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利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2期198-20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
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药物降温治疗。观察治疗后第2、4、6小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具有疗效确切、降温速度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儿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钱秀玲
王执勇
郭玉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5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热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两种降温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所收治发热婴幼儿76例,均接受降温处理,按照降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组(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及温水浸浴)和药物组(药物降...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热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两种降温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所收治发热婴幼儿76例,均接受降温处理,按照降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组(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及温水浸浴)和药物组(药物降温,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或乙酰氨基酚等乙酰苯胺类药物),对其降温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物理组患儿降温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对婴幼儿发热进行降温处理,较药物降温方式其效果更加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疾病
急诊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降温效果
对照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何海崧
张晓燕
邓玉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对小儿感染性发热者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降温药后,最佳测温时间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2例感染性发热(腋下温度≥38.5℃)小儿分成3组,分别予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降温,分别在降温...
目的探讨对小儿感染性发热者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降温药后,最佳测温时间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2例感染性发热(腋下温度≥38.5℃)小儿分成3组,分别予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降温,分别在降温后30min、45min、60min、90min观察体温值,进行自身前后和交叉对比研究。结果施行静脉给药后30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给药后30min、45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而60min体温有明显下降(p〈0.01);3种给药途径90min体温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静脉给药患儿应在给药后30~60min复测体温,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患儿应在60~90min复测体温,能更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机动的复测体温时段,准确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感染发热
药物降温
给药途径
测温时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4
作者
赵桂君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169-170,共2页
发热是常见传染病的多见并发症,诱发原因较多,感染性发热多由病原体侵入刺激中枢神经,影响体温调节,不仅引发患者不适,消耗大量氧和能量,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并发症,因而快速有效的降温十分重要。本文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传染...
发热是常见传染病的多见并发症,诱发原因较多,感染性发热多由病原体侵入刺激中枢神经,影响体温调节,不仅引发患者不适,消耗大量氧和能量,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并发症,因而快速有效的降温十分重要。本文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传染病发热期的降温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发热期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三种方法比较
5
作者
胡春霞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6-67,共2页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病人,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病人,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无效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三组比较6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药物降温为佳(P<0.01);体温反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高(P<0.05),降温无效率,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适合烧伤高热病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高热
低温液体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药性量化分析的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客观识别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6
作者
杨寿圆
杨彦彪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9期2023-2028,共6页
目的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
目的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等价概念的感冒类中成药。数据清洗后,借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关于复方寒热之性的相关方法,拟订“三分运算法”和“君臣药性法”两种数学方法,设定阈值区间,计算寻找寒热并用型中成药。以两种计算结果的交集作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和功效特征。结果筛选得到感冒类中成药180种,通过“三分运算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43个,通过“君臣药性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72个,两者交集为29个,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桑姜感冒片、芎菊上清丸、小柴胡颗粒、防风通圣丸等。这些中成药大多含有荆芥-薄荷、桑叶-紫苏等寒热并用的配伍组合,其说明书功效表述上也存在不明示寒热属性,或同时标有“散寒”和“清热”的两者兼顾特点。结论感冒类中成药里存在较多的寒热并用品种,可用于寒热夹杂型、寒包火型复杂感冒,应在单纯的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外,另设亚类予以管理。在中成药处方审核时,应对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适应证、药品遴选、联合用药等事项予以特殊对待,设置特定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
中成药
寒热并用
处方审核
药性
数学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数理法分类的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7
作者
李蒙蒙
闫红敏
+1 位作者
罗春梅
金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41-2145,共5页
目的:研究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和性效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处方审核点评和药品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医保目录项下“止咳化痰平喘药”中,分别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分运算法”并以说明书功能主治为依据采用“九宫格法...
目的:研究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和性效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处方审核点评和药品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医保目录项下“止咳化痰平喘药”中,分别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分运算法”并以说明书功能主治为依据采用“九宫格法”筛选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两者交集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与性效特点。结果:筛选得到治疗咳嗽类中成药75种,运用“三分运算法”“九宫格法”分别得到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28种和22种,两者交集为12种,如杏贝止咳颗粒、苏黄止咳胶囊、咳喘顺丸、蛤蚧定喘丸、小儿麻甘颗粒、宣肺止嗽合剂等。这12种中成药大多含有前胡-苦杏仁、麻黄-石膏等寒热并用药对,其说明书功能主治也未标明寒热属性或标有“表寒里热”等复杂证型。结论: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有其组方特点,往往用于寒热夹杂型咳嗽或寒热属性不明显的咳嗽,在适应证审核或联合用药点评时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中成药
寒热并用
数理方法
药学评价
处方审核
原文传递
题名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利锋
机构
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2期198-200,共3页
文摘
目的对比分析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探索临床治疗急诊高热患儿有效的降温方式。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发热患儿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物理降温治疗,对照组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接受药物降温治疗。观察治疗后第2、4、6小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2小时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小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高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具有疗效确切、降温速度快等优点。
关键词
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儿童
Keywords
High
fever
Physical
cooling
drug
cooling
Children
分类号
R725 [医药卫生—儿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
2
2
作者
钱秀玲
王执勇
郭玉华
机构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护理部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出处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5期161-163,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婴幼儿发热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两种降温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急诊科所收治发热婴幼儿76例,均接受降温处理,按照降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组(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及温水浸浴)和药物组(药物降温,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或乙酰氨基酚等乙酰苯胺类药物),对其降温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物理组患儿降温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对婴幼儿发热进行降温处理,较药物降温方式其效果更加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关键词
婴幼儿疾病
急诊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降温效果
对照研究
Keywords
infant
diseases
emergency
high
fever
physical
cooling
drug
cooling
cooling
effect
controlled
study
分类号
R473.72 [医药卫生—护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何海崧
张晓燕
邓玉英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
出处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对小儿感染性发热者使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降温药后,最佳测温时间段,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2例感染性发热(腋下温度≥38.5℃)小儿分成3组,分别予口服给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降温,分别在降温后30min、45min、60min、90min观察体温值,进行自身前后和交叉对比研究。结果施行静脉给药后30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给药后30min、45min体温与降温前体温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而60min体温有明显下降(p〈0.01);3种给药途径90min体温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静脉给药患儿应在给药后30~60min复测体温,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患儿应在60~90min复测体温,能更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机动的复测体温时段,准确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
小儿
感染发热
药物降温
给药途径
测温时间
Keywords
Pediatrics
Infectious
fever
drug
cool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emperature
measuring
time
分类号
R473.72 [医药卫生—护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4
作者
赵桂君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处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7期169-170,共2页
文摘
发热是常见传染病的多见并发症,诱发原因较多,感染性发热多由病原体侵入刺激中枢神经,影响体温调节,不仅引发患者不适,消耗大量氧和能量,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并发症,因而快速有效的降温十分重要。本文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传染病发热期的降温措施,希望为临床提供依据。
关键词
传染病
发热期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Key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Fever
period
Physical
cooling
drug
cooling
分类号
R441.3 [医药卫生—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三种方法比较
5
作者
胡春霞
机构
舒城县人民医院
出处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6-67,共2页
文摘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病人,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无效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三组比较6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药物降温为佳(P<0.01);体温反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高(P<0.05),降温无效率,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适合烧伤高热病人应用。
关键词
烧伤高热
低温液体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Keywords
Heat
burns
Low-temperature
liquid
drug
cooling
cool
physics
分类号
R644 [医药卫生—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药性量化分析的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客观识别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6
作者
杨寿圆
杨彦彪
金锐
机构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出处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9期2023-2028,共6页
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No.首发2020-2-2081)。
文摘
目的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识别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并进行组方和功效特征分析,为中成药处方审核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出国家医保目录、基药目录中所有解表剂,以及“药智网”中功能主治含有“解表”“外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等价概念的感冒类中成药。数据清洗后,借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关于复方寒热之性的相关方法,拟订“三分运算法”和“君臣药性法”两种数学方法,设定阈值区间,计算寻找寒热并用型中成药。以两种计算结果的交集作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和功效特征。结果筛选得到感冒类中成药180种,通过“三分运算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43个,通过“君臣药性法”得到寒热并用型感冒类中成药72个,两者交集为29个,包括感冒清热颗粒、桑姜感冒片、芎菊上清丸、小柴胡颗粒、防风通圣丸等。这些中成药大多含有荆芥-薄荷、桑叶-紫苏等寒热并用的配伍组合,其说明书功效表述上也存在不明示寒热属性,或同时标有“散寒”和“清热”的两者兼顾特点。结论感冒类中成药里存在较多的寒热并用品种,可用于寒热夹杂型、寒包火型复杂感冒,应在单纯的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外,另设亚类予以管理。在中成药处方审核时,应对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适应证、药品遴选、联合用药等事项予以特殊对待,设置特定规则。
关键词
感冒
中成药
寒热并用
处方审核
药性
数学分析
Keywords
common
cold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drug
use
with
cooling
and
warming
property
prescription
review
herb
property
mathematical
analysis
分类号
R288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数理法分类的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7
作者
李蒙蒙
闫红敏
罗春梅
金锐
机构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部
出处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41-2145,共5页
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编号:首发2020-2-2081)。
文摘
目的:研究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和性效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处方审核点评和药品综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医保目录项下“止咳化痰平喘药”中,分别以药性理论为依据采用“三分运算法”并以说明书功能主治为依据采用“九宫格法”筛选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两者交集为最终遴选药品,分析组方与性效特点。结果:筛选得到治疗咳嗽类中成药75种,运用“三分运算法”“九宫格法”分别得到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28种和22种,两者交集为12种,如杏贝止咳颗粒、苏黄止咳胶囊、咳喘顺丸、蛤蚧定喘丸、小儿麻甘颗粒、宣肺止嗽合剂等。这12种中成药大多含有前胡-苦杏仁、麻黄-石膏等寒热并用药对,其说明书功能主治也未标明寒热属性或标有“表寒里热”等复杂证型。结论: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有其组方特点,往往用于寒热夹杂型咳嗽或寒热属性不明显的咳嗽,在适应证审核或联合用药点评时应予以注意。
关键词
咳嗽
中成药
寒热并用
数理方法
药学评价
处方审核
Keywords
coug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drug
use
with
cooling
and
warming
property
mathematical
method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prescription
review
分类号
R285.1 [医药卫生—中药学]
R925 [医药卫生—中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治疗急诊高热患儿的疗效对比
李利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钱秀玲
王执勇
郭玉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小儿感染性发热药物降温后最佳测温时间研究
何海崧
张晓燕
邓玉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常见传染病发热期降温措施的选择
赵桂君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三种方法比较
胡春霞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基于药性量化分析的寒热并用型感冒中成药的客观识别与特征研究
杨寿圆
杨彦彪
金锐
《中南药学》
CAS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数理法分类的寒热并用型咳嗽中成药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李蒙蒙
闫红敏
罗春梅
金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