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彬彬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3,共7页
马克思的新哲学并不仅仅是德国思想传统的一个"他者",而是其孕育的结果。布鲁诺·鲍威尔扮演了重要的教育者、论战对手和传递桥梁的角色。马克思和鲍威尔围绕"犹太人问题"争论的同时,鲍威尔在宗教统治与利益斗... 马克思的新哲学并不仅仅是德国思想传统的一个"他者",而是其孕育的结果。布鲁诺·鲍威尔扮演了重要的教育者、论战对手和传递桥梁的角色。马克思和鲍威尔围绕"犹太人问题"争论的同时,鲍威尔在宗教统治与利益斗争的关系、批判现代法权和个体自由的实现路径等议题上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社会批判 现代法权 个体自由
原文传递
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晓颖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7,共7页
在《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提出以哲学反对宗教,建立人自我意识的自由。那么,马克思为何选择伊壁鸠鲁作为研究对象?这牵涉到西方思想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对立:肇始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的哲学与宗教的对立。此对立... 在《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提出以哲学反对宗教,建立人自我意识的自由。那么,马克思为何选择伊壁鸠鲁作为研究对象?这牵涉到西方思想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对立:肇始于前苏格拉底自然哲人的哲学与宗教的对立。此对立中经苏格拉底事件后,哲人的态度开始呈现两种路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和伊壁鸠鲁式的。其后西塞罗和普鲁塔克以及近代启蒙哲学对伊壁鸠鲁的批评或接续则体现了这两种路向的对立。马克思接续了伊壁鸠鲁的立场,摒弃了柏亚路向的遮遮掩掩,以启蒙斗士的姿态力主反对宗教的束缚,为人类争取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博士论文》 伊壁鸠鲁 宗教批判 哲学
下载PDF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真正意义与“感性对象性原则”——兼与李毓章同志商榷 被引量:5
3
作者 卜祥记 《新疆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6-14,共9页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哲学批判 感性原则 对象性原则
下载PDF
马克思与基督教关联的双重面相——从洛维特审理近代启蒙历史观的神学前提谈起 被引量:5
4
作者 田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44,共6页
在马克思的理论建构和基督教思想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德国现代思想家洛维特(Loewith)深度审理了近代历史哲学兴起的神学前提,指出近代启蒙历史观缘起于基督教的历史神学及其末世论信念。以此观照马克思,显然,他继承了近代启蒙主... 在马克思的理论建构和基督教思想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德国现代思想家洛维特(Loewith)深度审理了近代历史哲学兴起的神学前提,指出近代启蒙历史观缘起于基督教的历史神学及其末世论信念。以此观照马克思,显然,他继承了近代启蒙主义的思想框架。一方面,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持有一种不断进步、走向最终完善的历史观念,实际是缘于一种隐设的犹太—基督教的末世论信念;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途径问题上,坚持一条使现实世界革命化的道路,这就是以物质的批判取代精神的批判,以尘世的社会的批判取代天国的神圣的救赎,由此宗教批判成为马克思公开申明的否定性态度。这一态度,带有一种道义论审判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世论信念 宗教批判 启蒙历史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宗教、理性与资本三重批判的内在联结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园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
宗教批判、理性批判和资本批判之间的内在联结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有机整体性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历时性维度上,三重批判之间具有逻辑递进的关系,这种必然性逻辑既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体现,也彰显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社会历史性内... 宗教批判、理性批判和资本批判之间的内在联结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有机整体性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历时性维度上,三重批判之间具有逻辑递进的关系,这种必然性逻辑既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体现,也彰显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在共时性维度上,三重批判之间的逻辑联结点在于对抽象成为统治的剖析,马克思的批判既汇集在对资本的本质和逻辑的深刻揭示,也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实现了对理性与信仰的内在融合与双重超越;三重批判的价值底蕴在于通过实践和共产主义来"重塑"人的现实的主体性,构成了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三个逻辑递进又相互建构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理性批判 资本批判 内在联结 相互建构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的发生及其本质所在 被引量:4
6
作者 卜祥记 李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54-159,共6页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作为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在马克思独立达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怀疑与动摇之后才凸现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另一方面,这一环节本质上绝非宗教批判,而是哲学批判。正是从...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作为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在马克思独立达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怀疑与动摇之后才凸现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另一方面,这一环节本质上绝非宗教批判,而是哲学批判。正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以宗教批判形式出现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和以"类本质"、"现实的人",即以"社会的人"为理论基点,对新哲学世界的构想才引起了马克思的思想共鸣,并成为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出发点和重要的理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哲学 宗教批判 哲学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7
作者 曾长秋 黄秋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 经济学批判 人类学批判
下载PDF
费尔巴哈人本学宗教批判的文本逻辑
8
作者 姜宗强 冯扬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4-38,共5页
作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费尔巴哈在《论死与不朽》《基督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等三部著作中探究人本学宗教批判的文本逻辑,进而从人本学的角度解释宗教的本质,得出“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的论断,完成了上帝人本化的哲学... 作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费尔巴哈在《论死与不朽》《基督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等三部著作中探究人本学宗教批判的文本逻辑,进而从人本学的角度解释宗教的本质,得出“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的论断,完成了上帝人本化的哲学任务,阐释了神学即人本学、自然学的思想,肯定了自然人、类本质和爱的积极意义,逐步构建了其人本主义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学 宗教批判 文本逻辑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及其中国化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春风 《哲学分析》 2011年第2期84-97,198,共14页
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从认识论和自然、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宗教的根源、本质和消亡的社会条件,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了... 宗教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从认识论和自然、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宗教的根源、本质和消亡的社会条件,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允许宗教信仰自由,认为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等特点,处理好宗教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宗教批判 中国化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现人的尊严的三维向度 被引量:3
10
作者 韦顺国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5期27-30,共4页
马克思人的尊严观,其本质是不断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及其主体地位得到确证,以达到人之为人的过程。虽然马克思没有对人的尊严进行专门论述,但人的尊严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子。在探究人... 马克思人的尊严观,其本质是不断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使人的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及其主体地位得到确证,以达到人之为人的过程。虽然马克思没有对人的尊严进行专门论述,但人的尊严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子。在探究人的尊严及其实现的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倡导宗教批判、扬弃异化和人类解放思想的三维向度,以不断推进人的尊严全面归复,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尊严观 宗教批判 异化劳动 人类解放
下载PDF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 被引量:2
11
作者 卫弥夏 瞿旭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文章介绍了尼采宗教(尤其是犹太-基督宗教)批判的主要论点,并且表明,这一批判揭示出了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道德取向。作者认为,一方面,尼采的批判未能看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一形而上学既能顾... 文章介绍了尼采宗教(尤其是犹太-基督宗教)批判的主要论点,并且表明,这一批判揭示出了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道德取向。作者认为,一方面,尼采的批判未能看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一形而上学既能顾及尼采的大部分关注,又未放弃一种哲学的、甚至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取向;另一方面,尼采也未能充分理解,在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之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法律的、甚至政治的理性和权力结构,这种理性和权力结构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思想,直到如今,还在西方人道主义的道德织体中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伦理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宗教批判 形而上学 伦理支柱
下载PDF
霍布斯的“申辩”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小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5,共8页
霍布斯的《利维坦》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枢纽性著作,而且写了两个版本,英文本与后来出版的拉丁文本差异不小,尤其明显的是,拉丁文本增加了一个"附录",通常被看成霍布斯对自己被指控为"异端"所作的辩护。通过探讨... 霍布斯的《利维坦》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部枢纽性著作,而且写了两个版本,英文本与后来出版的拉丁文本差异不小,尤其明显的是,拉丁文本增加了一个"附录",通常被看成霍布斯对自己被指控为"异端"所作的辩护。通过探讨霍布斯这一"申辩"篇的修辞,文章试图表明,西方哲人的道德品质(virtue)在近代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布斯 《利维坦》 隐微修辞 宗教批判 启蒙传统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解模式与实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8,共7页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理解可以归纳为6种主要模式:"鸦片论"、"意识形态论"、"简单模糊论"、"经济替代论"、"新宗教论"...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理解可以归纳为6种主要模式:"鸦片论"、"意识形态论"、"简单模糊论"、"经济替代论"、"新宗教论"和"调和论"。对于宗教产生的根源、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论述,不能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简单地理解为旧唯物主义的回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中宗教批判传统的继续和深化,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在形上层面的重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基督教思想家有着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 宗教批判
下载PDF
启蒙与遮蔽: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二重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江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9-22,共4页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宗教批判 人本学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原像——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思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5,共13页
围绕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与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不仅照鉴了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决裂,更从此与黑格尔哲学分道扬镳。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本质上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延伸,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政治国家解决宗教... 围绕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与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争论,不仅照鉴了他与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决裂,更从此与黑格尔哲学分道扬镳。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本质上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延伸,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政治国家解决宗教问题的无能,另一方面将宗教批判转向具有经济性质的市民社会进而挣脱了黑格尔哲学的桎梏。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分工"以及"商品"等视域的考察,不仅使宗教与国家演变成基础结构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更在政治经济学中以拜物教批判的方式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犹太人问题 宗教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态度是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的精髓
16
作者 卜祥记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4-20,共7页
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他的宗教批判,还是由于他的哲学批判?这是一个涉及到费尔巴哈是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尽管一提到费尔巴哈,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为他博得盛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但是本... 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他的宗教批判,还是由于他的哲学批判?这是一个涉及到费尔巴哈是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尽管一提到费尔巴哈,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为他博得盛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但是本质地说来,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不过是作为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精脉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的延续和拓深。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批判 宗教批判 感性对象性原则 青年黑格尔派
原文传递
理论的解放: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到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
17
作者 陈雷 《理论界》 2015年第11期92-97,共6页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 在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德国理论界开始出现哲学人类学转向和唯物史观转向,共同体认一种特别的力量:理论的解放。这要归功于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共同指向了基督教德国的神权君主政治,且分别从批判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统治真理性来展开。因此推动理论解放的力量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和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对之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到政治哲学的沉思:理论的解放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的解放 宗教批判 法哲学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
原文传递
《耶稣传》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突破
18
作者 刘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57-60,64,共5页
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宣布福音书起源于原始基督徒团体的无意识的创作,宗教是现实的人类的创造物。他以"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从而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引发了黑格尔派的解体,同时催生出青年... 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宣布福音书起源于原始基督徒团体的无意识的创作,宗教是现实的人类的创造物。他以"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从而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引发了黑格尔派的解体,同时催生出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传》 神话解释 宗教批判 神迹
下载PDF
作为政治性文本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19
作者 鲁克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2年第8期67-76,共10页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是哲学文本,而是政治性文本。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旨在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第一阶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宗教批判进行政治斗争。马克思立足近代市民社会,建构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并通过对“天象”的考察,批判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是哲学文本,而是政治性文本。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旨在协助鲍威尔创制批判哲学(第一阶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宗教批判进行政治斗争。马克思立足近代市民社会,建构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并通过对“天象”的考察,批判了迷信。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与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论文 政治文本 宗教批判 市民社会
原文传递
宗教的现实与现实的宗教——试析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逻辑
20
作者 谢永康 《哲学门》 CSSCI 2018年第2期85-98,共14页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可以放在近代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中来考察。康德、黑格尔等理性主义者在理性的框架和限度内考察宗教,让理性主体为宗教信仰提供真实性标准,而费尔巴哈则将这个标准的来源进一步推进到感性的人。马克思承接了...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可以放在近代思想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中来考察。康德、黑格尔等理性主义者在理性的框架和限度内考察宗教,让理性主体为宗教信仰提供真实性标准,而费尔巴哈则将这个标准的来源进一步推进到感性的人。马克思承接了这条线索,但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扩展到了社会现实,并将宗教作为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来批判。马克思早年就指出,犹太人问题中的宗教内容,实质上是市民社会的现实原则,而晚年马克思分析商品的时候,则揭示出商品作为人类劳动产品,一开始就具有拜物教的属性。在马克思这里,宗教批判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提供了一个现实批判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理性 人类学 现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