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重”的综合判断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鸿浩 杨迎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26,共16页
网络诽谤犯罪的“情节严重”应当综合判断,否则容易造成机械司法和不当出入罪现象,进而导致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不当介入与过度限制。作为一种整体的评价要素,诽谤罪“情节严重”应当同时满足构成要件中危害行为的“情节严重”和危害结果... 网络诽谤犯罪的“情节严重”应当综合判断,否则容易造成机械司法和不当出入罪现象,进而导致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不当介入与过度限制。作为一种整体的评价要素,诽谤罪“情节严重”应当同时满足构成要件中危害行为的“情节严重”和危害结果的“情节严重”,不能只做简单、片面的形式判断。需要在达到入罪门槛基础上,对诽谤行为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效果方面是否足以危害公民名誉进行实质审查,将情节犯的判断拆分为诽谤内容的虚假负面性、诽谤手段的传播公然性、诽谤后果的恶劣严重性等要素逐一评价。对于溢出基本构成要件的其他情节,如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被害人因名誉受损而自杀等,应当作为量刑情节进行考量,情节严重的可从重或加重处罚,避免量刑情节严重性与定罪情节严重性含糊不分、替代使用问题。诽谤罪“情节严重”综合判断应当按照犯罪构成要件情节、非构成要件情节的先后顺序审查,力争在司法办案中实现更高水平的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的有机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网络犯罪 情节严重 综合判断 实质判断
原文传递
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认定标准探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8,共12页
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在规范网络环境下诽谤认定方面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标准几无规定。然而受制于传统争议延续和网络诽谤新形式,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面临比客观要素认定更深入和复杂的境况... 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在规范网络环境下诽谤认定方面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标准几无规定。然而受制于传统争议延续和网络诽谤新形式,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面临比客观要素认定更深入和复杂的境况,需根据网络时代名誉权倾斜保护需要明确主观要素认定标准。在故意认知要素方面,根据网络诽谤以散布为核心和陌生化、全域化的特点,明确对行为性质的认知以单一散布认识为标准、对行为对象的认知需排除真实合理确信、对行为后果的认知需识别特定对象名誉的不应有贬损。在故意意志要素方面,传统诽谤限于直接故意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消亡,出现大量放任因素的存在空间,因此需承认间接故意的主要地位。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标准出现适当扩张,这与网络名誉权亟待保护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但由于构成要件过滤机能的完善并不会造成诽谤罪犯罪圈的过度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诽谤罪 主观要素 故意认知 间接故意
下载PDF
论网络诽谤的刑罚限度——评“‘两高’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文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小彪 田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94-100,共7页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司法的地方化,第五条第二款又一次拉大了寻衅滋事罪的"口袋"。从法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司法解释须做出妥当的解释结论,以谋求法律的稳定性与正义性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客观处罚条件 群体性事件 寻衅滋事罪
下载PDF
论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博 姜瀛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我国所特有的"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而成立诽谤罪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 我国所特有的"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而成立诽谤罪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对网络诽谤犯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细化,增加的"点击、转载次数"标准和"行政前置模式",促使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并使得网络中诽谤罪表现出不同于现实诽谤罪的犯罪门槛。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对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刑法的网络扩张以及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诽谤罪 犯罪门槛
下载PDF
网络暴力犯罪的类型化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崔仕绣 张锐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5-84,共10页
区别于传统的身体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犯罪是以纯语言为核心的犯罪行为。网络暴力犯罪具有信息传播性、聚量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谣言等网络行为存在显著区别。当前,网络暴力犯罪可以分为人肉搜索型、造谣传谣型和言语... 区别于传统的身体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犯罪是以纯语言为核心的犯罪行为。网络暴力犯罪具有信息传播性、聚量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谣言等网络行为存在显著区别。当前,网络暴力犯罪可以分为人肉搜索型、造谣传谣型和言语辱骂型等类型,对此需要进行类型化打击治理。我国传统的整体分析法在认定网络暴力犯罪的复杂罪过方面略显欠缺,对于提供个人信息、侮辱行为的客观评价存在界定不明确等不足,尤其对于“情节严重”的定义在网络时代更需要重新架构。认定网络犯罪行为的“故意”,需要引入要素分析法,进而构建以认识因素和行为因素为核心的主观罪过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罪 侮辱罪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要素分析
下载PDF
言论自由与保障名誉的博弈:网络反腐视角下诽谤罪的再认定
6
作者 行江 胡安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在网络反腐的进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及宪法监督权与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均为法律所重点保护的权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为保证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广泛行使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对网络反腐中举报人的"诽官"行为应... 在网络反腐的进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及宪法监督权与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均为法律所重点保护的权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为保证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广泛行使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对网络反腐中举报人的"诽官"行为应当以最谦抑的刑法手段进行预防和惩戒。本着这个理念,在网络反腐视角下对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应重新给予审慎思考,不能轻易降低诽谤罪的入罪门槛、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对网络诽谤的构成要件应进行谨慎认定,以充分、合理地在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反腐 网络诽谤 诽谤罪 构成要件 谦抑性
下载PDF
网络诽谤罪的犯罪门槛变动:趋势与意义
7
作者 陈晨 姜瀛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1-95,共5页
在我国刑法中,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诽谤罪的成立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网络诽谤罪"... 在我国刑法中,立法"定性加定量"的定罪模式决定了罪量要素作为一种"犯罪门槛"普遍存在于刑法分则的条文中,诽谤罪的成立也需要达到特定的犯罪门槛。"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网络诽谤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有针对性的细化,增加的"点击、转载次数"标准和"行政前置模式",促使网络诽谤罪的犯罪门槛下降,并使得网络诽谤罪表现出不同于现实诽谤罪的犯罪门槛。而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对于法益保护前置化、促进刑法的网络扩张以及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诽谤罪 犯罪门槛
下载PDF
商业诽谤犯罪中网络服务提供者行为的技术与法律分析
8
作者 郑高建 周元军 《信息网络安全》 2011年第1期66-68,共3页
在本案中,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完全从商业诽谤犯罪实行行为的角度进行解释,没有重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特点,实际上导致难以根据刑法以及司法解释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商业诽谤违法犯罪中的责任。在商业诽谤刑事案件中,网络服务... 在本案中,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完全从商业诽谤犯罪实行行为的角度进行解释,没有重视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特点,实际上导致难以根据刑法以及司法解释分析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商业诽谤违法犯罪中的责任。在商业诽谤刑事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仅有义务向侦查机关提供有关资料,而且由于其在信息监管责任缺位,必须对其设置责任追究的机制,从而推动其履行商业诽谤信息审查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诽谤 犯罪 网络服务提供者 共犯 告知义务
下载PDF
网络诽谤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段启俊 郑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5,共7页
网络诽谤犯罪作为传统诽谤罪在网络空间内一种异化的表现,对其应当以新的眼光进行审视。在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认定时,应注意正确区分事实和意见,注意准确理解诽谤行为的主观目的,对于未捏造而仅散布诽谤信息的行为不宜认定为诽谤行为。... 网络诽谤犯罪作为传统诽谤罪在网络空间内一种异化的表现,对其应当以新的眼光进行审视。在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认定时,应注意正确区分事实和意见,注意准确理解诽谤行为的主观目的,对于未捏造而仅散布诽谤信息的行为不宜认定为诽谤行为。诽谤罪中情节严重的判断关系到罪与非罪的界限,以相关统计数字为依据对其进行认定时,应结合形式层面和实质层面进行双重判断并排除适用传播性理论的情形。将造成被害人的近亲属的相关伤害情形认定为情节严重时应从严把握。此外,本解释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不应包括网络空间秩序。对于网络诽谤自诉案件自诉人收集有罪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犯罪 诽谤行为 情节严重 传播性理论 公共秩序
下载PDF
流量造假犯罪核心与外延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庄嘉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第5期70-82,共13页
对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应当建立“核心+外延”的刑法适用框架,以核心行为概括制造虚假流量的客观共性,以外延行为概括提供工具材料和利用造假结果实施下游犯罪两种会因具体案情而变化的因素。对于核心行为应当分别从造假行为、造假... 对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应当建立“核心+外延”的刑法适用框架,以核心行为概括制造虚假流量的客观共性,以外延行为概括提供工具材料和利用造假结果实施下游犯罪两种会因具体案情而变化的因素。对于核心行为应当分别从造假行为、造假模式与造假技术三个维度考量具体罪名的适用,若三个维度分别构成不同罪名则应当以想象竞合处理。而对外延行为应当区分为外延前行为与外延后行为并分别考量前、后行为的罪名适用。在对核心行为、外延前行为与外延后行为作定性后,还应当从法益侵害状态和客观行为表现两方面上考察前述行为间是否存在牵连关系以确定罪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造假 合同诈骗罪 诽谤罪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下载PDF
论网络诽谤犯罪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溢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案件如今已屡见不鲜,纵观我国现行立法,在有关网络诽谤犯罪的预防与惩治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研究滞后、司法实践尺度混乱、司法解释缺失以及监管秩序不完善等漏洞。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互联网犯罪日益猖獗的... 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案件如今已屡见不鲜,纵观我国现行立法,在有关网络诽谤犯罪的预防与惩治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研究滞后、司法实践尺度混乱、司法解释缺失以及监管秩序不完善等漏洞。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互联网犯罪日益猖獗的现象使人束手无策,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及时介入、充分保障网络环境有序发展,维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诽谤罪 网络诽谤犯罪 刑法规制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网络诽谤犯罪疑难问题探究
12
作者 徐宏 万善德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网络诽谤行为日趋频繁,相较于传统诽谤行为具有传播快、影响广等鲜明特点。但刑罚介入网络诽谤新领域不能摈弃其谦抑性格,要衡平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从网络诽谤的行为范围、主体范围以及"情节严重"三方面严格区分网络诽谤行... 网络诽谤行为日趋频繁,相较于传统诽谤行为具有传播快、影响广等鲜明特点。但刑罚介入网络诽谤新领域不能摈弃其谦抑性格,要衡平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从网络诽谤的行为范围、主体范围以及"情节严重"三方面严格区分网络诽谤行为的罪与非罪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行为 网络诽谤主体 情节严重 犯罪构成 法益侵害
下载PDF
网络诽谤犯罪立案管辖之困境与价值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伊晓婷 《行政与法》 2014年第12期99-103,共5页
本文对网络诽谤犯罪案件载体与形式进行了重新评估,并解释了刑法扩张的合理性,试图从诽谤犯罪规制的价值选择出发,考察域外法制,平衡社会公益与公民权利,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尊严,提出修正现行法律规范的建议,或加强公权力救济、强... 本文对网络诽谤犯罪案件载体与形式进行了重新评估,并解释了刑法扩张的合理性,试图从诽谤犯罪规制的价值选择出发,考察域外法制,平衡社会公益与公民权利,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尊严,提出修正现行法律规范的建议,或加强公权力救济、强化现行法律框架下的侦查权合理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罪 立案管辖 域外法制 强化侦查权
下载PDF
涉法网络舆情危机的刑法规制
14
作者 胡兴洁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涉法网络谣言给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性影响,其形成和产生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刑法手段进行强有力的规制,并且探索"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的适用路径,对遏制涉法网络谣言的产生、防范... 涉法网络谣言给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性影响,其形成和产生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刑法手段进行强有力的规制,并且探索"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的适用路径,对遏制涉法网络谣言的产生、防范涉法网络舆情危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法网络谣言 舆情危机 刑法解释规制 诽谤罪 寻衅滋事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