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中水膜的厚度 被引量:53
1
作者 贺承祖 华明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5-77,共3页
根据Ge等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气相中无离子水在强亲水性矿物表面的水膜分离压等温线,代入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得到实际油气藏中水膜厚度上限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油气藏中水膜的厚度比根据束缚水饱和度和... 根据Ge等人的实验结果,归纳出气相中无离子水在强亲水性矿物表面的水膜分离压等温线,代入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得到实际油气藏中水膜厚度上限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油气藏中水膜的厚度比根据束缚水饱和度和岩石的比表面积计算的结果小得多,比所在毛管半径也小得多,从而对以往的计算方法以及关于水膜厚度会成为储集层中有效孔隙半径下限值的推论提出了置疑。提出了研究油气藏中水膜厚度的方法。表1参14(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水膜厚度 油气层 渗透率
下载PDF
裂隙冻胀压力及对岩体造成的劣化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泉声 黄诗冰 +1 位作者 康永水 刘建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0-1542,共13页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 岩体在冻融循环下裂隙中会经历冻胀力的萌生、发展与消散,裂隙冻胀扩展和岩体冻胀损伤程度受冻胀力控制,基于热力学、渗流理论、界面力学和弹性理论建立了柱形封闭裂隙中冻胀力演化模型,对考虑水分迁移和不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冻胀力量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水分迁移作用下冻胀力随裂隙饱和度g和岩石弹性模量sE增加而迅速增大,当sE>10 GPa且g>94%时产生的冻胀力超过15 MPa,足以驱动任何岩体冻胀开裂,不同岩石裂隙冻胀开裂存在一个对应的临界饱和度ming;考虑岩石的透水性,渗透率低于5×10^(-14) cm^2的低渗透性岩石中裂隙水冻结会产生较大的冻胀水压力,容易引起裂隙冻胀扩展;而在渗透率大于10^(-12) cm^2的高渗透性岩石中,饱和裂隙水冻结难以形成有害的冻胀水压,裂隙冻胀开裂主要是冻结后期在冰-岩界面间的微观未冻水膜中产生的分离压力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冻胀力 水分迁移 分离压力 劣化机制
下载PDF
水膜理论在非饱和土中吸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明华 刘小平 彭文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23-1327,共5页
非饱和土中总吸力问题一直是非饱和土土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引用并引伸了水膜理论,把水膜理论的水膜范围扩展到包括结合水和毛细作用及基质吸力等引起的自由水(重力水)等部分,相应的水膜分离压也包括基质吸力和毛细作用,因此,... 非饱和土中总吸力问题一直是非饱和土土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引用并引伸了水膜理论,把水膜理论的水膜范围扩展到包括结合水和毛细作用及基质吸力等引起的自由水(重力水)等部分,相应的水膜分离压也包括基质吸力和毛细作用,因此,非饱和土中的总吸力相应地可表示为扩展后的水膜分离压。从广义水膜理论及土性方面分析非饱和土总吸力,探讨了非饱和土中水膜对总吸力的影响,导出了广义非饱和土水膜理论下的总吸力公式,给出了非饱和土总吸力当土颗粒大小不同时与饱和度的关系。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了广义水膜理论对研究非饱和土总吸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水膜理论 分离压 总吸力 基质吸力 毛细作用
下载PDF
基于DLVO理论的低矿化度水驱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崔传智 韦自健 +4 位作者 吴忠维 杨勇 黄迎松 吕广忠 曹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 为明确润湿性改变机制的主控因素,基于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和扩散双电层理论,建立表征岩石-水膜-原油系统界面间相互作用的分离压力数学模型,从微观受力角度对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等分离压力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合Young-Laplace方程和相互作用势能理论,计算不同水驱矿化度与离子价型下的稳定水膜厚度和岩石润湿角。结果表明:水驱离子价型是影响岩石润湿性的主控因素,少量二价阳离子即可产生极负的分离压力,形成厚度为0.375 nm的较薄水膜,水相润湿角维持在约20°;采用一价阳离子水驱时,随着矿化度的降低,分离压力逐渐增大并产生较高的正峰值,形成厚度为5.334 nm的较厚水膜,岩石润湿性转变为完全水湿(水相润湿角为0°),原油最终脱离岩石表面;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采用一价阳离子的低矿化度水驱在提高采收率上具有更高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改变 低矿化度水驱 DLVO理论 扩散双电层理论 分离压力
下载PDF
低速下润滑接触区补充供油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兵 王文中 赵自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1-347,共7页
在滚动轴承运行的过程中,滚道上的润滑剂在滚动体的反复碾压下,厚度不断减小,轴承最终进入乏油润滑状态.为了解释长期工作在乏油条件下的轴承依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工作状态,有必要研究在轴承中是否存在某种自发的补充供油机制.本... 在滚动轴承运行的过程中,滚道上的润滑剂在滚动体的反复碾压下,厚度不断减小,轴承最终进入乏油润滑状态.为了解释长期工作在乏油条件下的轴承依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工作状态,有必要研究在轴承中是否存在某种自发的补充供油机制.本文作者基于球盘接触模型,分别考虑毛细力和分离压力在润滑油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建立赫兹接触区附近油层分布模型,并以此修正弹流计算中的入口供油条件,采用统一Reynolds方程法计算在静止或低速条件下的润滑油膜厚度和压力分布,研究毛细力和分离压力的补充供油机制对润滑条件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油润滑 毛细力 分离压力 补充供油机制
下载PDF
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协同作用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叶学民 杨少东 李春曦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54-166,共13页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黏度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常表面黏度和变表面黏度情形下的液膜演...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黏度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常表面黏度和变表面黏度情形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黏度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当不考虑表面黏度时,液膜表面呈"流动"模式,反之呈"刚性"模式,且随表面黏度增加,液膜排液速率明显减缓.分离压对"黑膜"的形成至关重要,分离压单独作用时,其形成的"黑膜"长度较短,而只考虑表面黏度时,则不能形成稳定的"黑膜".而在二者协同作用下,液膜中部形成了向下扩展、厚度很薄但非常稳定的"黑膜",且"黑膜"厚度、出现时间均随表面黏度的增大而增加.当考虑活性剂浓度对表面黏度的影响时,表面速度受此影响显著;在形成"黑膜"长度及出现时间方面与相应常表面黏度的情形基本类似,但其"黑膜"厚度小于相应常表面黏度,故在液膜排液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液 分离压 表面黏度 黑膜
下载PDF
根据水膜稳定性研究储层润湿性 被引量:8
7
作者 石京平 赵国忠 +4 位作者 杨清彦 赵波 贺承祖 苏占云 张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1-314,320,共5页
鉴于常规储层润湿性研究方法在低渗或特低渗透储层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据储层表面水膜稳定性来研究储层润湿性的方法。根据原油、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物性参数、矿物表面曲率以及毛管压力,用DLVO理论和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可以... 鉴于常规储层润湿性研究方法在低渗或特低渗透储层中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根据储层表面水膜稳定性来研究储层润湿性的方法。根据原油、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物性参数、矿物表面曲率以及毛管压力,用DLVO理论和推广的Young-Laplace公式可以计算岩石表面水膜的分离压力,其大小表征了岩石表面水膜的稳定性,以此判定储层的润湿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加拿大高沥青质含量的Athabasca储层和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的润湿性,均为亲水润湿性,与储层实际相一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储层岩石的均质和各种复杂的非均质润湿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膜 分离压力 DLVO理论 润湿性 储层
下载PDF
分离压对不同基底上含活性剂液滴铺展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杨保才 叶学民 李春曦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共7页
针对不同基底结构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滴厚度和活性剂浓度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分离压作用下含活性剂液滴过程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考虑分离压时,最小液... 针对不同基底结构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滴厚度和活性剂浓度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分离压作用下含活性剂液滴过程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考虑分离压时,最小液膜高度贴近壁面,诱发去润湿现象发生,基底不平整度增加加剧液膜变形;分离压作用下最小液膜高度显著上升,铺展前沿处衍生出的子波结构明显减少,铺展更加稳定;分离压具有抑制液膜表面变形促进液滴铺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压 不溶性活性剂 铺展 不同基底结构
下载PDF
分离压对含活性剂液膜流去湿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叶学民 沈雷 李春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101,共6页
针对纳米尺度下液膜流动中分离压作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及其各分项的影响,由此建立了全面考虑范德华力、Born斥力及静电斥力的分离压模型。采用PDECOL程序对初始厚度均匀一致且表面局部分布活性剂的... 针对纳米尺度下液膜流动中分离压作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及其各分项的影响,由此建立了全面考虑范德华力、Born斥力及静电斥力的分离压模型。采用PDECOL程序对初始厚度均匀一致且表面局部分布活性剂的液膜去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分离压模型由简到繁等各形式下的模拟结果,阐明了分离压各分项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中强度静电斥力下活性剂浓度对分离压效应和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静电斥力时的分离压会导致液膜失稳,形成静态的去湿结构;分离压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与活性剂类型及活性剂浓度与静电斥力的关联强度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压模型 表面活性剂 液膜流 去湿过程
下载PDF
含活性剂超薄液膜演化过程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学民 姜凯 +1 位作者 沈雷 李春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1-689,共9页
针对固体基底上厚度小于100 nm的含活性剂超薄液膜演化过程,基于润滑理论推导出包含分离压影响的液膜厚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采用正则模态法导出了描述液膜线性稳定性的特征方程,分析了多个特征参数对线性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了... 针对固体基底上厚度小于100 nm的含活性剂超薄液膜演化过程,基于润滑理论推导出包含分离压影响的液膜厚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采用正则模态法导出了描述液膜线性稳定性的特征方程,分析了多个特征参数对线性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了液膜厚度和活性剂浓度演化历程,对比了模拟所得非线性结果与线性分析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范德华力具有促进扰动增长的作用,较强的玻恩斥力促使扰动衰减,使液膜趋于稳定;较小的毛细力数易使液膜凹陷处发生二次失稳,并最终导致去润湿现象发生;液膜厚度和溶于液膜内部的活性剂浓度初值越大,液膜稳定性越强,液膜表面活性剂浓度影响则相反;增大吸附系数不利于液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液膜 分离压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下载PDF
活性剂浓度分布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少东 叶学民 李春曦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7-586,共10页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考虑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作用,应用润滑理论建立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表面速度的控制方程组,分析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表面不含活性剂时,其排液历程很短,很快...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考虑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作用,应用润滑理论建立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表面速度的控制方程组,分析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表面不含活性剂时,其排液历程很短,很快发生破断.当液膜表面添加活性剂时,可以延长液膜存续时间.而当液膜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其诱发的Marangoni效应不足以克服重力的排液作用,其形成的"黑膜"不能稳定存在.随活性剂浓度增大,液膜表面流动速度减小,液膜表面更加"坚固",所形成的"黑膜"非常稳定.当考虑初始活性剂浓度梯度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减缓排液初期的表面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液膜 排液 分离压 表面黏度 活性剂
原文传递
表面活性剂溶液铺展过程中的分离压特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叶学民 李春曦 +1 位作者 曹罕 刘文权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2年第5期21-27,共7页
铺展液膜与预置液膜间的分离压效应是影响铺展或去湿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表面活性剂特性对引力和斥力的不同影响,建立了分离压和自由能密度理论模型,导出了最小分离压和最小自由能密度及相应液膜厚度比的理论关系式,分析了斥力与... 铺展液膜与预置液膜间的分离压效应是影响铺展或去湿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表面活性剂特性对引力和斥力的不同影响,建立了分离压和自由能密度理论模型,导出了最小分离压和最小自由能密度及相应液膜厚度比的理论关系式,分析了斥力与引力比F、分离压和自由能与活性剂浓度、液膜厚度比间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F整体呈增大趋势;分离压和自由能密度在液膜厚度比h/h∞<1和h/h∞>1呈单驼峰和倒驼峰型变化;当液膜厚度比不同时,存在分离压和结合压两种情形,最小分离压和自由能密度在h/h∞奇点前后呈现截然不同的变化,奇点位置与(n,m)的取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铺展 分离压 活性剂浓度
下载PDF
含胶束结构的活性剂溶液非均匀铺展演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学民 姜凯 李春曦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93,共6页
当活性剂浓度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活性剂单分子缔合成胶束结构,其增溶与催化作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铺展过程;受铺展液膜与预置液膜间的分离压作用,活性剂液滴铺展呈现非均匀的指进特征。针对含有胶束结构的活性剂溶液铺展过程,通过引... 当活性剂浓度超过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活性剂单分子缔合成胶束结构,其增溶与催化作用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铺展过程;受铺展液膜与预置液膜间的分离压作用,活性剂液滴铺展呈现非均匀的指进特征。针对含有胶束结构的活性剂溶液铺展过程,通过引入恰当的分离压模型,建立了分离压作用下含胶束结构的活性剂溶液非均匀铺展的四方程演化模型。根据分离压模型的选取不同,可分析不同分离压模型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活性剂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活性剂 铺展 分离压 胶束 演化方程
下载PDF
分离压对波状基底上活性剂液滴铺展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春曦 杨保才 叶学民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81,共11页
针对波状基底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滴高度和活性剂浓度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分离压作用下含活性剂液滴过程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分离压作用下的液滴演... 针对波状基底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滴高度和活性剂浓度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分离压作用下含活性剂液滴过程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分离压作用下的液滴演化时间显著缩短,铺展速率加快,铺展前沿处衍生出的子波结构明显减少,铺展更加稳定;分离压对液滴铺展稳定性的影响与活性剂关联强度密切相关,减小引力强度系数α1有利于促进液滴的铺展,而减小斥力强度系数α2则起抑制作用,且放大了液滴的演化扰动能量,致使液滴铺展呈现不稳定特征;增加基底高度D或波数k均使液滴铺展速率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剂液滴 铺展 分离压 不平整基底
下载PDF
薄液膜去湿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学民 沈雷 +1 位作者 卢兵 李春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6-14,共9页
薄液膜的稳定性与动力学特性是微观尺度下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应用在化工、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逐一对影响薄液膜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明,分析了Spinodal和异相成核这两种常见... 薄液膜的稳定性与动力学特性是微观尺度下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应用在化工、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并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逐一对影响薄液膜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明,分析了Spinodal和异相成核这两种常见去湿过程的内在机理,总结了薄液膜/液滴运动研究中涉及的分离压模型,并对去湿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根据数值研究的结果,讨论了重力、分子间作用力、滑移尺度、Marangoni效应对液膜去湿过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并对薄液膜稳定性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液膜 去湿机理 分离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分离压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学民 杨少东 李春曦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30-142,共13页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文献实验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disjoining pressure)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分离压作用下...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文献实验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disjoining pressure)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分离压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液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垂直液膜的排液过程通常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厚膜阶段,此时重力对排液过程起主导作用.在随后的薄膜阶段,毛细作用和分离压作用影响逐渐增大,其中分离压将控制液膜的演化历程.分离压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与活性剂类型及活性剂浓度与静电作用力的关联强度密切相关.当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正相关时,随斥力关联系数α增大,液膜的排液和变薄过程得以减缓,由此增强了液膜稳定性;当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负相关时,随斥力关联系数α绝对值增大,液膜排液过程加速,由此加大液膜失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液膜 活性剂浓度 活性剂类型 分离压
下载PDF
分离压/结合压作用下的活性剂液滴演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学民 姜凯 李春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581-3589,共9页
当含活性剂液膜厚度小于100nm时,分子间力表现出的分离压或结合压效应将对其演化特征及去润湿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可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历程,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表面浓度和内部浓度的演化模型,模拟了正负体系中受... 当含活性剂液膜厚度小于100nm时,分子间力表现出的分离压或结合压效应将对其演化特征及去润湿特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可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历程,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表面浓度和内部浓度的演化模型,模拟了正负体系中受分离压或结合压影响的液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分离压可促进正体系下的液滴稳定铺展,并抑制去润湿现象的发生;而负体系下,分离压则加剧不稳定性,并改变Marangoni负效应对液滴演化的影响。正体系下液滴受结合压作用呈现不稳定特征,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破断;结合压对负体系下的液滴演化影响与分离压作用相似,具有促进液滴不稳定演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活性剂 液滴 铺展 分离压 结合压
下载PDF
分离压作用下波纹状基底上含活性剂液滴铺展稳定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春曦 杨保才 叶学民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针对波纹状基底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非模态稳定性理论分析液滴铺展稳定性.研究表明:与不计及分离压情形相比,分离压作用下的液滴铺展前沿高度明显下降,液滴铺展速率加快;长波扰动有... 针对波纹状基底上含不溶性活性剂液滴的铺展过程,引入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应用非模态稳定性理论分析液滴铺展稳定性.研究表明:与不计及分离压情形相比,分离压作用下的液滴铺展前沿高度明显下降,液滴铺展速率加快;长波扰动有利于增强液滴的演化稳定性,且随扰动波数增大稳定性增强;然而随短波波数增加,液滴演化稳定性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不稳定;较小波数下(k=3)减小引力强度系数α1和提高斥力强度系数α2液滴铺展稳定性增强;而较大波数下(k=30)增大α1和减小α2有利于液滴铺展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剂液滴 非平整基底 分离压 非模态稳定性
下载PDF
液滴铺展过程中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松岭 李春曦 叶学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5,共5页
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通过考虑活性剂特性和浓度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不同影响,建立了通用的分离压理论模型,并给出了自由能密度表达式。所建模型包含了活性剂浓度Γ、毛细力数C、指数(m,n),以及预置液膜厚度h∞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完善... 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通过考虑活性剂特性和浓度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不同影响,建立了通用的分离压理论模型,并给出了自由能密度表达式。所建模型包含了活性剂浓度Γ、毛细力数C、指数(m,n),以及预置液膜厚度h∞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分离压模型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铺展 分离压 活性剂浓度
下载PDF
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学民 李明兰 +1 位作者 张湘珊 李春曦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47-258,共12页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与分离压均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有显著影响.表面弹性单独作用时,液膜初始厚度随弹性增大,黑膜仅在液膜顶部形成,长度较短且不能稳定存在;分离压单独作用时,活性剂随流体不断汇集在底端,液膜表面无法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不发生逆流现象;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的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的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液膜 排液 表面弹性 分离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