸附中壳聚糖树脂对酸性橙Ⅱ和C.I.活性蓝19的吸附性能,考察了进口处染液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对壳聚糖树脂再生方法和重复利用性能进行了研... 以甲醛-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向悬浮法制备交联壳聚糖树脂,主要研究了固定床吸附中壳聚糖树脂对酸性橙Ⅱ和C.I.活性蓝19的吸附性能,考察了进口处染液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对壳聚糖树脂再生方法和重复利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染料溶液浓度越高、进样流速越快,穿透时间、吸附终点时间越短,但对应的吸附柱的吸附终点吸附量降低;确定壳聚糖树脂的最佳再生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0.5 mol/L,再生时间0.5 h;0.5 g壳聚糖树脂,5次再生后壳聚糖树脂再生吸附率仍高达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壳聚糖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