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被引量:36
1
作者 阚如良 李肇荣 《旅游论坛》 CSSCI 2008年第6期361-365,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旅游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有效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为前提的原则,坚持生态旅游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旅游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有效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为前提的原则,坚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根植于原生态文化土壤,积极发展社区旅游,使之成为"未来遗产",以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继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社区旅游 生态旅游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被引量:34
2
作者 黄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7,124,共9页
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 学界在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问题上存有争议,而政府是保护主体的观点较占优势。但此观点隐含着非遗传承主体不是保护主体的悖论,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非遗保护实践中也有行政化过多、民众缺乏主体性的弊端。国内外迄今出台的相关权威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内涵与任务的规定也存在主要关注政府工作而对社区参与重视不够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非遗的传承与展演必须遵照民众的固有方式与传统。非遗保护的主体应该是以社区民众和传承人为主的社会各方,其中政府部门是起组织、推动作用的关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主体 政府 社区民众 传承人
下载PDF
自然文化遗产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晓 钱薏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20,共8页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给出调查的部分发现和评论。随后本文揭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农村社区之间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其中土地和森林权属以及受益分配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后社会矛盾新的焦点问题。最后,讨论了遗产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鼓励当地农村社区参与遗产资源保护的经济替代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文化遗产 社区 保护与发展 影响分析
下载PDF
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申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7,共10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转型不仅有助于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还有助于挖掘非遗产业的经济潜力,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加快非遗产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转型不仅有助于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还有助于挖掘非遗产业的经济潜力,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加快非遗产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性举措之一。但是,我国非遗数字化传播转型在现阶段实践中出现了系统性组织规划不足、数字化转型方式单一、专业人才紧缺、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问题。研究对标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政策目标,全面梳理和评估我国现阶段非遗数字化传播实践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制定符合我国现实条件的多层次、多路径非遗数字化传播转型战略。此将助力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传播,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文化共同体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6-54,共9页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文化遗产 社区发展 楠溪江 苍坡村
下载PDF
非遗社区保护的县域实践:关键概念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8
6
作者 韩成艳 高丙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77,共8页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是以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行政资源优势的县域实践为基础的。县域是非遗保护公共事业的正式制度的第一层级,也是保护实践的一个主体,负责组织县(市)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各个社区、群体、组织和居民参与非遗项目的发现...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是以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行政资源优势的县域实践为基础的。县域是非遗保护公共事业的正式制度的第一层级,也是保护实践的一个主体,负责组织县(市)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各个社区、群体、组织和居民参与非遗项目的发现、申报、传承和传播,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此将本地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与那些把"社区"限定在基层邻里范围的认识不同,本文通过对滕尼斯、帕克等人的经典社会理论中关于社会、社区等关键概念的辨析,得以能够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community"概念同时看作(邻里)"社区"和(文化)"共同体"。本文通过分析"民间的"文化活动转变为"公共的"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县域行政机构与专家群体和居民及其组织的合作模式,得出结论:非遗保护的县域实践是社区保护的一个层级,它包含丰富多样且具体生动的邻里范围的项目活动,本身又是具有整合多方面、多主体来建构地方认同的一种集体性主体,并为省域、国家与人类在非遗共享的意义上形成共同体奠定基础条件。循此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公约文本的内在联系,为中国特色非遗保护的县域实践得以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保护 县域实践 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困境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多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系列文件中,社区、群体及个人在认定和保护非遗的制度设计中有很高地位。尤其是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刊布的《伦理原则》更着重突出了社区的重要性。这些制度设计落实到中国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体案例,可从中看出一些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所考察的哈尼族案例中,口头传统类非遗清单编制和申报主体不合理,不利于口头传统的保护和存续。社区参与的缺失会导致清单编制的不清晰,而不当的社区参与也可能导致社区主义。学术上有关非遗保护中"社区"的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遭遇主体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主义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社区认同的内涵与重要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涛 郑文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6,共10页
"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必要组成要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认定的必要条件。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对社区参与、社区认同重视不够的弊端,近年来该问题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引起高度关注。... "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必要组成要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认定的必要条件。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存在对社区参与、社区认同重视不够的弊端,近年来该问题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引起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已做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以社区为中心的明确阐述和具体规定,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社区认同问题的表述。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该文件,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落实该文件的更为切实的工作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参与 社区认同 社区中心 伦理原则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刚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7,共9页
同样是跨体系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和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教科文组织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框架能够为&qu... 同样是跨体系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间对话、建设和平文化和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教科文组织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框架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又使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贯彻实施能够落在比较扎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合作 利益共同体 文化包容
原文传递
社区增权视角下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优化--以惹巴拉村寨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新新 李伯华 +2 位作者 窦银娣 谭红日 刘沛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 以湖南省龙山县惹巴拉村寨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基于社区增权视角,优化文化遗产地治理路径。结果发现:1)文化遗产地社区失权体现在经济失权、心理失权、社会失权及政治失权4个方面。2)文化遗产地通过权力合作、权力共有及权力激励等社区赋权方式再分配资源、权益及资本。3)权力共有路径下,强化政策透明度和社区话语权,有助于社区主体参与治理;权力合作路径下,扩充资源分配渠道、强化主体合作关系,有助于社区治理渠道扩展;权力激励路径下,规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及监管方式,有助于社区治理政策细化。文章借助“社区增权”理论,将旅游引发的“社区失权”改进为“社区增权”,补充完善文化遗产地治理研究,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乡村治理 社区增权 社区参与 惹巴拉村寨
下载PDF
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结构与测量——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会战 李树民 +1 位作者 刘洋 李梦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0,共7页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定量测度的不足,使得对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有效评价、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研究成为了可能,而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测量工具对评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具有实际应用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个体感知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基于竹篙火龙节的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佩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中得到赓续、延传和创新。竹篙火龙节以诸神共祀的信仰家园、共同创造传承的惯习、特定场域的系列仪式等生活实践熔铸成赣南客家人共享共情的集体记忆,强化跨地域民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篙火龙节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教育传承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程世岳 叶飞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当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还未完全从20世纪"文化进化主义"思潮的束缚中解脱,就已被新世纪现代化浪潮所"俘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国家民族文化政策、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民族文化... 当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还未完全从20世纪"文化进化主义"思潮的束缚中解脱,就已被新世纪现代化浪潮所"俘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国家民族文化政策、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一直存在。社区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本特质上是相通的,在传统教育传承路径受阻的当下,社区教育必将成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教育 传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吉林 陈晋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322-326,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确定是法律保护中的难题,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均未形成统一的方案。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不同学说的评析,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传承的客观规律、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及我国的司法实践,提出应确立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确定是法律保护中的难题,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均未形成统一的方案。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不同学说的评析,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传承的客观规律、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及我国的司法实践,提出应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群体与传承人二元权利主体模式。借鉴物权法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理论,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分所有权理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权利由来源群体共有,传承人对其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利,对其基于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创新的智力成果享有知识产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权利主体 群体 传承人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社区生活保护与建筑活化利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唯山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23-27,共5页
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形成的历史国际社区和世界不同文化和价值追求相互了解、共同发展的见证。提出鼓浪屿的保护理念为"当下真实社区生活"和"历史国际社区展示"的叠加,是&qu... 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形成的历史国际社区和世界不同文化和价值追求相互了解、共同发展的见证。提出鼓浪屿的保护理念为"当下真实社区生活"和"历史国际社区展示"的叠加,是"社区生活馆"加"社区博物馆"的综合展现。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包括现有社区生活的保护和文化复兴,以及以历史建筑为主的遗产本体的活化利用。重点阐述遗产地政府在社区保护所开展的积极工作,以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原则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鼓浪屿 社区生活保护 建筑活化利用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参与研究——以高昌故城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铭心 徐婉玲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2,共8页
高昌故城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此收集资料、挖掘文物,高昌故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古笔记等资料,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高昌故城及毗邻村庄阔... 高昌故城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此收集资料、挖掘文物,高昌故城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古笔记等资料,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高昌故城及毗邻村庄阔纳协海尔村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了高昌故城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社区(居民)与遗址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社区参与,将文化遗产与遗产地社区利益主体纳入整体研究视野,不断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与遗产地区社区(居民)的"双利共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社区参与 高昌故城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探析——基于社区教育视角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佳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21-25,57,107,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其灵活的教育方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开辟新路径。在调研江苏省常州市181个社区关于社区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其灵活的教育方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开辟新路径。在调研江苏省常州市181个社区关于社区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立法保护、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工作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剖析社区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果,从行政执行力、城乡差异、教育理念等方面分析社区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社区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发展的4条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教育 传承教育
下载PDF
基于居民和游客双重视角的线性文化遗产感知研究——以滇越铁路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飞 张雅欣 马继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0,132,共9页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再到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线性文化遗产价值逐渐被挖掘与重构,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力量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滇越铁路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滇越铁路沿...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再到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线性文化遗产价值逐渐被挖掘与重构,其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力量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滇越铁路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滇越铁路沿线地区考察,对所收集的有效问卷运用主因子分析、均值比较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居民和游客对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认知和旅游线路组织4个主因子的感知异同,分析差异或协同原因,对比遗产地主客双方在发展策略方面所持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滇越铁路遗产旅游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社区参与 居民态度 游客感知 滇越铁路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及赓续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炜 文冬妮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3,共9页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丰厚,是多民族互融共塑的中华传统文化,世代传承至今积淀了深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代表着各民族共创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符号外显于形的物质层基因;彰显着各民族共享的中华形象,是民族形象内隐于...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丰厚,是多民族互融共塑的中华传统文化,世代传承至今积淀了深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代表着各民族共创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符号外显于形的物质层基因;彰显着各民族共享的中华形象,是民族形象内隐于形的行为层基因;凝聚着各民族共融的中华精神,是民族精神内蕴于心的精神层基因。“形、感、效”是相互贯穿的有机统一体,农业文化遗产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的赓续,需借助“形”塑造可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对象;通过“感”融入可激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情感;巩固“效”夯实可建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成果,最终汇聚成促进其赓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势能;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基因 赓续路径 民族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