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胃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徐大志 王艳 +1 位作者 张维 桂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常见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79-2014年有关CG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中共获取87个原貌证候类型,经过证候规范后归纳为41个证候类型。出现频率≥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常见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79-2014年有关CG中医辨证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中共获取87个原貌证候类型,经过证候规范后归纳为41个证候类型。出现频率≥5%的证候依次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络瘀血、寒热错杂。对CG的3种常见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进行二次统计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糜烂性胃炎二者的常见证候类型基本一致,以实证(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痰湿内结)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亦多见。提取CG证候要素16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4个[胃(络)、脾、肝、中焦];病性类证候要素12个,其中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5%分别是气滞、热(火)、湿、虚寒、血瘀、阴虚。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证候要素中主要为湿、热、气滞,出现频率≥15%。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气滞、虚寒、热、湿、瘀血为主。结论 CG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对本病进行常见证候的研究,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证候 证候要素 肝胃不和 脾虚气滞 脾胃湿热
下载PDF
从脾胃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 被引量:19
2
作者 丁瑞丛 王峰 +2 位作者 陆虎 刘玲 王平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26-729,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湿温,并非寒疫,以清热祛湿、宣畅气机为治疗大法,宜遵循宣上、畅中、渗下的治疗原则。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经验1号方和2号方。1号方[炙麻黄6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草果10 g,厚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湿温,并非寒疫,以清热祛湿、宣畅气机为治疗大法,宜遵循宣上、畅中、渗下的治疗原则。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经验1号方和2号方。1号方[炙麻黄6 g,金银花30 g,连翘15 g,草果10 g,厚朴20 g,槟榔20 g,藿香15 g,佩兰1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滑石(包煎)30 g,生甘草6 g]用于治疗COVID-19湿重热轻证。2号方[生麻黄6 g,连翘20 g,金银花30 g,草果10 g,槟榔20 g,厚朴20 g,藿香15 g,佩兰10 g,知母10 g,黄芩10 g,黄连6 g,桑白皮15 g,葶苈子30 g,牛蒡子10 g,白芍20 g,滑石(包煎)30 g,生甘草10 g]用于治疗COVID-19湿热并重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湿温 脾胃湿热 湿重热轻证 湿热并重证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证候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晓惠 章程鹏 +1 位作者 孙易娜 吕文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51-57,共7页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部分非萎缩性胃炎逐步向萎缩性胃炎转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难治病,也是胃癌前病变的一种。脾胃湿热证是临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证型,慢性萎...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部分非萎缩性胃炎逐步向萎缩性胃炎转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难治病,也是胃癌前病变的一种。脾胃湿热证是临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中期多属脾胃湿热证,发病后期多属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总体存在着由湿热致虚,由湿热致瘀的转化趋势,胃络瘀血证在重度萎缩及肠化生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提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法在防治或截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乃至向胃癌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演化
原文传递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范逸品 刘寨华 张华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990-4992,共3页
脾胃湿热理论奠基于秦汉时期,晋隋时期有所发展。宋元是脾胃湿热理论建立和形成时期,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了"脾胃湿热"一词,明清时期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有所拓展和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 脾胃湿热理论奠基于秦汉时期,晋隋时期有所发展。宋元是脾胃湿热理论建立和形成时期,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了"脾胃湿热"一词,明清时期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有所拓展和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脾胃湿热证"被正式提出并被作为规范证侯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证 源流
原文传递
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林 杨洪伟 +4 位作者 邓树忠 陈明 黄松 陈翔 刘明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5期988-991,共4页
目的:观察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香连片治疗CN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00例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香连片治疗CNAG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00例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观察组予香连片口服,5片/次,3次/d,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lβ(IL-lβ)及白介素2(IL-2)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并统计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两组血清IL-2水平升高,TNF-α、IL-lβ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两组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香连片治疗脾胃湿热型CNAG的疗效令人满意,可较好地缓解脾胃湿热型CNAG患者上腹胀满、胃脘痛、反酸、口苦、恶心呕吐的症状,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lβ的产生,促进抑炎因子IL-2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连片 脾胃湿热型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疗效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段亚亭治疗脾胃湿热经验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545-5547,共3页
结合四川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特点,介绍川蜀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形成原因,其辨证要点为:口干、口苦、口臭、肢倦乏力、头昏、大便黏滞。阐述其病因病机,衍变它证及用药经验,传承国医大师段亚亭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学术思想,清热利湿、调... 结合四川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特点,介绍川蜀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形成原因,其辨证要点为:口干、口苦、口臭、肢倦乏力、头昏、大便黏滞。阐述其病因病机,衍变它证及用药经验,传承国医大师段亚亭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学术思想,清热利湿、调理脾胃为治疗大法,兼顾兼夹证和饮食调摄,做到防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亚亭 脾胃湿热 经验 治疗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王庆国时相辨证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婧 范淑月 +3 位作者 倪钰莹 崔颖 罗再奕 刘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28-731,共4页
王庆国教授运用时相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演变过程划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阻胃络”三个阶段。针对此过程,提出不同阶段应分别以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选用归脾建中抗萎汤、百乌泻心汤、丹参、三棱... 王庆国教授运用时相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演变过程划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阻胃络”三个阶段。针对此过程,提出不同阶段应分别以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选用归脾建中抗萎汤、百乌泻心汤、丹参、三棱、莪术、延胡索等方药,及时干预,阻断病情,同时,根据该疾病发展的时相规律,提前用药,先证而治,如此往往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时相辨证 脾胃气虚 脾胃湿热 瘀阻胃络 名医经验
下载PDF
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威莹 吴威 +5 位作者 孙凡雅 任立松 腾颖 孟岩 杨关林 张会永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77-82,共6页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病情隐匿渐进,病程缠绵反复,涉及多种疾病体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阐述脾胃湿热证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基础和研究治疗措施的重要手段。目前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原...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病情隐匿渐进,病程缠绵反复,涉及多种疾病体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阐述脾胃湿热证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基础和研究治疗措施的重要手段。目前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原理进行造模,手段成熟,操作性强,分为单因素造模法、多因素造模法及与疾病相联系的病证结合造模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数据库建库以来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造模理论依据、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角度对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优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中医
下载PDF
基于FoxO信号通路探讨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黏膜细胞凋亡的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义方 喻斌 +2 位作者 徐寅 曾蓉 陈末 《中医药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2-18,共7页
目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建立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并阐明HAG脾胃湿热证模型胃黏膜细胞损伤与FoxO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6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肥甘食物+湿热环境+幽门螺杆菌),建立HA... 目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建立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并阐明HAG脾胃湿热证模型胃黏膜细胞损伤与FoxO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6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肥甘食物+湿热环境+幽门螺杆菌),建立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指标分析包括: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及炎症程度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评价;FoxO信号通路相关物质的检测(PTEN、PI3K、Akt、FoxO)。结果:正常对照组胃黏膜无明显炎症反应,模型组胃黏膜炎症呈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复合病因组炎症反应最明显,炎症程度最重。模型组胃黏膜细胞凋亡的阳性率较高,其中以复合病因组阳性率最高。各模型组PTEN、FoxO3a蛋白表达及基因含量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I3K、Akt蛋白表达及基因含量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以复合病因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胃黏膜细胞凋亡率升高,其细胞凋亡的机制与PTEN/PI3K/Akt/FoxO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其通路来对细胞凋亡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病因 HP相关性胃炎 脾胃湿热 FoxO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Meta分析及GRADE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志华 陈丁铭 +2 位作者 罗楠 刘震 王少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3期339-345,35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5日,搜集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5日,搜集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4软件按照Cochrane条目对文献质量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运用证据评价等级系统(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22项研究,涉及1 702例患者,研究组(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856例,对照组(单独西药治疗)8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RR=1.21,95%CI=1.15~1.27,P<0.000 01)、胃镜疗效(RR=1.23,95%CI=1.14~1.32,P<0.000 01)、中医证候疗效(RR=1.23,95%CI=1.16~1.31,P<0.000 01)和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RR=1.27,95%CI=1.09~1.49,P=0.003)更优,且疾病复发率显著降低(RR=0.32,95%CI=0.22~0.48,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p清除率(RR=0.93,95%CI=0.77~1.13,P=0.46)、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9,95%CI=0.09~0.99,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优势,但证据质量为低级,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验证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糜烂性胃炎 脾胃湿热型 中药 META分析 GRADE评价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金凤 吴业辉 +2 位作者 杨瑞玲 冯少欢 颜丽斯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5期529-535,共7页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物质基础。Hp的感染定植、细胞毒素、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致病的过程,与伏邪致病的规律相契合。提出了益气扶正、驱邪解毒,清泄湿热、逐邪防伏,托毒化瘀、截断传变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参考文献68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伏邪 慢性胃炎 正气不足 脾胃湿热 同气感召
下载PDF
迟华基论治2型糖尿病理论特色和经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鲍林杨 鲁明源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5期462-464,共3页
迟华基教授认为糖尿病并不等同于中医消渴,认为糖尿病的消渴阶段由"脾瘅"发展而来,临床应注重脾胃湿热因素。因此糖尿病前期治疗以清利脾胃湿热为主,后期治疗以活血养阴为主,兼以清利湿热。
关键词 迟华基 糖尿病 分期论治 消渴 脾瘅 脾胃湿热 清利湿热 活血养阴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崔娜娟 《光明中医》 2017年第5期675-677,共3页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化裁方对脾胃湿热型胃炎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随机将70例脾胃湿热型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服用藿朴夏苓汤化裁方,对照组服用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Hp阳性者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化裁方对脾胃湿热型胃炎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随机将70例脾胃湿热型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服用藿朴夏苓汤化裁方,对照组服用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Hp阳性者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胃黏膜炎症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多于对照组。结论藿朴夏苓汤化裁方治疗脾胃湿热型胃炎疗效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痞满 藿朴夏苓汤 脾胃湿热 胃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孙西庆教授治疗脾胃湿热型失眠的经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嘉慧 孙西庆 《光明中医》 2021年第1期37-40,共4页
孙西庆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发现,脾胃湿热是失眠的常见分型,认为脾胃湿热型失眠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为发病基础,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为常见病因,病机关键为湿热扰神。孙西庆教授以分解湿热、治湿为重为治疗原则,综合运用疏利三焦、宣畅气... 孙西庆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发现,脾胃湿热是失眠的常见分型,认为脾胃湿热型失眠以脾胃内伤、运化失常为发病基础,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为常见病因,病机关键为湿热扰神。孙西庆教授以分解湿热、治湿为重为治疗原则,综合运用疏利三焦、宣畅气机、调理中州、安神定志、兼夹同治等治疗方法,并注重择时服药,调摄身心,临床疗效显著,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 失眠 孙西庆 名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38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匡春桃 徐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4期129-131,共3页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76例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经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76例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经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9%,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腹部不适、饱胀、反酸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HP转阴率92.1%高于对照组71.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脾胃湿热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下载PDF
肾虚所致口苦论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沛霖 孟冬 +1 位作者 吴圣贤 杨惠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694-697,共4页
口苦常见于肝胆、脾胃及心系疾病,传统中医理论对于口苦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病机多为湿热弥漫三焦,热邪犯脾胃、肝胆,心火上炎引起口中泛苦。通过分析口苦的病因病机、处方用药规律、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口苦可由肾气亏虚所致,... 口苦常见于肝胆、脾胃及心系疾病,传统中医理论对于口苦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病机多为湿热弥漫三焦,热邪犯脾胃、肝胆,心火上炎引起口中泛苦。通过分析口苦的病因病机、处方用药规律、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口苦可由肾气亏虚所致,肾气亏虚则唾液分泌减少,致口干、口苦。肾阴虚口苦治以补益肾阴,可选用既济汤、醴泉饮等方;肾阳虚口苦,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天雄散、附子理中汤。临床不能凡见口苦即断热证,需四诊合参,辨清其本质,方能获得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苦 口干 肾虚 肾阴虚 肾阳虚 唾液减少 肝胆实火 脾胃湿热
下载PDF
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桢 华志民 +1 位作者 陈镛良 朱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脾胃湿热型残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除湿活胃饮。疗程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胃镜... 目的观察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脾胃湿热型残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除湿活胃饮。疗程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组织学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胃镜、组织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除湿活胃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湿活胃饮 脾胃湿热 残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昌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2期172-174,共3页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OL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利湿汤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相关...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OL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利湿汤治疗。治疗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Ig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Ig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清热利湿汤治疗脾胃湿热型OLP,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OLP) 脾胃湿热 清热利湿汤 转移因子口服液 疗效 免疫指标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芬芳 甘小华 黄德莲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连朴饮加减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随访2月后比较2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26.7%,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湿热型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从脾胃湿热、虚、瘀论治胃癌前病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翠丽 黄健 +3 位作者 陈琴 林翔英 黄铭涵 黄晓峰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4期108-111,共4页
脾胃湿热、虚、瘀是胃癌前病变(PLGC)的重要病机,其中,PLGC前期、中期病机以脾胃湿热为主,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多与外感邪毒(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人体质、气候时令、所处地域、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等相关,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兼以理气舒... 脾胃湿热、虚、瘀是胃癌前病变(PLGC)的重要病机,其中,PLGC前期、中期病机以脾胃湿热为主,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多与外感邪毒(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人体质、气候时令、所处地域、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等相关,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兼以理气舒络健脾;PLGC后期病机为湿热化虚、化瘀,虚瘀兼杂,故以健脾补肾、散瘀通络为主要治则,兼清湿热余邪。从脾胃湿热、虚、瘀论治PLGC对于胃癌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脾胃湿热 临证思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