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53
1
作者 刘志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5,共10页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文化筛选 文化阶层化 人类学视角
下载PDF
文学影响与文化过滤 被引量:9
2
作者 董洪川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7-11,共5页
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和接受理论 ,分析研究文学影响的产生及其所遭遇的文化过滤 ,论述范围包括现实语境、传统文化、接受者文化心理及语言差异等方面。
关键词 文学影响 文化过滤 比较文学
下载PDF
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被引量:6
3
作者 乐黛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77,共5页
中国具有悠久的跨文化对话的历史,当今的跨文化对话之所以特别重要和紧迫是因为现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时空紧缩,使古今中外的接触沟通更加紧密;现代性弱点的充分暴露和对20世纪经验的反思要求人们重新定义人类状况,重新考虑人类的生存意义... 中国具有悠久的跨文化对话的历史,当今的跨文化对话之所以特别重要和紧迫是因为现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时空紧缩,使古今中外的接触沟通更加紧密;现代性弱点的充分暴露和对20世纪经验的反思要求人们重新定义人类状况,重新考虑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这种重新定义只能在全世界各民族的对话中进行,加以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对峙,文化冲突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全球人类的未来,而跨文化对话是避免对抗,寻求共存的根本途径;同时,20世纪以来哲学的转向为对话的深层进行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性对话 时空巨变 文化过滤 文化霸权 文化原教旨主义
下载PDF
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孙青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2-104,共3页
传统文化因素对异国文化的过滤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而对外来文学的过滤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强调在文学翻译中应特别重视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过滤 文学翻译
下载PDF
《简·爱》与文化过滤——从译者序看《简·爱》在中国的接受 被引量:3
5
作者 龚北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译者序 文化过滤
下载PDF
《唐物语》对朱买臣故事的摄取与创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唐物语》第十九段对《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故事进行改编,因受众群体、文化差异、民族向性的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母国文化信息的过滤与人物形象变异。以朱买臣故事东渐日本为线索,运用比较文学流传学与变异学,探究该... 《唐物语》第十九段对《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故事进行改编,因受众群体、文化差异、民族向性的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母国文化信息的过滤与人物形象变异。以朱买臣故事东渐日本为线索,运用比较文学流传学与变异学,探究该文学作品对朱买臣故事的摄取与创新、朱买臣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学文化交流中的互读互解,避免因文学流变中信息过滤增删、形象失落变形而产生的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买臣故事 文化过滤 形象变异 《唐物语》
下载PDF
论华兹生的苏轼诗译介 被引量:2
7
作者 万燚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在华兹生的众多翻译成果中,《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是其知名度较高的诗歌译著,且是截至目前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英译苏诗选集之一。华兹生的译介策略、选篇理念、译本特色充分体现了"大众化翻译"的风格。译介中的文化过滤也... 在华兹生的众多翻译成果中,《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是其知名度较高的诗歌译著,且是截至目前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英译苏诗选集之一。华兹生的译介策略、选篇理念、译本特色充分体现了"大众化翻译"的风格。译介中的文化过滤也反映出文本在跨文化行旅中的变异。华兹生的个性化翻译充分凸显了其面向英语世界普通大众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追求,体现了一名优秀译者对两种异质文化、两套语言系统的融通,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苏轼诗歌 译介策略 选篇理念 译本特色 文化过滤
下载PDF
现实观照下的严重缺失——安徒生童话在30年代初至建国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叶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2期69-72,共4页
三四十年代 ,安徒生不再是“五四”时被推崇备至的偶像 ,而是一个不合当下时代精神、需要被重新审视的对象。对安徒生童话的重新认识是时代语境变化的结果 ,是接受主体自觉“为人生”的艺术选择的结果 ,更是文化过滤的结果。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中国儿童文学 批判性接受 文化过滤
下载PDF
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的嬗变与书写——以《唐物语》第十八章的受容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川 倪婷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88-91,共4页
《唐物语》第十八章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改编,因历史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及受众群体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发生对文化背景的过滤、人物形象变异与故事情节的改编,即文学在异域空间的嬗变与书写。以李杨爱情故事东渐为主体从历史文献学、... 《唐物语》第十八章对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改编,因历史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及受众群体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发生对文化背景的过滤、人物形象变异与故事情节的改编,即文学在异域空间的嬗变与书写。以李杨爱情故事东渐为主体从历史文献学、传播学和比较文学等研究角度探究异域空间下李杨爱情故事嬗变、书写、创新及该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化间的互读与互解、文学视域的互审与交融,从而促进海外汉学与域外汉籍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杨爱情故事 《唐物语》 本土化 形象变异 文化过滤
下载PDF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毅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0-52,共3页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彩虹》 中西性观念差异 文化因素 文化过滤
下载PDF
语言阶级性及译语文化过滤现象例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71-75,共5页
选取更具备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标记语,即日常言语,以及相关文本语料来研究语言阶级性及译语文化过滤现象,可以发现,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往往与其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乃至社会阶层密切关联,因而语言在相遇时就会表现出它的不平等性... 选取更具备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的标记语,即日常言语,以及相关文本语料来研究语言阶级性及译语文化过滤现象,可以发现,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往往与其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乃至社会阶层密切关联,因而语言在相遇时就会表现出它的不平等性,语言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然而每一个人对语言却区别相待,语言阶级性产生的缘由在于人类的社会语言代码在不同背景中的实现方式不同。对译语文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的具体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翻译对语言所具有的时代性会加以深度考察,文化过滤现象的动因之一正是基于对语言阶级性的审视。因此,译语文本也会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语言特点的载体,把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赋予了权利和利益,使得语言具备了传达特定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阶级性 译语文本 跨文化交流 文化过滤现象
下载PDF
文化场域转移中的大学理论过滤及其反思——以纽曼大学理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少芳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112,共5页
纽曼《大学的理念》作为大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在民国的引进与接受史长期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纽曼《大学的理念》的文本入手,发现民国学者对纽曼教育思想之引进存在文学与教育两条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其被学界所接受与排斥之思想成分,... 纽曼《大学的理念》作为大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在民国的引进与接受史长期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纽曼《大学的理念》的文本入手,发现民国学者对纽曼教育思想之引进存在文学与教育两条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其被学界所接受与排斥之思想成分,可见引进到中国的纽曼大学理论与其原来面目相比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藉此可透视当一理论从一文化场域转移至另一文化场域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民国学者对西方大学理论的过滤,对反思当今中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曼 《大学的理念》 外来理论 文化过滤 民国教育
下载PDF
现代阐释学视阈下译者的文化过滤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燕 李百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5-79,共5页
跨文化语境下的译者研究是新时期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文化的异质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对原语的文化进行挪用、改造与同化。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原则"与"视界融合"的... 跨文化语境下的译者研究是新时期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文化的异质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对原语的文化进行挪用、改造与同化。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原则"与"视界融合"的观点为译者的文化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译者的文化过滤行为不仅体现在对译本对象的选择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翻译过程中。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的现象更为突出,这种过滤现象从意象、内容以及形式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的历史性 视界融合 文化过滤 意识操控
下载PDF
弗莱克斯纳大学理论的早期导入及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少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 文化过滤:经世致用
下载PDF
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
15
作者 杨玉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18,46,共6页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赤壁赋》 误读 文化过滤
下载PDF
历史内需与文化过滤——试析郭沫若的席勒接受
16
作者 莫小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郭沫若虽然被文艺界公认为"中国的歌德",但是,他是席勒戏剧的重要中译者,他的早期文艺思想、叙事诗创作、史剧创作都接受了席勒的影响。从留学日本接受席勒"游戏说"、艺术分类法、仿写《手套吟》,战争年代译介《华... 郭沫若虽然被文艺界公认为"中国的歌德",但是,他是席勒戏剧的重要中译者,他的早期文艺思想、叙事诗创作、史剧创作都接受了席勒的影响。从留学日本接受席勒"游戏说"、艺术分类法、仿写《手套吟》,战争年代译介《华伦斯坦》、学习"席勒式"戏剧创作手法,到建国初期修订与重新评价《华伦斯坦》,郭沫若的席勒接受并非孤立、偶然的文学现象,它突显了中国时代精神的变迁,是社会现状、时代环境对外来文化热切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内需 文化过滤 郭沫若 席勒 接受
下载PDF
清末民初域外文学译介的三重过滤
17
作者 彭林祥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1-76,共6页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 清末民初时期的域外文学译介受到现实政治层面、翻译技术层面和本土文化层面的规范和过滤。现实政治因素支配了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意译为主要的译介方式使得域外文学失去了原作的面貌,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也会产生抵拒和制约。清末民初译介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域外文学的"中国式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域外文学 译介 意译 文化过滤
下载PDF
政治意识形态操控在《林海雪原》英译本翻译策略的镜像
18
作者 宇文刚 梁杰 《湘南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6-101,共6页
以由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林海雪原》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译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政治背景词汇、新生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阐释了译本中的译者所采取增译、加注、删译等具体翻译手法,进而... 以由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林海雪原》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译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政治背景词汇、新生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阐释了译本中的译者所采取增译、加注、删译等具体翻译手法,进而实现符合国家意识形态标准的英雄人物的重塑和新生国家向国际社会确认自我身份的政治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镜像 文化过滤 国家形象
下载PDF
简析《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19
作者 王凤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40-43,共4页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或者两个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过滤,其中采用了文化过滤程度较高的"删减"和"意象替换"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过滤程度...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或者两个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我要做好孩子》德译本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过滤,其中采用了文化过滤程度较高的"删减"和"意象替换"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过滤程度较低的"意译"和"直译"的翻译策略,使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德国找到读者市场,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过滤 翻译 文化 《我要做好孩子》
下载PDF
严复翻译中的价值指向及工具理性管窥
20
作者 王志谋 《凯里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3-96,共4页
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引起了学界对其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翻译天然具有工具性。严复的翻译在近代中国大举引入理性,其翻译不仅在内容方面以绍介基于理性的西方学说为核心,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翻译策略上也表现出阐释、发挥原著... 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引起了学界对其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翻译天然具有工具性。严复的翻译在近代中国大举引入理性,其翻译不仅在内容方面以绍介基于理性的西方学说为核心,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翻译策略上也表现出阐释、发挥原著以利启蒙思想传播的工具理性特点。严复这一以工具化的方式将原本就有纵容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倾向的启蒙思想体系当成新价值建立核心的翻译,在中国现代性价值体系设计之初就埋下了放大工具性的种子,这是百年中国启蒙给我们留下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价值重建 文化过滤 工具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