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之死”与作家重建 被引量:17
1
作者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是现代作者理论的两篇最著名的论文,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作者之死与作者建构的争论。澄清作者与作家概念的混淆,把文本阐释中的作者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进行分界有重大理论意义。作家在文学理论... 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是现代作者理论的两篇最著名的论文,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作者之死与作者建构的争论。澄清作者与作家概念的混淆,把文本阐释中的作者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进行分界有重大理论意义。作家在文学理论史中有不同的形象。作家重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作家理论、作家批评与作家生态,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资源、内容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从作家重建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就当代文学理论而言,回应巴特提出的"谁在说话重要吗"的质问仍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作家重建 作者理论 作家研究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创作、“作者之死”与人的主体性之反思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4,共8页
人工智能近年来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效应已蔓延至过往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如音乐、绘画乃至文学的创作。一些人工智能创作程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作者,这几乎可视为又一次“作者之死”。若就此联系1968年“作... 人工智能近年来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效应已蔓延至过往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如音乐、绘画乃至文学的创作。一些人工智能创作程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作者,这几乎可视为又一次“作者之死”。若就此联系1968年“作者之死”的相关代表性论述,透析人工智能与作者乃至主体之关联,可以发现,一方面,注重形式和规范的文学研究范式,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需要再次审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特殊效应也许并非威胁取代人类作者,而是重新激发对于文学、作者以至人之为何的根本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作者之死 主体 罗兰·巴特 福柯
下载PDF
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被引量:9
3
作者 唐芙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7-19,共3页
在罗兰.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的观念之后,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作者之死,不是将阐释的自由完全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本身,读者跟作者一样,只是一个吐露的场所,一个接纳物,真正... 在罗兰.巴特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的观念之后,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文本恢复了自由,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作者之死,不是将阐释的自由完全交给读者,而是交给文本本身,读者跟作者一样,只是一个吐露的场所,一个接纳物,真正的自由还是交给了文本自身。巴特追求的是一个自由的阐释空间,一个立体的多元的文本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作者 读者 文本 罗兰·巴特
下载PDF
作者的死亡与复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者之死”理念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雯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7,共8页
在阿特伍德的创作生涯开始之时,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之死"的口号。综观阿特伍德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创作,"作者之死"理念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过程。阿特伍德是西方英语文坛中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家之一,通过... 在阿特伍德的创作生涯开始之时,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之死"的口号。综观阿特伍德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创作,"作者之死"理念一直贯穿于她的创作过程。阿特伍德是西方英语文坛中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家之一,通过"作者之死"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既能看出当代作家与现行理论的互动关系,更可看出当代文坛对待"作者"这一古老命题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伍德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持两种不同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二元思维方式。事实上,讨论人工智能写作主体性问题应该摒弃这种二元思维方式,重新回归到对文学创作论的反思上来。传统文论将创作主体视为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呈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理解创作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从创作原理角度看,思维与语言的同构性使人工智能写作具有了“准主体”性;从审美意蕴角度看,人工智能揭示出审美的公共性问题,为理解文学创作主体带来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论 创作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之死
下载PDF
关于罗兰·巴尔特“作者死亡论”的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冬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8,共4页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从文本的特性、"作者"建构、作者诗学的现实悖谬、象征主义以来的诗人小说家对作者诗学的质疑、作者的文学地位等方面对主体性诗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清算。该文提出的"文本的非作者性"...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从文本的特性、"作者"建构、作者诗学的现实悖谬、象征主义以来的诗人小说家对作者诗学的质疑、作者的文学地位等方面对主体性诗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清算。该文提出的"文本的非作者性"的观点在诗学史上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非作者性 作者之死
下载PDF
再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巴特的“作者之死”——兼与毕晓商榷 被引量:5
7
作者 彭俞霞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6-113,共8页
萨特和巴特在二战后都受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审视批判文学史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萨特强调文学应从内容上介入,巴特则认为形式也有责任。两人对诸如"文学""写作"等持不同定义,却并非代表"介入&qu... 萨特和巴特在二战后都受到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审视批判文学史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萨特强调文学应从内容上介入,巴特则认为形式也有责任。两人对诸如"文学""写作"等持不同定义,却并非代表"介入"与"非介入"两极。本文通过还原诸如"介入文学""作者之死""零度写作"等文学批评术语的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尝试厘清两入不同的"介入"观,并回应毕晓发表于《国外文学》2014年第2期上的同名论文,以警惕国内批评界对萨特和巴特的误读与盲目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文学 作者之死 零度写作 萨特 巴特
原文传递
从“作者之死”到“文本之生”——罗兰·巴特“作者之死”观念的理论呼唤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啟泽 《阴山学刊》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极具破坏力和感召力的一个理论观点,“文本之生”是罗兰·巴特通过对参与文学活动的读者的呼唤所期冀的新的文学氛围和文论环境。对写作本身的讨论表现了罗兰·巴特对写作者和作者这两种身份的理论认识,进而也为其连接写作实践与接受实践的文本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者之死”理论在今天的文论构建过程中具有理论层和实践层的意义,不同于作品的文本概念不仅能够将“作者之死”和“文本之生”统一在整体的文学活动中,也实证了作者和读者围绕文本展开的文学实践的延续性与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文本之生” 写作 实践
下载PDF
“作者之死”的再审视 被引量:4
9
作者 史凤晓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宣判了作者的死刑,其思想影响深远,学界就支持还是反驳这个观点争议不断。但是若将《作者之死》与巴尔特其他的作品对比阅读来厘清这个观点涉及到的作者、语言、文本与读者这些核心概念,会发现它的产生、发展轨迹及其中的变化与反复。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把玩文字的游戏创作风格有关,也有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性。"作者之死"的思想脉络包含着比学界对"作者是否死了"的争议更丰富的理论内涵。将"作者之死"放入他更大的思想框架中和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有助于对此观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形成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本 语言 读者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下载PDF
语言学转向与20世纪西方文论观念的变革 被引量:4
10
作者 左其福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70-74,共5页
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哲学方法论转向的成果,但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关系密切。索绪尔切断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主体之间的纽带,把语言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这种创新性研究对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为20世纪西... 语言学转向是西方哲学方法论转向的成果,但与索绪尔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关系密切。索绪尔切断了语言与现实、语言与主体之间的纽带,把语言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符号系统。这种创新性研究对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为20世纪西方文论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读者中心的观念变革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转向 作者之死 文本 读者
下载PDF
作者死后的文本狂欢——从《恩主》和《死亡之匣》看桑塔格早期的小说作者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桂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3,共5页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产物,针对的是19世纪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桑塔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有关作者地位的讨论,但是从她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产物,针对的是19世纪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中心主义。桑塔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有关作者地位的讨论,但是从她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两部小说《恩主》和《死亡之匣》中,我们可以从作者之死、叙述的不确定性和开放式结局3个方面了解到桑塔格早期的作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桑塔格 恩主 死亡之匣 文本狂欢 作者之死
下载PDF
论“作者之死”理论的背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同铸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05-107,共3页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人之死 反理性 主体
下载PDF
解构与背叛的迷宫: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艳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8-103,共6页
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不仅影射了保罗.德曼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撰文的事件,而且把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的"作者之死"当作了一个中心话题,用隐喻的方式对这一批评事件进行了小说化... 英国学院派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不仅影射了保罗.德曼二战期间为德国纳粹撰文的事件,而且把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的"作者之死"当作了一个中心话题,用隐喻的方式对这一批评事件进行了小说化的处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了一个集在场和不在场于一身的人物,"读者"则通过自己的阅读建构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语,构成了对作者和文本的背叛。该小说由此体现了当代学院派小说的一大特色,即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批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读者 解构 背叛
原文传递
“作者的死亡”: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论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3,69,共8页
20世纪文评理论总的倾向是不把写作主体“作者”作为关注的重点,或是把作者排斥于文评之外。布朗肖、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文评家和哲学家宣告“作者死亡”的观点趋于一致,但说法及内涵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误解。从以上四大论家的观点... 20世纪文评理论总的倾向是不把写作主体“作者”作为关注的重点,或是把作者排斥于文评之外。布朗肖、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文评家和哲学家宣告“作者死亡”的观点趋于一致,但说法及内涵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误解。从以上四大论家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死亡”观既是反文学传统又是富有开创精神的先锋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死亡 布朗肖 巴尔特 福柯 德里达 反文学传统 开创性
下载PDF
“作者之死”理论的作者主体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同铸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74-77,共4页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 作者主体性
下载PDF
《作者之死》的理论解析和历史意义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燕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8-62,共5页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作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其突出贡献在于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阐释的强调上。他的理论上承英美新批判,下启现代阐释学,成为文学观念转折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观点...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作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其突出贡献在于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阐释的强调上。他的理论上承英美新批判,下启现代阐释学,成为文学观念转折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观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下载PDF
超文本理念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聚合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洁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8,共3页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以自身超链接、多向和非线性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依据改变阅读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作者之死"、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片断化对超文本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超文...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以自身超链接、多向和非线性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依据改变阅读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作者之死"、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片断化对超文本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超文本理论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文学理论,相反,它的雏形早已显现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文本 作者之死 不确定性 片断化
下载PDF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的自反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逸旻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中的抵牾之处颇值得关注:诗人一方面将生平素材纳入以言说者为主体的诗体框构,给人以明晰可读的阅读预设;另一方面却极力消解言说者作为抒情诗之叙事主体的传统地位,其语言织体所呈现的闭合、晦暗等特征也都...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中的抵牾之处颇值得关注:诗人一方面将生平素材纳入以言说者为主体的诗体框构,给人以明晰可读的阅读预设;另一方面却极力消解言说者作为抒情诗之叙事主体的传统地位,其语言织体所呈现的闭合、晦暗等特征也都与上述预设背道而驰。这种自反性书写的动因及价值指归源于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话语的吸收。诗人在创作中奉行梦与潜意识的运行法则,其具体路径表现为对“自动写作”原则的诉诸,即强调词语的自律自足而将言说者降级为被动的“中介”。这动摇了主体书写的核心立足点,并由此对自传式批评提出了挑战。这些方面与巴特“作者之死”的相关论点恰成呼应,在后者的观照下,塞克斯顿反思主体性的诗学立意获得彰显,促使我们对传统自白话语模式做出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塞克斯顿 弗洛伊德 自动写作 “作者之死”
原文传递
非个人化与作者之死——论西方文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19
作者 朱冬梅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47-49,共3页
本文论述了西方文论中的创作主体性问题。欧洲诗学传统精神是对创作主体加以消解。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论高扬作家主体,作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济慈以“消极感受力”、艾略特以“非个人化”理论对浪漫主义进行反驳,成为新批评的先声。苏... 本文论述了西方文论中的创作主体性问题。欧洲诗学传统精神是对创作主体加以消解。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论高扬作家主体,作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济慈以“消极感受力”、艾略特以“非个人化”理论对浪漫主义进行反驳,成为新批评的先声。苏珊·朗格以形式主义符号学来调和个人感情和社会公共感情之间的矛盾。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认为作者已“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主体 非个人化 作者之死
下载PDF
自我指涉与作家之死:从自传视域看《苦妓回忆录》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涧湫 《现代传记研究》 2021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是一部以回忆录形式呈现的小说,具有强烈自我指涉性。小说中的叙述者与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塑造的自我有相似性,作家的童年创伤和老年焦虑在小说中得以再现。在此基础上,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封笔之作《苦妓回忆录》是一部以回忆录形式呈现的小说,具有强烈自我指涉性。小说中的叙述者与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塑造的自我有相似性,作家的童年创伤和老年焦虑在小说中得以再现。在此基础上,作家取消了情节的确定性,让这部封笔之作实现了罗兰·巴特意义上的“作者之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西亚·马尔克斯 《苦妓回忆录》 自传 自我指涉性 作者之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