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社会秩序的巨变——文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生活秩序的再调适 被引量:49
1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68,共13页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秩序 文化转型 礼治秩序 法治秩序 文化调适
下载PDF
文化国际主义论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127,159,共20页
在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文化国际主义。这是因为当前存在三种文化危机:一是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与文化秩序之间前所未有的不协调,二是不少区域秩序经历了"文明冲突"的冲击与地缘政治的回潮,三是作... 在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文化国际主义。这是因为当前存在三种文化危机:一是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与文化秩序之间前所未有的不协调,二是不少区域秩序经历了"文明冲突"的冲击与地缘政治的回潮,三是作为全球治理体系重要变革力量的中国面临外向性文化危机。文化国际主义可以分为文化全球主义、文化区域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文化国际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承认国际社会的进步趋势、国际政治的向善演化和文化建构的世界秩序;文化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注重大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作用;文化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承认国际主义对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指导作用。文化国际主义强调国际文化合作的深化和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有其复杂的历史流变。从古代的文化天下主义、近代的文化帝国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相对主义再到当前的文化对话主义、文化国际主义,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不断演化。实现文化国际主义的主要路径包括语言媒介、制度平台和文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派 文化危机 世界秩序 文化走出去 国际主义
原文传递
论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 被引量:15
3
作者 胡惠林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2-139,共8页
文化产业及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人类参与生产的物品中,除粮食之外的唯一生存必需品。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就是由文化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维护和提供公共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建构社会和国家公平与公正的文... 文化产业及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人类参与生产的物品中,除粮食之外的唯一生存必需品。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就是由文化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的。维护和提供公共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建构社会和国家公平与公正的文化秩序,体现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确保文化正义的宪法诉求,构成了文化产业公共责任最主要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公共责任 文化安全 文化秩序 公平与正义
下载PDF
区域文化治理与世界文化秩序 被引量:12
4
作者 郭树勇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1-70,共10页
“伊斯兰国”的兴起及其对于欧洲秩序的持续冲击,表面是安全治理和“文明的冲突”,实质是文化治理上出现了问题:冷战结束后出现了长期被压的世界性文化力量的大释放,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达到了新的转折点,这一现象可称之为... “伊斯兰国”的兴起及其对于欧洲秩序的持续冲击,表面是安全治理和“文明的冲突”,实质是文化治理上出现了问题:冷战结束后出现了长期被压的世界性文化力量的大释放,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达到了新的转折点,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全球性文化治理迟滞”。造成这种文化治理迟滞现象的因素是欧美文化的霸权企图和文化全球化进程。改变全球文化治理上的不利局面,建构更加合理的世界文化秩序,国际社会一方面探索了“全球伦理模式”、“文明冲突模式”和“文明对话模式”等模式;另一方面,还可以功能性地从区域文化治理的角度下功夫。过去的区域文化治理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即发挥核心国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区域文化政策符合实际,域内经济社会支持强大,域外文化压力足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文化治理 世界秩序 区域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城-山”风景的文化意象、空间秩序与景致营建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毛华松 汤思琦 傅俊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1,共6页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城-山”风景 文化意象 空间秩序
下载PDF
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视角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响 刘如 戴俭慧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72-80,共9页
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在内容上关注顶层设计的成果偏多,注重基层实况的成果偏少;在思路上关注问题对策的成果偏多,注重生存逻辑的成果偏少;在视角上关注民族地区的视角偏多,注重其他地区的视角偏少。由此,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于... 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在内容上关注顶层设计的成果偏多,注重基层实况的成果偏少;在思路上关注问题对策的成果偏多,注重生存逻辑的成果偏少;在视角上关注民族地区的视角偏多,注重其他地区的视角偏少。由此,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于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至关重要。非民族地区是指民族自治地区以外的汉族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或者是少数民族聚集影响太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是促进民族交往、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深化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掌握族际互动规律,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描述生存交融逻辑,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解;阐释文化个性差异,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关注内生秩序构建,彰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思路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非民族地区 文化保护 族际互动 内生秩序 生存逻辑 交融
下载PDF
神圣意象的建构:武术文化记忆生成的多重空间意涵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智慧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3-163,共11页
神圣意象是武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武术文化得以赓续的根本动因。作为武术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意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场域空间之中的人们所拥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和观念,这种情感和观念的建立得益于对... 神圣意象是武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武术文化得以赓续的根本动因。作为武术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意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场域空间之中的人们所拥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和观念,这种情感和观念的建立得益于对地方传统的取材和抽象符号的重构。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民族志等方法对武术文化神圣意象建构及武术文化记忆生成的空间意涵进行研究,认为:1)传统与现代的结构性张力外溢是武术文化在当下意识中被区分和建构的关键;2)族群的外部边界与内部区隔,使武术文化神圣意象记忆得以固化和稳定,基于宗法制度而衍生的隔离与阶序格局,为武术文化神圣意向的传递提供场域空间;3)传统武术文化"神圣意象"的建立,是通过"天地君亲师"的文化神话和"神祖鬼运巫"的神话文化要素互构,并将中华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植入到武术文化记忆系统而呈现,这种信仰体系的建立、强化、赓续和代际传递则要依赖于"经僧众庙像礼"6个要素互为链接得以实现;4)由"交往记忆"而衍生的"情感嵌入",使武术文化继替超越表层身体技艺传授而进入"神圣空间","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的融合,建构了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的神圣化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记忆 文化记忆 集体记忆 传统武术 传承人 乡土秩序 现代性 信仰机制
原文传递
大学课程作为秩序的存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一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7,共8页
内在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大学课程是一种社会秩序,具体表现为理智性标准秩序、信念性文化秩序与情感性伦理秩序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秩序的实践表征包括外部关涉、目标驱动、主体合作、对话生成和持续发展。就功能来说,大学课程秩序能够确... 内在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大学课程是一种社会秩序,具体表现为理智性标准秩序、信念性文化秩序与情感性伦理秩序的有机统一。大学课程秩序的实践表征包括外部关涉、目标驱动、主体合作、对话生成和持续发展。就功能来说,大学课程秩序能够确保课程共同体内部关系的再生产,能够使相关主体对自身的利益建立稳定的预期,能够在社会需要与个体自由间建立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程 秩序 标准秩序 文化秩序 伦理秩序
下载PDF
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宋仕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5,共3页
原始宗教是生活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宗教体系。它以最初的实践知识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对早期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 原始宗教 文化体系 社会秩序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古镇空间秩序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峰群 李军社 席岳婷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众多古镇相应进入了一个空间扩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从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对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城镇形态、用地类型和空间肌理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众多古镇相应进入了一个空间扩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从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对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城镇形态、用地类型和空间肌理等指标的测评,准确评估古镇现状与规划期末的空间扩展变化。研究发现规划作为重构城乡空间秩序的力量对古镇传统空间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古镇空间扩展模式,本文提出了与现实相适应的古镇空间秩序重建策略,明确古镇规划必须尊重空间"文化基因",基于一定的逻辑理性进行扩展,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必须在"文化生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其空间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长 空间形态 空间秩序 文化旅游城镇
原文传递
文化演化与经济制度变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立宏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由于文化传统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相关,因此正式制度的变迁必须与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化程度相结合。经济制度的变迁也应建立在由文化演化所形成的自发秩序和人为设计的规则基础之上,如此所架构的经济制度可以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文化演化 经济制度 自发秩序 人为设计
下载PDF
文化的嬗变:从“书斋里的学者”到“实践学者”——论堂吉诃德形象的文化建构
12
作者 段正芝 戴姗姗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早期被塑造为“书斋里的学者”的形象,到了后期,他的文化身份随着他走出书斋,像骑士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行侠仗义时,转变为“实践学者”的形象,进而完成了他文化身份嬗变的建构。通过堂吉诃德形象的文化建构,小...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早期被塑造为“书斋里的学者”的形象,到了后期,他的文化身份随着他走出书斋,像骑士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行侠仗义时,转变为“实践学者”的形象,进而完成了他文化身份嬗变的建构。通过堂吉诃德形象的文化建构,小说记录了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期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在个人欲望狂欢后面临的一次社会文化修复和转型的图景,凸显了欧洲社会文化面临的失序危机。立足于文化历史整体性的思考,塞万提斯把所见的视野通过堂吉诃德形象的变化转化成文化思维的视域,提出了化解危境的文化思想实验,那就是:以古希腊的理性为核心、以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手段、以基督教的拯救精神为目标,建构起一种稳定且理性的社会文化秩序。此建构不仅为读者勾勒了一条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主流航线,并指向未来西方社会现代文明的进程,彰显了塞万提斯在文化整合上的艺术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文化建构 书斋里的学者 实践学者 文化秩序
下载PDF
“成年的消逝”:中国原生互联网文化形态的变迁 被引量:6
13
作者 常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4-159,共6页
从最初纯粹集纳信息的门户网站和同期发展起来的论坛文化,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勾勒出的"关系即内容"图景,再到当前植根于移动端环境的短视频文化,中国原生互联网文化在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 从最初纯粹集纳信息的门户网站和同期发展起来的论坛文化,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勾勒出的"关系即内容"图景,再到当前植根于移动端环境的短视频文化,中国原生互联网文化在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尝试归纳其演进与变迁的规律,对于我们洞悉处在"拆解"状态中的原生互联网文化形态何以再现社会文化并影响文化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中国原生互联网文化的主导形态呈现出去理性化、去层级化、去深度化的趋势,原生互联网文化日渐丧失有效的社会化功能,却也在导致"成年的消逝"的同时,进一步在消费层面强化了文化民主化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互联网文化形态 文化秩序 社会化 文化民主化
下载PDF
自律与秩序:大运河传统手工艺文化范式及启示
14
作者 臧小戈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2期12-15,73,共5页
大运河传统手工艺曾因密切参与生活而带有经由古代而来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技术共识。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手段,在规范了运河沿线管理和利用的同时,确保了大运河的顺畅运营和沿线... 大运河传统手工艺曾因密切参与生活而带有经由古代而来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技术共识。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手段,在规范了运河沿线管理和利用的同时,确保了大运河的顺畅运营和沿线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比中国古典知识体系与世界当代思想体系,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古典思想都以建立秩序为主导。在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以大运河传统手工艺为代表,以传统文化为驱动,在内心深处完整保留带有民族精神的向内自律与向外秩序,并以此承担起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传承、保护、发展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传统手工艺 文化范式 自律 秩序
下载PDF
法国教育的困境:在等级分化的结构上建立平等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珊珊 段明明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8-55,92,共9页
法国教育体系具有三大特色:大学与大学校的双轨制、理论教学至上和免费教育。与这些特色对应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法国社会较为"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即法国教育体系同时脱胎于旧制度等级社会的"贵族情结"和继承于大革命... 法国教育体系具有三大特色:大学与大学校的双轨制、理论教学至上和免费教育。与这些特色对应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法国社会较为"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即法国教育体系同时脱胎于旧制度等级社会的"贵族情结"和继承于大革命共和体制的平等原则。近现代法国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两种对立的文化价值观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的。在这一进程中,法国社会赋予了其教育难以完成的使命——通过一个等级分化的结构去实现社会平等。这决定了法国教育很难为了满足相对多变的社会需求而做出背离其传统文化的根本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教育 改革困境 文化价值观 等级分化 平等
原文传递
抒情时代及其焦虑:试论《年青的一代》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被引量:5
16
作者 唐小兵 张清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4,共14页
1962年到1965年间,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或是革命传统的戏剧被精心创作出来,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特地于1964年3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授奖大会,表彰上一年出现的21部戏剧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四幕话剧《... 1962年到1965年间,一系列反映当代生活或是革命传统的戏剧被精心创作出来,并且对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特地于1964年3月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授奖大会,表彰上一年出现的21部戏剧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在一个充满激情和期待、欢呼"青春万岁"、集体沉浸在对人类幸福进行大胆梦想、誓将平淡人生化为火热生活的时代里,这首倍受称赞的社会主义青春之歌无疑是抒情式的,它集中展现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抒情年代"的历史想象和文化逻辑。论文通过这个话剧来揭示出20世纪中叶中国的抒情文化所要竭力克服的深层焦虑和不满情绪,从而对这一抒情文化进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这样一次挖掘和揭示意味着不仅仅是重新建构当时在舞台上所表演出来的、可见可感的部分,同时也是去发现在舞台表现和戏剧冲突后面隐含的逻辑和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时代 历史想象 文化逻辑 深层焦虑 象征秩序
下载PDF
文化策略、叙事转译与秩序形塑:云南神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研究
17
作者 孙浩然 程博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介入“原初叙事”实现“次级叙事”的再造,借由“解码”和“编码”的转译过程将世俗转化为神圣、将冲突转化为和谐、将非共同体转化为共同体,最终建构出一套神圣性叙事体系。...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介入“原初叙事”实现“次级叙事”的再造,借由“解码”和“编码”的转译过程将世俗转化为神圣、将冲突转化为和谐、将非共同体转化为共同体,最终建构出一套神圣性叙事体系。云南神话作为历史现实、文化真实、社会事实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具有情感性、隐喻性、民间性、教化性的文化策略。这种文化策略能够影响区域各民族的目标设定与行动选择,推动区域民族共同体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形成。云南神话特别是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神话”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库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策略 叙事转译 秩序形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桃花源里可耕田?——从一个瑶寨看扶贫与发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70,140-141,共9页
贫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问题,许多扶贫措施也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背陇瑶村落50多年的社会变迁进行考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村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经济... 贫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问题,许多扶贫措施也主要是采用经济手段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对一个背陇瑶村落50多年的社会变迁进行考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村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作者更倾向于认为贫困是一种文化秩序的结果。扶贫工作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把扶贫者的思想观念灌输给贫困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富人或者强权者的财富观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感,双方以一种合谋的方式制造了一套关于贫困的文化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发展 背陇瑶 文化秩序
下载PDF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与社会身份的文化意义探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林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131,共6页
凉山彝族对御寒取暖、感官寻美的服饰装束建构了独特的态度和行为,往往透过款式、式样、纹饰、色彩、工艺、技法等表征符号系统,凸显分性别展演、亚族群界限及性别规范、性别隔离等文化特征,尤能彰显亚文化边界,缕清与祖界的关系,标识... 凉山彝族对御寒取暖、感官寻美的服饰装束建构了独特的态度和行为,往往透过款式、式样、纹饰、色彩、工艺、技法等表征符号系统,凸显分性别展演、亚族群界限及性别规范、性别隔离等文化特征,尤能彰显亚文化边界,缕清与祖界的关系,标识女性生理成熟转换等象征符号。本文以玛丽·道格拉斯的象征人类学中关于"洁净"与"污秽"二元对立标准,包括可建构社会的价值和秩序理论为指导,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传统社会如何利用服饰功能,凝聚群体力量,规范社会内部成员秩序,达到统一群体认同意识,最终维持族群社会稳定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艺术 文化内涵 象征体系 社会秩序
原文传递
乌兰牧骑文化现象的本质之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郝凤彩 刘筠梅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乌兰牧骑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内蒙古以至于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建立和发展表现为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是国家文化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秩序在内蒙古地区的确立。乌兰牧骑的建立尽管以政... 乌兰牧骑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内蒙古以至于国家文化建设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建立和发展表现为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是国家文化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秩序在内蒙古地区的确立。乌兰牧骑的建立尽管以政治目的为起因,但合理地遵循了文艺规律,体现了中国艺术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牧骑 国家文化意志 文化秩序 文艺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