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灵川江头洲村周氏家训及其爱莲文化研究
1
作者 张利群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兴安灵渠开凿沟通湘江与漓江,不仅意味着统一中国及南北文化交融局面形成,而且也是湘漓文化源远流长文脉的开启。灵川江头洲村是周敦颐后人从湖南迁徙广西后形成的古村落,至今不仅保存元明清建筑群遗存遗址,而且传承弘扬爱莲文化传统,以... 兴安灵渠开凿沟通湘江与漓江,不仅意味着统一中国及南北文化交融局面形成,而且也是湘漓文化源远流长文脉的开启。灵川江头洲村是周敦颐后人从湖南迁徙广西后形成的古村落,至今不仅保存元明清建筑群遗存遗址,而且传承弘扬爱莲文化传统,以"周氏家训"建构"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家传、家学、家训,形成兴教育、重科举、讲公德、为人仁义忠孝、为官清正廉洁的公序良俗,培育一代代名人贤士,留下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远近闻名及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漓文化 周氏家族 周氏家训 爱莲文化 文化村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白晋湘 万义 白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民众文化生活和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幸福状态的写真,村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民众文化生活和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幸福状态的写真,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研究结果表明: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核心在于改变当前过度依靠政府行政力量为主体的"档案式"保护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文化生态村"等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化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之中,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主体积极性和参与能动性,从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村落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治理需求 治理依据 治理模式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村 文化生态村
原文传递
地质文化村:科学内涵、建设内容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43
3
作者 丁华 张茂省 +2 位作者 栗晓楠 苟青青 孙萍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8,共9页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科学内涵 建设内容 实施路径
下载PDF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以西递、周庄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钟静 张捷 +3 位作者 李东和 卢松 赵勇 陈友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1,共4页
本文以西递和周庄为例,对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地在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季节分布模式和季节划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对基尼系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的分析表明,两者在描述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动特征方面... 本文以西递和周庄为例,对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地在旅游流季节分布不均匀性、季节分布模式和季节划分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对基尼系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的分析表明,两者在描述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动特征方面具有可替代性,且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后者。另外,旅游地发展阶段也会对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有一定影响。论文建议旅游流季节性特征可作为旅游地发展阶段的一项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村镇 旅游流 季节性 西递 周庄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20
5
作者 丁华 丁辉 +2 位作者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5-692,共8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乡村振兴 未来对策与建议
下载PDF
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地质文化村建设探讨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吉昌 黄万堂 +1 位作者 李省晔 刘永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1-208,共8页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 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文中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的分类标准体系及最新调查统计成果,依据地质地貌成因、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因素把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初步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9类和20亚类,研究分析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分布规律;提出了甘肃省地质遗迹区域发展方向,并对甘肃省地质公园建设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对甘肃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现状和建设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规划思路,按照"地质为基础,文化为核心,生态为纲领,融合为要点,惠民为宗旨"的五大基本定位,进行"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地质+综合服务"的六种模式布局,实施五步走战略,从而为促进地质工作与乡村振兴融合及甘肃省地质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地质文化村 甘肃省
原文传递
贵州六盘水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保护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洪飞 鲁明 赵小菁 《贵州地质》 2018年第1期60-64,共5页
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椭圆状的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峰丛、峡谷、绝壁、溶洞、穿洞为核心的旅游地质资源富集单元,其形态雄伟壮丽、景色珍稀优美。在对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区域地质地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创建旅游地质文化村的地学意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质文化村 地质遗迹 景观资源 六盘水月照
下载PDF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晓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11,共5页
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村寨少数民族员工为例,论述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提升了他们自身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的现代性,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多元 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流出地提... 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村寨少数民族员工为例,论述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提升了他们自身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维度的现代性,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多元 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流出地提供了文化变迁的外部驱动力,为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沟通 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 文化适应 社会意义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
下载PDF
杭州西湖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蔡建国 涂海英 +1 位作者 胡本林 徐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6-261,共6页
为提高杭州西湖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促进梅家坞观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运用SBE美景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在对梅家坞茶文化村调查的基础上,共选取42张照片样本作为评价媒介,包括茶园、建筑及小品、园路、水系4种景观类型。利用Excel... 为提高杭州西湖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促进梅家坞观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运用SBE美景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在对梅家坞茶文化村调查的基础上,共选取42张照片样本作为评价媒介,包括茶园、建筑及小品、园路、水系4种景观类型。利用Excel2003对数据标准化计算出SBE值及采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要素与美景度的回归方程,分析专业群体的审美偏好及影响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的显著因素。结果表明,专业群体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感要素的审美偏好是意境美>统一与变化>均衡性>协调与对比,其中意境美、统一与变化对美景度的影响较大,而均衡性、协调与对比的影响较小。根据评价结果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使茶文化景观与茶叶生产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E评价 茶文化村 梅家坞 杭州西湖
下载PDF
浅谈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地质要素及文化融合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庆伟 刘凯 +5 位作者 曹晓娟 梁锋 王敏 宋庆伟 殷小艳 高梦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1-242,共2页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做好传统地质、建好绿水青山,要求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钟自然,2018)。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紧紧围绕"地质+"开拓创新,成为积极促进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地质要素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人居环境治理视域下地质文化村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5-1422,共8页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人居环境 建设路径 景区化治理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地质文化的价值及内涵挖掘:以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一凡 张绪教 +8 位作者 张向格 李俊磊 袁晓宁 王凯雅 刘心兰 王重歌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3-1434,共12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成为黄河流域和青海省第一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在地质文化内涵挖掘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空间拓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在对该村黄河河流阶地、古泉、古城、空心古榆树等地质和人文遗迹开展调查评价、深入挖掘村落地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文化的定义、价值及内涵挖掘的方法,提出地质文化是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地质文化指人类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球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其内涵挖掘聚焦地质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间的联系,重建村落地质演化史与人地和谐发展史;并借助地质文化村内科普解说系统向公众展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地质文化内涵及其挖掘方法的系统总结,为全国地质文化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村 自然文化 内涵挖掘 化隆县 阿河滩村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文化村建设初探——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家悦 徐尚智 +3 位作者 郝春燕 宋庆伟 杨艳 贺瑾瑞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第3期30-36,48,共8页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北京...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东胡林人遗址等重要文化资源。以该村开展的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为例,概述选址原则、资源调查和综合评价、总体策划设计、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建设实施与宣传推广等建设步骤。深入挖掘地质与人文资源内涵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一廊、两带、三线、四区”的总体功能布局,策划建设科普解说系统,推动乡村建设与多元产业发展。总结了地质文化村对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提出立体化建设思维,探讨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质遗迹 资源调查 地质文化村 产业发展 村镇规划
下载PDF
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分级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志华 杨圣坤 +2 位作者 胡海博 董卫宏 董志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197,共8页
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好高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推动地质文化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措施之一。天津市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工作因存在调查程度低、家底不尽清晰、分类方案不... 地质遗迹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好高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推动地质文化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措施之一。天津市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工作因存在调查程度低、家底不尽清晰、分类方案不够规范、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未能有效开展。基于对天津市全域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以往调查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对天津市的地质遗迹进行了类型划分,对其科研价值、观赏价值、保护价值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重要地质遗迹可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等3大类;发育有地层剖面、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构造地貌、水体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7类;进一步可分为层型(典型剖面)、典型矿床类露头、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碳酸盐岩地貌、湿地、飞来峰、断层崖、海积地貌、地面沉降等10亚类。通过综合分级评价,认为其中达到世界级标准的有4处,国家级3处,省级8处。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地质遗迹 保护与利用 地质文化村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旅游活动对民族文化村寨影响效应的研究——以贵州省西江苗寨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贺祥 贺银花 蔡运龙 《凯里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活动 民族文化村寨 影响效应 西江苗寨
下载PDF
浙江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建中 吴伟东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651,共5页
结合丽水市特色文化村落实地考察的情况,系统阐述了特色文化村落的保护现状和主要困难,提出坚持特色、文化传承、保护优先、统一规划、机制创新的村落保护开发思路与对策,为浙江省推进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特色文化村落 村落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旅游解说系统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崔会平 陈娟 +2 位作者 张建国 陈调 韩华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420-425,共6页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农家乐特色村游客和旅游地交流的重要平台。以梅家坞茶文化村为例,研究其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设置状况,游客使用情况及使用满意度,针对解说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是农家乐特色村游客和旅游地交流的重要平台。以梅家坞茶文化村为例,研究其旅游环境解说系统的设置状况,游客使用情况及使用满意度,针对解说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构建对策。在农家乐特色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中,要从丰富解说系统的内容,提高解说设施的档次,增加解说系统的形式,完善解说系统的规划,统一解说系统的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解说系统 实证研究 梅家坞茶文化村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被引量:7
18
作者 袁承蔚 韦明顶 袁名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4-90,共7页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屯堡文化村落 保护 主体行为
下载PDF
广西特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开发的探析——以武宣下莲塘村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福兴 杨柳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3-26,共4页
武宣下莲塘是以客家人为主的聚居地,也是一个特色文化名村。文章采用实地访谈和归纳比较的方法,对该村旅游资源和当地游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 特色文化名村 旅游开发 下莲塘村
下载PDF
论民俗主题公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玉平 王文艺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0-191,共2页
"民俗村"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景观,它将异地民俗文化集中于一地进行展示或表演。"深圳民俗文化村"是民俗村的典型。民俗村的建筑和歌舞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此,这种文化的空间位移,对文化的移出地和移入地无疑产生了很大影... "民俗村"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景观,它将异地民俗文化集中于一地进行展示或表演。"深圳民俗文化村"是民俗村的典型。民俗村的建筑和歌舞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此,这种文化的空间位移,对文化的移出地和移入地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民俗文化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异。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民俗的输出民族来说,文化村中的民俗脱离了其原生的文化背景,变成了一种被截取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变成了该民族的象征符号。这种由民俗村所带来的文化变异和文化迁移及其所引起的一系文化现象值得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村 文化 元素 重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