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高固氮植物篱控制坡耕地地表径流的效果 被引量:35
1
作者 孙辉 唐亚 +1 位作者 陈克明 张炎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8-51,共4页
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坡耕地上进行等高固氮植物篱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植物篱后 ,坡耕地上不论是    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还是累积地表径流量均显著降低 ,幅度为 2 6 %~ 6 0 %。同时 ,植物篱对控制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尤其有效 ,这对防治... 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坡耕地上进行等高固氮植物篱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植物篱后 ,坡耕地上不论是    单次降雨产生的径流还是累积地表径流量均显著降低 ,幅度为 2 6 %~ 6 0 %。同时 ,植物篱对控制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尤其有效 ,这对防治山区坡耕地由于暴雨产生水土流失很有意义。坡耕地径流的季节分布表明 ,在干旱河谷区 ,坡耕地径流主要产生于雨季中后期 ,与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雨季前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固氮植物篱 坡耕地 地表径流 水土保持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汪涛 朱波 +1 位作者 罗专溪 张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0-34,共5页
通过具有壤中流观测功能的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结合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对常规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特征、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过程呈多峰特征,受瞬时雨强的影响明显;而壤中流过程则表现... 通过具有壤中流观测功能的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结合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对常规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径流特征、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1)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过程呈多峰特征,受瞬时雨强的影响明显;而壤中流过程则表现出明显的单峰、产流时间滞后、持续时间长等特点;(2)玉米灌浆成熟-收割期径流量明显高于其它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径流量分别为(65.06±5.94)mm,(86.36±3.27)mm,分别占3年地表径流、壤中流年均径流量的67.92%,79.82%;(3)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径流量与降雨量的相关性显著,但与降雨强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坡耕地地表径流系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壤中流径流系数随坡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4)坡耕地径流分配特征明显。3年地表径流年平均径流量为95.78 mm,壤中流平均流量为108.19mm,分别占总径流量的46.96%,5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地表径流 壤中流
下载PDF
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彭琼 刘宝元 +1 位作者 曹琦 刘逸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3,共7页
为研究传统耕作模式下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利用冬小麦不同的种植密度和生长期来模拟作物不同的覆盖度情况。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测定0,150万,250万,350万,450万株/hm^(2)5种不同密度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覆盖度、地表径流... 为研究传统耕作模式下坡耕地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利用冬小麦不同的种植密度和生长期来模拟作物不同的覆盖度情况。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测定0,150万,250万,350万,450万株/hm^(2)5种不同密度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覆盖度、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分析作物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耕地作物种植密度的不同导致覆盖度产生差异,对土壤侵蚀有明显的影响,作物覆盖度一般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如果密度过大,由于生长状况不佳,覆盖度反而变小,表现为7.5万株/hm^(2)时覆盖度最大,种植密度最大的9万株/hm^(2)的覆盖度却不是最大;(2)侵蚀量和径流量与作物覆盖均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分别为Y=44.37e^(-0.09 x)(p<0.01),Y=1089.19e^(-0.02 x)(p<0.01),即随作物覆盖度的增加,径流量和侵蚀量减少;(3)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R^(2)=0.96)。研究结果对分析传统耕作农地的土壤侵蚀,量化耕作措施因子和准确预测土壤侵蚀,指导农田水土保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坡耕地 作物覆盖度 地表径流 水保效益
下载PDF
施肥对北京山区农田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丽娟 杨扬 +4 位作者 郑娟娟 刘瑛娜 郭乾坤 王大安 刘宝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4,共8页
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的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的农田化肥施用现状为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的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 农田非点源污染是最普遍的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的水质状况;施用化肥是农田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的农田化肥施用现状为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的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氨态氮的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的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的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的首次产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是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流失的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的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密云水库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农田下垫面地表通量特征及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英 卢萍 +2 位作者 丁红英 贺南 郑丽英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1期35-40,共6页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随着涡旋相关技术在物质传输和能量交换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评价其观测数据的可信度则变得尤为重要。利用成都平原温江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上能量收支各分量和... 地表能量平衡是地-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随着涡旋相关技术在物质传输和能量交换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如何评价其观测数据的可信度则变得尤为重要。利用成都平原温江大气边界层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上能量收支各分量和辐射平衡各分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线性回归方法和能量平衡比率(Energy Balance Ratio,EBR)方法对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通量之和)与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土壤热通量之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下垫面 涡旋相关方法 湍流通量 能量平衡
下载PDF
洱海流域蔬菜种植业污染特征浅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窦嘉顺 杨四坤 +1 位作者 黄明雨 高登成 《环境科学导刊》 2019年第5期35-38,共4页
选择洱海流域典型蔬菜种植区,分别对蔬菜种植区雨季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行监测分析,依据水量平衡原理估算蔬菜种植区雨季地表径流排水量及地下淋溶水量,计算得出流域蔬菜种植产生污染物流失量为CODCr118.90kg/hm^2、TN165.59kg/hm^2、TP3... 选择洱海流域典型蔬菜种植区,分别对蔬菜种植区雨季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进行监测分析,依据水量平衡原理估算蔬菜种植区雨季地表径流排水量及地下淋溶水量,计算得出流域蔬菜种植产生污染物流失量为CODCr118.90kg/hm^2、TN165.59kg/hm^2、TP3.07kg/hm^2,污染物通过雨季地表径流排水产生的污染物流失量分别占总流失量的85.02%、81.62%、86.97%;分析得出蔬菜种植业污染主要为TN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 农田污染 地表径流 洱海流域
下载PDF
夏季晴天沙漠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彦龙 左洪超 +2 位作者 赵舒曼 杨扬 陆莎 《干旱气象》 2016年第3期412-422,共11页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地表热通量不同算法对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区农田下垫面的植被光合作用、空气热储存、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并且分析其对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夏季地表能量不平...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地表热通量不同算法对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区农田下垫面的植被光合作用、空气热储存、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并且分析其对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夏季地表能量不平衡的补偿。结果表明:干旱区农田植被光合作用平均日变化最大值达9.9 W·m^(-2),空气热储存平均日变化最大值达10.6 W·m^(-2),生物量储热平均日变化最大值达32.4 W·m^(-2),垂直平流输送平均日变化最大值达22.9 W·m^(-2);各补偿项对地表能量闭合度分别提高2%、1%、2%和6%;在能量平衡方程中引入这4项后地表能量平衡闭合度由79%提升到90%。植被光合作用、空气热储存、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对干旱区农田地表能量不闭合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农田下垫面 光合作用 生物量储热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下载PDF
干旱区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方法及其模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陆莎 左洪超 +3 位作者 苗文辉 陈继伟 郭阳 王士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1-470,共10页
利用2015年6月1日至7月24日干旱区地膜覆盖玉米农田下垫面的观测资料,分析地表反照率在植被生长期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与未覆盖地膜情形的下垫面相比,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具... 利用2015年6月1日至7月24日干旱区地膜覆盖玉米农田下垫面的观测资料,分析地表反照率在植被生长期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与未覆盖地膜情形的下垫面相比,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差异。为此建立了相应的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方案,并将修改的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方案应用到陆面过程模式Co LM中进行了3组模拟试验,分析和检验新方案在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3组试验都能很好地反映陆面过程特征的日变化趋势,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用新建立的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方案模式的模拟效果最好,明显提高了模式对向上短波和长波辐射的模拟能力,使浅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模拟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因此,地表反照率动态参数化方法对干旱区地膜覆盖农田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模拟效果有一定的改进,对今后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玉米农田 地表反照率 动态参数化方法 数值模拟 干旱区
原文传递
Modeling of surface flux in Tongyu using the Simple Biosphere Model 2 (SiB2) 被引量:4
9
作者 延晓冬 李慧阳 +2 位作者 刘飞 高志球 刘辉志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83-188,I0005,共7页
The modeling ability of a stand-alone version of the Simple Biosphere Model 2(SiB2) was tested mainly through diagnosing the simulated latent heat(LE),sensible heat(H),CO2 flux,and air temperature at the Tongyu ... The modeling ability of a stand-alone version of the Simple Biosphere Model 2(SiB2) was tested mainly through diagnosing the simulated latent heat(LE),sensible heat(H),CO2 flux,and air temperature at the Tongyu field observation station(44°25'N,122°52'E,184 m elevation) of 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ing Period(CEOP),where the land cover is cropland and grassland.In the whole year of 2003,the canopy height and the leaf area index was variable.During non-growth period,the surface would become bare,whil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the canopy height could reach 2.0 m high over cropland and 0.8 m high over grassland,respectively,and max leaf area index could reach 4.2 and 2.4,respectively.The model was initialized with measurement and driven by half-hourly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The simulation values for 2003 were compared against measurements.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of a good ability of simulating the hourly latent heat(LE),sensible heat(H),CO2 flux an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Moreover,the daily LE,H and CO2 flux simulated by SiB2 could reflect their yearly change reasonably.However,the model may overestimate the H gener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GRASSLAND Simple Biosphere Model 2(SiB2) surface flux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平仓 丁文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7,共5页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其原理是,在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和布局中,以坡面细沟发育临界坡长为截水沟布设间距,阻断细沟发生,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和面源污染物;截获的坡面污染物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排、蓄、集,经处理后可再次利用。该技术有效改善了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缺肥以及河流水质问题,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水文过程 侵蚀产沙调控 长江中上游
下载PDF
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任春颖 张春华 +1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陆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实地取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4个县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公主岭市...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陆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实地取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4个县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公主岭市)农田表层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和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7.20 TgC。各县市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德惠市最大,为4.11 kgC.m-2,九台市次之,公主岭市最低,为3.14 kgC.m-2。假设在1980年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估算得到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8.17 TgC。从单位面积固碳潜力看,九台市最高,为0.77 kgC.m-2,农安县次之,德惠市和公主岭市均低于松嫩平原玉米带。松嫩平原玉米带旱田和水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潜力 有机碳储量 农田表层土壤 松嫩平原玉米带
原文传递
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秦凤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孔祥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2,27,共6页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种植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时达到最小,地表糙度平均变幅大小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苗期...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种植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时达到最小,地表糙度平均变幅大小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苗期时变化幅度最小,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玉米长势越好地表产流时间越晚,各生育时期地表产流时间均为顺坡垄作最早,横坡垄作最晚;全生育期内地表径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除苗期外横坡垄作产流量均低于平作,总体而言地表糙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苗期时土壤侵蚀量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其余3个生长时期均是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呈指数或者幂函数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地表糙度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锦臣 肖蔚 蔡鑫 《江西科学》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江西省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以江西省84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和畜禽粪尿排放强度的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并探究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肉类产量)与耕地面源污染(化肥施用总量、畜禽粪尿排放... 为江西省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以江西省84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0—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和畜禽粪尿排放强度的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并探究了农业生产(粮食产量、肉类产量)与耕地面源污染(化肥施用总量、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时间上,2010—2020年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状况有所减轻,化肥施用总量和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3.58×10^(4)t和8474.26×10^(4)t,之后持续下降;空间上,江西省耕地面源污染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畜禽粪尿排放强度较高的地方集中分布在南部、西部和中部,且呈现聚集的态势;江西省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多次出现弱脱钩关系,有着从弱脱钩向强脱钩方向发展的趋势;肉类产量与畜禽粪排放总量之间以弱脱钩类型居多,有从弱脱钩转向弱负脱钩的发展趋势,表明江西省的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治任务仍很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面源污染 农业生产 脱钩关系 江西省
下载PDF
农田排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调查
14
作者 柴宁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5,共12页
中国是农业大国,以保障食品供应安全为前提的农耕生产,还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为进一步了解农耕生产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支撑未来生态环境管理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独立水田和旱田作为实验区块,在备耕期追加底肥,泡... 中国是农业大国,以保障食品供应安全为前提的农耕生产,还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为进一步了解农耕生产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支撑未来生态环境管理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独立水田和旱田作为实验区块,在备耕期追加底肥,泡田时段和农作物生长期施加农药、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等各个农事环节前后时段,跟踪监测实验区块内积水、外排水、周边受纳水体在实验区块排水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共设置27个监测点位,收集4 184个实验数据。实验显示:农田排水会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具有冲击性,且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时间、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并随农田农药和化肥肥效衰减而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排水 地表水环境 冲击性影响
下载PDF
Noah-MP陆面模式对干旱区不同下垫面水热通量模拟评估
15
作者 杨扬 杨启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基于干旱区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2021年1月-2022年6月和大满灌区绿洲农田站2020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评估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下垫面的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荒漠下垫面辐射与观测值的相关... 基于干旱区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2021年1月-2022年6月和大满灌区绿洲农田站2020年1-12月的观测数据,评估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下垫面的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荒漠下垫面辐射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0.98,泰勒评分>0.93。感热的泰勒评分(0.809)>潜热的泰勒评分(0.504),对辐射及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峰谷值与观测值总体一致,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的5 cm土壤湿度对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季差异,但其模拟性能仍有待改进。Noah-MP模式模拟的干旱区农田下垫面辐射通量及各层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均>0.98,泰勒评分>0.58,模拟效果较理想。但模拟的潜热通量及各层土壤湿度较观测值偏低,尤其在生长季模拟性能不理想。Noah-MP模式对干旱区荒漠下垫面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优于农田下垫面,优化和发展模式水文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在模式中考虑人为作用,是提高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能力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Noah-MP模式 水热通量 荒漠和农田下垫面
下载PDF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地表径流及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会侠 张景根 +4 位作者 张雨鹏 高巍 王卫 陶玉柱 白荣芬 《吉林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29-33,共5页
通过对辽东山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场不同恢复模式3 a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在退耕后具有较强的植被自然恢复能力,生态防护功能增强,人工辅助措施能加速植被恢复速度;退耕后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显著,年均减少泥土流失量达10... 通过对辽东山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场不同恢复模式3 a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在退耕后具有较强的植被自然恢复能力,生态防护功能增强,人工辅助措施能加速植被恢复速度;退耕后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显著,年均减少泥土流失量达103.91 g·m^(-2)以上,总体防护效果呈现为自然区>乔灌区>乔木区>对照区;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的渗透性能增强,提高了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恢复 地表径流 土壤物理性状 生态效益
下载PDF
横垄坡面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片蚀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淑勤 秦凤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揭示地表糙度的片蚀效应,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表糙度的变化对片蚀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 为揭示地表糙度的片蚀效应,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表糙度的变化对片蚀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玉米苗期增幅最大,在成熟期降幅最大。1.5,2.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玉米苗期—拔节期地表糙度变幅却最大。降雨强度1.0mm/min条件下,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的变化与径流量变化同步,均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1.5,2.0mm/min条件下,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地表糙度与径流量呈同步的变化,而在抽雄期—成熟期,地表糙度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地表径流量却呈增加的变化。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表糙度的变化与产沙强度呈同步变化;在抽雄期和成熟期,两者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玉米拔节期,地表糙度变幅与径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抽雄期地表糙度变幅却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地表糙度变幅与侵蚀产沙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抽雄期,地表糙度变幅却与侵蚀产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揭示地表糙度在片蚀作用下的本质特征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横垄坡面 地表糙度 片蚀 径流 产沙强度
下载PDF
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银龙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林超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2,18,共7页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横垄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或成熟期达最小,而地表糙度变幅在玉米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雨强...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横垄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变化及其对土壤溅蚀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或成熟期达最小,而地表糙度变幅在玉米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雨强对地表糙度变幅的影响表现出20°坡面>15°坡面。不同坡面的向上、下坡溅蚀量及溅蚀总量,在雨强为2.0mm/min时,玉米苗期最大,1.0mm/min和1.5mm/min雨强下,最大溅蚀量出现在玉米抽雄期;玉米全生育期溅蚀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在玉米苗期,各坡面雨强、糙度比率和溅蚀量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玉米成熟期,仅在20°坡面雨强和糙度比率与溅蚀量呈显著线性关系,可知玉米冠层对各坡面溅蚀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坡耕地 地表糙度 溅蚀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和MODIS陆地数据的农林地转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及毗邻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彩杉 曾刚 +1 位作者 张丽娟 张学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8-708,共11页
揭示耕地与林地转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于认识人类活动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景观破碎度较高地区,混合像元问题成为使用这一技术手段的... 揭示耕地与林地转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于认识人类活动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景观破碎度较高地区,混合像元问题成为使用这一技术手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尤为典型。为突破这一限制,论文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在1 km尺度上辨识了200对耕地与林地纯像元,进而利用MODIS陆地数据产品,对比分析了耕地与林地的地表温度(LST)、叶面积指数(LAI)、地表反照率(Albedo)之差。结果表明:耕地的LST高于林地,白天和夜间温度分别约偏高2.75℃和1.15℃,并且温差因季节而异,白昼温差呈双峰(分别是5月和10月,温差约3.18℃和3.33℃),夜间温差为单峰(7月,约2.46℃)。同时,温差因地而异,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陕甘交界处的白昼温差最大,年平均约为3.83℃;安徽中南部温差最小,约为1.1℃。耕地与林地的LST之差主要由蒸散发的差异所致。林地的LAI较大,蒸散发较强,地表向大气的潜热通量较大,用于直接加热地表的感热相对偏少,因而LST相对偏低。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长江流域及毗邻地区的耕地转为林地通过增加蒸发产生了一定的致冷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与林地转换 地表温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典型农作措施对沙溪庙组壤质紫色土坡耕地径流氮流失的影响
20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1 位作者 张海香 袭培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894-3905,共12页
明确典型农作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径流氮(N)流失的影响可为优化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9—2021年沙溪庙组发育的壤质紫色土坡耕地不同降雨等级次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常规施肥(CK),优化施肥(T1)和优化施肥+秸秆还田(T2)措... 明确典型农作措施对紫色土坡耕地径流氮(N)流失的影响可为优化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9—2021年沙溪庙组发育的壤质紫色土坡耕地不同降雨等级次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常规施肥(CK),优化施肥(T1)和优化施肥+秸秆还田(T2)措施下径流、径流中总氮(TN)、硝态氮(NO3-N)及铵态氮(NH4-N)流失浓度和流失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的径流深分别减小了4.24%、12.71%,但减小程度不显著(P>0.05);CK与T1的径流系数相等,且比T2增加了12.5%(P>0.05);相比CK,T1和T2的TN浓度增加了19.35%、25.8%(P>0.05),TN流失量则均增加了11.54%(P>0.05),表明T1和T2的施用也有增加土壤N流失的潜在风险。与中雨、大雨和大暴雨事件相比,暴雨事件的径流深分别增加了6.5%—191.11%(P<0.05),而TN、NO_(3)-N及NH_(4)-N的流失量分别增加106.38%—177.14%(P>0.05)、32.14%—360%(P<0.05)及55.56%—600%(P<0.05)。与降雨量、径流系数相比,径流深与N流失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更高(R^(2)=0.32—0.76),表明径流深更适合用于构建N流失预测模型。采用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时要考虑其对土壤N滞留及无机态N随径流迁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坡耕地 地表径流 氮流失 面源污染 农作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