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 被引量:17
1
作者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企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 主义 文学批评 崇高 古典 大众文化 思想 抵制 公共领域 重建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被引量:8
2
作者 郑祥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7,共7页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范式 文化批判
下载PDF
《白鹿原》:回归传统的平庸 被引量:7
3
作者 袁盛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91-96,共6页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 ,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 ,《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 ,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 ...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 ,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 ,《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 ,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 ,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 ,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 ,《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 文化批判 小说 陈忠实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白嘉轩形象 田小娥形象
下载PDF
人的文化本体与人的自由与发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共7页
对人的认识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实现“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关系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文化本体性对人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以往关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和自然性等规定性有了超越性的整合,而且对人的自由和... 对人的认识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实现“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关系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文化本体性对人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以往关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和自然性等规定性有了超越性的整合,而且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文化性的认识与现实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多元的考察,从而能够明确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文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文化批判
下载PDF
数字人文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读《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丽华 刘炜 《数字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5-15,共11页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一书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卫·M.贝里和安德斯·费格约德两位作者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结构统领和数字人文的领域架构;在... 《数字人文:数字时代的知识与批判》一书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大卫·M.贝里和安德斯·费格约德两位作者首先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结构统领和数字人文的领域架构;在详细梳理数字人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作者接着从计算思维、知识表示、基础设施、方法工具和学术界面五个方面详述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支撑体系;最后作者再一次对数字人文进行理论关照,指出数字人文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学科.文章旨在为该书提供一篇导读,从探讨什么是"批判"开始,回顾数字人文的概念变迁、阐明数字人文理论的重要性,对作者提出的数字人文框架及五大支柱进行解读,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思考数字人文现实,提出了"数字人文堆栈2.0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化批判 数字人文堆栈 数字人文理论 数字人文学科
原文传递
论女性文化自觉 被引量:3
6
作者 马芳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所谓"女性文化自觉"是女性对女性文化的自觉、女性对文化的自觉和人类对女性文化的自觉的统一,是女性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统一。女性文化自觉在女性层面讲,是女性发展和解放在当代的实践和理论诉求。在文化层面而言,它增强了当... 所谓"女性文化自觉"是女性对女性文化的自觉、女性对文化的自觉和人类对女性文化的自觉的统一,是女性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统一。女性文化自觉在女性层面讲,是女性发展和解放在当代的实践和理论诉求。在文化层面而言,它增强了当代文化的批判意识,是人类文化良性发展的润滑剂。因此,我们要探索女性物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合理方式,自觉地建设和发展女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女性文化自觉 文化批判 女性自觉
下载PDF
评我国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个流行观点
7
作者 王雨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在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和法国学者梅劳·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的影响下,我国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方面认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反列宁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一股脱离政... 在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和法国学者梅劳·庞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的影响下,我国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种流行的观点。一方面认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反列宁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是一股脱离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抽象文化批判理论或文化马克思主义。上述两种观点不仅难以成立,而且制约了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深入。实际上,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理论家在哲学上都不赞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只有阿尔都塞认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卢卡奇、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在政治上高度肯定和赞扬列宁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柯尔施和马尔库塞在政治上则对列宁持批评态度;以探索作为整体的无产阶级自由和解放为目的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重视文化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但是他们非常注重探讨文化意识形态因素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问题;以探索西方个人自由和解放为目的的理论家则呈现出逐渐脱离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抽象的文化价值批判的发展趋势。只有从分析不同理论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理论本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待列宁在哲学思想和政治上的不同态度,真正把握其文化批判理论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列宁 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
原文传递
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重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 被引量:3
8
作者 罗成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3,F0004,180,共13页
“文化批评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亟待自觉的重要问题。“历史-人心”这一命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创新的可能路径。它以“人间感”为文化批评的主体性根基,强调“人-间”即“人人之间”,这是一个有着鲜活物质痕迹与具体历史温度... “文化批评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亟待自觉的重要问题。“历史-人心”这一命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创新的可能路径。它以“人间感”为文化批评的主体性根基,强调“人-间”即“人人之间”,这是一个有着鲜活物质痕迹与具体历史温度的主体性际遇空间,以尊严政治作为伦理指向。它以“事件性”为文化批评的认识论逻辑,对“目的论”“实验性”“故事”“档案”“后见之明”展开认识论突围,以能动生成作为历史要义。它以“精神史”为文化批评的人文学旨趣,主张对“人心世道”展开“脱直观”“脱后见”“脱认同”的错综分析,以历史主体性作为价值关切。根本上,作为方法的“历史-人心”以“主体内在连带”为契机,吁求“历史”与“人心”在主体感觉、主体认知、主体意志上的丰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心 文化批评 人间感 事件性 精神史
原文传递
文化的视角:美国课程史的转向及其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何珊云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9,共6页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课程史 文化史 文化批评
下载PDF
Western Marxism's Misreading of Marx'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10
作者 DONG Xinchu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7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Since its advent in the early 1920s, Western Marxism has undergone a torturous process from anti-liberalism to virtually liberalism. The main theoretical deficiency behind this proces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Marx'... Since its advent in the early 1920s, Western Marxism has undergone a torturous process from anti-liberalism to virtually liberalism. The main theoretical deficiency behind this process is the over-estimation of Marx's cultur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s his economic research gradually deepened, Marx's du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from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matured. When the leading proponents of Soviet Marxism gave prominence to Marx's economic critique, as circumstances required, they and some key figures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isread his theory with emphasis on economic determinism. In contrast, Georg Luk^cs and most Western Marxists proceeded to develop a Marxian cultural critique with the consequence that his economic research being marginalized. Without the counterbalance of a continuous and consistent economic theory to challenge a confid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ism, cultural critique is consequently reorganized in confluence with liberalism, which is centered on an individual ontology. Re-excavating Marxian dual critical theory may help Western Marxism escape the dile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Marxism Marx's du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economiccritique cultural critique individual ontology
原文传递
报告文学文体规范新释——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之一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2,共4页
在文体学语域中 ,文体“规范”是指某种从诸多历时态的具体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具某种共时态特征的艺术构成。报告文学的规范由非虚构性、文化反思性和跨文体性三元素构成 ,它们分别从客观呈现、主体诉求与艺术表现三层面支撑着这一规范 。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文体规范 非虚构性 文化反思性 跨文体性 文体流变论 田野调查性 新闻性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绪明 舒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732-736,共5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由资本逻辑所导致的文化商品化、媚俗化、娱乐化等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异化和文化危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文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由资本逻辑所导致的文化商品化、媚俗化、娱乐化等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异化和文化危机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文化建设规律,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 文化市场
下载PDF
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2,共5页
教育知识分子是站在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立场上来批判、反思教育现实的一群知识人。在传承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教育知识分子肩负着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的使命。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可以大致分为外在式的批判、批判主义的批... 教育知识分子是站在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立场上来批判、反思教育现实的一群知识人。在传承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教育知识分子肩负着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的使命。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可以大致分为外在式的批判、批判主义的批判和批判理性的批判三种类型。不同的批判类型将导致不同的文化效果。为了在教育领域中形成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理性认同,教育知识分子应避免外在式的批判和批判主义的批判,从而在批判理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深度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对于文化传统的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知识分子 儒家文化 文化批判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哲学批判、文化批判、政治批判──论冯友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维度
14
作者 冯旺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不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而且通过他不断地著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哲学批判的维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刻...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不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而且通过他不断地著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哲学批判的维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探讨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的问题;其次,从文化批判的维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观,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最后,从政治批判的维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观点,探讨了中国实现政治民主、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哲学批判 文化批判 政治批判
下载PDF
海归派建筑师? 被引量:1
15
作者 卜冰 戴春 《时代建筑》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文章从探讨“海归派建筑师”这个外加的身份定义下,是否存在着某种行为方式的共性.是否存在一种有意识的社会身份和权力的自我建构等这一系列问题入手.认为由于缺乏主体的自我认同.“海归派建筑师”的身份在当代是难以成立的;在操作层面... 文章从探讨“海归派建筑师”这个外加的身份定义下,是否存在着某种行为方式的共性.是否存在一种有意识的社会身份和权力的自我建构等这一系列问题入手.认为由于缺乏主体的自我认同.“海归派建筑师”的身份在当代是难以成立的;在操作层面.比较突出的共性特征是非本土化,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的明显悖论:其社会根基,源自由于东西方社会落差而产生的市民大众心理深层的对西方榜样的需求;并且其异化而且虚设的话语权力是被社会赋予的。文章最终结论,在全球化环境下,地域身份划分方法的不可靠是产生”海归派建筑师”身份定义可疑的根本原因,因而对于“海归派建筑师”而言,正视地域身份模糊这一事实,或许能够带来基于社会立场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对检视当代中国建筑转型期的过程.无疑也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归派建筑师”非本土化 社会落差 话语权力 异化 地域身份 文化批评方式
下载PDF
论王蒙的政事小说及其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澧波 曹书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01-105,共5页
从 5 0年代到 80年代 ,王蒙的政事小说发生了从题材、视角、风格等方面魔术师般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对时代政治生活观察与思考角度的不断调整 ,由政治关怀转向文化批判 ,由国事转为家事 ,由社会意识转向个体无意义 ,这种题材、... 从 5 0年代到 80年代 ,王蒙的政事小说发生了从题材、视角、风格等方面魔术师般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对时代政治生活观察与思考角度的不断调整 ,由政治关怀转向文化批判 ,由国事转为家事 ,由社会意识转向个体无意义 ,这种题材、视角的横断面上的收缩 ,则真实地体现了王蒙思想纵深的拓展 ,表现出作家从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事小说 政治关怀 文化批判
下载PDF
文学行为与文化批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旭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8,共6页
根据言语行为和解构主义的理论 ,文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其施为性体现为以文学“修辞的剩余”而非激越而空洞的政治口号来进行文化的解构和建构活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中国后现代主义推进、而不是悬搁了中国的现代性工程。更... 根据言语行为和解构主义的理论 ,文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其施为性体现为以文学“修辞的剩余”而非激越而空洞的政治口号来进行文化的解构和建构活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中国后现代主义推进、而不是悬搁了中国的现代性工程。更重要的是 ,中国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泛政治化流弊 :它真正开始把属于文学的还给文学 ,把属于大众的还给大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文化批判 解构主义 现代性 行文 大众 角色定位 泛政治化 建构
下载PDF
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历程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霞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2期23-25,共3页
文化批判是老舍小说创作一直坚持的母题,试图分析老舍小说中的文化批判意识,寻求老舍自立于中国现代文坛的独立价值。通过老舍创作的三个阶段来阐述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形成及历程演变,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念。
关键词 文化批判 老舍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当代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派文化分析观念溯源
19
作者 王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0-14,共5页
当下学界的文化研究思潮日渐式微,其文化政治的理论范式危机重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多见批判意见,却少有改造实绩。以荷兰学者米克·巴尔等为代表的欧美文论家群体,提倡从文化批判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转向,主张基于"文化... 当下学界的文化研究思潮日渐式微,其文化政治的理论范式危机重重。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多见批判意见,却少有改造实绩。以荷兰学者米克·巴尔等为代表的欧美文论家群体,提倡从文化批判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转向,主张基于"文化相关性"的文艺研究,逐渐形成以阿姆斯特丹大学为中心的文化分析学派。本文围绕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考辨文化研究在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范式危机,探讨文化分析学派主张的从"文化"到"文化性"的研究转向,从"文化景观"到"博物馆"的范式重建,以及从"文化批判"到"历史祛魅"的理论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 米克·巴尔 文化分析 阿姆斯特丹学派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德育的双重使命
20
作者 马多秀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25-129,共5页
农村学校是居于农村社会的专门教育机构,传承农村文化是农村学校德育素有的责任。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也迅速地向农村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学生文化自信的降低。帮助农村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培养他们具有文化包容... 农村学校是居于农村社会的专门教育机构,传承农村文化是农村学校德育素有的责任。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也迅速地向农村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学生文化自信的降低。帮助农村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培养他们具有文化包容和文化批判精神、积极吸纳城市文化精髓是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双重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村学校德育 文化自信 文化包容 文化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