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被引量:31
1
作者 安成邦 王伟 +2 位作者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75-891,共17页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 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环境变化 小麦 粟黍 东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留美知识分子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的实验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晔 李振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8,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中,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探寻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次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同中国乡村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乡村建设中,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留美知识分子,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为探寻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次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同中国乡村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美知识分子 晏阳初 定县 乡村建设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十七八世纪俄国来华商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3
3
作者 宿丰林 《西伯利亚研究》 2001年第6期37-40,共4页
17世纪中叶至 18世纪中叶 ,商队贸易一直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 ,同时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清政府对来华俄国商队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俄国来华商队和兼有经商任务的使团在从事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 ,广泛... 17世纪中叶至 18世纪中叶 ,商队贸易一直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 ,同时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清政府对来华俄国商队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俄国来华商队和兼有经商任务的使团在从事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同时 ,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中国人 ,亲身感受和初步认识了中国文化。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的记载是早期中俄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商队 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 十七世纪中叶 十八世纪中叶
下载PDF
清初在华欧洲传教士与中国早期的海外留学 被引量:2
4
作者 谭树林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5-29,共5页
中国人到欧洲留学始于清初,发起者为在华欧洲传教士.这些留欧学生在海外学习西方语言和基督教理的同时,也向所到国家适时介绍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谱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关键词 清朝初期 欧洲传教士 中国 海外留学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十次留学潮 被引量:3
5
作者 姚蜀平 《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第2期34-67,130,共34页
本文概述了从19世纪首次官派幼童留美,直到21世纪新生代留学的十次留学潮,历时140余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起始的第一次官派幼童留美伴随着以器物(经济)变迁为主的现代化运动;其后第二次留欧潮已由经济变... 本文概述了从19世纪首次官派幼童留美,直到21世纪新生代留学的十次留学潮,历时140余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起始的第一次官派幼童留美伴随着以器物(经济)变迁为主的现代化运动;其后第二次留欧潮已由经济变迁转向政治变迁;20世纪初带来了辛亥革命的第三次留学潮是数万人留日;而第四次庚款留美带来了文化变迁;带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留法勤工俭学为第五次留学潮,抗战前后留美留欧第六次留学潮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人力储备;五十年代留苏(第七次)和同阶段台湾大规模留美(第八次)为海峡两岸现代化提供了人力资源。改革开放后迎来的第九次留学潮和新世纪第十次留学潮是当代现代化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化 留学 归国潮 文化交流 变迁
下载PDF
Taiwan New Cinema: A Movement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6
作者 James Udde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2期159-182,共24页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1980s is arguably one of Taiwan's greatest cultural breakthroughs; the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numerous awards for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at the biggest festivals,...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1980s is arguably one of Taiwan's greatest cultural breakthroughs; the movement eventually led to numerous awards for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at the biggest festivals, such as Venice, Berlin and Cann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New Cinema movement was ultimately the result of a carefully orchestrated policy on the part of the Taiwan authority. In truth, however, the New Cinema was more accidental than planned. The initial factors behind the movement were more domestic in orientation than foreign; the movement represented a makeshift attempt to save a domestic film industry that was slowly dying. The multiple awards received by Taiwan Residents filmmakers were thus unexpected benefits, which the authority and others were slow to recognize.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s, however, the New Cinema's lasting impact is undeniable. To this day,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first raised about the New Cinema remain core issues for Taiwan cin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New Cinema movement film festivals film policy culturalexchange James Soong Ming Ji
原文传递
论芦山东汉三国姜城遗址城门石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6,共12页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石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姜城城门遗址中出土一具大型石兽,其制作年代在东汉末期,在同时期的城门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本地区东汉晚期以来流行的墓前石雕虎形翼兽是其形象的直接来源,而这些石雕翼兽可能与中原文化的输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该地区当时为汉、夷、羌的交接处,据相关文献记载,此种城门石兽与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心理有关。东汉末年,该地区汉夷关系一度紧张,汉人根据夷人畏惧神灵怪兽的心理,在城门口放置大型石雕虎形翼兽,用来威慑夷人。而此种石兽则在夷人的反叛中被破坏,汉族官吏的颂碑也多次被凿毁,整个城门也毁于兵燹。该石兽、石碑、城门遗存及其毁坏痕迹为当时汉夷关系的一种物证。雅安地区特别流行此种大型有翼石兽或许也与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石雕姜城城门遗址有翼神兽 汉夷关系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对文化交往的现实意义——以贵州榕江县宰荡侗寨“侗汉双语教育”为例
8
作者 罗宏炜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9-113,共5页
贵州省榕江县宰荡侗寨开展"侗汉双语教育"试验项目是由贵州本地的学者与外国学者联合策划和实施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一个文化交往的平台,双方建立起一种"语言发展合作伙伴"的关系,拟达到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省榕江县宰荡侗寨开展"侗汉双语教育"试验项目是由贵州本地的学者与外国学者联合策划和实施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一个文化交往的平台,双方建立起一种"语言发展合作伙伴"的关系,拟达到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语言等的保护作用,使少数民族增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不断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 文化交往 本土文化
原文传递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策研究
9
作者 蒋述卓 郑焕钊 《城市观察》 2020年第3期40-49,共10页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广州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的同时构筑岭南文化高地,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引领作用:一是以文化创意建设引人入胜、活力充沛的岭南文化中心,这是发...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广州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的同时构筑岭南文化高地,发挥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四个引领作用:一是以文化创意建设引人入胜、活力充沛的岭南文化中心,这是发挥广州引领作用的关键。二是实施跨界融合创新战略,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构建大湾区文化产业协作新格局。三是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创新人文交流格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全球文化中心。四是发挥南沙双重优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核心,创建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粤港澳大湾区 文化创意 跨界融合 文化交流
下载PDF
International CulturalExchange Activities in 2000
10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0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culturalexchange Activities in 2000
下载PDF
古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青海道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得祖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6-59,共4页
早在丝绸之路形成的1600多年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沟通中国内地和欧亚大陆。丝绸之路青海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兴盛。隋唐以后仍经久不衰,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人类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青海道 经济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