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深松试验 被引量:18
1
作者 何明 高焕文 +2 位作者 董培岩 崔德杰 赵文阁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63,共6页
为深入了解深松对产量的影响,2013—2017年连续5年进行了深松试验,初步证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后,实施深松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夏深松的效果优于秋深松,5年平均值夏深松比不深松增产5.9%,比秋深松增产2.3%,同时作... 为深入了解深松对产量的影响,2013—2017年连续5年进行了深松试验,初步证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保护性耕作免耕后,实施深松能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夏深松的效果优于秋深松,5年平均值夏深松比不深松增产5.9%,比秋深松增产2.3%,同时作业费用较低,大面积应用有利农户增产增收。但在夏季干旱严重又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仍需采用秋深松。深松对作业当季产量影响最大,试验的8季收获中6季为当季产量最高。连续多年深松存在明显的增产效应递减现象,夏深松第1年增产18%,此后逐年降为6.3%、3.9%、3.4%、1.7%。增产效应递减反映出深松对产量影响的两面性:既有疏松土壤、增加田间持水量等正面影响,也有降低播种质量、迟缓土壤有机质积累、减少土壤细菌数量等负面影响,负面影响逐年增大,深松增产效应逐步下降。当增产幅度低于2%时,深松将增产不增收。从本试验看,夏深松第5年、秋深松第3年增产幅度降至投入大于产出的拐点。合理的深松周期需因地制宜,尚需通过进一步试验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年两熟地区 田间试验 夏深松 秋深松
下载PDF
《RICAM1.3双季稻高产管理决策系统》在小流域双季稻区的“水稻苗情预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戚昌瀚 殷新佑 +5 位作者 刘桃菊 唐建军 肖月土 江华 熊倩华 徐文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82-484,共3页
本研究应用RICAM/RICOS试为农业单位在计算机的水稻生产管理决策方面提供苗情预报。经 1997~ 2 0 0 0年在小流域双季稻区的试验表明 :在RICAM1.3的支持下 ,提供初始条件 :品种、播种期、移栽期、移栽期叶龄和主要气象要素 ,用“当前日... 本研究应用RICAM/RICOS试为农业单位在计算机的水稻生产管理决策方面提供苗情预报。经 1997~ 2 0 0 0年在小流域双季稻区的试验表明 :在RICAM1.3的支持下 ,提供初始条件 :品种、播种期、移栽期、移栽期叶龄和主要气象要素 ,用“当前日驱动模型” ,即可模拟“当前日”(从播种到成熟期间的某一天 )的水稻苗情及其措施 :(1)预测水稻生育进程 (主茎叶龄、叶面积、干物质产量、稻谷产量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水稻苗情预报 小流域 栽培管理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3 位作者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晚粳稻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被引量:36
4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82-4594,共13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13 位作者 张军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00,共18页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3-1034,共12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甬优系列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群体形成特征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区农户水稻种植模式的决策行为分析——基于湖南省长沙县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34-2241,共8页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收购价格保护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农资价格调控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策是今后主要的政策调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土地利用方式 农户决策行为 水稻 粮食安全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轲 张军 +10 位作者 花劲 张洪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2)、高产(9.75~10.50 t hm–2)和超高产(>10.50 t 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中产、高产水平群体相比,超高产水平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 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动态上,群体起点较高,可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高(78.0%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0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为300×104 m2 d hm-2以上,总光合势为560×104 m2 d hm-2以上。拔节前干物质量积累速度较慢,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为10.5 t 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成熟期干物质量达19.0 t hm-2左右,后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大于14.0%。超高产群体根量多、活力较强;植株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累积量高,氮素利用率40%以上。根据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我们探讨了培育双季晚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晚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保卫 花劲 +14 位作者 周年兵 张洪程 陈波 舒鹏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20-1236,共17页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下载PDF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坚 郑圣先 +4 位作者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吴小丹 向艳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840-4851,共12页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能力差。【结论】高产水稻土的总体土壤质量高,对双季稻生长不构成障碍;影响中产水稻土质量的主要因子是养分供应不平衡,采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使其土壤质量在短期内得以提高;低产水稻土的总体质量差,在这类水稻土上需要增加有机肥和无机养分的投入,改善其总体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种植区 水稻土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下载PDF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叶春 曾昭海 +4 位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杨光立 胡跃高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17.55%、24.77%和87.2%;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03%和71.05%;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3.44%、22.70%、37.43%和146.30%;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4.76%、19.31%、19.03%、51.98%和125.62%。由此得出,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春季马铃薯田 地表覆盖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s and Households 被引量:3
12
作者 WANG Renjing LI Xiubin +4 位作者 TAN Minghong XIN Liangjie WANG Xue WANG Yahui JIANG 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Since the early 1980 s, the multi-cropping index for rice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which is the primary double-cropping rice(DCR) production area. This decline may bring ... Since the early 1980 s, the multi-cropping index for rice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ain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in China, which is the primary double-cropping rice(DCR) production area. This decline may bring challenges to food security in China because rice is the staple food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t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rapidly rising labor costs du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the ‘double-to-single'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However, not all provinces have shown a dramatic decline in DCR area, and labor costs alone cannot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To elucidate the reasons for these inter-provincial distin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80 to 2015. We also used household survey data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driving differences in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ight provinces in the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patial groups based on the extent of DCR area decline, the rapidly-declining marginal, core, and stable zones. Increasing labor cost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was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but the land use dynamic vary hugely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These differences between zones wer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bor price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refore, increasing labor costs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in Zhejiang, Anhui, and Hubei, where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s relatively low and rice multi-cropping index declined dramaticly. However, labor costs had little impact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Differences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resulted in spatially different labor demands and pressure on households during the busy season. As a result,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profits and rice multi-cropping changes between provinces and zones. Because of these spatial differences, regionally approp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ropping chang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cropping system adaptio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ouble-cropping RICE area China
下载PDF
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叶春 卜洪震 +4 位作者 胡跃高 曾昭海 肖小平 唐海明 杨光立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南方稻区冬种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研究了露地无覆盖(对照)、稻草、渗水膜、普通膜和黑色膜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0cm-20 cm土壤温度依次为... 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南方稻区冬种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研究了露地无覆盖(对照)、稻草、渗水膜、普通膜和黑色膜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0cm-20 cm土壤温度依次为普通膜>渗水膜>黑色膜>稻草>对照,表明覆盖可提高表层(0cm-20 cm)土壤温度。稻草覆盖处理比对照提高0cm-5 cm土壤含水量5.9%,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3种膜覆盖处理比对照显著降低了0cm-15 cm土壤含水量;各覆盖处理对20cm-25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渗水膜覆盖比对照降低0cm-5 cm土壤容重2.0%,稻草覆盖比对照降低了15cm-20 cm土壤容重4.0%。渗水膜覆盖与对照的马铃薯出苗率基本一致,但稻草覆盖使马铃薯出苗率降低21.7%。渗水膜和黑色膜覆盖比对照显著增产22.0%和6.9%,稻草和普通膜减产21.2%和19.5%。渗水膜和黑色膜覆盖比对照提高大薯个数79.0%和31.6%;渗水膜覆盖提高马铃薯块茎商品率44.1%,并提高块茎淀粉含量7.4%。试验表明: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渗水膜覆盖栽培,对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马铃薯 覆盖 土壤水热 块茎产量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祎君 吕厚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0-601,共12页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气候倾向率为2℃/(10 a),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无明显增减趋势;从季节上看,春秋降水有减少趋势,而冬夏有增加趋势,且使降水分布更为集中。从空间演变看,双季稻区气候资源的演变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华南稻区呈暖湿化,对喜温好水的双季稻生产是利大于弊;而江南稻区则呈暖干化趋势,对水稻生产不利;同时秋旱风险加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种植用水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双季稻区气候变暖,早稻适宜播种期提前、早晚稻生长季延长,热量资源增加以及薄膜育秧技术广泛应用等,都将使双季稻种植格局调整。双季稻区高温日数增多,早晚稻生长发育无效热量也随之增加,整体上江南热量资源的有效性低于华南,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热量有效性均<85%;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有效性均高于95%。因而,各地可根据所处区域气候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热量有效性分布选取产量与品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种植,提高水稻种植积极性,促进早晚稻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资源 双季稻区 界限温度 生长季
下载PDF
籼粳杂交晚稻超高产结构及群体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年兵 程飞虎 +13 位作者 陈波 舒鹏 张洪程 花劲 霍中洋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江西省上高县2013、2014年连片超高产攻关方种植的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2640为材料,对超高产群体(>10.50t·hm^(-2))与高产群体(9.75~10.50t·hm^(-2))的产量结构及其群体生长特征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 以江西省上高县2013、2014年连片超高产攻关方种植的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2640为材料,对超高产群体(>10.50t·hm^(-2))与高产群体(9.75~10.50t·hm^(-2))的产量结构及其群体生长特征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的总颖花量极显著提高,主要为每穗颖花数极显著提高;群体茎蘖数在生育前期增长缓慢,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穗数,高峰苗数量少,成穗率略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孕穗期,成熟期仍保持在3.5左右;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在生长前期与生长中期与高产群体相当,后期则显著提高;抽穗期以后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比例、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根系活力均较高。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略高,能够及时够苗,生长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根系发达。通过较大穗型和足量穗数形成显著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是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群体获得超高产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群体生长特征
原文传递
江西中部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年兵 程飞虎 +8 位作者 陈波 舒鹏 张洪程 花劲 霍中洋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陈恒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07,113,共6页
试验选用20个中熟晚粳和14个迟熟晚粳为材料,以5个当地代表性的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CK),在江西省上高县研究了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差异,以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 试验选用20个中熟晚粳和14个迟熟晚粳为材料,以5个当地代表性的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CK),在江西省上高县研究了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差异,以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粳稻产量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中熟晚粳增产16.93%,晚熟晚粳增产13.10%;两种类型粳稻品种均能安全成熟,全生育期均显著长于籼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较充分,粳稻品种在生长中后期株型结构合理,抗倒性强,稻米加工品质较优。综上表明,引种粳稻品种可显著提高江西双季晚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因此,针对江西双季晚稻"合理接茬、安全成熟、轻简化栽培及对遭受自然灾害发生风险更小"的要求,推荐了5个偏早熟的中熟晚粳和3个迟熟晚粳品种,供因地制宜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广西双季稻种植区涝灾量化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海洪 谭宗琨 罗永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1期95-102,共8页
通过对广西南、中、北不同地形地貌代表县份历史典型涝灾年强降水过程的雨量分析,结果表明:涝灾当前日有效雨量与灾前6天有效雨量和的线性关系最为明显,达到95%置信检验。在此基础上,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历史灾情,构建了以涝灾当前日与灾... 通过对广西南、中、北不同地形地貌代表县份历史典型涝灾年强降水过程的雨量分析,结果表明:涝灾当前日有效雨量与灾前6天有效雨量和的线性关系最为明显,达到95%置信检验。在此基础上,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历史灾情,构建了以涝灾当前日与灾前6天的有效雨量总和为致灾因子的农田涝灾等级指标,并以广西双季稻种植空间分布遥感信息为涝灾承灾体,采用智能格点雨量预报产品、乡镇自动观测站实时雨量的有效雨量值栅格图与之镶嵌、融合方法,实现广西双季稻洪涝灾前的量化评估。这一研究结果对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以及气象为农智慧化直通式服务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灾 等级 双季稻种植区 灾前量化评估
下载PDF
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木英 黄程宽 +2 位作者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60,共7页
选用杂交晚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常规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处理,探讨机插规格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塑造了水稻的不同群体起点,对群体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取秧面积... 选用杂交晚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常规晚粳品种镇稻1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机插株距和取秧面积处理,探讨机插规格对双季晚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塑造了水稻的不同群体起点,对群体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取秧面积的增加,机插漏蔸率降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增加,成穗率和群体透光率呈下降趋势。株距11.5 cm处理的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均高于株距13.6 cm处理。杂交籼稻品种五丰优T025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都高于常规粳稻镇稻11号。调节机插株距比调节取秧面积更易控制基本苗数。双季晚稻适宜机插规格为行距26.9 cm、株距11.5 cm;杂交籼稻和常规粳稻品种适宜取秧面积分别为1.05和1.44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机插秧 株距 取秧面积 产量
原文传递
钾对不同晚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曾平 聂军 +4 位作者 廖育林 谢坚 鲁艳红 周兴 黄科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期7-15,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晚稻品种在不施肥、不施钾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和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14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晚稻品种在不施肥、不施钾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和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14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4个晚稻品种在基础地力(CK)、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的产量变幅分别为5053.3~6813.3 kg/hm^2、6000.0~8226.7 kg/hm^2和6240.0~8106.7 kg/hm^2。施肥和施钾的增产量分别为253.3~2040.0 kg/hm^2和-653.3~546.7 kg/hm^2。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吸钾量分别为91.7~189.8 kg/hm^2和104.1~170.1 kg/hm^2。‘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钾肥贡献率较高,分别为7.01%、6.69%和6.96%;‘丰源优299’钾肥贡献率较低,为-9.85%。供试晚稻品种中,‘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对钾素较为敏感,施钾能使这3个品种晚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丰源优299’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钾,耐低钾能力较强,施钾对该品种晚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下载PDF
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曾平 聂军 +4 位作者 廖育林 谢坚 鲁艳红 周兴 黄科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6期1-10,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在钾胁迫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及对钾素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合理施钾提供科学依据。以13个早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3个早稻品种不施钾处理的产量变幅为5080.0~6653.3 kg/hm^2,平均为6214.4 kg/hm^2,变异系数为6.73%。施钾处理增产量变幅为-80~1646.66 kg/hm^2,平均增产量为716.41 kg/hm^2,变异系数为59.62%。不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89.8~154.2 kg/hm^2,平均为116.4 kg/hm^2,变异系数为15.3%。施钾处理的吸钾量为124.1~193.1 kg/hm^2,平均为157.0 kg/hm^2,变异系数为12.6%。‘湘早籼32号’的增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达到24.44%,‘陵两优211’和‘中早39’的增产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钾肥贡献率分别为1.47%和-1.23%。供试的13个品种早稻中,‘湘早籼32号’为钾素敏感型品种,施钾能使该品种早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陵两优211’和‘中早39’为低钾耐受型品种,施钾对这2个品种早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早稻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