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颜色地膜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琳琳 孙仕军 +3 位作者 陈志君 姜浩 张旭东 迟道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以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覆盖处理(裸地、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和90000株·hm^(-2))完全组... 为了探讨东北雨养区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机制,以良玉99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覆盖处理(裸地、无色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和5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和90000株·hm^(-2))完全组合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春玉米水热效应、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明显提高拔节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生物量,其生物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2%~8.2%;成熟期生物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82500株·hm^2最大,较其他密度处理增加5.2%~28.3%.无色透明地膜覆盖处理的前期平均土壤温度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4~2.7℃,加快了生育进程,提高了玉米茎叶干物质转运量(T)、转运率(TE)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TC);叶和茎+叶干物质的T、TE和TC均以6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而茎干物质转运效果以75000株·hm^(-2)最优.在抽穗期,黑膜处理的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最大,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10.6%~14.9%和10.6%~24.5%;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以90000株·hm^(-2)密度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高6.8%~15.7%和7.0%~20.0%.黑膜和825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明显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增加了4.6%~40.9%,其产量较其他处理增加3.0%~39.7%.在抽穗期,玉米茎叶干物质量与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最大;茎叶干物质量每减少1 kg·hm^(-2),群体产量下降约0.79 kg·hm^(-2);茎叶干物质量每降低10%,产量下降10%左右.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可以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颜色 春玉米 耗水特性 干物质转运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丁位华 冯素伟 +3 位作者 王丹 孙海丽 李婷婷 茹振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7,97,共6页
以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中穗型品种百农419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8、周麦22为材料,研究其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渐增期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 以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中穗型品种百农419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8、周麦22为材料,研究其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渐增期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表现为大穗型品种>中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穗型品种平均灌浆速率最高,花前积累的干物质转运到籽粒的质量及对粒质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实现反超,表现为中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多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是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表现为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干物质贡献率,另外,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2个拐点出现的时间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的积温间接地对产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籽粒灌浆 干物质积累 LOGISTIC方程 物质转运
下载PDF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9
3
作者 罗方 杨恒山 +2 位作者 张玉芹 何冬冬 刘志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31,共8页
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 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物质积累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转运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振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5,共9页
【目的】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济麦22’小麦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 【目的】研究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植株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济麦22’小麦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N1 (0∶10)、N2 (3∶7)、N3 (5∶5)、N4 (7∶3)、N5(10∶0),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70%。【结果】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N3处理开花后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上层和中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及截获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中层和下层的透射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AR转化率和利用率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3.64%、8.02%、8.70%、14.38%和21.17%、8.50%、10.67%、23.88%。N3处理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量较N1、N2、N4和N5分别提高11.37%、5.68%、6.03%和16.25%。相关分析表明,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与中层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干物质分配量与上层、中层及总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氮肥基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冠层的光能利用,促进了中层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基追比例 冠层不同层次 光合有效辐射利用 干物质转运
下载PDF
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玉军 吴杨 +5 位作者 刘志铭 崔红 吕艳杰 姚凡云 魏雯雯 王永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36-3545,共10页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P<0.05),其中T1、T2、T3处理分别较CK平均减产32.1%、20.3%和11.9%;而高密度处理,T3处理显著提高了穗粒数,产量显著增加,较CK增产7.7%。与CK相比,不同减源处理均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转运率,减源程度越大,干物质与养分转运率越高,其中在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25.4%、19.1%、10.7%,T2处理的分别提高14.3%、9.8%、5.2%,T3处理的分别提高19.0%、10.7%、8.4%;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17.1%、12.8%、5.8%,T2处理的分别提高12.6%、8.0%、3.6%,T3处理的分别提高14.9%、11.3%、3.9%。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不同减源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当减源,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2年平均比CK提高11.8%、6.9%、6.1%,而T1、T2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2年均值分别比CK降低20.4%、23.4%、20.0%和10.3%、15.6%、16.0%。【结论】高密度玉米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适当减少叶源量(剪叶1/4),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营养元素向籽粒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不同密度 减源 干物质 氮磷钾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渍水和增温对小麦根系形态、生理和地上部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盖盼盼 马尚宇 +6 位作者 耿兵婕 陈研 任赵平 叶苗苗 张文静 樊永惠 黄正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646,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花后渍水和增温对小麦根系形态和干物质转运的影响。[方法]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期设置渍水(WL,花后0~7 d全天淹水深为2 cm)、增温(HL,花后0~7 d每日10:00—16:00处理)、...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花后渍水和增温对小麦根系形态和干物质转运的影响。[方法]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小麦开花期设置渍水(WL,花后0~7 d全天淹水深为2 cm)、增温(HL,花后0~7 d每日10:00—16:00处理)、渍水+增温复合因素(WL+HL)与对照(CK,不进行渍水和增温)4个处理,于开花期及开花后每7 d取样,测定其根系长度、平均直径、体积、干重、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O_(2)^(·-)产生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结果]在花后7 d时,WL的‘扬麦18’的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体积以及干重均增加,‘烟农1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以及干重均降低。花后14~28 d WL和HL处理中,2个小麦品种的根系总长度、体积以及干重均降低。WL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大于HL,WL+HL对其根系形态指标影响程度大于WL和HL单一因素处理。WL和HL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SOD活性,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POD活性、MDA含量以及O_(2)^(·-)产生速率。WL+HL对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以及O_(2)^(·-)产生速率影响最大。逆境处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降低,WL+HL的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显示根系形态指标与产量存在正相关性,其中根系长度与‘扬麦18’产量关系呈正相关,根系体积和干重与‘烟农19’产量关系呈正相关,MDA含量和POD活性及O_(2)^(·-)产生速率对产量的影响显著,SOD活性对其产量影响不显著。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增温对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渍水和增温对MDA含量、POD活性、O_(2)^(·-)产生速率的影响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逆境处理限制了根系的生长,对不同品种的根系形态指标影响存在差异;WL对根系的影响大于HL,但地上部干物质转运与之相反,HL对其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增温 根系表型 抗氧化酶活性 干物质转运
下载PDF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翠平 秦保平 +6 位作者 李亚静 郭双双 付陈陈 郭振清 张敏 杨敏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71,共8页
为探究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998和中麦1062,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春季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每时期设600(W600)、300(W300)和0 m^3·hm^-2(W0)3个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减少灌... 为探究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998和中麦1062,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春季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每时期设600(W600)、300(W300)和0 m^3·hm^-2(W0)3个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含量、氮素积累和转运、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粒重比、叶重比、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两品种叶片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以W300处理下最高,且叶片氮素转运效率在W300和W60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中麦1062在W0和W300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中麦998在W300和W600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可见,W300处理既能有效提高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量,维持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又能提高氮素转运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灌水量 干物质转移 氮素转运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剪叶处理对扬麦158灌浆期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蒋军民 华国怀 +1 位作者 徐和钧 计春度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83-86,共4页
小麦不同剪叶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3处理的灌浆期物质生产量分别较对照降低16.24%、15.41%、11.69%;(2)剪叶处理后由于净同化率的提高,对灌浆期的物质生产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净同化... 小麦不同剪叶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3处理的灌浆期物质生产量分别较对照降低16.24%、15.41%、11.69%;(2)剪叶处理后由于净同化率的提高,对灌浆期的物质生产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净同化率的提高幅度为10%~15%;(3)剪叶处理对灌浆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单穗籽粒重,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3处理的单穗籽粒重分别较对照降低33.64%、24.86%、17.70%,三叶全剪处理的单穗粒重较对照降低42.69%;(4)剪叶处理在影响灌浆期物质生产的同时,影响灌浆期物质向籽粒的运输是导致籽粒产量下降的共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片 剪叶 籽粒产量 灌浆期
下载PDF
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卫星 张文杰 +3 位作者 王家瑞 马耕 康娟 王晨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2期5-10,共6页
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 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花后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花前趋势相反;冬小麦群体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然而千粒重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减小施氮量降低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宜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与种植密度150 kg/hm^(2)相匹配是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种植密度 氮素利用效率 干物质转运 籽粒产量 冬小麦
下载PDF
干旱及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0
作者 尹逊栋 吕广德 +5 位作者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_(1))、50%(T_(2))、25%(T_(3))和0%(T_(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_(1))、50%(T_(2))、25%(T_(3))和0%(T_(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_(1)、T_(2)、T_(3)、T_(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_(1)、T_(2)、T_(3)、T_(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复水 干物质转运 水分利用 干物质分配 拔节期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小麦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4-1572,共9页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氮肥不合理施用制约着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个灌溉水平: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分别补灌至65%(W_(1))、75%(W_(2))和85%(W_(3));副区...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氮肥不合理施用制约着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个灌溉水平: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分别补灌至65%(W_(1))、75%(W_(2))和85%(W_(3));副区为4个施氮量:施纯氮0(N_(0))、150(N_(1))、180(N_(2))和210(N_(3))kg·hm^(-2),分析不同水氮运筹方式对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灌溉水平和施氮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W_(2)N_(2)处理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为9103.53 kg·hm^(-2);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与W_(1)相比,W_(2)条件下小麦花后冠层光截获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4.5%~6.0%、19.7%~28.2%和7.5%~9.8%,与W_(3)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同一灌溉水平下,N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N_(0)和N_(1)处理分别平均增加80.1%~88.9%和16.7%~22.2%,与N_(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随灌溉水平和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W_(1)、W_(2)和W_(3)处理下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6.23、11.01和7.91 kg·hm^(-2)·m^(-3),N_(1)、N_(2)和N_(3)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50.8%、48.4%和42.5%。综上,在测墒补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W_(2)N_(2))是该地区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物质生产 干物质转运 产量 高产高效
原文传递
氮水运筹对苏北平原稻茬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廷刚 贾艳艳 +5 位作者 顾大路 杨文飞 施洪泉 高怀中 诸俊 杜小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为明确苏北平原稻茬麦的最优氮水运筹模式,以淮麦30为材料,在大田测土施肥条件下,设置0 kg·hm^(-2)(N_(0))、180 kg·hm^(-2)(N_(1))、270 kg·hm^(-2)(N 2)3个施氮量和生育期不灌水(W_(0))、灌拔节水(W_(1))、灌拔节水+... 为明确苏北平原稻茬麦的最优氮水运筹模式,以淮麦30为材料,在大田测土施肥条件下,设置0 kg·hm^(-2)(N_(0))、180 kg·hm^(-2)(N_(1))、270 kg·hm^(-2)(N 2)3个施氮量和生育期不灌水(W_(0))、灌拔节水(W_(1))、灌拔节水+孕穗水(W_(2))_(3)个灌水处理,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不同氮水运筹的响应。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及氮素贡献率均随施氮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均以N_(2)W_(2)效果最佳。氮肥和灌水次数的增加对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氮素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以N_(2)W_(2)效果最佳。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以N_(1)W_(2)效果最佳;在相同氮肥水平下,灌水处理的上述三个指标较不灌水处理高。对本试验条件下各测定指标,氮肥在氮水运筹中起主导作用,且氮肥和灌水有显著的互作效应。综上,在苏北平原稻茬麦区,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浇灌拔节水和孕穗水(W_(2))的氮水模式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与分配、促进增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氮增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氮水运筹 干物质转运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倪芊芊 蔡洪梅 +5 位作者 吴宇 江港 许波 魏凤珍 陈翔 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了解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效果,以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W0M0(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均不还田)、W0M1(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1M1(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和W1M0(小... 为了解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效果,以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W0M0(小麦、玉米双季秸秆均不还田)、W0M1(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还田)、W1M1(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和W1M0(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4个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0M0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W0M1、W1M1和W1M0)的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9%~25.4%和17.0%~33.3%,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提高了4.5~9.7个百分点,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增加了10.8~18.5个百分点;(2)秸秆还田处理可增加冬小麦产量4.3%~12.7%,且W1M0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3)W0M1和W1M0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总体而言,单季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实现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冬小麦高产与氮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小麦 干物质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玉豆间作条件下不同品种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
14
作者 叶丹宁 宋艳丽 +1 位作者 岳英侠 杨亚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8-22,42,共6页
以4个耐荫高产大豆品种为材料,以‘中黄13’大豆品种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大豆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开花至成熟阶段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主茎叶、分枝叶、主茎秆、分枝秆、荚及籽粒)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 以4个耐荫高产大豆品种为材料,以‘中黄13’大豆品种为对照,研究不同品种大豆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开花至成熟阶段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主茎叶、分枝叶、主茎秆、分枝秆、荚及籽粒)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大豆开花后7~57 d,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增长模式;开花后27~37 d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植株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变;主茎叶是充实籽粒“库”的主“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不同品种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差异显著,与CK(中黄13)比较,品种SL-3(陕豆125)、SL-4(山宁17)表现出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具有“源”强、“库”大特性。综合分析表明,玉豆间作生产中,选用“源”强、“库”大的品种,抓好花荚期田间管理,强源、增库、促流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豆间作 品种 干物质积累 转运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红杰 任德超 +7 位作者 倪永静 张素瑜 王艳敏 葛君 吕国华 胡新 孙凤岭 陈玉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7-1237,共11页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播期(B1:10月5日;B2:10月10日;B3:10月15日;B4:10月20日)和播种密度(M1:1 hm^(2)1.2×10^(6)株;M2:1 hm^(2)2.7×10^(6)株;M3:1 hm^(2)4.2×10^(6)株)对籽粒灌浆和物质转运的影响。结...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播期(B1:10月5日;B2:10月10日;B3:10月15日;B4:10月20日)和播种密度(M1:1 hm^(2)1.2×10^(6)株;M2:1 hm^(2)2.7×10^(6)株;M3:1 hm^(2)4.2×10^(6)株)对籽粒灌浆和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和播量均对灌浆特征参数产生显著影响,播期主要影响灌浆速率,而密度主要影响灌浆持续时间。(2)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一元三次多项式Y=b+b_(1)x+b_(2)x^(2)+b_(3)x^(3)(Y为营养器官干物质质量,b、b_(1)、b_(2)、b_(3)为系数,x为开花后天数),开花后8~10 d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播期提前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但随种植密度增加,冬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则迅速降低。(3)开花后冬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43.07%~70.11%。渐增期籽粒灌浆以光合作用产物为主,快增期、缓增期籽粒灌浆养分来源以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为主。播期主要影响灌浆速率、最大灌浆达到时间、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密度主要影响千粒质量、总灌浆持续时间、渐增期持续时间和各时期籽粒增质量;播期和密度互作效应主要影响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密度 Logistic曲线拟合 干物质转运 贡献率 籽粒灌浆
下载PDF
不同夏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研究
16
作者 郭海斌 张军刚 +2 位作者 王文文 许波 王成业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6-12,69,共8页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60000株/hm^(2)、75000株/hm^(2)、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0、2021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两品种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分布和干物质转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个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透光率、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移率、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迪卡517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低于郑单958。在75000株/hm^(2)、9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迪卡517的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和籽粒产量高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由此可见,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冠层光分布合理,干物质转运和分配特性较好,耐密性较强,高密度下易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冠层透光率 干物质转运 籽粒产量
下载PDF
食葵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关系以及对水氮互作的响应
17
作者 吴胜 段玉 +4 位作者 张婷婷 安昊 张君 梁俊梅 张胜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251,共9页
为揭示施氮和灌水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转运的调控作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旱作区以食用向日葵龙葵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种灌溉模式,副因素为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灌水施氮... 为揭示施氮和灌水对向日葵干物质积累、转运的调控作用和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旱作区以食用向日葵龙葵2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种灌溉模式,副因素为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灌水施氮通过提高向日葵茎、叶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后叶片光合作用的生产,进而提高产量,并且灌水量越大,茎、叶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越大。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转移特征值与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且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以及水氮互作对茎、叶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均有显著的影响,但产量的提高主要靠花后叶片较优的光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滴灌 氮肥 推荐施肥 干物质转运 补水灌溉
原文传递
机械化有机无机肥一体施用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晓明 王艳群 +4 位作者 马阳 付帅 张子旋 郭华强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3,44,共8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和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蓄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法,在夏玉米季设置4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T1)、100%推荐无机肥(T2)、撒施生物有机... 针对黄淮海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和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蓄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法,在夏玉米季设置4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T1)、100%推荐无机肥(T2)、撒施生物有机肥+70%推荐无机肥(T3)、有机无机肥同机异位机械施用生物有机肥+70%推荐无机肥(T4),研究了机械化有机无机肥一体施用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均较T2增加了玉米花前茎秆的干物质转运效率和对籽粒贡献率,T3的玉米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分别比T2增加2.91%和5.73%。T4的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均最高,分别较T1~T3处理增加5.81%~17.73%、11.51%~29.67%。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差异显著,2年平均产量T3较T1、T2处理提高14.14%、2.07%,T4较T1~T3处理增产8.68%~24.06%。说明有机无机肥同机异位机械施生物有机肥+70%无机肥处理(T4)能将施肥深度下移,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有利于玉米养分的吸收利用,有效促进植株干物质及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增加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 干物质转运 氮素吸收和转运 玉米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新老玉米品种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机制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中东 郭正宇 +1 位作者 宫帅 陈永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2-191,共10页
为明确新老玉米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我国20世纪70年代主推杂交品种中单2号和21世纪前10年的主推杂交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追氮100,200 kg/hm^2以及密度5.25万,7.50万,10.50万株/hm^2等处理,以阐明其... 为明确新老玉米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我国20世纪70年代主推杂交品种中单2号和21世纪前10年的主推杂交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追氮100,200 kg/hm^2以及密度5.25万,7.50万,10.50万株/hm^2等处理,以阐明其氮素营养策略和调整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新品种花前干物质较老品种高0.43 t/hm^2,且新品种吐丝期茎秆生物量与叶片生物量的比值为2.53,比老品种显著低11.7%;新品种吐丝期茎秆氮积累量与叶片氮积累量的比值为0.76,较老品种显著低15.8%,新品种叶片氮素运移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较老品种平均高出4.3%;2年间新品种平均6.21%的花前叶片干物质和24.7%的花前茎秆干物质在整个花后籽粒灌浆期阶段外运,老品种平均为12.7%,29.1%。在各种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转运氮素占吐丝期叶片氮积累量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3%左右,而茎秆为60%左右。新品种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策略是更加侧重叶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老品种则是侧重茎秆,且在灌浆期新品种优先启动茎秆的养分运移,为叶片养分的过早运移提供缓冲,维持灌浆期叶片较高的光合功能,而获得更高产量;在多年来品种更替过程中,新老品种叶片和茎秆的氮素转运极限是相近的,差别在于新品种具有更高效的氮素积累和转运策略,以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氮素 积累转运
下载PDF
皖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代梦雪 张孟孟 +3 位作者 张海鹏 丁文金 陈园园 陶斯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00-404,共5页
选用烟农19、中麦578、伟隆169、华成1688、安农1589、天益科5号、荃麦725、安农0711、西农99、华展199和中育1211共11个适宜皖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研究分析了各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转运积累与分配等特性。结果表明... 选用烟农19、中麦578、伟隆169、华成1688、安农1589、天益科5号、荃麦725、安农0711、西农99、华展199和中育1211共11个适宜皖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研究分析了各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转运积累与分配等特性。结果表明,11个供试小麦品种产量均达到7 000 kg·hm^(-2)以上,属高产小麦品种;其中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的产量都达到了8000kg·hm^(-2)以上,产量构成协调,穗数及成穗率较高,并且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干物质转运量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分蘖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穗数、分蘖成穗率较高,具有较高产量,适宜皖北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群体动态 干物质转运 产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