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者之死”与作家重建 |
刁克利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7
|
|
2
|
人工智能创作、“作者之死”与人的主体性之反思 |
郑鹏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1
|
|
3
|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
唐芙蓉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9
|
|
4
|
作者的死亡与复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者之死”理念 |
张雯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5
|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 |
杨宁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
2024 |
2
|
|
6
|
关于罗兰·巴尔特“作者死亡论”的思考 |
潘冬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7
|
再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巴特的“作者之死”——兼与毕晓商榷 |
彭俞霞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8
|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 |
王啟泽
|
《阴山学刊》
|
2024 |
1
|
|
9
|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
史凤晓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0
|
语言学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论观念的变革 |
左其福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4
|
|
11
|
作者死后的文本狂欢——从《恩主》和《死亡之匣》看桑塔格早期的小说作者观 |
郝桂莲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2
|
论“作者之死”理论的背景 |
张同铸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3
|
解构与背叛的迷宫: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 |
宋艳芳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4
|
“作者的死亡”: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论题 |
方汉泉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5
|
“作者之死”理论的作者主体性 |
张同铸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6
|
《作者之死》的理论解析和历史意义阐释 |
刘燕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2
|
|
17
|
超文本理念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聚合 |
李洁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8
|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的自反性 |
张逸旻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9
|
非个人化与作者之死——论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
朱冬梅
|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20
|
自我指涉与作家之死:从自传视域看《苦妓回忆录》 |
周涧湫
|
《现代传记研究》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